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最后冲刺语文模拟试卷(二) 第I卷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中国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佛教的理论起点、终点和核心都是“佛”,它以佛 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以具备佛的本性即佛性 为成佛的内在根据,以成就佛的境界为终极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是以“佛”为 本的宗教,是佛本主义宗教。在这样的宗教中,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人的主体性 是受到压抑乃至忽视的 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按照这种本体化的轨道发展的。 直到禅宗产生之前,中国佛教的主体意识都相当淡漠,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 重视。但中唐之际的慧能禅宗兴起后,情形便为之大变。慧能首先对成佛的根据 “佛性″作了主体化、大众化、世俗化的理解,将其直接等同于“心”。为 了突出心性的现实具体性,他又称其为“自心”、“自性”。慧能佛性论的突出 特点就是强调了自心、自性与佛心、佛性的平等性,认为当下具体的现实人心与 佛心在一切可能性上都是统一的,凡心、佛心同是一心,唯一差别仅在迷悟不同, 迷即为凡心,悟则为佛心。由此,理想人格佛与主体心性也就具有了内在的统 性。佛的主体性、内在性第一次得到了髙度的弘扬,所谓“佛是自性作,莫向身 外求”;“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慧能还认为心佛平等对于任何众生来说都 不例外,众生与佛只有迷悟的不同,没有本质之异。“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 时,众生是佛。”慧能的心佛平等思想将虚玄脱俗之佛性还原为具体现实之人性, 从而在宗教领域展开了由佛境到尘俗、由彼岸到此岸、由出世间到人世间的世俗 化历程。 慧能将传统的以佛为中心的佛教改造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佛教。在他这里,成 佛的根据不在超越的本体之上,而就在每个人的心性之中;信仰佛教不等于崇拜 偶像,而在于自信其心;成佛不需要依靠他力,而只能依靠自力;修行不需要改 变现实的生活方式,而只要顺心随俗、顺应自然地生活即可;解脱不是要经历种
2008 高考最后冲刺语文模拟试卷(二) 第 I 卷 一.(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2 题。 中国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佛教的理论起点、终点和核心都是“佛”,它以佛 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以具备佛的本性即佛性 为成佛的内在根据,以成就佛的境界为终极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是以“佛”为 本的宗教,是佛本主义宗教。在这样的宗教中,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人的主体性 是受到压抑乃至忽视的。 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按照这种本体化的轨道发展的。 直到禅宗产生之前,中国佛教的主体意识都相当淡漠,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 重视。但中唐之际的慧能禅宗兴起后,情形便为之大变。慧能首先对成佛的根据 ——“佛性"作了主体化、大众化、世俗化的理解,将其直接等同于“心”。为 了突出心性的现实具体性,他又称其为“自心”、“自性”。慧能佛性论的突出 特点就是强调了自心、自性与佛心、佛性的平等性,认为当下具体的现实人心与 佛心在一切可能性上都是统一的,凡心、佛心同是一心,唯一差别仅在迷悟不同, 迷即为凡心,悟则为佛心。由此,理想人格佛与主体心性也就具有了内在的统一 性。佛的主体性、内在性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弘扬,所谓“佛是自性作,莫向身 外求”;“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慧能还认为心佛平等对于任何众生来说都 不例外,众生与佛只有迷悟的不同,没有本质之异。“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 时,众生是佛。”慧能的心佛平等思想将虚玄脱俗之佛性还原为具体现实之人性, 从而在宗教领域展开了由佛境到尘俗、由彼岸到此岸、由出世间到人世间的世俗 化历程。 慧能将传统的以佛为中心的佛教改造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佛教。在他这里,成 佛的根据不在超越的本体之上,而就在每个人的心性之中;信仰佛教不等于崇拜 偶像,而在于自信其心;成佛不需要依靠他力,而只能依靠自力;修行不需要改 变现实的生活方式,而只要顺心随俗、顺应自然地生活即可;解脱不是要经历种
种的磨难和增加种种的负荷,而是要解除种种内外束缚和负累;净土不在西方彼 岸,而就在人间此岸。在这里,人的地位、价值、尊严、自由、能力得到了充分 的肯定,佛的偶像被人的自尊所代替,佛的本位意识被人的本位意识所取代。历 史上将慧能对传统佛教的改造称为“六祖革命”,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六祖革 命”的意义,就在于将传统的佛本主义的佛教改造成了人本主义的佛教,在中国 佛教发展历程中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 1、下列对文中慧能的“心佛平等”思想理解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A慧能对“佛性”作主体化、大众化、世俗化的理解,将其直接等同于 “心”。为了突出心性的现实具体性,又称其为“自心”、“自性”。 B慧能强调自心、自性与佛心、佛性的平等性,认为当下具体的现实人心与 佛心在一切可能性上都是统一的,凡心、佛心同是一心,唯一差别仅在迷悟不同 C慧能认为理想人格佛与主体心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他使佛的主体性、内 在性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弘扬,认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本性是佛, 离性无别佛”。 