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四期 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 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默記《 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 同樣的事件’黃綰《行狀》亦云 瑾欲害公之意未已公於一切得失榮辱皆能超越·惟生死一念’尚不能 遣於心’乃為石瑯’自誓曰:「吾今惟俟死而已’他復何計?」日夜端居 默坐’澄心精慮’以求諸靜一之中。一夕·忽大悟·踴躍若狂者·以所 記憶《五經》之言證之’一一相契·獨與晦庵註疏若相抵牾’恆往來於 心,因著《五經臆說》。 兩段引文互相參看’可以得知∶一丶當陽明謫至龍場驛時處境艱辛·但一切 的得失榮辱他皆能超越之。二丶不過所有的一切中,唯剩生死念頭尙未超化 三丶他以「俟命」「俟死」(等待命運的決定·讓存在來決定一切)的態度來面 對·輔以「端居澄默·以求靜一」的靜心或靜坐功夫。四丶提一話頭「聖人處 此’更有何道?」突然在當天中夜產生一種神秘經驗( mystical experience) 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體會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所有的問題’至此皆煙消 雲散 在這之中,「忽大悟」·「踴躍若狂」皆是神秘經驗的典型特徴·但正如楊儒 賓先生所詈:「中國哲學的『悟』之體驗是個大黑洞,任何文字掉進此一敘迒了 好像都不能自拔’破碎不成片段。」‘嚴格說,由於陽明沒有多作解釋,所以 我們很難說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不過’我們倒可以確定「生死一念尙覺未化」 的現象已經解決,不成他心中的渣滓了 但是很奇怪的·陽明人生最後的問題是「生死問題」·他解決了這個最後的 13引文及敘泚見吳光等人繩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祉,1995)卷3 〈年譜一〉·頁1227-1228原文「臆說」寫爲「憶說」·據《行狀》改。 16吳光等人糧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耻·1995)·頁1408-1409 陳來先生解陽明此經驗爲神秘經驗·見陳來:心學傳锍中的神秘主義問題〉·《有無 之境 陽明的哲學精神》(北京:人民出版肚·1991)附錄·頁394 3楊儒賓∷〈死生與義理一劉宗周與髙攀龍的承諾〉’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 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硏’院文晢所籌備處·1998)·頁534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四期 ⎯⎯⎯⎯⎯⎯⎯⎯⎯⎯⎯⎯⎯⎯⎯⎯⎯⎯⎯⎯⎯⎯⎯⎯⎯⎯⎯⎯⎯⎯⎯⎯⎯⎯⎯⎯⎯ ,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 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默記《 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15 同樣的事件,黃綰《行狀》亦云: 瑾欲害公之意未已。公於一切得失榮辱皆能超越,惟生死一念,尚不能 遣於心,乃為石墎,自誓曰:「吾今惟俟死而已,他復何計?」日夜端居 默坐,澄心精慮,以求諸靜一之中。一夕,忽大悟,踴躍若狂者,以所 記憶《五經》之言證之,一一相契,獨與晦庵註疏若相抵牾,恆往來於 心,因著《五經臆說》。16 兩段引文互相參看,可以得知:一、當陽明謫至龍場驛時,處境艱辛,但一切 的得失榮辱他皆能超越之。二、不過所有的一切中,唯剩生死念頭尚未超化。 三、他以「俟命」、「俟死」(等待命運的決定,讓存在來決定一切)的態度來面 對,輔以「端居澄默,以求靜一」的靜心或靜坐功夫。四、提一話頭「聖人處 此,更有何道?」,突然在當天中夜產生一種神秘經驗(mystical experience)17 , 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體會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所有的問題,至此皆煙消 雲散。 在這之中,「忽大悟」、「踴躍若狂」皆是神秘經驗的典型特徵,但正如楊儒 賓先生所言:「中國哲學的『悟』之體驗是個大黑洞,任何文字掉進此一敘述了 ,好像都不能自拔,破碎不成片段。」18嚴格說,由於陽明沒有多作解釋,所以 我們很難說他到底發生了什麼,不過,我們倒可以確定「生死一念尚覺未化」 的現象已經解決,不成為他心中的渣滓了。 但是很奇怪的,陽明人生最後的問題是「生死問題」,他解決了這個最後的 15 引文及敘述見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卷 33 〈年譜一〉,頁 1227—1228。原文「臆說」寫為「憶說」,據《行狀》改。 16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408—1409。 17 陳來先生解陽明此經驗為神秘經驗,見陳來:〈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問題〉,《有無 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附錄,頁 394。 18 楊儒賓:〈死生與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 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頁 534。 230
