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况。各级党委都要把加强作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作风在短期内有 一个新的改进 首先,要突出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 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 设,就是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三个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倡导“八个方面 的良好风气 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成为当前各级领导班子思考、学习和工作的重点 这些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本是好事,但也滋长了部分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一些地方超 前建设,追求一步到位,大肆兴建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如果把这些钱投到廉租房建设、低保救助等民生问题上,不知可以解决多少老 百姓的实际困难,化解多少遗留的历史难题!这种骄奢淫逸、忽视民生、大肆浪费的风气,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使我们丧失革除积弊、实现转型的良好时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 其次,要抓住制度这个根本。作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它更多地和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修养、个 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界定模糊、难以量化、往往并不触及法律等特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保障、引导和约束,结果必然是热闹 阵,然后不了了之。没有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是不少地方的领导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要引入群众评价体系。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群众最清楚。但可惜的是,由于渠道不畅,群众的看法很难及时反映到有 关部门,或者,即使反映上去了,也石沉大海。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最有发言权的反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我们 失在出现苗头时挽救干部的机会?为什么一些真诚反映问题的群众却落得屡遭报复的凄凉下场?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保障群众监督权 利的制度体系。 前不久,中组部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日常考核和了解,并作为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作风不好的不能进班子 广东省委也决定,将领导干部作风纳入巡视范围,巡视组要广泛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一些不同的声音,以去伪存真。这 些好的办法和规定,一旦和群众评价体系相结合,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2007年半月评论(9):遏制政府浪费要动真格辛鸣 这些年来,中央对遏制政府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立场与态度一直很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上,强调要进一 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 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央的精神很明确,加大力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 人民群众有愿望,中央领导有要求,政策文件有规定,三管齐下,理当成效立现。但现实是,一些基层政府奢侈、豪华、浪费的 风气仍有渐长之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意把“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作为问题提了 出来,可见,遏制政府浪费的工作任重道远 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注意研究导致政府浪费的根源性问题,切中政府浪费的要害。导致政府浪费的因素或许会有很多 但有两条是要害性的。 第一个要害是认识问题,对政府浪费的危害性估计不足,认识偏低。现在有一些同志往往认为政府是花了一些钱,也可能花得多 了些,但说到底也就是吃得精致了一些,住得宽敞了一些,用得高级了一些,玩得高档了一些罢了,这些钱又没有装到干部自己的口袋 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大惊小 其实不然,政府浪费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方式不当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因为,政府浪费将直接导致群众对 政府性质的质疑。税收的钱少部分是用来养政府的,大部分是要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一定时期内,财政税收这块 蛋糕是固定的,政府多切了一块,其他地方就要少切一块。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这些事关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总是投入不足,总是说没钱,可办公楼却越盖越豪华,公务用车越来越高档、公款消费越来越高级。 进一步看,政府浪费还会使群众与政府日益疏离,情感隔膜。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但问题是,当人民群众作为“主人”日 子并不宽裕,生计并不富足,部分群众生活还很艰难时,作为“仆人”的一些干部已经通过花国家的钱,花老百姓的钱过上了小康、富 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对此,群众又该怎么想?群众有言:办公楼越豪华,与人民越隔膜。党政官员在办公场所、生活方式上远离群众的 同时,思想感情离群众也会越来越远,最终将失去群众的拥护。我们反复在讲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法 治政府”,可上述那些做法人民能满意吗?那些做法是在做公共服务吗?那些做法是法治政府应该做的吗?当公众的这些质疑达到一定 程度,政府的公信力及其合法性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种判断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清醒认识和对事物发展逻辑的真实反映,是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如果全 社会能从这样的高度对政府浪费问题严格监督、严加痛斥,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二个要害就是在责任追究上大事化小,对政府浪费责任人追究处理不到位。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以一时的批评换来长期的豪 华奢侈是一本万利的事。过去那些“雷声大雨点小”,“只打苍蝇不捉老虎”的处理办法只能进一步纵容政府浪费现象。因此,苦口婆 心的批评教育、劝说、警告都不如依法依纪严加惩处。对于政府浪费的典型,在责任处理上一定要以雷霆万钧的手段,该撤职的撤职, 该法办的法办。不要讲什么特殊情况,不要谈什么例外,更不要搞下不为例。如果我们的干部发现,因政府浪费会危及其政治生命与前 途时,他们还会去搞浪费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成由俭,败由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 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都丢不得。节俭是优良传统,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现阶段,尤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更 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着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来遏制政府浪费,真正让“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成为 社会风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政府应该带个好头! 编者按 一个时期来,政府浪费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 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本刊记者 调查、披露的这些来自基层政府的浪费,并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的节约风尚,乃 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6 的情况。