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述 个。治理措施主要为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人居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以及监督和监测。 通过水土流失预防和综合治理,同时整合其他水土资源环境整治项目,创建 8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总面积139882km2。其中近期创建两个,远期创 建6个 18监测 开展全市范围的水土流失定期监测调查、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 动态监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效益监测和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流失监测。结 合南京市实际情况,规划建设10处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站点,其中新建8处气象 站,1处综合试验站,改建1个径流场 19综合监管 对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监测工作及违法行为查处、纠纷调处、行政许可和 补偿费征收等进行监督管理。完善并强化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发并优化水土保 持关键技术;通过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监管示范区、治理示范工程等,逐 步形成示范网络,推广水土保持实用先进技术;通过学校教育课程、新闻媒体等 媒介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制定和推广相关技术标准,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加 强监督管理、监测及法律法规能力建设,统筹现有水土保持基础信息资源,以全 市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构建应用体系,初步建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 全市水土保持信息平台。 1.10投资佔算与效益分析 南京市近期水土保持总投资31410万元。各项措施全部实施完毕并正常发挥 效益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可达24800km2,累计治理率可达85%。可增加年保 土效益53851t,年蓄水保水效益671784m3,年经济效益184408万元。 1.11保障措施 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监管能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实行责仼制 度;建立健全科研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稳定并拓展投资渠道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平台
1 综述 4 个。治理措施主要为小流域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人居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以及监督和监测。 通过水土流失预防和综合治理,同时整合其他水土资源环境整治项目,创建 8 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总面积 1398.82km2。其中近期创建两个,远期创 建 6 个。 1.8 监测 开展全市范围的水土流失定期监测调查、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 动态监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效益监测和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流失监测。结 合南京市实际情况,规划建设 10 处水土保持信息采集站点,其中新建 8 处气象 站,1 处综合试验站,改建 1 个径流场。 1.9 综合监管 对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监测工作及违法行为查处、纠纷调处、行政许可和 补偿费征收等进行监督管理。完善并强化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发并优化水土保 持关键技术;通过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监管示范区、治理示范工程等,逐 步形成示范网络,推广水土保持实用先进技术;通过学校教育课程、新闻媒体等 媒介加强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制定和推广相关技术标准,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加 强监督管理、监测及法律法规能力建设,统筹现有水土保持基础信息资源,以全 市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构建应用体系,初步建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 全市水土保持信息平台。 1.10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南京市近期水土保持总投资 31410 万元。各项措施全部实施完毕并正常发挥 效益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可达 248.00 km2,累计治理率可达 85%。可增加年保 土效益 53851t,年蓄水保水效益 671784m 3,年经济效益 1844.08 万元。 1.11 保障措施 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监管能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实行责任制 度;建立健全科研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稳定并拓展投资渠道;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平台
2基本情况 2基本情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18°22′~11914′、北纬31°14′ 32°37′之间;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展开,南北长150km,东西宽30~70km,全 市总面积658702km2;东与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接壤,南与安徽省 宣城市接壤,西与安徽省马鞍山市接壤,北与安徽省滁州市接壤 212地形地貌 南京市属宁镇扬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最大相对高差近450m,地貌类型多 样,为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其中低山占土地总 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 的392%。长江以北为老山山脉、滁河河谷平原以及平山、冶山、灵岩山等大片 丘陵岗地;长江以南为宁镇山脉、横山和东庐山、牛首山和云台山、茅山等大片 丘陵岗地。从主城区以南到溧水永阳为构造完整的山间盆地,秦淮河由南向北贯 穿盆地,在两侧形成海拔5-10m的河谷平原;在山地和平原之间分布着海拔 2040m的黄土岗地。 