儒學的生死學——以晩明儒學文本 問題後·講學的宗旨在「致良知」”,可是講學的內容卻幾乎不提及「生死」 在《王陽明全集》中·也只有少數幾段學生問及「生死問題」他扌回答幾句的 例子。這個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沒有意識到;二是他有意識到,但他 已經解決了’所以他覺得不必再提。說他沒有意識到·是不太可能的’否則在 龍場驛超越了一切得失榮辱’怎還意識到剩「生死一念」呢?且由上引文所發 生的神秘經驗來看·應是第二個原因一-解決了,而又覺得不必再提。那他如 何解決的?我們可以從他答覆學生所問的「生死問題」的少數幾段文獻著手回 答 (1)蕭惠問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問晝夜之道。曰 「知晝則知夜。」曰:「晝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晝!矇 矇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只是夢晝。惟息有養 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才能知晝·這便是天德 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更有什麼死生?」21 (2)問「志士仁人」章。先生曰:「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 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婉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弄丢了。」 3)問通乎晝夜知道而知。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晝知夜的。」又問人 睡熟了良知亦不知了。曰:「不知如何以一叫便應?」曰∶「良知常知如 何有睡熟時?」曰:「向晦宴習’此亦造化常理。夜來天地混沌’形色懼 泯(引者按∶懼當為俱)’人亦耳目無所睹聞’眾竅俱翕’此亦良知收斂 凝一時。天地既開·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聞’眾竅俱闢·此即良 知妙用發生時。可見人心與天地一體’故上下與天地同流’今人不會宴 息,夜來不是昏睡,即是忘思魘寐。」2 19牟宗三先生以鶯陽明悟的就是「良知」見牟宗三:《從陸象山倒到劉蕺山》(台北:台 灣學生書局·1984)·頁216 20這個「不提生死」的問題,有學者從外緣的「生命」上來回答,以駑是陽明「具體 人間世的聖賢生命」所致。這是從問題的外緣(生命)回答·故本文不取之(因駑 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生命」這個答案來抽象地回答)。見林安梧:〈傳習錄與 陽明學〉·收入王陽明:傳習錄〉(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87)·頁10 2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耻,1995),頁37 2吳光等人糧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畈祉,1995),頁103 23吳光等人糧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肚,1995),頁105-106
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 ⎯⎯⎯⎯⎯⎯⎯⎯⎯⎯⎯⎯⎯⎯⎯⎯⎯⎯⎯⎯⎯⎯⎯⎯⎯⎯⎯⎯⎯⎯⎯⎯⎯⎯⎯⎯⎯ 問題後,講學的宗旨在「致良知」19 ,可是講學的內容卻幾乎不提及「生死」, 在《王陽明全集》中,也只有少數幾段學生問及「生死問題」,他才回答幾句的 例子。這個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他沒有意識到;二是他有意識到,但他 已經解決了,所以他覺得不必再提。說他沒有意識到,是不太可能的,否則在 龍場驛超越了一切得失榮辱,怎還意識到剩「生死一念」呢?且由上引文所發 生的神秘經驗來看,應是第二個原因--解決了,而又覺得不必再提。20那他如 何解決的?我們可以從他答覆學生所問的「生死問題」的少數幾段文獻著手回 答。 (1)蕭惠問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問晝夜之道。曰 :「知晝則知夜。」