D慧能将虚玄脱俗之佛性还原为具体现实之人性,从而在宗教领域展开由佛 境到尘俗、由彼岸到此岸、由出世间到人世间的世俗化历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印度佛教以佛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以 成就佛的境界为终极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是以“佛”为本的宗教,是佛本主义 宗教 B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佛教的主体意识都相当淡漠,直 到中唐之际的慧能禅宗兴起后,才使改造后的佛教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引起了人 们的重视。 C佛教经慧能变革后,信徒不论在成佛的追求,还是信仰、修行,乃至寻求 “解脱”等方面,都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比以往更注重人的心性,更 尊重现实的生活 D慧能对传统佛教的改造,使人的地位、价值、尊严、自由、能力得到了充 分的肯定,佛的本位意识被人的本位意识所取代,实现了中国佛教由佛本到人本 的变革
种的磨难和增加种种的负荷,而是要解除种种内外束缚和负累;净土不在西方彼 岸,而就在人间此岸。在这里,人的地位、价值、尊严、自由、能力得到了充分 的肯定,佛的偶像被人的自尊所代替,佛的本位意识被人的本位意识所取代。历 史上将慧能对传统佛教的改造称为“六祖革命”,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六祖革 命”的意义,就在于将传统的佛本主义的佛教改造成了人本主义的佛教,在中国 佛教发展历程中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 1、下列对文中慧能的“心佛平等”思想理解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慧能对“佛性”作主体化、大众化、世俗化的理解,将其直接等同于 “心”。为了突出心性的现实具体性,又称其为“自心"、“自性”。 B 慧能强调自心、自性与佛心、佛性的平等性,认为当下具体的现实人心与 佛心在一切可能性上都是统一的,凡心、佛心同是一心,唯一差别仅在迷悟不同。 C 慧能认为理想人格佛与主体心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他使佛的主体性、内 在性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弘扬,认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本性是佛, 离性无别佛”。 D 慧能将虚玄脱俗之佛性还原为具体现实之人性,从而在宗教领域展开由佛 境到尘俗、由彼岸到此岸、由出世间到人世间的世俗化历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印度佛教以佛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以 成就佛的境界为终极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是以“佛”为本的宗教,是佛本主义 宗教。 B 佛教传人中国之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佛教的主体意识都相当淡漠,直 到中唐之际的慧能禅宗兴起后,才使改造后的佛教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引起了人 们的重视。 C 佛教经慧能变革后,信徒不论在成佛的追求,还是信仰、修行,乃至寻求 “解脱”等方面,都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比以往更注重人的心性,更 尊重现实的生活。 D 慧能对传统佛教的改造,使人的地位、价值、尊严、自由、能力得到了充 分的肯定,佛的本位意识被人的本位意识所取代,实现了中国佛教由佛本到人本 的变革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3-5题。 送石昌言北使引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 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 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 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 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 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 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 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 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 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 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 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 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啖:吃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而随便。 C闻介马数万骑驰过 介:铠甲,此指披着铁甲。 D昔者奉春君使冒顿 使:出使。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文,完成 3—5 题。 送石昌言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 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 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 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 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 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 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 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 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 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 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 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 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啖:吃。 