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水土流失易发区 6规划目标与总体布局… 26 61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62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63规划目标与任务 64规划布局 7预防保护 32 7.1预防范围及预防对象 72措施体系及配置 73重点预防项目 8综合治理 8.1治理范围 82治理任务 83农田水土流失治理 41 84林地水土流失治理. 85建设用地水土流失治理 86重点治理项目 47 87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规划 49 9监测 91监测内容和方法 92监测网络 10综合监管… 10.1监督管理 102科技支撑 103基础设施与管理能力建设 11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61 111工程安排 112投资估算 113近期工程效益分析 63
5.2 水土流失易发区...................................................................................................24 6 规划目标与总体布局 ................................................................................26 6.1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26 6.2 规划范围及水平年...............................................................................................27 6.3 规划目标与任务...................................................................................................27 6.4 规划布局...............................................................................................................28 7 预防保护 ....................................................................................................32 7.1 预防范围及预防对象...........................................................................................32 7.2 措施体系及配置...................................................................................................32 7.3 重点预防项目.......................................................................................................35 8 综合治理 ....................................................................................................40 8.1 治理范围...............................................................................................................40 8.2 治理任务...............................................................................................................40 8.3 农田水土流失治理...............................................................................................41 8.4 林地水土流失治理...............................................................................................44 8.5 建设用地水土流失治理.......................................................................................46 8.6 重点治理项目.......................................................................................................47 8.7 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规划.......................................................49 9 监测.............................................................................................................51 9.1 监测内容和方法...................................................................................................51 9.2 监测网络...............................................................................................................52 10 综合监管 ..................................................................................................56 10.1 监督管理.............................................................................................................56 10.2 科技支撑.............................................................................................................58 10.3 基础设施与管理能力建设.................................................................................58 11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61 11.1 工程安排.............................................................................................................61 11.2 投资估算.............................................................................................................62 11.3 近期工程效益分析.............................................................................................63
12保障措施.. 12.1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 122组织管理保障 12.3科学技术保障 124资金投入保障 125鼓励公众参与 附件 附件1《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专家评审意见及签名表 附件2市政府关于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 附表 附表1南京市1997~200年平均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2南京市2001~2010年平均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3南京市2011~2015年平均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4南京市小流域2011~2015年平均水土流失监测成果表 附表5南京市近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表 附表6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小流域概况 附图 附图1南京市行政区划图 附图2南京市水系图 附图3南京市山圩分区图 附图4水土流失分布图 附图5水土保持区划图 附图6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图 附图7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图 附图8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图 附图9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 附图10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图
12 保障措施 ..................................................................................................71 12.1 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71 12.2 组织管理保障.....................................................................................................71 12.3 科学技术保障.....................................................................................................72 12.4 资金投入保障.....................................................................................................72 12.5 鼓励公众参与.....................................................................................................72 附件 附件 1 《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年)》专家评审意见及签名表 附件 2 市政府关于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年)的批复 附表 附表 1 南京市 1997~2000 年平均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 2 南京市 2001~2010 年平均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 3 南京市 2011~2015 年平均水土流失现状表 附表 4 南京市小流域 2011~2015 年平均水土流失监测成果表 附表 5 南京市近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表 附表 6 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小流域概况 附图 附图 1 南京市行政区划图 附图 2 南京市水系图 附图 3 南京市山圩分区图 附图 4 水土流失分布图 附图 5 水土保持区划图 附图 6 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图 附图 7 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图 附图 8 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图 附图 9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 附图 10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图