213气象水文 南京受西风环流和副亚热带髙压控制,呈现出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 四季分明,雨水充沛;1905~2015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2.1mm(南京站), 最大年降雨量达17743mm(1991年),最小年降雨量达4480mm(1978年)。 多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极端最低气温 零下14℃(1955年1月6日)。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多年平 均风速3.6ms,极端最大风速399m/s。年均日照1686.5h,无霜期约322d。 214河流水系 南京市境内三大流域为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主要为长江流域, 其可细分为长江南京河段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滁河水系、水阳江水系。根据 南京市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解译成果数据,境内长江水系流域面积6280.84km 占全市总面积95.3%;境内太湖水系流域面积1866km2,占全市总面积284%
2 基本情况 5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介于东经 118°22′~119°14′、北纬 31°14′~ 32°37′之间;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展开,南北长 150km,东西宽 30~70km,全 市总面积 6587.02km2;东与江苏省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接壤,南与安徽省 宣城市接壤,西与安徽省马鞍山市接壤,北与安徽省滁州市接壤。 2.1.2 地形地貌 南京市属宁镇扬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最大相对高差近 450m,地貌类型多 样,为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其中低山占土地总 面积的 3.5%,丘陵占 4.3%,岗地占 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 的 39.2%。长江以北为老山山脉、滁河河谷平原以及平山、冶山、灵岩山等大片 丘陵岗地;长江以南为宁镇山脉、横山和东庐山、牛首山和云台山、茅山等大片 丘陵岗地。从主城区以南到溧水永阳为构造完整的山间盆地,秦淮河由南向北贯 穿盆地,在两侧形成海拔 5~10m 的河谷平原;在山地和平原之间分布着海拔 20~40m 的黄土岗地。 2.1.3 气象水文 南京受西风环流和副亚热带高压控制,呈现出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 四季分明,雨水充沛;1905~2015 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042.1mm(南京站), 最大年降雨量达 1774.3mm(1991 年),最小年降雨量达 448.0mm(1978 年)。 多年平均气温 15.5℃,极端最高气温 43℃(1934 年 7 月 13 日),极端最低气温 零下 14℃(1955 年 1 月 6 日)。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多年平 均风速 3.6m/s,极端最大风速 39.9m/s。年均日照 1686.5h,无霜期约 322d。 2.1.4 河流水系 南京市境内三大流域为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主要为长江流域, 其可细分为长江南京河段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滁河水系、水阳江水系。根据 南京市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解译成果数据,境内长江水系流域面积 6280.84km2, 占全市总面积 95.3%;境内太湖水系流域面积 186.6 km2,占全市总面积 2.84%;
2基本情况 境内淮河水系流域12245km2,占全市总面积186%。 南京市境内有河流616条,总长度3373km,密度为0.98条/10km2,长度 密度为054km/km2;主要河道113条,其中干流4条,即长江南京段干流、滁 河干流、秦淮河干流、水阳江干流;大江大河分洪河道6条,即滁河干流的驷马 山河、朱家山河、马汊河、岳子河、划子口河以及秦淮河干流的秦淮新河;大江 大河干流(含石臼湖、固城湖)1级支流河道η条,2级支流河道31条;湖泊 12座,其中中型湖泊1座,小型湖泊2座,城市湖泊9座。 2.15土壤与植被 南京市境内成土母质复杂,土壤类型很多,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主属一个 黄棕壤带,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地域性分布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岗地区 土壤、平原圩区土壤。南京境内,黄棕壤广泛分布在长江南北低山丘陵和岗地, 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66%;灰潮土、石灰岩土、黄红壤、沼泽土、紫色土等零 星分布,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104%;水稻土是南京境内面积最大的耕作土壤, 分布在平原圩田和岗地的谤、冲田,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3%。 南京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且成分复杂,亚热带性质显著,但原生植被几近无存, 为各种次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所替代,且栽培植被占明显优势。按自然植被和栽培 植被划分,南京自然植被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竹 林、灌丛、草丛和水生植被7种类型;栽培植被包括大田作物、蔬菜作物、经济 林、果园和绿化地带5种类型。2015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7%。 21.6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南京市土地总面积658702km2,占江苏省土地总面积的642%。其中农用 地4201.58km2,包含耕地238165km2、园地11625km2、林地72307km2、牧 草地08km2、其他农用地98043km2;建设用地181643km2,包含居民点工矿 用地145347km2,交通设施用地19045km2,水利设施用地17251km2;未利用 地56901km2。 2、水资源 南京市多年平均(198~2015年)水资源量为31.00亿m3(不包含过境 水资源量,下同),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5000亿m3,多年平均地下
