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中,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 在他们看来,文学反映了它所处在的政体的精神、主导性的观点和政治原则。从 方面看,艺术是关于审美的,而政治是关于治理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 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性培养,这样,艺术与政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构 造美好的生活。从另外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自由的,而政治是关于权力的,这 就构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因为。如果政治是关于权力的,那么它也可能是压迫性 的,它可能压迫追求自由的艺术。但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艺术对压迫的反抗不 是通过明确的政治内容,而是借助非直接的、隐秘的美学技巧或艺术形式,比如 运用讽剌、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性的内容予以编码和加密,这种 掩饰是艺术逃避审查,保护自己的方法。 但是,艺术的外表,即非直接、隐蔽的、致力于颠覆的艺术形式与其政治效果之 间存在矛盾。使用公开的颠覆性内容就违反了法律,只能在美学技巧中表达颠覆 性的内容,但必须让这种艺术形式广为人知,即人们要能够熟悉理解这种艺术形 式。如果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而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就削弱了颠覆性政治 内容的传播效果;如果政治内容太过直接,则这种艺术只能保持在地下状态,比 如文革中的许多诗歌 在压迫性的社会,艺术要追求自由,中国现代文学中普遍有民族解放的主题。因 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在自由的社会环境 中,艺术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问题。于是。艺术的目的是自身。为艺术而艺术这种 观点就出现了。但艺术一旦舍弃了社会政治这一宏大叙事,就可能琐碎化,成为 娱乐。 艺术独立于政治,艺术应该维持中立的纯粹超然的姿态。艺术占据的是理想领域。 政治则是权力领域。一旦与政治结盟,艺术就腐化了。此时,艺术的形式还存在 着,但其内容已经改变,艺术受雇于政治运动,最终导致权力迫害艺术。但是 艺术不可能不对社会包括政治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的。现代诗人奥登在 他纪念叶芝的死和关于爱尔兰政治的诗歌中说,诗人不能导致任何事情的发生 这只是一般的情况,在某些时候,艺术确实具有政治影响,比如小说《汤姆叔叔 的小屋》推动了美国的废奴运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宰 场》仔细描绘了肉食加工业的情形,这部著作出版后,肉食工业的改革在美国开 始了 方面可以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政治因素的产物,因为作家的人格是为他 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塑造的,而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人格密切相关。另一方面, 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对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摧毁禁忌、规则和社会偏 见,这就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过来促进了社会和政治变革。我们可以研 究社会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但要考察作家对其社会时代的影响就很难了。 (摘编自章辉《论文艺与政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政体的精神 主导性的观点和政治原则,与政治关系密切 B.虽然艺术和政治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艺术中的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性 培养,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和政治的目的是相同的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 2017 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中,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 在他们看来,文学反映了它所处在的政体的精神、主导性的观点和政治原则。从 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审美的,而政治是关于治理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 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性培养,这样,艺术与政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构 造美好的生活。从另外一方面看,艺术是关于自由的,而政治是关于权力的,这 就构成了一种对抗关系。因为。