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两地201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检测卷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 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 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 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 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 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 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 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 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 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 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 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 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
安徽省两地 2010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检测卷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 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 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 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 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 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 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 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 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 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 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 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 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 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 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 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 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
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 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 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 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 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 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 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 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 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 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 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 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 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B.本文以时 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
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 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 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 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 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 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 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www.zxywzy.cn (节选自 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5.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 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 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 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 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6.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 “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 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 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 “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www.zxywzy.cn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 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B.本文以时 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
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 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5分) 我心如秤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 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 我多加一串钱。”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 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 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 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星秤师 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 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 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 到“丰裕”买米。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 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罗雀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 自家发财盼奥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
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 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25 分) 我心如秤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 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 我多加一串钱。”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 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 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 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星秤师 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 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 了。 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 到“丰裕”买米。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 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罗雀。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 自家发财盼奥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
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掌柜嘿嘿一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 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 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 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 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 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 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 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 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 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 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 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 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 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11.小说写了两家米店,详写“丰裕”,略写“永昌”,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6 分) 答 12.老掌柜为多赚钱请人星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星秤师傅为多得钱而星不合标准的秤, 这些现象表明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6分) 答 13.通观全文,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6分) 答 14.试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结尾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7分)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掌柜嘿嘿一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 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 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 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 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 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 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 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 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 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 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 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 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 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11.小说写了两家米店,详写“丰裕”,略写“永昌”,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6 分) 答: 12.老掌柜为多赚钱请人星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星秤师傅为多得钱而星不合标准的秤, 这些现象表明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6 分) 答: 13.通观全文,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6 分) 答: 14.试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结尾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7 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王方翼,并州祁人也,高宗王庶人从祖兄也。祖裕,武德初隋州刺史。父仁表,贞观 中为岐州刺史。友人赵持满犯罪被诛,暴尸于城西,亲戚莫敢收视。方翼叹日:“栾布之哭 彭越,大义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绝友之义,蔽主之仁,何以事君?”乃收其尸,具 礼葬之。高宗闻而嘉叹,由是知名。 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迁肃州刺史。时州城荒毁, 又无壕堑,数为寇贼所乘。方翼发卒浚筑,引多乐水环城为壕。又岀私财造水碾硙,税其利 以养饥馁,宅侧起舍十余行以居之。属蝗俭,诸州贫人死于道路,而肃州全活者甚众,州亼 为立碑颂美。 会吏部侍郎裴行俭西讨遮匐,奏方翼为副,兼检校安西都护。又筑碎叶镇城,立四面 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五旬而毕。西域诸胡竞来观之,因献方物 永隆中,车簿反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兵救之,至伊丽河。贼前来拒,因纵击,大破 之,斩首千余级。俄而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屯兵热海,与贼连战。流 矢贯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觉者。遺裨将分道讨袭咽曲等。贼既无备,蹋是大溃,擒 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域遂定。以功迁夏州都督。属①牛疫,无以营农,方翼造人耕之法, 施关键,使人推之,百姓赖焉 永淳二年,诏征方翼,将议西域之事。于奉天宫谒见,赐食与语。方翼衣有旧时血渍 之处,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高宗使袒视其疮,叹日:“吾亲也。”赏赐甚 厚。俄属绥州白铁余举兵反,乃诏方翼副程务挺讨之。贼平,封太原郡公。 武则天临朝,以方翼是庶人近属,阴欲除之。及程务挺被诛,以方翼与务挺连职素善, 追赴都下狱,遂流于崖州而死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良吏上》) 【注】属:副词,恰好,正值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赵持满犯罪被诛,暴尸于城西,亲戚莫敢收视亲戚:内外亲属 B.时州城荒毁,又无壕堑,数为寇贼所乘 乘:偷袭 C.俄而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 悉:全都 D.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 具:详尽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体现王方翼的“仁”和“智’’的一组是() ①乃收其尸,具礼葬之 ②又出私财造水碾硙,税其利以养饥馁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王方翼,并州祁人也,高宗王庶人从祖兄也。祖裕,武德初隋州刺史。父仁表,贞观 中为岐州刺史。友人赵持满犯罪被诛,暴尸于城西,亲戚莫敢收视。方翼叹日:“栾布之哭 彭越,大义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绝友之义,蔽主之仁,何以事君?”乃收其尸,具 礼葬之。高宗闻而嘉叹,由是知名。 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迁肃州刺史。时州城荒毁, 又无壕堑,数为寇贼所乘。方翼发卒浚筑,引多乐水环城为壕。又出私财造水碾硙,税其利 以养饥馁,宅侧起舍十余行以居之。属蝗俭,诸州贫人死于道路,而肃州全活者甚众,州人 为立碑颂美。 会吏部侍郎裴行俭西讨遮匐,奏方翼为副,兼检校安西都护。又筑碎叶镇城,立四面 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五旬而毕。西域诸胡竞来观之,因献方物。 永隆中,车簿反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兵救之,至伊丽河。贼前来拒,因纵击,大破 之,斩首千余级。俄而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屯兵热海,与贼连战。流 矢贯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觉者。遣裨将分道讨袭咽曲等。贼既无备,蹋是大溃,擒 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域遂定。以功迁夏州都督。属①牛疫,无以营农,方翼造人耕之法, 施关键,使人推之,百姓赖焉。 永淳二年,诏征方翼,将议西域之事。于奉天宫谒见,赐食与语。方翼衣有旧时血渍 之处,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高宗使袒视其疮,叹日:“吾亲也。”赏赐甚 厚。俄属绥州白铁余举兵反,乃诏方翼副程务挺讨之。贼平,封太原郡公。 武则天临朝,以方翼是庶人近属,阴欲除之。及程务挺被诛,以方翼与务挺连职素善, 追赴都下狱,遂流于崖州而死。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良吏上》) 【注】属:副词,恰好,正值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赵持满犯罪被诛,暴尸于城西,亲戚莫敢收视 亲戚:内外亲属 B.时州城荒毁,又无壕堑,数为寇贼所乘 乘:偷袭 C.俄而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 悉:全都 D.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 具:详尽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体现王方翼的“仁”和“智’’的一组是( ) ①乃收其尸,具礼葬之 ②又出私财造水碾硙,税其利以养饥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