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洞 衣家差与 乡衬发展
F3275 90108 长江三角洲 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美〕黄宗智著 257/32 厂幸潮 中华书局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author's THE PEAS- 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IIE YANGZI DELTA,1350-1988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by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is published by Permission o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辑:李丹慧 长江三角洲 小农家庭与乡村发晨 〔美】黄宗智著 中华书局出板 (北来王府井大衡8号)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北京冠中印刷厂印制 850×116米1/32131,张310下 1992作3月常1版 1992节9月北京第1次所细 印数,1一1500m定价,1,5元 ISBN7-101-00905-0/K.374
中文版序 历史研究必须联系理论,但理论,尤其是政治化了的理论,很 容易成为探素历史真实面貌的障碍。在研究过程中,我一直执着 从史实到理论而再问到史实的认识序,避免美国社会科学为模 式而模式的陋习。我力求到最基本的事实中去寻求最重要的概念, 再回到事实中去检验。对现存各家各派的理论,争取去误存真,建 模式于实际。在这个基本的方法上,此书与拙作《华北的小农经济 与社会变迁)是一致的。 本书的出发点是30年代的实地调查资料,尤其是费孝通、林 惠海和日本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门对长江三角洲8 个村庄的研究。这些资料翔实细致,非一般历史文献资科可比。我 试图在这条基线上,结合江南地区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追潮明初 以来的一些主要变化。这个研究方法也是与华北,一书一致的。 与华北>不同之处在于应用了我自己1983至1985年在松江 县华阳桥乡的薛家埭等6个自然村的调查,考察了30年代至今日 的变化。我相信跨越革命前后的这条研究鸿沟会对阐明两半部分 都有帮助。同时,本书着重把江南和华北对照相比。 在华阳桥乡调查的一切安排,都由南京大学吕作梦教授和松 江县外事办公室陆赦根同志承担。罗淄教授参加了第一年的调查。 严学熙和周国伟两位先生和我方周锡瑞、裴宜理合作研究工业、民 众集体活动和政治。陈忠平同志则和顾琳合作,研究商业与华阳桥
镇。本书虽然没有引用他们诸位的调查资料(除了第12章注明的 一节之外),但我在认识上和精神上都受惠于协作的诸位同仁许 多。我个人的调查,主要在篩家埭等村内进行,采用的是仿效满铁 在华北调查的方法,每次围绕几个预定的题目座谈,但也随时追棕 原定范围之外的线索。这样的调查,关键在于虚心和具体的问讯。 调查期间,当地前大队芝部书记何勇龙同志对我帮助至多。 我们原计划要出一部与仁井田陞根据满铁在华北的调查所编 的资料集(《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相类似的书。全部调查的问答记 录、统计资料、按户调查以及为出资料集而挑选的各节问答记录, 都由南大吕先生保管。国内出版情况若能改善,这些资料也许有 可能发表。 在前人有关江南的大量的研究之中,我得助于吴承明先生的 商业研究和徐新吾先生的手工业研究至多,在有关各节都有注明。 此外,本书亦受益于我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几位博士生的研 究。正文之中引用了夏明德、武凯芝和叶汉明的博士论文以及程 洪、李荣昌和卢汉超的研究论文,都有注明。程、李、卢三位更承担 了此书的翻译,由程洪统稿。谨此向他们致衷心的感谢。译稿经我 自己两次校阅,应基本准确。 黄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