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的过失,为他们的后代带来了永恒的惩罚,永恒的死亡。人 类的死亡既然是出他自身所导致,这注定了他的一牛将是罪需 孽深重的一生,生命即是原罪,原罪即是苦难解脱之道,唯有死 死亡 但死亡作为罪恶人生的最终解脱,却还不是灵魂的最终|学 解脱。据《新约·启示录》载,到世界末日,所有死去的人都将‘第 面临一次“最后审判”。死者无分老幼,汇聚在一个白色的宝{章 座之前,凭生前案卷和生命之肝的记载,一--发落,善人上升 天堂,反之胆小的、不信教的、杀人奸淫的、行邪术的、崇拜偶 像的,以及一切说谎话的人,将被打人娆肴硫磺的熊熊火湖|筻 中,经历第二次死亡。米开朗琪罗的名作最后的审判》画的乔 即是这一题材。这幅画在西斯廷教堂祭坛后面的大壁画,面值 积几近二百平方米,气势极为恢宏。位居画面中宀的耶飯被 画成一个力士般的魁伟巨人,他面带沉思,举起的右手仿佛挟 有于钧之力,即将发出最后的审判。这里显示的不是慈悲和 饶恕,而是铁而无情的善恶报应。耶稣的两边,无数灵魂同样 被表现为裸体的人物,“边的圣徒在升向天国,一边的恶人在 堕入地狱。其中有一个头朝下落,身挂钥匙的人,影射的是推 行“赎罪券”买卖的教皇尼占拉∷世。赎罪券按其宗教的解 释,本意在于用钱财来赎回罪愆,购得通向天国的门票。然此 道的始作俑者被米开朗琪罗毫不留情地发落到地狱,这真是 绝妙的讽刺! 死亡虽是对生命之肉体的否定,却是对生命中善行的肯 定,这是末日审判的教义给予人们的唯一启示。人生因此笼 罩在愁云惨雾之中,丝毫不足留恋。吃喝睡眠等等维持生命 必需的手段,对于一心赎清原罪,与上帝同在的虔诚教徒来 说,反成了苦事。尤其是生命繁衍的性行为,在中世纪一些著翻 名教父看来成了罪恶之源。圣奥古斯丁先时有过情人和妻
子,三十多岁时听安布罗斯大主教布道,一心皈依基督教后 需从此再木近过女色。传说托马斯·阿奎那年轻时家人曾将 死裸休少女推入他的卧房,被他用一根烧红的火钳、硬是赶将出 美来,然后,这位未来的神学大师便梦见了天使为他束上一条永 远不得开解的裤带。这显然已经超越了《旧约》和《新约》为性 第行为定下的规范。对人性的过度压抑可以激发出许多荒唐故 章事,薄伽丘《+日谈》展示的内容即为一例。但上述灵与肉截 死然对京的传统,一定程度上看亦不失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对冷 漠序宙的一种悲壮的抗争。真正的禁欲主义永远有他令人肃 审然起敬的一面 美 至此或许可以就中世纪教会压抑艺术的传统顺便作一更 值为深人的解析。解析未必是辩护,但是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 问题的另一方面。12世纪法国著名的禁主义宗教领袖明 谷的圣伯尔纳,在他宗教史和美学史上都很有名的《致威廉 书》一文中,列数了教堂奢笮装饰的害处,其中有一段每被人 引用的名训: 修道院是僇士读书之地,充斥这地奇形怪状、离奇之 极、又美又丑的怪物是何缘由?于此我们看到丑恶的猴 子、凶暴的狮子、一半是人一半是马和鸟类的可怖妖怪、 斑斓的猛虎、兵士酣战、猎入吹起他们的号角。这里是 个脑袋连着许多身子,那里是一个身子长着许多脑袋。 看过去又见一兽拖着蛇尾,一条鱼顶着野兽的脑袋,一个 怪物前一半是马,后一半却是山羊,第二个怪物头上长 角,臀部却又是马。四面八方,都是这些稀奇古怪、花样 迭出的形象,以致使人情不自禁,一心夹读墙壁,而忘了 读书。人会整日里盯住这些东西,如醉如炭,逐一审视, 却不来审度上帝的法律。无上的主,即使这等蠢行已全
无廉耻,人至少也得在这浩大的开支面前止步啊。① 西 这可视为典型的中世纪禁欲主义的艺术理论。但是我们不难|死 看出它具有合理的意义,至少它是在信仰、艺术,进丽在经济 基础之间,暗示了一个适度的原则。艺术并不是永远能够鼓 舞人心的。 以禁欲主义归入乐死生的传统,它的最终月的应当在章 于反思生命的价值。近代叔本华和尼采,都把这个传统的源 死 头上溯到东方佛教,以割断生死、弃绝红尘的涅桨境界,来对G 照罗马帝国元老贵族们的穷奢极侈。其实这个传统在西方,曾 同样有着较基督教本身更为悠久的渊源。古希腊的犬儒学派侨 和斯多葛学派,对入生的看法其实却相当悲观,顺天安命,安「 泰清寂人生哲学背后的理论基础是肉体适为精神的坟慕,故 而人的一生注定是有罪的痛苦的,只有忍耐和克制欲望,切 断声色娱乐之欲的困扰,厅能得到精神上的安宁。