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 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 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 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 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 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 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 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 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 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 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 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髙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 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 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 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 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 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 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鷹(zhⅰ)、翟庄、袁粲等,是其 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 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一一戴凯之的《竹谱》 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 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 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 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 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 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 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 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 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 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 “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 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 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宁夏 2015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 文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 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 答题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 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 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 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 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 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 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 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 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 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 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 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 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 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 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 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 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 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 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 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 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 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 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 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 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 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 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 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 “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 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 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 和发展。(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 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 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 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 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D.“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之后,竹子在中国 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9分,每小题3分)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 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 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 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 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 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 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 谷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査康煕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 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
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 和发展。(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 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 君子 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 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 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D.“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之后,竹子在中国 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 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 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 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 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 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 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 谷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 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
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 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 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査也。今请宽三月限, 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 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 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 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 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 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 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 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 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 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査,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 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4分)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査也。(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 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 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 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 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于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 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 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 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 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 形势:河流状况。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 以前:从前,以往。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 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依照顺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 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 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 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 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 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 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4 分)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8、词中的“满”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诗句加以品析。(5分) 9、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6分) (三)10、理解性默写(6分,每空1分) 1.杜甫的《登高》中,借“落叶”“长江”抒写心中愁苦的诗句是: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中老者孩童都快乐自足的样子的一句是 3.《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所结交之人都是高雅之人的一句是: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 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不涂卡不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 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 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 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 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于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一一酒酿来 他喊“酒酿一一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 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 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或者说是 种民俗。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 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 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 种满足,一种得意来。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 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 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 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 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 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 黄阿二说:泡澡、喝茶乃人生的两大享受,神仙也不过如此。天长日久,他有了 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有位老茶友对他 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有一双手。” 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 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只要指点 指点,指派指派,人又省力,钱又多赚,这等好事别人想觅也觅不来。”黄阿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8、词中的“满”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诗句加以品析。(5 分) 9、这首词的结尾,历来被词家公认为经典。请谈谈它为人称道的原因。(6 分) (三)10、理解性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杜甫的《登高》中,借“落叶”“长江”抒写心中愁苦的诗句是: , 。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中老者孩童都快乐自足的样子的一句是: , 。 3.《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所结交之人都是高雅之人的一句是: , 。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 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不涂卡不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 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 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 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 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于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酒酿来 ——”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 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 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或者说是一 种民俗。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 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 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 种满足,一种得意来。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 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 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 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 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 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 黄阿二说:泡澡、喝茶乃人生的两大享受,神仙也不过如此。天长日久,他有了 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有位老茶友对他 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有一双手。” 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 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只要指点 指点,指派指派,人又省力,钱又多赚,这等好事别人想觅也觅不来。”黄阿二
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 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黄阿二的酒酿总比别家的甜,比别家的香,比别家 的酒酿汤多,问他有啥诀窍,他搔搔头说:“能有啥诀窍,凭良心做,凭经验做。 其他,他就实在说不出啥了。 黄阿二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 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 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 的,否则,咋叫“酒酿王”?有时碰到孤老太孤老头,只要买一点点的,黄阿 就取出一把毛竹片刀来,把小钵头里的酒酿一划二或一划四,你这次拿回家称是 这分量,下回买,准仍是这些分量。从无短斤缺两的。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 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 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那 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 拉倒,没啥商量的。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 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一一小钵头甜酒酿来哉一—”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日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一打听,原 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 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 酒酿一一小钵头甜酒酿来哉一一”黄阿二听后 浑身一震,他撑起身来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 毛病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人们开始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由于“酒酿黄”听起来总像“酒酿王” 加上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最好最受欢迎,因而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 B.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黄阿二以“自己坚持每天只做 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为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 C.黄阿二卖酒酿打出了牌子,不允许顾客挑拣,只能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 挑拣,他就不卖。这也侧面反映了他对自己酒酿的品质和重量十分自信。 D.从情节方面看,这则小小说有一定的故事性,主人公黄阿二的性格,主要不 是通过故事情节,而是通过黄阿二的语言来展现的。 E.上午卖酒酿,下午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与茶友、浴友们谈天说地, 黄阿二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十分的满足,认为自己过的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2)与其他人的酒酿相比,黄阿二的酒酿有什么不同特点?(6分) (3)请结合小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黄阿二这一人物形象。(6分) (4)黄阿二坚持不扩大经营规模,每天只卖三十钵酒酿,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做 法?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 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黄阿二的酒酿总比别家的甜,比别家的香,比别家 的酒酿汤多,问他有啥诀窍,他搔搔头说:“能有啥诀窍,凭良心做,凭经验做。” 其他,他就实在说不出啥了。 黄阿二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 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 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 的,否则,咋叫“酒酿王”?有时碰到孤老太孤老头,只要买一点点的,黄阿二 就取出一把毛竹片刀来,把小钵头里的酒酿一划二或一划四,你这次拿回家称是 这分量,下回买,准仍是这些分量。从无短斤缺两的。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 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 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那 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 拉倒,没啥商量的。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 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日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一打听,原 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 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黄阿二听后 浑身一震,他撑起身来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 毛病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人们开始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由于“酒酿黄”听起来总像“酒酿王”, 加上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最好最受欢迎,因而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 B.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黄阿二以“自己坚持每天只做三 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为理由拒绝了这个要求。 C.黄阿二卖酒酿打出了牌子,不允许顾客挑拣,只能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 挑拣,他就不卖。这也侧面反映了他对自己酒酿的品质和重量十分自信。 D.从情节方面看,这则小小说有一定的故事性,主人公黄阿二的性格,主要不 是通过故事情节,而是通过黄阿二的语言来展现的。 E.上午卖酒酿,下午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与茶友、浴友们谈天说地, 黄阿二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十分的满足,认为自己过的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2)与其他人的酒酿相比,黄阿二的酒酿有什么不同特点? (6 分) (3)请结合小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黄阿二这一人物形象。(6 分) (4)黄阿二坚持不扩大经营规模,每天只卖三十钵酒酿,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做 法?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