如果政治是关于权力的,那么它也可能是压迫性 的,它可能压迫追求自由的艺术。但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艺术对压迫的反抗不 是通过明确的政治内容,而是借助非直接的、隐秘的美学技巧或艺术形式,比如 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性的内容予以编码和加密,这种 掩饰是艺术逃避审查,保护自己的方法。 但是,艺术的外表,即非直接、隐蔽的、致力于颠覆的艺术形式与其政治效果之 间存在矛盾。使用公开的颠覆性内容就违反了法律,只能在美学技巧中表达颠覆 性的内容,但必须让这种艺术形式广为人知,即人们要能够熟悉理解这种艺术形 式。如果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而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就削弱了颠覆性政治 内容的传播效果;如果政治内容太过直接,则这种艺术只能保持在地下状态,比 如文革中的许多诗歌。 在压迫性的社会,艺术要追求自由,中国现代文学中普遍有民族解放的主题。因 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但在自由的社会环境 中,艺术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问题。于是。艺术的目的是自身。为艺术而艺术这种 观点就出现了。但艺术一旦舍弃了社会政治这一宏大叙事,就可能琐碎化,成为 娱乐。 艺术独立于政治,艺术应该维持中立的纯粹超然的姿态。艺术占据的是理想领域。 政治则是权力领域。一旦与政治结盟,艺术就腐化了。此时,艺术的形式还存在 着,但其内容已经改变,艺术受雇于政治运动,最终导致权力迫害艺术。但是, 艺术不可能不对社会包括政治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的。现代诗人奥登在 他纪念叶芝的死和关于爱尔兰政治的诗歌中说,诗人不能导致任何事情的发生。 这只是一般的情况,在某些时候,艺术确实具有政治影响,比如小说《汤姆叔叔 的小屋》推动了美国的废奴运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宰 场》仔细描绘了肉食加工业的情形,这部著作出版后,肉食工业的改革在美国开 始了。 一方面可以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政治因素的产物,因为作家的人格是为他 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塑造的,而文学作品与作家的人格密切相关。另一方面, 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对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摧毁禁忌、规则和社会偏 见,这就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过来促进了社会和政治变革。我们可以研 究社会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但要考察作家对其社会时代的影响就很难了。 (摘编自章辉《论文艺与政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政体的精神、 主导性的观点和政治原则,与政治关系密切。 B.虽然艺术和政治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艺术中的审美经验有助于促进德性 培养,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和政治的目的是相同的
C.艺术不会直接反抗政治,而是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 性的内容予以掩饰,来逃避审查、保护自己 D.从某一方面看,政治是关于权力的,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由于政治可能会压迫 艺术,因而政治与艺术又构成对抗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所以中国现代文学 中普遍有民族解放的主题 B.艺术用非直接的艺术形式表达颠覆性的政治内容,其表达效果与这种非直接艺 术形式被人们理解的程度成正比。 C.艺术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更多地关注个人问题,但是艺术如果失去了社会政 治这一内容.就可能琐碎化,成为娱乐 D.艺术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就会降低颠覆性政治内容的传播效果;而政 治内容太直露,作品又不能公开发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屠宰场》对社会产生了影响,而叶芝的诗歌却没 有改变任何事物,这表明小说比诗歌更容易产生社会影响。 B.艺术占据理想领域,政治是权力领域,如果两者结盟,那么,艺术就受雇于政 治运动,导致权力迫害艺术,因此,艺术应独立于政治。 C.社会政治环境塑造了作家的人格,而作家的人格又反映在其作品中,任何时代 的文学作品都多多少少受到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D.重要的文学作品摧毁禁忌、规则和社会偏见,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过 来促进社会和政治变革,这就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答案】 2.B 【解析】 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 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C.