据载,犬儒 学派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拉尔修,曾相当一段时间生活在 个大桶之中,以恣意折磨自己的肉体,来苦修人生的真谛。这 比较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中世纪思想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罗马哲学家波爱修,其 《哲学的慰藉》-书,所思考的,同样是人类对生与死的困惑。 哲学所慰藉的不仅是不解生死之谜的芸芸众生,也是他本人, 时当他被控叛国罪,打入了死牢,死神的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 他的头上。何以排忧?堆有沉思。这是他在狱中写出这部名 作的直接动因。《哲学的慰藉》中波爱修提出两个基本命题。 命题一:上帝是善良的,他创造世界,无所不能,普爱众生。但 ①D圣伯尔纳:《致威廉书),《圣伯尔纳文集》香农,190年,卷一,離 第66页
这个命题有可能导致一种宿命论,比如上帝既然全知全能,他 必然知道未来;既然他已经知道未来,人类岂不就永远堕入因 西 死果之链而无力更变之?波爱修因此推出命题二:人类只是因 美为情感和欲念,才堕人这罪恶世界生生死死的恶性循环中, 且摆脱情欲,割断对妻女家庭、权力财富、风景艺术等等的祥 第恋,专心侍泰上帝的话,即可超越死亡,在白由意志中获得永 章生。这一类原罪感极强的悲观主义人生观除了反快出一个 死!黑暗世纪中人性的变形和扭曲,无疑也培养了人类的苦难意 识和献身精神 文艺复兴是一个转折点。勃兴的人文主义以人为万物之 岙灵,替代了神在字宙中的中心位置后,人的生命力历经了一场 值久经禁锢的大爆发、大宣泄。薄伽丘《十日谈》中有这样一个 故事:一个叫腓力的鳏夫,因丧妻之痛,万念俱灰,发誓弃绝红 尘,一心侍奉天主,乃带着两岁的儿子,终日念诵经文,在山中 住十六年。腓力时已老态龙钟,心想儿子已经长成,又这般 虔诚,不妨带他下山看看世界吧。来到佛罗伦萨娀,一-路看得 眼花缭乱的儿子正在向父亲问长问短,正巧有一群年轻漂亮 的始娘从身边走过,儿子立即问父亲这是什么,父亲告诉他这 叫绿鹅,都是祸水。殊不料儿子出语惊人:“爸爸,让我带-只 绿鹅回去吧。”又说:“我从来不曾看见这样美丽可爱的东西, 她们比我所见到的天使的画像还要动人得多呢!”父亲这才恍 然大悟,人的天性,原来是没有办法禁锢的。 生与死的天平,再一次向生的一端倾斜。中世纪对肉欲 的谴责,几乎把人抽象为一个苍白的幽灵,文艺复兴则重新给 人以血肉,就在它自身和现实人生的快乐中,发现了一个美的 世界。但肉体本来的权利和尊严一旦恢复,肉体的毁灭,便又 拥被看成一种极大的痛苦。人生短暂,美不常在,这使人产生了 从吞噬切的时问口中搜取片刻欢乐的强烈愿望。人总不免
死,这思想犹如梦魇一般,给人文主义灿烂阳光的时代,投 下·道浓重的阴影。它再一次促使人去及时享乐,但即便及中 时行乐,也难排遣死之将至的悲哀 英国1世纪玄学派诗人玛弗尔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将死美 之将至和及时行乐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名字叫《致 他羞怯的情人》,全诗用·一个三段论写成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世界,与时间, 第一章死 小姐,你这羞怯便不是一种罪愆。 我们可丛定下来,想一想去哪边 散步,消磨我们长悠悠的情爱天。 你便远走到印度的恒河之滨 甲美价值一 去找红宝石,我便留驻乡共 伴洪泊河的波浪兴叹。我会 在洪水前十年就开始把你爱, 要是你齑兴,你只管拒绝 直到犹大人皈依了基督教。 (第一至十行) 但是在我背后我总是听到 时间之车展双翼呼呼遏近; 不远处横陈在我们前头的 是永恒时漫无际涯的荒漠。 (第二十一至二十四行) 所以趁着这青春的色泽 尚如朝露傍着你的肤肌, 让我们将所有的力气,和我们 :排 所有的柔情,揉进一个圆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