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当一部分保留了更为原始的风貌我们且看《山海经》中 西,三则文字: 不死民在其东。其人为黑色,寿,不死。 (《海外南经》)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出。 第一章死亡的甲美价值 (《海内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 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 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日西王母。 (《大荒西经》 不死民的传说似乎是中国的特产,希腊和希伯莱神话中都没 有类似记载。它使人想起《旧约》中未被逐出供甸园的亚当, 虽然亚当给他的子孙带来的,终究还是原罪,而不是永生:但 如第二段文字所示,不死民的居仹环境,即不死之L,同伊甸 园的丰美清丽,相差实不可以道里计。所谓流沙之东,黑水之 间,指的是极北太阳终年不到的太阴之地,无怪境内的居民 也是黑森森形如鬼魂。这是一个阴森恐怖而且凄凉寂寞的熙 暗世界,难道它就是初民长生幻想的折光吗?难道它不是更 为真切地刻写出了上古人对死亡的畏惧心态吗? 被认为是超越了死亡情结的昆仑山,它的原型又是怎样? 它是一片穷山恶水,草木不生之地,其荒蛮凶险令人心惊。昆 仑山上住着掌管不死药的西王母,她的原始形象是豹尾虎齿, 善于长啸的披发怪物,乃主执天灾、瘟疫、刑罚、杀戮的神,这 糖与自《汉武帝内传》以降而渐定形的那个仪态万方的王母娘娘 E:形象判然不同。《汉武帝内传》这样描写西王母
玊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祸,文采鲜明,光仪淑移,西 带灵飞大绥,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馨,戴大真晨婴之|死 冠;厦元塥反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脩短得中,天姿「美 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上述在道观中每可得见的西主母形象,在《山海经》中的原型章 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死 之历及五残。”(《酉次三经》)以及大荒西经》:“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如此窜 不一而足,生死大权掌操在这样一个恶煞风神手中别指望会美 给人间带来什么福社。在天堂的概念传入之前,越过生命的值 界限,那个未知的世界是神秘的、可怖的,这就是古代中国人 对死亡的最初认识。 对死亡的闲惑和是惧,很大程度上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 识。动物对死亡并不感到恐惧。一些动物当死亡来临时,便 退到幽寂处,静静地等待。一些动物即使伙伴在身边倒下,依 然进食如旧。在我国北方,老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养狗 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可以看家,但见生入遥遥在望, 它便勇敢地吠叫起来,继之像一支离弦的箭,闪电般地冲上前 去。但狗的主人却对它未必仁义,每当下过第-场雪,天地间 白皑皑连成一片,主人便来算计它的那一身皮毛了。人用的 是一根绳子,半真半假系住狗的颈子,然后悬于林梢之间。狗 其实大都知道这一根绳索的真正含义,呜咽有之,却不反抗。 偶而有绳索断落的,狗便逃之天天。但当惊魂甫定,几乎无 例外是重新回来凑近主人摇着尾巴,再一次俯首就范。想起 这些,令人感慨:这是狗的悲哀呢?还是人的悲哀呢? 狗不具有死亡意识,这使它的生存,水远是一个被动的
盲日的过程。人则不同、死亡向他展现的永远是-个费解的 需!悖论:作为精神的仔在,他就是造物主,他超越了自然,他体现 死了…切善和美的本真价值:作为生理的肉体的存在,他又无 美可奈何被稠绊在大自然生死枯荣的循环圈中,短暂的生命熄 灭之后,便是永恒的虚无。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它也可以说 第」明人类对死亡的困惑和恐惧,为什么归根到底总是对着横陈 章在自我的个体生命面前的死亡。我们对他人的死亡并不感到 死困惑。我们可以安然阅读人类亿万生命归于死亡的历史,可 的以心平气和为我们周围的死者送上一个花圈,说上一些悼念 的话。但唯有我们自己的死亡,为我们带来了难以排遣的困 美 顿和痛苦。随着我们有限的年华一步步向它迈进,犹使人百 值感交集:酸楚、无惶恐、凄迷,真正是山穷水尽 死亡意味着一个思想个体,一个生命意志的毁灭,这就是 它使人感到困顿不解的根本原因。因此死亡的恐惧,乃是生 命意志对命运的不屈抗争,透露出人类对生的眷恋和热爱。 它是-一个严冬,但是使人感到温暖。这困惑和恐惧毋宁说是 人生存本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假如它可以随心所欲被抛弃, 以全死亡在饱受着生命之疲惫艰辛的众生眼中,成为…场甘 甜的睡眠,那么人类将有可能像我们这个星球上多少旦已寂 灭的物种,须从化石中来稽考他的历史。这也许正说明大自 然单单赐给人类对死亡的深深困惑,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对死亡的困惑,实际上是意味着对生命的珍惜。梦醒 米,打开窗户,明媚的阳光照将进来,我们觉得这世界多么美 好!死亡使人产生的畏惧,其真谛并不在于徒劳地去追求长 生,而在于促使人去完成他一生的使命。当小我耐入大我生 生不息的进程,犹如千万条涓涓细流,汇人浩淼无际的大海, 排所展示的,正是一种无私的、光辉灿烂的美c