“艺术不会直接反抗 政治”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艺术对压迫的反抗不是通过 明确的政治内容,而是借助非直接的、隐秘的美学技巧或艺术形式,比如运用讽 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性的内容予以编码和加密,这种掩饰是 艺术逃避审查,保护自己的方法”。所以选C。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其表达效果与这种非直 接艺术形式被人们理解的程度成正比”文中无此意思表达。所以选B。 3.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 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失当、无中生有等问题。比对 分析后可知,A.“这表明小说比诗歌更容易产生社会影响”说法太绝对,以偏概 全。所以选A 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C.艺术不会直接反抗政治,而是运用讽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 性的内容予以掩饰,来逃避审查、保护自己。 D.从某一方面看,政治是关于权力的,艺术是关于自由的,由于政治可能会压迫 艺术,因而政治与艺术又构成对抗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华民族要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所以中国现代文学 中普遍有民族解放的主题。 B.艺术用非直接的艺术形式表达颠覆性的政治内容,其表达效果与这种非直接艺 术形式被人们理解的程度成正比。 C.艺术在自由的社会环境中,更多地关注个人问题,但是艺术如果失去了社会政 治这一内容.就可能琐碎化,成为娱乐。 D.艺术形式太过离奇或技巧性太强,就会降低颠覆性政治内容的传播效果;而政 治内容太直露,作品又不能公开发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屠宰场》对社会产生了影响,而叶芝的诗歌却没 有改变任何事物,这表明小说比诗歌更容易产生社会影响。 B.艺术占据理想领域,政治是权力领域,如果两者结盟,那么,艺术就受雇于政 治运动,导致权力迫害艺术,因此,艺术应独立于政治。 C.社会政治环境塑造了作家的人格,而作家的人格又反映在其作品中,任何时代 的文学作品都多多少少受到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D.重要的文学作品摧毁禁忌、规则和社会偏见,有助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反过 来促进社会和政治变革,这就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 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C.“艺术不会直接反抗 政治”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艺术对压迫的反抗不是通过 明确的政治内容,而是借助非直接的、隐秘的美学技巧或艺术形式,比如运用讽 刺、比喻、幽默、象征等美学手法对颠覆性的内容予以编码和加密,这种掩饰是 艺术逃避审查,保护自己的方法”。所以选 C。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其表达效果与这种非直 接艺术形式被人们理解的程度成正比”文中无此意思表达。所以选 B。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 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失当、无中生有等问题。比对 分析后可知,A.“这表明小说比诗歌更容易产生社会影响”说法太绝对,以偏概 全。所以选 A。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擢通州司理。陈罐谪居郡中, 见而器之。盛章者,朱劭①党也,尝欲市婢。有武臣先取之,章诬以罪,系狱。 表臣方鞫②之,郡将曰:“知有盛待制乎?”表臣佯若不知者,卒直其事。累官 监察御史。 帝方向儒术,表臣乞选讲官以裨圣德,且于古今成败,边防利害,详熟讲究。由 是诏开经筵。迩臣有请用蔡京③之党者,侍御史沈与求乞明指其人,显行黜责, 执政不悦,夺其言职。表臣争曰:“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 而黜之,非国家福也。请还与求以开言路。 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 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于是陈敏等十数人浸以录用。久之,以病请 补外,以直秘阁知信州。宰相拟表臣为检正,帝日:“朕将自用之。”遂除左司 谏。给事中胡安国以论事不合罢,表臣上疏留之。除提点浙西刑狱,召为秘书少 监,同修《哲宗实录》。帝如建康,诏表臣兼留司参议官,除中书舍人、给事中 兵部侍郎。建、崇二国公就外傅,兼翊善。帝日:“二国公诵习甚进,卿力也。 徙礼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时秦桧欲使使金议地界,指政事堂日:“归 来可坐此。”表臣不答。又以议大礼忤意,罢去 俄起知婺州。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课最,除敷文阁 待制。三岁,请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家居数年,卒,年六十七。 表臣晚号湛然居士,自奉无异布衣时,乡论推其清约 (选自《宋史·吴表臣传》.有删改) 【注】①朱勔:权臣。下文的“盛待制”指盛章。②鞫(ju):审问。③蔡京:北 宋权相,奸臣。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 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B.