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4.协作的贷款团体 151 15.看护农作物的团体 161 16.乡村和城市的求雨 169 17.乡村狩猎 175 18.乡村婚礼和葬礼 181 19.乡村新年 197 20.乡村地痞 213 21.乡村头面人物 227 22.乡村男孩和成年男子237 23.乡村女孩和成年妇女 257 24.乡村生活的单调和贫乏 305 25.中国家庭不牢靠的平衡 311 26.家庭的不稳定性 319 27.基督教能为中国做什么?335
前言 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立场:作者在中国有过 丰富的生活经历之后,对中国人无数的优秀品质 深表尊重,并对大多数中国人怀有强烈的个人敬 意。中华民族不仅有着一个举世无双的过去,也 必将有着一个美好的未来。然而,在这个美好的 未来实现之前,还存在许多必须克服的缺陷。一 个人愈是了解中国,愈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贸易、外交、政治关系的扩展,以及与西方文明 的接触,都不足以达到中国需要的这种改革。 中国乡村是这个帝国的缩影,通过对它的考 察,我们将会更好地提出纠错改正的建议。我们 不能过于重申中国在统一性上的多样性,因为这 种断言总是暗含着这样一种局限:尽管多数情况 并非如此,但在某处确乎真实;另一方面,多样 性的统一性是中国一种真正典型的事实,尽管这 种情况是有限的,但并非不值得我们重视
中国乡村生活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世界思潮中被广泛议论, 也没有任何明显的可能性表明,这个帝国在二十世纪开端 将不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应当说,任何有助于更好地了 解中国人的作品都会增进人们对中国问题的理解。本书的 完稿,即是作者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个粗陋的贡献。 明恩溥
中国村 单单一个印度,就有五十多万个乡村。而 在整个亚洲,乡村的数量则或许是这个数字的四 倍。至今为止,在这个地球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地 区,大部分人都住在乡村。来到中华帝国的外国 游人,如果从某个港口如天津出发,一直沿着同 一个大致的方向旅行,大约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 能到达其版图的另一边沿。在这个旅行中,住在 城市人口中心之外的难以想象的巨大的人口数 量,必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印象也只 有亲眼目睹的人才能获得。与西方人流行的观念 相反,相对整个人口来说,中国大城市的数量并 没有西方那样多。许多地区级的城市,县首府, 只不过是一些带有围墙和衙门当局的大乡村。众
中国乡村生活 所周知,印度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住在农村。而在中国,我 们或许没有理由认为住在农村的人口数量会少于这个比 例。 在我们上面提到的旅行中,不熟悉中国的外国游人 一直会这样自问:这些无计其数的人们在想些什么?他们 的生活质量怎么样?其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像这样一些问题,如果不经充分地解释,则无法得到 明智的回答。中国人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完全不同于那些我 们已经习惯了的环境和条件。任何想当然的看法都是不可 靠的。在某些基本的一致性当中,中国人的生活充满了迷 幻和费解的多样性。无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已经居住了多 久,总是有许多事情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而这些事情 又被认为是每个人凭直觉已经知道的。即使国外来的资格 最老的居住者,也与其他国外来的居住者一样,是一个学 生。 这种状况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必然产生的结果,而且它 以宏大的规模来达成其效果。正如柯库侯姆 (A.R.Colquhoum)先生所洞察的那样:“由无数的累积持 续导致的产物一定是巨大的,如果再加上第三个因素,即 隔离,那么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文明的复杂特性和奇特的 保守形式感到任何的惊奇。”心基于这个理由,我们认为 ①一个关于中华帝国在世纪末正在经历重大危机的思考,没有归入本 书。任何对这个主题有兴趣的人都应该专心地参阅AR.柯库侯姆先生的大 作《转变中的中国》,伦教和纽约,18,该书体现了一个颇有造诣的旅行 家以及一个富有经验的东方国家行政官员的成熟信念,西且是通过第一手 的资料来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