1综述 综述 1.1基本情况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土地总面积658702km2,属宁镇扬丘陵地区 受西风环流和副亚热带高髙压控制,呈现岀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境内分 布有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三大流域。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主属一个黄 棕壤带,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原生植被为各种次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所替代, 亚热带性质显著。南京市属于水力侵蚀类型区南方红壤丘陵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km2·a:土壤侵蚀主要发生时段为汛期,重点发生区域 在丘陵岗地。 南京市多年来水土保持成效显著,2015年南京市现状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 面积已减少至515.75km2,仅占市域总面积的78%,1997~2015年累计治理水土 流失面积达72.98km2;率先完成南京市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并投入应用; 成立全省首家市级水土保持管理中心,建立南京市水政监察支队直属水土水资源 管理监察大队;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纳入“多评合一”平台;完成《南京市水土 保持办法》修订并发布。“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规划中水土流失占市域面积比 小于10%的目标;开展众多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其中江宁区石塘小流域、溧水 区环山河小流域、高淳区国际慢城小流域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 域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夯实了当地水土保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 境与人居环境,推进了美丽乡村与水美乡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 生态文明建设。 12需求分析 是减缓城镇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持的矛盾,协调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 和环境保护,需提升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和土壤保持功能;二是防止水资源岀现短 缺或水质性缺水,需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水质维护功能;三是进行生态文明 建设,减轻水土资源环境负荷,维护城市绿色生态空间,需提升水土保持生态维 护和人居环境维护功能;四是维护河道环境和构建防洪安全体系,需提升水土保 持水源涵养和生态维护功能
1 综述 1 1 综述 1.1 基本情况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土地总面积 6587.02 km2,属宁镇扬丘陵地区, 受西风环流和副亚热带高压控制,呈现出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境内分 布有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三大流域。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主属一个黄 棕壤带,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原生植被为各种次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所替代, 亚热带性质显著。南京市属于水力侵蚀类型区南方红壤丘陵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容许土壤流失量为 500t/km2·a;土壤侵蚀主要发生时段为汛期,重点发生区域 在丘陵岗地。 南京市多年来水土保持成效显著,2015 年南京市现状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 面积已减少至 515.75km2,仅占市域总面积的 7.8%,1997~2015 年累计治理水土 流失面积达 772.98km2 ;率先完成南京市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并投入应用; 成立全省首家市级水土保持管理中心,建立南京市水政监察支队直属水土水资源 管理监察大队;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纳入“多评合一”平台;完成《南京市水土 保持办法》修订并发布。“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规划中水土流失占市域面积比 小于 10%的目标;开展众多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其中江宁区石塘小流域、溧水 区环山河小流域、高淳区国际慢城小流域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 域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夯实了当地水土保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 境与人居环境,推进了美丽乡村与水美乡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 生态文明建设。 1.2 需求分析 一是减缓城镇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持的矛盾,协调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 和环境保护,需提升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和土壤保持功能;二是防止水资源出现短 缺或水质性缺水,需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水质维护功能;三是进行生态文明 建设,减轻水土资源环境负荷,维护城市绿色生态空间,需提升水土保持生态维 护和人居环境维护功能;四是维护河道环境和构建防洪安全体系,需提升水土保 持水源涵养和生态维护功能
1综述 13水土保持区划 南京市水土保持区划为三类十七区。 三类: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平原圩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 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十七区:主城六区人居环境维护区、江宁丘陵岗地土壤保 持水源涵养区、江宁平原圩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江宁城镇人居环境维护 区、溧水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溧水平原圩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 溧水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髙淳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高淳平原圩区农 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高淳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江北新区直管区人居环境维 护区、六合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六合平原圩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 区、六合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浦口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浦口平原圩 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浦口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 14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及易发区划分 将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区域划定为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主要划 定范围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林场、水库集水区及 其他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区域,复核更新后重点预防区面积为247827km2。 将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区域划定为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复核更新后 重点治理区面积为51575km2 将南京市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划分为水土流失易发区,主要划定范围为 南京中心城区、新城及新市镇以及上述之外从事生产建设、开展生产活动的区域, 划定面积为161173km2。 15规划目标与总体布局 近期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 合防治体系和监督管理、监测体系,进一步扩大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美乡村 建设成果,创建一批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4800km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85%;初步实现“山青、水洁、林茂、景美”的水土保 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远期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 合防治体系和监督管理、监测体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80km2,水土流