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 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C.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 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D.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 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欧阳修号醉翁。 B.朕,文中为皇帝自称。“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 自称 C.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长官为兵 部尚书。 D.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表臣正直敢言。有人想任用奸臣蔡京的党徒,沈与求表示异议,惹怒当权者, 沈被夺官,吴表臣则请求恢复沈的官职以开拓言路 B.吴表臣公平公正。吴表臣在通州任职时,有个叫盛章的因事与一武官发生矛盾 吴表臣不顾他人劝说,审问盛章,最终公正处理了此事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擢通州司理。陈罐谪居郡中,一 见而器之。盛章者,朱劭①党也,尝欲市婢。有武臣先取之,章诬以罪,系狱。 表臣方鞫②之,郡将曰:“知有盛待制乎?”表臣佯若不知者,卒直其事。累官 监察御史。 帝方向儒术,表臣乞选讲官以裨圣德,且于古今成败,边防利害,详熟讲究。由 是诏开经筵。迩臣有请用蔡京③之党者,侍御史沈与求乞明指其人,显行黜责, 执政不悦,夺其言职。表臣争曰:“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 而黜之,非国家福也。请还与求以开言路。” 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 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于是陈敏等十数人浸以录用。久之,以病请 补外,以直秘阁知信州。宰相拟表臣为检正,帝日:“朕将自用之。”遂除左司 谏。给事中胡安国以论事不合罢,表臣上疏留之。除提点浙西刑狱,召为秘书少 监,同修《哲宗实录》。帝如建康,诏表臣兼留司参议官,除中书舍人、给事中、 兵部侍郎。建、崇二国公就外傅,兼翊善。帝日:“二国公诵习甚进,卿力也。” 徙礼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时秦桧欲使使金议地界,指政事堂日:“归 来可坐此。”表臣不答。又以议大礼忤意,罢去。 俄起知婺州。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课最,除敷文阁 待制。三岁,请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家居数年,卒,年六十七。 表臣晚号湛然居士,自奉无异布衣时,乡论推其清约。 (选自《宋史•吴表臣传》.有删改) 【注】①朱勔:权臣。下文的“盛待制”指盛章。②鞫(ju):审问。③蔡京:北 宋权相,奸臣。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 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B.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 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C.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 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D.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曰/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 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欧阳修号醉翁。 B.朕,文中为皇帝自称。“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 自称。 C.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长官为兵 部尚书。 D.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表臣正直敢言。有人想任用奸臣蔡京的党徒,沈与求表示异议,惹怒当权者, 沈被夺官,吴表臣则请求恢复沈的官职以开拓言路。 B.吴表臣公平公正。吴表臣在通州任职时,有个叫盛章的因事与一武官发生矛盾, 吴表臣不顾他人劝说,审问盛章,最终公正处理了此事
C.吴表臣深得皇帝赏识。他请求选用讲官,皇帝下令开办讲席;他多次被皇帝任 命为重要官职;他对建、崇两位国公的读书进步有功,被皇帝称赞。 D.吴表臣淡泊名利。秦桧打算让他出使金国商议边界的事,并表示回来后可以升 官,他没有答应;他退休后过着清淡简约的生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 (2)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 【答案】 5.A 6.B 7.(1)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 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 (2)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把事情上报,郡中 百姓感激他。 【解析】 4.