2 基本情况 6 境内淮河水系流域 122.45 km2,占全市总面积 1.86 %。 南京市境内有河流 616 条,总长度 3373 km,密度为 0.98 条/10 km2,长度 密度为 0.54km/km2;主要河道 113 条,其中干流 4 条,即长江南京段干流、滁 河干流、秦淮河干流、水阳江干流;大江大河分洪河道 6 条,即滁河干流的驷马 山河、朱家山河、马汊河、岳子河、划子口河以及秦淮河干流的秦淮新河;大江 大河干流(含石臼湖、固城湖)1 级支流河道 72 条,2 级支流河道 31 条;湖泊 12 座,其中中型湖泊 1 座,小型湖泊 2 座,城市湖泊 9 座。 2.1.5 土壤与植被 南京市境内成土母质复杂,土壤类型很多,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主属一个 黄棕壤带,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地域性分布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岗地区 土壤、平原圩区土壤。南京境内,黄棕壤广泛分布在长江南北低山丘陵和岗地, 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 36.6%;灰潮土、石灰岩土、黄红壤、沼泽土、紫色土等零 星分布,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 10.4%;水稻土是南京境内面积最大的耕作土壤, 分布在平原圩田和岗地的塝、冲田,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 53%。 南京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且成分复杂,亚热带性质显著,但原生植被几近无存, 为各种次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所替代,且栽培植被占明显优势。按自然植被和栽培 植被划分,南京自然植被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竹 林、灌丛、草丛和水生植被 7 种类型;栽培植被包括大田作物、蔬菜作物、经济 林、果园和绿化地带 5 种类型。2015 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4.47%。 2.1.6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南京市土地总面积 6587.02 km2,占江苏省土地总面积的 6.42%。其中农用 地 4201.58 km2,包含耕地 2381.65 km2、园地 116.25 km2、林地 723.07 km2、牧 草地 0.18 km 2、其他农用地 980.43 km2 ;建设用地 1816.43 km2,包含居民点工矿 用地 1453.47 km2,交通设施用地 190.45 km2,水利设施用地 172.51 km2;未利用 地 569.01 km2。 2、 水资源 南京市多年平均(1998~2015 年)水资源量为 31.100 亿 m 3(不包含过境 水资源量,下同),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 25.000 亿 m 3,多年平均地下
2基本情况 水资源量6510亿m3,重复计算量0410亿m3。2015年南京市水面率114%, 全市水资源量46.14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9330亿m,地下水资源量8364 亿m,重复计算量1.546亿m3 3、森林资源 2015年末,全市林木覆盖面积1947.1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956%。全市 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行政区划、人口 2015年末,全市行政区划划分为11区(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浦口、 栖霞、雨花台、江宁、六合、溧水、高淳)、82个街道办事处、885个社区居民 委员会、18个镇人民政府、345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户籍总人口65340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468万人;常住人口823.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8万人 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正 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成为中国第十三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新区管委会行权地域划分为直管区(386km2)、共建区(472km2)和协调区 (1663km2) 222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2015年末,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 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増加值232.3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増加值 3916.11亿元,增长72%,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3395.26亿元,增长80%;第三 产业增加值5572.27亿元,增长11.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为118171元 23水土流失情况 231水土流失类型 由于气象、降雨、地貌等自然特征,南京市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 发生时段为汛期,重点发生区域在丘陵岗地。对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南京市属于水力侵蚀类型区南方红壤丘陵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km2a
2 基本情况 7 水资源量 6.510 亿 m 3,重复计算量 0.410 亿 m 3。2015 年南京市水面率 11.4%, 全市水资源量46.148 亿m 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9.330 亿m 3,地下水资源量8.364 亿 m 3,重复计算量 1.546 亿 m 3。 3、 森林资源 2015 年末,全市林木覆盖面积 1947.12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29.56%。全市 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 5 个,省级森林公园 5 个。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行政区划、人口 2015 年末,全市行政区划划分为 11 区(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浦口、 栖霞、雨花台、江宁、六合、溧水、高淳)、82 个街道办事处、885 个社区居民 委员会、18 个镇人民政府、345 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户籍总人口 653.40 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 4.68 万人;常住人口 823.59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98 万人。 2015 年 6 月 27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正 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成为中国第十三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新区管委会行权地域划分为直管区(386km2)、共建区(472km2)和协调区 (1663km2)。 