B 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而随便。 C 闻介.马数万骑驰过 介:铠甲,此指披着铁甲。 D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 使:出使。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B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C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昌言参加进士科举考试时,作者才几岁,还没有读书。后来作者逐渐 长大了,也曾学习如何断句、如何对偶、如何注意声律方面的知识,但没有学会 就停止了。昌言听说后虽然没说什么,但心中感到遗憾。 B作者成年后又重新学习。后来在长安见到昌言,彼此相互慰问,如同往 日一样亲热。作者还拿出自己写的十几篇文章给昌言看,昌言很高兴,称赞说写 得好。作者因自己向学较晚,又没有老师,感到惭愧,能得到昌言的鼓励,也很 高兴 C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来到京城。因为昌言要出使到敌国去,天子为他竖 起大旗,让骑兵几百人随行,并送给他车子上千辆。昌言真可以说是意气昂扬 作者回想小时见到他的情形,哪里知道他如今能够这般荣耀? D作者认为北方敌人向中原人士炫耀的多是武力,而有些中原人士也曾经 因为害怕而把话都说错了,成为夷狄讥笑的对象。作者希望石昌言这次出使北方 能不被对方的威势吓到,能怀有藐视夷狄的气概 第Ⅱ卷 (共135分) .(32分) 6.阅读下面《庄子》中的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 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1而烹之。竖子请曰:“其 一能呜,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 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似是 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2,与时
B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C 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昌言参加进士科举考试时,作者才几岁,还没有读书。后来作者逐渐 长大了,也曾学习如何断句、如何对偶、如何注意声律方面的知识,但没有学会 就停止了。昌言听说后虽然没说什么,但心中感到遗憾。 B 作者成年后又重新学习。后来在长安见到昌言,彼此相互慰问,如同往 日一样亲热。作者还拿出自己写的十几篇文章给昌言看,昌言很高兴,称赞说写 得好。作者因自己向学较晚,又没有老师,感到惭愧,能得到昌言的鼓励,也很 高兴。 C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来到京城。因为昌言要出使到敌国去,天子为他竖 起大旗,让骑兵几百人随行,并送给他车子上千辆。昌言真可以说是意气昂扬。 作者回想小时见到他的情形,哪里知道他如今能够这般荣耀? D 作者认为北方敌人向中原人士炫耀的多是武力,而有些中原人士也曾经 因为害怕而把话都说错了,成为夷狄讥笑的对象。作者希望石昌言这次出使北方 能不被对方的威势吓到,能怀有藐视夷狄的气概。 第Ⅱ卷 (共 135 分) 三.(32 分) 6.阅读下面《庄子》中的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10 分)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 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 1 而烹之。竖子请曰:“其 一能呜,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 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似是 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 2,与时
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3。浮游乎万物之祖4,物物而不物于 物,胡可得累邪!”(节选自《庄子·外篇·山木》) 【注释】 1竖子:家僮。雁:古时称鹅叫雁。2一龙一蛇: 时是龙(有所为),一时是蛇(无所为)。3和:指与周围的事物不发生 矛盾。量:标准。4万物之祖:即万物之初。 (1)将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3分) 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邪!(4分)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想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 五湖烟水独忘机 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它是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的?请 做简要分析 答
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3。浮游乎万物之祖 4,物物而不物于 物,胡可得累邪!” (节选自《庄子·外篇·山木》) 【注释】 1 竖子:家僮。雁:古时称鹅叫雁。 2 一龙一蛇:: 一时是龙(有所为),一时是蛇(无所为)。 3 和:指与周围的事物不发生 矛盾。量:标准。 4 万物之祖:即万物之初。 (1)将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3 分) 2 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邪!(4 分)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想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 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 五湖烟水独忘机。 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它是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的?请 做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