本题考査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 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如名词、虚词、固定结构等。 就本题而言,“者”“则”“岂”都是虚词,这些虚词的前或后需要断开。再结 合文段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所以选C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还要 结合语境理解分析。A.“别号”一般是自己起的。所以选A。 6.本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 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B.“吴表臣不顾他人劝说,审问盛章” 错误,根据上下文,可知“表臣方鞫之”中“之”指代“武官”的这个案件。所 以选B。 7.本题考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 言现象翻译出来。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1)所以:用来……的;壅蔽:堵 塞蒙蔽;咎:怪罪:黜:罢免。(2)会:碰上,恰逢:发:打开;振贷:救济; 德:感激 【备注】参考译文: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考中大观三年进士,提拔为通州司理。陈罐被贬住在 当地,一见面就器重他。有个叫盛章的人,是朱劭的同党,曾想买一名女仆,有 个武官先得到该女仆,盛章诬陷武官罪名,武官被关进监狱。 吴表臣正好审理这个案子。郡中武将说:“知道有个叫盛待制的吗?”吴表臣假 装不知道。最终平反了这件事。多次做官做到监察御史 皇帝正向往儒家学说,吴表臣请求挑选讲官来补益皇帝的道德,而且对古今的成 功和失败,边防上的利和害。详细研讨探究。从此朝廷下诏开办经学讲席。近臣 有人请求任用蔡京的党徒.侍御史沈与求请求明确指出这个人来,公开进行眨斥 谴责,当权的人不高兴,剥夺了沈与求的言官职责。吴表臣抗争说:“台谏官是 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 国家的福分。请恢复沈与求的官职来开拓进言之路。” 当时防备秋天可能发生战事,讨论选择守边防的人,忧虑缺乏将才。吴表臣说: “好坏分明。那么天下的人都知道叛逆和顺从的道理。现在选取忠义不屈服的人
C.吴表臣深得皇帝赏识。他请求选用讲官,皇帝下令开办讲席;他多次被皇帝任 命为重要官职;他对建、崇两位国公的读书进步有功,被皇帝称赞。 D.吴表臣淡泊名利。秦桧打算让他出使金国商议边界的事,并表示回来后可以升 官,他没有答应;他退休后过着清淡简约的生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 (2)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 【答案】 4.C 5.A 6.B 7.(1)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 就罢免他,不是国家的福分。 (2)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把事情上报,郡中 百姓感激他。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断句题,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 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如名词、虚词、固定结构等。 就本题而言,“者”“则”“岂”都是虚词,这些虚词的前或后需要断开。再结 合文段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本题的断句就不难了。所以选 C。 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还要 结合语境理解分析。A.“别号”一般是自己起的。所以选 A。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 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B.“吴表臣不顾他人劝说,审问盛章” 错误,根据上下文,可知“表臣方鞫之”中“之”指代“武官”的这个案件。所 以选 B。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 言现象翻译出来。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1)所以:用来……的;壅蔽:堵 塞蒙蔽;咎:怪罪;黜:罢免。(2)会:碰上,恰逢;发:打开;振贷:救济; 德:感激。 【备注】参考译文: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考中大观三年进士,提拔为通州司理。陈罐被贬住在 当地,一见面就器重他。有个叫盛章的人,是朱劭的同党,曾想买一名女仆,有 个武官先得到该女仆,盛章诬陷武官罪名,武官被关进监狱。 吴表臣正好审理这个案子。郡中武将说:“知道有个叫盛待制的吗?”吴表臣假 装不知道。最终平反了这件事。多次做官做到监察御史。 皇帝正向往儒家学说,吴表臣请求挑选讲官来补益皇帝的道德,而且对古今的成 功和失败,边防上的利和害。详细研讨探究。从此朝廷下诏开办经学讲席。近臣 有人请求任用蔡京的党徒.侍御史沈与求请求明确指出这个人来,公开进行眨斥 谴责,当权的人不高兴,剥夺了沈与求的言官职责。吴表臣抗争说:“台谏官是 天子的耳目,是用来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台谏官急切正直就罢免他,不是 国家的福分。请恢复沈与求的官职来开拓进言之路。” 当时防备秋天可能发生战事,讨论选择守边防的人,忧虑缺乏将才。吴表臣说: “好坏分明。那么天下的人都知道叛逆和顺从的道理。现在选取忠义不屈服的人