1 综述 2 1.3 水土保持区划 南京市水土保持区划为三类十七区。 三类: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平原圩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 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十七区:主城六区人居环境维护区、江宁丘陵岗地土壤保 持水源涵养区、江宁平原圩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江宁城镇人居环境维护 区、溧水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溧水平原圩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 溧水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高淳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高淳平原圩区农 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高淳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江北新区直管区人居环境维 护区、六合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六合平原圩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 区、六合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浦口丘陵岗地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浦口平原圩 区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浦口城镇人居环境维护区、 1.4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及易发区划分 将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区域划定为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主要划 定范围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林场、水库集水区及 其他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区域,复核更新后重点预防区面积为 2478.27km2。 将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区域划定为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复核更新后 重点治理区面积为 515.75 km2。 将南京市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划分为水土流失易发区,主要划定范围为 南京中心城区、新城及新市镇以及上述之外从事生产建设、开展生产活动的区域, 划定面积为 1611.73km2。 1.5 规划目标与总体布局 近期目标:到 2020 年,初步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 合防治体系和监督管理、监测体系,进一步扩大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美乡村 建设成果,创建一批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248.00km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 85%;初步实现“山青、水洁、林茂、景美”的水土保 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远期目标:到 2030 年,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 合防治体系和监督管理、监测体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178.00km2,水土流
1综述 失综合治理率达到95%,基本实现“山青、水洁、林茂、景美”的水土保持生态 环境建设目标 总体布局:“一轴两带、两湖六片”—一以长江岸线为水土保持重点保护轴, 以秦淮河和滁河为水土保持重点保护带,以石臼湖与固城湖湖区为重点水源保护 区,以平山及冶山南延片、老山山脉及其东延片、汤山及青龙山片、牛首山及云 台山片、小茅山及东庐山片、大荆山及游子山片为重点治理片 区域布局:以南京市水土保持区划三个类型区为对象,以治理丘陵山区水土 流失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美丽乡村”、“水美 乡村”建设,构建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 16预防保护 预防范围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及水土流失易发区。措施体系包括限制及禁 止措施、生态修复及封育措施和辅助措施。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提出“八禁止、 限制”要求,对水土流失易发区提出“四加强、一严格”要求。重点预防项目 为江河重点预防项目、水源地重点预防项目和生态区重点预防项目。 17综合治理 治理范围主要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按照规划目标要求,近期(2020年) 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为24800km2,远期(2030年)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为17800km2 主要包括农田、林地、建设用地治理,并大力发展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农田治理规划主要是对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的农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为10700km2(近期63.35km2,远期4365km2);治理类型分为冲田治理、岗螃 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林地治理规划主要是对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的林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为75,26km2(近期4450km2,远期30.76km2)。根据植被覆盖率及水土流失强 度采取不同措施,主要为封山育林、疏林补密和综合整治。 建设用地治理规划主要是对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的城镇交通等建设用地进 行水土流失治理,治理面积为243.74km2(近期140.15km2,远期103.59km2)。 治理措施主要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三同时”;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加 强植被建设,增加雨水蓄渗和利用工程;进行河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规划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78个,其中近期28个,远期50
1 综述 3 失综合治理率达到 95%,基本实现“山青、水洁、林茂、景美”的水土保持生态 环境建设目标。 总体布局:“一轴两带、两湖六片”——以长江岸线为水土保持重点保护轴, 以秦淮河和滁河为水土保持重点保护带,以石臼湖与固城湖湖区为重点水源保护 区,以平山及冶山南延片、老山山脉及其东延片、汤山及青龙山片、牛首山及云 台山片、小茅山及东庐山片、大荆山及游子山片为重点治理片。 区域布局:以南京市水土保持区划三个类型区为对象,以治理丘陵山区水土 流失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美丽乡村”、“水美 乡村”建设,构建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 1.6 预防保护 预防范围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及水土流失易发区。措施体系包括限制及禁 止措施、生态修复及封育措施和辅助措施。对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提出“八禁止、 一限制”要求,对水土流失易发区提出“四加强、一严格”要求。重点预防项目 为江河重点预防项目、水源地重点预防项目和生态区重点预防项目。 1.7 综合治理 治理范围主要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按照规划目标要求,近期(2020 年) 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为 248.00km2,远期(2030 年)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为 178.00 km2。 主要包括农田、林地、建设用地治理,并大力发展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农田治理规划主要是对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的农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为 107.00km2(近期 63.35km2,远期 43.65km2);治理类型分为冲田治理、岗塝 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林地治理规划主要是对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的林地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为 75.26km2(近期 44.50km2,远期 30.76km2)。根据植被覆盖率及水土流失强 度采取不同措施,主要为封山育林、疏林补密和综合整治。 建设用地治理规划主要是对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的城镇交通等建设用地进 行水土流失治理,治理面积为 243.74km2(近期 140.15km2,远期 103.59km2)。 治理措施主要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三同时”;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加 强植被建设,增加雨水蓄渗和利用工程;进行河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规划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78 个,其中近期 28 个,远期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