曰:「晝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晝!矇 矇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只是夢晝。惟息有養 ,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才能知晝。這便是天德, 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更有什麼死生?」21 (2)問「志士仁人」章。先生曰:「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 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婉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弄丟了。」22 (3)問通乎晝夜知道而知。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晝知夜的。」又問人 睡熟了良知亦不知了。曰:「不知如何以一叫便應?」曰:「良知常知如 何有睡熟時?」曰:「向晦宴習,此亦造化常理。夜來天地混沌,形色懼 泯(引者按:懼當為俱),人亦耳目無所睹聞,眾竅俱翕,此亦良知收斂 凝一時。天地既開,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聞,眾竅俱闢,此即良 知妙用發生時。可見人心與天地一體,故上下與天地同流,今人不會宴 息,夜來不是昏睡,即是忘思魘寐。」23 19 牟宗三先生以為陽明悟的就是「良知」,見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 灣學生書局,1984),頁 216。 20 這個「不提生死」的問題,有學者從外緣的「生命」上來回答,以為是陽明「具體 人間世的聖賢生命」所致。這是從問題的外緣(生命)回答,故本文不取之(因為 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生命」這個答案來抽象地回答)。見林安梧:〈傳習錄與 陽明學〉,收入王陽明:《傳習錄》(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87),頁 10。 21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37。 22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03。 23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05-106。 231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四期 (4)問夭壽不二。先生曰:「學問功夫’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 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髮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於生死念頭 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丶透得過’此心全體 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立命之學。」 以上之第(4)段引文’說明了「生死念頭」可以做爲我們道徳實踐結果的檢驗 陽明以暠「生死念頭」是從「生身命根」帶來’故在人生中是最後一個關卡 如果我們還沒有化除·便表示還不是流行無礙的境界·這是陽明龍場驛悟道 之經驗前後的描迒’頗切合陽明本身的生命經驗·但對於解決「生死問題」的 理解幫助不大。 主要的文獻在第(1)段引交,當蕭惠問「死生之道」·陽明的回答乍見很 像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陽明回答說∶知晝則知夜·則知晝夜知晝夜則 知死生。所以只要知晝就好了。不過陽明有進於孔子處的是:他有回答如何知 晝·關鍵就是在「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扌能知晝。」必須掌握「 天理」扌能「知晝」’天理是重點之所在’是解決生死問題的鑰匙。把「天理」 概念扣緊第2段引文就更凊楚了·天理如何得知晛?陽明走的不是朱子「橫攝 的順取的認知之路」’他走的是「逆覺體證之路」所以必然收攝至主體內。ˉ換 詈之’天理若是個「普逼的精神實體」3,則這「普逼的精神實體」也要「主體 化」,主體化駑內在的良知。所以在上面第(3)段的引文中,陽明便以良知來 說明「通乎晝夜之道」’以見「人心與天地一體·上下與天地同流」°故陽明在 其他的文獻上亦說「天理即良知」3·在這個時候·實體與主體是合一的,或說 是由主體來統攝實體,「一心之朗現’一心之申展’一心之逼潤」。 