各级党委都要把加强作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作风在短期内有 一个新的改进。 首先,要突出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 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 设,就是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三个意识”为切入点,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倡导“八个方面 的良好风气”。 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成为当前各级领导班子思考、学习和工作的重点。 这些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这本是好事,但也滋长了部分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一些地方超 前建设,追求一步到位,大肆兴建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如果把这些钱投到廉租房建设、低保救助等民生问题上,不知可以解决多少老 百姓的实际困难,化解多少遗留的历史难题!这种骄奢淫逸、忽视民生、大肆浪费的风气,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如果任其蔓延,势必会使我们丧失革除积弊、实现转型的良好时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部署。 其次,要抓住制度这个根本。作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它更多地和思想水平、道德品质、修养、个 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界定模糊、难以量化、往往并不触及法律等特点,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保障、引导和约束,结果必然是热闹一 阵,然后不了了之。没有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是不少地方的领导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还要引入群众评价体系。领导干部的作风情况,群众最清楚。但可惜的是,由于渠道不畅,群众的看法很难及时反映到有 关部门,或者,即使反映上去了,也石沉大海。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最有发言权的反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我们一再丧 失在出现苗头时挽救干部的机会?为什么一些真诚反映问题的群众却落得屡遭报复的凄凉下场?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保障群众监督权 利的制度体系。 前不久,中组部要求,要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日常考核和了解,并作为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作风不好的不能进班子。 广东省委也决定,将领导干部作风纳入巡视范围,巡视组要广泛听取一般干部和群众的意见,特别是一些不同的声音,以去伪存真。这 些好的办法和规定,一旦和群众评价体系相结合,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2007 年半月评论(9):遏制政府浪费要动真格 辛鸣 这些年来,中央对遏制政府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立场与态度一直很明确。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上,强调要进一 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 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央的精神很明确,加大力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 人民群众有愿望,中央领导有要求,政策文件有规定,三管齐下,理当成效立现。但现实是,一些基层政府奢侈、豪华、浪费的 风气仍有渐长之势。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意把“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作为问题提了 出来,可见,遏制政府浪费的工作任重道远。 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注意研究导致政府浪费的根源性问题,切中政府浪费的要害。导致政府浪费的因素或许会有很多, 但有两条是要害性的。 第一个要害是认识问题,对政府浪费的危害性估计不足,认识偏低。现在有一些同志往往认为政府是花了一些钱,也可能花得多 了些,但说到底也就是吃得精致了一些,住得宽敞了一些,用得高级了一些,玩得高档了一些罢了,这些钱又没有装到干部自己的口袋 里,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大惊小怪。 其实不然,政府浪费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方式不当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因为,政府浪费将直接导致群众对 政府性质的质疑。税收的钱少部分是用来养政府的,大部分是要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一定时期内,财政税收这块 蛋糕是固定的,政府多切了一块,其他地方就要少切一块。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这些事关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总是投入不足,总是说没钱,可办公楼却越盖越豪华,公务用车越来越高档、公款消费越来越高级。 进一步看,政府浪费还会使群众与政府日益疏离,情感隔膜。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但问题是,当人民群众作为“主人”日 子并不宽裕,生计并不富足,部分群众生活还很艰难时,作为“仆人”的一些干部已经通过花国家的钱,花老百姓的钱过上了小康、富 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对此,群众又该怎么想?群众有言:办公楼越豪华,与人民越隔膜。党政官员在办公场所、生活方式上远离群众的 同时,思想感情离群众也会越来越远,最终将失去群众的拥护。我们反复在讲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法 治政府”,可上述那些做法人民能满意吗?那些做法是在做公共服务吗?那些做法是法治政府应该做的吗?当公众的这些质疑达到一定 程度,政府的公信力及其合法性就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种判断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清醒认识和对事物发展逻辑的真实反映,是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如果全 社会能从这样的高度对政府浪费问题严格监督、严加痛斥,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二个要害就是在责任追究上大事化小,对政府浪费责任人追究处理不到位。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以一时的批评换来长期的豪 华奢侈是一本万利的事。过去那些“雷声大雨点小”,“只打苍蝇不捉老虎”的处理办法只能进一步纵容政府浪费现象。因此,苦口婆 心的批评教育、劝说、警告都不如依法依纪严加惩处。对于政府浪费的典型,在责任处理上一定要以雷霆万钧的手段,该撤职的撤职, 该法办的法办。不要讲什么特殊情况,不要谈什么例外,更不要搞下不为例。如果我们的干部发现,因政府浪费会危及其政治生命与前 途时,他们还会去搞浪费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成由俭,败由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 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都丢不得。节俭是优良传统,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现阶段,尤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更 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着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来遏制政府浪费,真正让“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成为 社会风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政府应该带个好头! 编者按: 一个时期来,政府浪费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 党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 20 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本刊记者 调查、披露的这些来自基层政府的浪费,并不是个别现象。