越级提拔使用,岂止是可以鼓励保卫边疆,策划谋略方面也可以依靠。”于是陈 敏等十几人逐渐被任用。过了很久。因病请求调往地方任职,凭着直秘阁的身份 担任信州知州。 宰相打算让吴表臣担任检正,皇帝说:“我自己将要任用他。”于是授任左司谏。 给事中胡安国因议论事情意见不同被罢免,昊表臣上奏挽留他。授任提点淅西刑 狱,召入朝廷担任秘书少监,并修撰《哲宗实录》。皇帝到达建康,下诏任命吴 表臣兼任留司参议官,授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两位国公要外 出跟从老师学习,吴表臣又兼任翊善。皇帝说:“两位国公读书很有进步,是您 的功劳。”调任礼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当时秦桧想派吴表臣出使 金国谈判边界问题,秦桧指着政事堂说:“回来就可以坐到这里。”吴表臣不回 答。又因议论大礼的事违背了圣意。罢官离去 不久起用为婺州知州。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 把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考核政绩评为最优,授任敷文阁待制。过了三年, 请求领祠禄,进升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住了几年,去世.享年六 十七岁。 吴表臣晚自号湛然居士,日常生活和没有做官时没有两样,乡里人评论推崇吴表 臣清淡简约。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① 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 白居易 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②静玩禁闱问。 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 皓色分明双阙榜,清光深到九门③关。 遥闻独醉还惆怅,不见金波④照玉山⑤ 【注】①直:值班。②仙郎:指崔大。③九门:指皇宫。④金波:指月光。⑤玉 山:即“玉山颓”,指人醉倒之状。 8.《唐宋诗醇》评此诗曰:“绚烂之极。乃造平淡。”本诗“绚烂”和“平淡 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8.“绚烂”指诗中景色浓烈、光彩耀眼,“平淡”指诗中的语言自然而不加雕 饰。本诗所描写的中秋良宵深宫禁闱中的月色景观是富丽堂皇、飞金流彩、令人 目眩的;而诗人却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来表现 9.①对友人禁中闲适惬意生活的欣羡之情。从“仙郎静玩禁闱问”“海内无如 此地闲”等句可以看出友人赏月时的那种悠闲自在、恬静自得之意,同时也表达 了诗人的欣羡之情。②对友人孤独、寂寞、惆怅的同情。从“遥闻独醉还惆怅, 不见金波照玉山”可以看出友人月夜在宫中独自值班时的寂寥、幽清而生的孤 寂,诗人对友人的遭遇产生了同情。③对友人的思念,对自己在宫中生活的怀念 诗题中“八月十五日夜”,表明了诗作的特定时间,自然引起对友人的思念;诗 题中“怀禁中清景”,直抒胸臆,表明诗人怀念宫中生活 【解析】
越级提拔使用,岂止是可以鼓励保卫边疆,策划谋略方面也可以依靠。”于是陈 敏等十几人逐渐被任用。过了很久。因病请求调往地方任职,凭着直秘阁的身份 担任信州知州。 宰相打算让吴表臣担任检正,皇帝说:“我自己将要任用他。”于是授任左司谏。 给事中胡安国因议论事情意见不同被罢免,昊表臣上奏挽留他。授任提点浙西刑 狱,召入朝廷担任秘书少监,并修撰《哲宗实录》。皇帝到达建康,下诏任命吴 表臣兼任留司参议官,授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两位国公要外 出跟从老师学习,昊表臣又兼任翊善。皇帝说:“两位国公读书很有进步,是您 的功劳。”调任礼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当时秦桧想派吴表臣出使 金国谈判边界问题,秦桧指着政事堂说:“回来就可以坐到这里。”吴表臣不回 答。又因议论大礼的事违背了圣意。罢官离去。 不久起用为婺州知州。碰上发大水,(吴表臣)打开常平仓用仓米救济百姓,然后 把事情上报,郡中百姓感激他。考核政绩评为最优,授任敷文阁待制。过了三年, 请求领祠禄,进升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住了几年,去世.享年六 十七岁。 吴表臣晚自号湛然居士,日常生活和没有做官时没有两样,乡里人评论推崇吴表 臣清淡简约。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①。 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 白居易 秋月高悬空碧外,仙郎②静玩禁闱问。 岁中唯有今宵好,海内无如此地闲。 皓色分明双阙榜,清光深到九门③关。 遥闻独醉还惆怅,不见金波④照玉山⑤。 【注】①直:值班。②仙郎:指崔大。③九门:指皇宫。④金波:指月光。⑤玉 山:即“玉山颓”,指人醉倒之状。 8.《唐宋诗醇》评此诗曰:“绚烂之极。乃造平淡。”本诗“绚烂”和“平淡” 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8.“绚烂”指诗中景色浓烈、光彩耀眼,“平淡”指诗中的语言自然而不加雕 饰。本诗所描写的中秋良宵深宫禁闱中的月色景观是富丽堂皇、飞金流彩、令人 目眩的;而诗人却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来表现。 9.①对友人禁中闲适惬意生活的欣羡之情。从“仙郎静玩禁闱问”“海内无如 此地闲”等句可以看出友人赏月时的那种悠闲自在、恬静自得之意,同时也表达 了诗人的欣羡之情。②对友人孤独、寂寞、惆怅的同情。从“遥闻独醉还惆怅, 不见金波照玉山”可以看出友人月夜在宫中独自值班时的寂寥、幽清而生的孤 寂,诗人对友人的遭遇产生了同情。③对友人的思念,对自己在宫中生活的怀念。 诗题中“八月十五日夜”,表明了诗作的特定时间,自然引起对友人的思念;诗 题中“怀禁中清景”,直抒胸臆,表明诗人怀念宫中生活。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