現在我們可以再回到陽明龍場驛悟的神秘經驗上原來陽明乃悟及「良 知的絕對性與普逼性」以此「絕對的良知」來潸解宇宙間逝無常的「生死現 象」’這時他體悟到「良知的絕對性」·因著這絕對’所以一切相對的差別皆淯 失了·時間空間便被超越了;因駑絕對’所以「個體解潸’時空消泯’萬物 2吳光等人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肚,1995),頁108 23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第18講,頁389420 26在牟宗三:〈王陽明學行簡逃〉中,牟先生認陽明龍場驛悟所呈現的是「普遍的 精神實體」’收入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89),頁164 27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肚,1995),頁110 28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冊(台北:正中書局,1985),頁47 3陳來先生認爲儒學的神秘體驗有幾個基本特徵:一丶自我與萬物-體。二、宇宙與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四期 ⎯⎯⎯⎯⎯⎯⎯⎯⎯⎯⎯⎯⎯⎯⎯⎯⎯⎯⎯⎯⎯⎯⎯⎯⎯⎯⎯⎯⎯⎯⎯⎯⎯⎯⎯⎯⎯ (4)問夭壽不二。先生曰:「學問功夫,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 ,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髮掛帶,便於全體有未融釋處。人於生死念頭, 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 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立命之學。」24 以上之第(4)段引文,說明了「生死念頭」可以做為我們道德實踐結果的檢驗 ,陽明以為「生死念頭」是從「生身命根」帶來,故在人生中是最後一個關卡 ,如果我們還沒有化除,便表示還不是流行無礙的境界,這是陽明龍場驛悟道 之經驗前後的描述,頗切合陽明本身的生命經驗,但對於解決「生死問題」的 理解幫助不大。 主要的文獻在第(1)段引文,當蕭惠問「死生之道」,陽明的回答乍見很 像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陽明回答說:知晝則知夜,則知晝夜;知晝夜則 知死生。所以只要知晝就好了。不過陽明有進於孔子處的是:他有回答如何知 晝。關鍵就是在「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才能知晝。」必須掌握「 天理」才能「知晝」,天理是重點之所在,是解決生死問題的鑰匙。把「天理」 概念扣緊第 2 段引文就更清楚了,天理如何得知呢?陽明走的不是朱子「橫攝 的順取的認知之路」,他走的是「逆覺體證之路」,所以必然收攝至主體內。25換 言之,天理若是個「普遍的精神實體」26 ,則這「普遍的精神實體」也要「主體 化」,主體化為內在的良知。所以在上面第(3)段的引文中,陽明便以良知來 說明「通乎晝夜之道」,以見「人心與天地一體,上下與天地同流」。故陽明在 其他的文獻上亦說「天理即良知」27 ,在這個時候,實體與主體是合一的,或說 是由主體來統攝實體,「一心之朗現,一心之申展,一心之遍潤」。28 現在我們可以再回到陽明龍場驛一悟的神秘經驗上。原來陽明乃悟及「良 知的絕對性與普遍性」,以此「絕對的良知」來消解宇宙間消逝無常的「生死現 象」,這時他體悟到「良知的絕對性」,因著這絕對,所以一切相對的差別皆消 失了,時間空間便被超越了;29因為絕對,所以「個體解消,時空消泯,萬物一 24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08。 25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第 18 講,頁 389—420。 26 在牟宗三:〈王陽明學行簡述〉中,牟先生認為陽明龍場驛一悟所呈現的是「普遍的 精神實體」,收入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89),頁 164。 27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10。 28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85),頁 47。 29 陳來先生認為儒學的神秘體驗有幾個基本特徵:一、自我與萬物一體。二、宇宙與 232
儒學的生死學——以晩明儒學文本 體」。簡詈之’就是達到一超越時空人我的「永恆」( eternIty),而非「永遠」 (在時空的度量衡之下)。人一旦觸及永恆,死亡的陰影就解潸了·不再鳥死亡 所焦慮了’所以陽明「生死一念」自然化解。我們可以把陽明這個解決辦法稱 作「良知了生死」。3 三丶陽明後學周海門丶陶奭齡∶良知了生死 陽明的良知學雖然可以解決生死問題·但事實上·陽明卻不在此措意·在 龍場驛_悟之後’生死問題從來沒有進廴他的問題意識中’他駑什麼覺得不必 再提了呢?因爲他認暠「致良知」更駑簡易直捷’不必再繞道「生死問題」上 了,猶如佛學所·陽明曰 仙家說到虛’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佛氏說到無’聖人豈能無上加 得一毫有?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岀離生死苦海上來 卻於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虛無的本色了’便於本體有障 礙。