2.2.2 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2015 年末,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720.7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 增长 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32.39 亿元,增长 3.4%;第二产业增加值 3916.11 亿元,增长 7.2%,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 3395.26 亿元,增长 8.0%;第三 产业增加值 5572.27 亿元,增长 11.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为 118171 元。 2.3 水土流失情况 2.3.1 水土流失类型 由于气象、降雨、地貌等自然特征,南京市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 发生时段为汛期,重点发生区域在丘陵岗地。对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南京市属于水力侵蚀类型区南方红壤丘陵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容许土壤流失量为 500t/km2 ·a
2基本情况 232水土流失现状 南京市2011~2015年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成果显示,全市现状轻度及以上水土 流失总面积为51575km2(其中轻度340.15km2,中度82.18km2,强烈4393km2 极强烈34.41km2,剧烈1509km2),占南京市域总面积的78%,年平均土壤流 失量16777万t(其中轻度3595万t,中度29.37万t,强烈2764万t,极强烈 36.53万t,剧烈3726万t) 按地形划分,南京市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49794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 的9655%,年平均土壤流失量165万t;平原圩区水土流失面积1781km2,占 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45%,年平均土壤流失量2万t。 按土地利用分类,其中农地12714km2(水田4824km2、旱地78.90km2)、 林地8899km2、建设用地29963km2(含建设、道路、城镇、村庄、占用水面 按行政区划分,现状水土流失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江宁区18384km2、溧水 区6922km2、栖霞区6786km2、江北新区直管区4334km2六合区39.51km2、 浦口区3416km2、雨花台区3123km2、市区2472km2、高淳区2187km2,分 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565%、1342%、13.16%、12.22%、10.47%6.06% 4.79%、424%,其对应的年平均土壤流失量分别为65.26万t、14.99万t、27.37 万t、20.59万t、19.18万t、967万t、525万t、447万t 按小流域划分,南京市334个小流域中,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大于等于 1.00km2的有143个,在0.50(含050)~1.00km2间的有90个,在0.30(含0.30) 0.50km2间的有31个,在0.30km2以下的有70个。 233水土流失成因 南京市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是水 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类活动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南京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等。 南京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富,一年中汛期降雨集中,降水量约占 全年总降水量的60%左右,对南京市水土流失影响较大。暴雨极易对裸露表土形 成严重的水力侵蚀,较陡的坡面还会发生小规模重力侵蚀。南京境内丘陵地区地
2 基本情况 8 2.3.2 水土流失现状 南京市 2011~2015 年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成果显示,全市现状轻度及以上水土 流失总面积为 515.75 km(其中轻度 2 340.15 km2,中度 82.18 km2,强烈43.93 km2, 极强烈 34.41 km2,剧烈 15.09 km2),占南京市域总面积的 7.8%,年平均土壤流 失量 167.77 万 t(其中轻度 35.95 万 t,中度 29.37 万 t,强烈 27.64 万 t,极强烈 36.53 万 t,剧烈 37.26 万 t)。 按地形划分,南京市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面积 497.94 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 的 96.55%,年平均土壤流失量 165 万 t;平原圩区水土流失面积 17.81 km2,占 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3.45%,年平均土壤流失量 2 万 t。 按土地利用分类,其中农地 127.14 km2(水田 48.24 km2、旱地 78.90 km2)、 林地 88.99 km2、建设用地 299.63 km2(含建设、道路、城镇、村庄、占用水面 等)。 按行政区划分,现状水土流失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江宁区 183.84 km2、溧水 区 69.22 km2、栖霞区 67.86 km2、江北新区直管区 43.34 km2、六合区 39.51 km2、 浦口区 34.16 km2、雨花台区 31.23 km2、市区 24.72 km2、高淳区 21.87 km2,分 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35.65%、13.42%、13.16%、12.22%、10.47%、6.06%、 4.79%、4.24%,其对应的年平均土壤流失量分别为 65.26 万 t、14.99 万 t、27.37 万 t、20.59 万 t、19.18 万 t、9.67 万 t、5.25 万 t、4.47 万 t。 按小流域划分,南京市 334 个小流域中,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大于等于 1.00km2 的有 143 个,在 0.50(含 0.50)~1.00 km2 间的有 90 个,在 0.30(含 0.30) ~0.50 km2 间的有 31 个,在 0.30km2 以下的有 70 个。 2.3.3 水土流失成因 南京市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是水 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类活动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 1、 自然因素 影响南京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等。 南京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富,一年中汛期降雨集中,降水量约占 全年总降水量的 60%左右,对南京市水土流失影响较大。暴雨极易对裸露表土形 成严重的水力侵蚀,较陡的坡面还会发生小规模重力侵蚀。南京境内丘陵地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