因此,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的节约风尚,乃 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2007年半月评论(10):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 禽流感时期人们都不敢买鸡,农民损失巨大,我就连续三年带头吃鸡,特别是2004年,我带头吃鸡以后,每斤鸡涨5毛, 对农民有多大的好处啊。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我要为农民服务。”在昨日省政府举办的食品安全专题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 示,政府将加大力气来抓好食品安全问题 港澳委员庄成鑫 “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 昨日的座谈会现场非常热烈,因为时间有限,委员们无不争抢着发言。“现在很多不安全食品要等到出了事情才引起重视, 采取措施十分被动。”港澳委员庄成鑫向与会委员讲述了他听到的一个故事,2001年,香港食品商会会员来广东省某地买鸭蛋时 老板介绍这种红心鸭蛋的一个公开秘密,在饲料中加入色素,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加入的色素是否有害,是否就是引致癌症的苏丹红,但 一个普通咸蛋黄价钱是5角,而红蛋黄为1元,高额的利润会促使大家给鸭子吃色素。2005年再去看这家厂,破草棚已变成了大厂 房,加工规模越做越大, 庄成鑫说,当2006年苏丹红鸭蛋东窗事发后,相信这个厂也不会有事,因为媒体报道广东地区生产的鸭蛋没有发现苏 丹红,连湖北被查的那家神蛋公司及当地检验部门都否认他们的蛋有苏丹红。他们所加的色素真的不是苏丹红?或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 怪呢?庄成鑫表示质疑。他说,政府应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的制造和流通,他建议建立有奖举报 营养学专家苏宜香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这东西能不能吃”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苏老师这东西能不能吃,你吃我才敢吃……只要说到食品安全,领导也非常紧张,我们的媒体更 是活跃,专家还有老百姓更是忧心忡忡。”省政协委员、中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苏宜香说,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确实非常 严峻。 苏宜香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是多头管理,资金投入很多,设备也很完善,但是这些资源常常是浪费的,没有达到资源共 享的目标,没有一个诚信的、公信的部门,没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没有一个独立的专家体系来作风险评估,来作一个恰如其分的报道 有时还会出现同一食品不同部门检测结果不同的情况。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力度管理。 此外,在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方面,苏宣香认为还存在一些误区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零风险的食品安全,就是我们吃什么食品都要安全。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有误导的东西,我们不可能保 证所有的食品没有风险,这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事实,是一个大家必须接受的事实。” 欧广源 “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 在听取了十余名委员的发言后,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示,什么事情都要从源头抓起,所以我们分析产生食品不安全的主要 原因有哪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欧广源认为,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也好,社会公平也好,管理国家都是依靠法律法规,谁违法都 要依法处理 “只要一出现哪里有禽流感、鸭蛋里面出现什么‘红’之类的,整个市场就排挤它。但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猪查出瘦肉精 所有地方的猪都有。”欧广源表示,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报道要客观、科学、诚实,发挥监督作用,但不能过了头,以免影响农民的生产 2007年半月评论(11):赞袁隆平自主创新的精神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毋庸置疑。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全球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 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他拥有超过1000亿元的品牌价值……可以说,中国靠占全球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袁隆平。 袁隆平其实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曾经激励我们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同时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度变得稀缺 探寻袁隆平成功的秘诀,对当代的科学创新具有诸多启示。 袁隆平不是钱眼和名利堆里的科学家。饥荒年代亲眼看到的饿殍满地的悲慘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这成为他孜孜不倦研究 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他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 看”……这些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当有人抱怨国家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投入不够时,袁隆平说,“国家困难,不能 太贪”:当拿到世界粮食奖12.5万美元奖金后,他全部捐献出来,用来奖励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农业科技 人员。袁隆平的事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科学家,首先要有祖国观念、人民情感和人道精神,这些才是科学家忘我探索的不竭动力。固 然,没有经费很难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家也应该得到合理的物质报酬,但是,那种“如果钱能给够,我们有望在10年内赶超俄美”的论 调也值得警惕。经费并不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惟一障碍。在当前阶段,我们应在逐步増加科研投入的同时,加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理想教 育,真正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 袁隆平不是书斋里的科学家。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冠以硕士、 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学者,缺乏对常识、对社会、对国情的起码了解,满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译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 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学家,田野就是他的实验室。“我不在家, 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让很多埋在故纸堆里的“学问家”感到羞愧。实验室和电脑 前的工作,袁隆平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诫弟子:“书本里种不出超级稻,电脑里也敲 不出超级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出书本, 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与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权威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 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 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 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 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 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 7