聖人只是還他良知的本色,更不著些子意在 換詈之’陽明認暠「生死」其實只是·個方便的入門磚·重點在是否能掌握到 「本體」仙家丶佛家其實也是要人從養生丶岀離生死苦海開始·以進而掌握本 體而已。所以當王嘉秀問陽明:「佛以岀離生死誘人λ道……?」陽明答曰:「 所論大略亦是」,因此他不必再提「生死」作鳥學問的入手,那反而更加迂曲 直接從「致良知」著手’不談生死而亦可了生死。但陽明的這個見解’他的 後學並沒有體會到,又當時「三教合一」「三教一致」思潮頗行於天下,“三教 心靈合一或宇宙萬物都在心中。三丶所謂「心體」(即純粹意識)的呈現。四、一切 差別的滄失·時間空間的超越。五丶突發的頓悟。六丶高度的興奮丶愉悅·以及強 烈的心靈震撼與生理反應〔通體汗流)。可參看之·見陳來∶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 義問題〉·《有無之境一一王陽明的晢學精神》(北京∶人民岀版吐·1991)附錄·頁 410 30楊儒賓:〈死生與義理一一劉宗周與髙攀龍的承諾〉’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 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硏’院文晢所籌備處·1998)·頁535 於「良知的絕對性」’另可參看楊詛漢等著:中國晢學史》(台北∶空中大學岀版 肚:1998)第22章第3節第4段〈良知的絕對性〉·頁625-627 32吳光等人辐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耻,1995),頁106 3吳光等人糧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耻,1995),頁18 3明末「三教合一」思潮·頗多學者談及·但大多只有數句話的論逃而已,比較有整體
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 ⎯⎯⎯⎯⎯⎯⎯⎯⎯⎯⎯⎯⎯⎯⎯⎯⎯⎯⎯⎯⎯⎯⎯⎯⎯⎯⎯⎯⎯⎯⎯⎯⎯⎯⎯⎯⎯ 體」30。簡言之,就是達到一超越時空人我的「永恆」(eternity),而非「永遠」 (在時空的度量衡之下)。人一旦觸及永恆,死亡的陰影就解消了,不再為死亡 所焦慮了,所以陽明「生死一念」自然化解。我們可以把陽明這個解決辦法稱 作「良知了生死」。31 三、陽明後學周海門、陶奭齡:良知了生死 陽明的良知學雖然可以解決生死問題,但事實上,陽明卻不在此措意,在 龍場驛一悟之後,生死問題從來沒有進入他的問題意識中,他為什麼覺得不必 再提了呢?因為他認為「致良知」更為簡易直捷,不必再繞道「生死問題」上 了,猶如佛學所為,陽明曰: 仙家說到虛,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佛氏說到無,聖人豈能無上加 得一毫有?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氏說無,從出離生死苦海上來, 卻於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虛無的本色了,便於本體有障 礙。聖人只是還他良知的本色,更不著些子意在。32 換言之,陽明認為「生死」其實只是一個方便的入門磚,重點在是否能掌握到 「本體」,仙家、佛家其實也是要人從養生、出離生死苦海開始,以進而掌握本 體而已。所以當王嘉秀問陽明:「佛以出離生死誘人入道⋯⋯?」陽明答曰:「 所論大略亦是」,33因此他不必再提「生死」作為學問的入手,那反而更加迂曲 ,直接從「致良知」著手,不談生死而亦可了生死。但陽明的這個見解,他的 後學並沒有體會到,又當時「三教合一」、「三教一致」思潮頗行於天下,34三教 心靈合一或宇宙萬物都在心中。三、所謂「心體」(即純粹意識)的呈現。四、一切 差別的消失,時間空間的超越。五、突發的頓悟。六、高度的興奮、愉悅,以及強 烈的心靈震撼與生理反應(通體汗流)。可參看之,見陳來:〈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 義問題〉,《有無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附錄,頁 410。 30 楊儒賓:〈死生與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 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8),頁 535。 31 關於「良知的絕對性」,另可參看楊祖漢等著:《中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出版 社,1998)第 22 章第 3 節第 4 段〈良知的絕對性〉,頁 625—627。 32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06。 33 吳光等人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18。 34明末「三教合一」思潮,頗多學者談及,但大多只有數句話的論述而已,比較有整體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