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主编前言 黄兴涛杨念群 十多年前,当中国再度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钟叔 河先生主编了一套《走向世界丛书》,旨在展示近代中国人最 初步出国门后,对于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它以深沉的历 史感,丰厚的文化内涵,给读书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温馨的 记忆。那无疑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文化出版工程,至今,我们仍 然期待着它还能够有新的延续。 但是,中国融入世界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中国走向 世界,同时也意味着世界走向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一 过程中,外来的人们还表现得更为“主动”。正如钱钟书先生 所言,“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 至破门跳窗进来。”当中国人远渡重洋,以惊奇的双眼观察世 界的时候,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也飘洋过海,源源不断地来到 中国。他们用异域人的眼光打量着这块陌生的国土及其生活 在这里的芸芸众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各种著述,留下了 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等方面之形 形色色的观感、研究和评论。无论是从历史研究、民族交往、 文化交流,还是中国民族的自我认识等多种角度来看,这些著 述都不该是封存于库的资料,而是有待开发、内容极其丰富的 历史文化资源。 ·3·
虽然,在那中国人备受欺压的岁月,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著 述往往带有程度不同的歧视意味和阴暗色调,但其中也不乏 认真观察、深切体会、既具有洞察力又深怀同情心的明智之 作。作者或是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传教士、外交官,或是为清政 府所雇佣的官员、教习和科技人员,或是外国在华报刊及西方 各大报派驻中国的记者,或是考察、游历中国的作家、学者、律 师和商人。其角色种类之繁,观察范围之广、层次之多、内容 之细致深入,总体说来均远非同时期观察西方的中国人及其 有关著作可比。正是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观察者所写下的为 数众多的著作,从而建立起了当时的西方世界里关于中国的 形象。而这种形象,又构成今日西方人心目中中国形象的历 史底版,并反复不断地被现实冲洗出新的照片。 浏览西方人关于近代中国的各种著作,我们会惊奇地发 现,这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中国的观察记述,确有 中国人习焉不察的独特之点。相当一部分是对基层社会的记 录,多系亲见亲闻,显得别致细腻,足以成为可补中文记载之 阙的正史资料;尤其是对方兴未艾的近代社会史研究,具有不 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当然,西方的中国形象毕竞是西方人自已建构的。他们 的眼睛里嵌着自身历史文化的瞳孔,因此对中国的反映有真 实的一面,也难免有变形、歪曲的一面;有受其社会文化心理 需求左右,优先摄取或夸大反映的部分,也有视而不见、充耳 不闻的“盲点”。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借中国这壶“老酒”,去 浇他们自己心中的“块垒”。在这种情况下,其所记所述、所议 所论,也就只有文化传播的意义了。 认识一个民族及其文化是一件复杂而长期的事情。无论 ·4·
是认识者还是被认识的对象,都会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种 种制约,且自身也并非一成不变。连西方学者自己也感慨,在 西方人眼里,中国及其文化就像一条“变色龙”一样,总在不断 地变化着(见英国汉学家雷蒙·道森著《中国变色龙》)。19世 纪中叶以后至20世纪前叶,是西方中国观发生重大变化的时 期,此时西方的中国形象已不再像18世纪时那样美妙,令中 国人揽镜自照之下,爽心悦目之惑油然而生。而是观之不免 既渐且愤,由此生奋发图强、赶超雪耻之念。如今,中国人的 “汉唐气魄”正在逐渐恢复,坦承这种形象变化乃是西方认识 中国逐渐深化的表现,或至少是其认识中国走向深化的必经 过程,大概不会太显唐突。其实,我们怎样看待它并非至关重 要,最重要的在于,它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一种曾影响中西交往且至今仍影响着这一交往的历史文化因 子。大凡健全自信的民族都是会正视且研究这一历史现象 的。 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好比是一面历史的镜子,照一照这 面西洋镜,从中领略生活于中国本土意识之外的人们对自己 的看法,了解我们在西方的形象变迁史,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反 省和完善自身的民族性格;在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增强 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借别人 的眼光加深自知之明”的意思。 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重视对西方汉学专门研究成果的 译述。其中,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和上海 古籍出版社的《海外汉学丛书》,是较有影响的两种。它们向 国人介绍了不少当代西方和日本一流的汉学研究著作,资为 国内学者学术研究的借镜。而我们这套丛书,则主要选择19 ·5
世纪中国国门被打开后,来华西人综合记述中国社会政治制 度,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民族性格等具“宏观性”而又不那 么古板学究气的各种著述。我们的选择标准是:它们曾经在 西方世界广为流传,对西方人的“中国观”产生过一定影响;作 者眼光独具,经历丰富,观察细腻,议论有味,总之生动可读。 与此同时,丛书也包括了一些后来的西方学者对欧美“中国 观”予以分析研究的总结性著述。但愿这套丛书对国人了解 近代中国社会和西方人的中国观,能够有所裨益。 1997.12 ·6
目录 前言1 1.中国乡村3 2.乡村结构 11 3.乡村名称 23 4.乡村道路 29 5.乡村渡口 35 6.乡村水井 41 7.乡村商店 47 8.乡村戏剧 53 9.乡村学堂和游方书生 69 10.中国科举制度及教育改革 107 11.乡村庙字和宗教团体 131 12.宗教仪式的协作 137 13.市场及集会的协作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