7 2007 年半月评论(10):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 “禽流感时期人们都不敢买鸡,农民损失巨大,我就连续三年带头吃鸡,特别是 2004 年,我带头吃鸡以后,每斤鸡涨 5 毛, 对农民有多大的好处啊。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我要为农民服务。”在昨日省政府举办的食品安全专题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 示,政府将加大力气来抓好食品安全问题。 港澳委员庄成鑫 “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 昨日的座谈会现场非常热烈,因为时间有限,委员们无不争抢着发言。“现在很多不安全食品要等到出了事情才引起重视, 采取措施十分被动。”港澳委员庄成鑫向与会委员讲述了他听到的一个故事,2001年,香港食品商会会员来广东省某地买鸭蛋时, 老板介绍这种红心鸭蛋的一个公开秘密,在饲料中加入色素,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加入的色素是否有害,是否就是引致癌症的苏丹红,但 一个普通咸蛋黄价钱是5角,而红蛋黄为1元,高额的利润会促使大家给鸭子吃色素。2005年再去看这家厂,破草棚已变成了大厂 房,加工规模越做越大。 庄成鑫说,当2006年苏丹红鸭蛋东窗事发后,相信这个厂也不会有事,因为媒体报道广东地区生产的鸭蛋没有发现苏 丹红,连湖北被查的那家神蛋公司及当地检验部门都否认他们的蛋有苏丹红。他们所加的色素真的不是苏丹红?或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 怪呢?庄成鑫表示质疑。他说,政府应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不应为了地方利益去保护不安全食品的制造和流通,他建议建立有奖举报 机制。 营养学专家苏宜香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这东西能不能吃” “不少人打电话给我,问苏老师这东西能不能吃,你吃我才敢吃……只要说到食品安全,领导也非常紧张,我们的媒体更 是活跃,专家还有老百姓更是忧心忡忡。”省政协委员、中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苏宜香说,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确实非常 严峻。 苏宜香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是多头管理,资金投入很多,设备也很完善,但是这些资源常常是浪费的,没有达到资源共 享的目标,没有一个诚信的、公信的部门,没有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没有一个独立的专家体系来作风险评估,来作一个恰如其分的报道, 有时还会出现同一食品不同部门检测结果不同的情况。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力度管理。 此外,在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方面,苏宜香认为还存在一些误区: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零风险的食品安全,就是我们吃什么食品都要安全。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有误导的东西,我们不可能保 证所有的食品没有风险,这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事实,是一个大家必须接受的事实。” 欧广源 “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 在听取了十余名委员的发言后,省委副书记欧广源表示,什么事情都要从源头抓起,所以我们分析产生食品不安全的主要 原因有哪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欧广源认为,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也好,社会公平也好,管理国家都是依靠法律法规,谁违法都 要依法处理。 “只要一出现哪里有禽流感、鸭蛋里面出现什么‘红’之类的,整个市场就排挤它。但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猪查出瘦肉精, 所有地方的猪都有。”欧广源表示,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报道要客观、科学、诚实,发挥监督作用,但不能过了头,以免影响农民的生产。 2007 年半月评论(11):赞袁隆平自主创新的精神 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毋庸置疑。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全球累计达到 11 亿亩,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 解决 7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他拥有超过 1000 亿元的品牌价值……可以说,中国靠占全球 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全球 22%的人口,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有了袁隆平。 袁隆平其实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曾经激励我们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同时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度变得稀缺。 探寻袁隆平成功的秘诀,对当代的科学创新具有诸多启示。 袁隆平不是钱眼和名利堆里的科学家。饥荒年代亲眼看到的饿殍满地的悲惨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这成为他孜孜不倦研究 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他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 看”……这些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当有人抱怨国家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投入不够时,袁隆平说,“国家困难,不能 太贪”;当拿到世界粮食奖 12.5 万美元奖金后,他全部捐献出来,用来奖励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农业科技 人员。袁隆平的事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科学家,首先要有祖国观念、人民情感和人道精神,这些才是科学家忘我探索的不竭动力。固 然,没有经费很难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家也应该得到合理的物质报酬,但是,那种“如果钱能给够,我们有望在 10 年内赶超俄美”的论 调也值得警惕。经费并不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惟一障碍。在当前阶段,我们应在逐步增加科研投入的同时,加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理想教 育,真正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 袁隆平不是书斋里的科学家。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冠以硕士、 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学者,缺乏对常识、对社会、对国情的起码了解,满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译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 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学家,田野就是他的实验室。“我不在家, 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让很多埋在故纸堆里的“学问家”感到羞愧。实验室和电脑 前的工作,袁隆平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诫弟子:“书本里种不出超级稻,电脑里也敲 不出超级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出书本, 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与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旧、盲从权威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 低水平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平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一 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 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 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 学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