西方文化中的死亡价值取向 价值是人和社会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一种关 西死亡 系。它是客观的存在因为它所表现的对象和现象,对人类社学 会具有客观的意义。由是而观死亡在酉方文化中所以体现的第 基本价值取向,虽因个体生命情感、思想、经验等个性特征多章 有差异,同时时代精神的影响更不容低估,追究到底亦不外乎 死 主体对生与死这一对二元对立取怎样一种关系,是得出两5 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以生为最高价值,回避死亡;抑或以死为窜 最高价值,漠视生存? 此为西方文化中乐生恶死和乐死恶生的两种基木价值走值 向。两者似子都来自对死亡的困惑。就前者而言,既然人生 不可能走出死亡的阴影,那么唯一的选择,便是乐享有限的人 生,竭其所能,追求声色感官的满足,唯其如此,或可死而无 憾。这一态度引发了享乐主义的传统。就后者面言,人的生 死,既然不过是奄忽间故事,每一个人郁不能走出死亡的阴 影,那么,现世的享受和声色之欲再大程度的实现,充其量也 不过是县花一现,它们将随着死亡的降临,于刹那间化为烟 云。要之,唯一的选择便是抛弃一切世俗的追求和享乐,而以 精神的长存,来超度肉体的寂灭。这一态度,历史上导致了禁 欲主义的传统与宗教的诞生 今天世界依然在以它古老而难以理的方式旋转,精神 在它面前似乎显得相当渺小。但是,精神并非无话可说ε 我们可以来看对死亡的这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在西方文 化中走过的轨迹。西方乐生恶死的传统,系统的阚述,当始于 古希腊的晢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仃一句名言:死亡是 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论据是因为对于生者而言,死亡
●:还没有到来;对于死者而言——死者本人已不复存在了。死 击既然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T,那么受生命理应在质量 死而不在数量。人类行为的目的,因此就是从对死亡的恐惧和 美痛苦中解脱出来,求得快乐。快乐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和开始 是善的唯一标准。他说:“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于,便 第使我们对于人生有死这件事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不是给人 章生增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 死来:①至于快乐,伊壁鸠鲁也赋予了它明确的内涵:感性快 乐是基础。用他的话说,是为了肉体的健康,但其上还有精神 的审美价 的快乐,这就是灵魂的平静。 伊壁鸠鲁的死亡价值观中有许多合理的,甚或是精辟的 值见解,但这-理论经后人的片面解释,成了享乐主义的代名 词。尤其到了罗马帝国末叶,贽族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将声色 官能的刺激推到极限。奴隶和角斗士们的热血抚慰着元老贽 族们的死亡恐惧。罗马后期的戏剧中,处决囚犯和强奸一类 情节,已不再是虚拟的表演,而是由奴隶演员按照生活的全部 真实在舞台上展开。艺术变成了嗜血的行为。罗马帝国本身 也在这瘟疫般流行的肉欲中分崩离析。变不加厉畸形发展的 乐生恶死的传统,几乎是势所必然地为-个森严的乐死恶生 的传统所替代了。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苦难的世纪。按照《圣经》的记载, 人本米是可以不死的。上帝造出亚当和夏娃的时候,并没有 为他们的生命规定期限。可悲的是人类的这两位始祖偷吃了 禁果,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被逐出了伊甸园,这意味着他们必须 去死,如上帝对亚当所言:“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 世记》,第三章19)这就是基督教中原罪思想的由来。人类始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982年,第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