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能力提升训练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 定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①”之年, 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 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 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 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 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 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 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 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 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 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 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髙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 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 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 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 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 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 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 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 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 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 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 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 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 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 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 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 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河南省新乡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能力提升训练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 定有所不同。 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①”之年, 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比如唐高宗时的张行成, 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 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 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 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 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 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 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 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 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 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 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 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 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 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 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 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 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②,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 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 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也在其列。 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 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 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要回到原曹司, 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 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 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 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 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 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 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 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 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 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 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増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 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员享受半禄。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 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于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 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 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地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 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 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 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 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 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 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 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 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 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 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 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B.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 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在唐朝,致仕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 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 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 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譬如苗晋卿就先后以 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唐太宗时期,“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获得皇帝的支持,因 为他是知进退的楷模,所以获得额外赏赐,所有待遇不变。 D.致仕官在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往往普遍增加待遇,现任官的父祖也可能因为 要提高现任官的待遇而被授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朝官吏的物质待遇以俸禄为主,致仕官员享受半禄。有时朝廷也会提高致 仕官员的待遇,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 B.唐朝的致仕制度,因等级不同而待遇不同,尤其对于高级别的官员,全凭皇 帝好恶,或给予恩赏,或草草处理,或再次起复。 C.相对于物质待遇,更受致仕官重视的应该是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 仪式性活动,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D.唐代致仕制度,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仅最大限度地免除致仕官吏的后顾之 忧,而且也激励了现任官吏为统治者尽忠效力。 二、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 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 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 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 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 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 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 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 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 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
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 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 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 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 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 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 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 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 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 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 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 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 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 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 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 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 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 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 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 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 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 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 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 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 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 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 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 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 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 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 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 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 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 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 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 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 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 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 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 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 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 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 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 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 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 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 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 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 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 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 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 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 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 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 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 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到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 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 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 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 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 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 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 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 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 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 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 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 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 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 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 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 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 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 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 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 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 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髙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 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 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 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 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 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 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 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 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 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三、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 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到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 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 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 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 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 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 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 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 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 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 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 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 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 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 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 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 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 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 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 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 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 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 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 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 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 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 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
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 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 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 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 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 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 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 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 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 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 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 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 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 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 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十岁能属文,登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主吴县簿 未上,丁父忧。服除,著十论言当世事,献于朝,宰相汤思退奇之,擢太平州教 授 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 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 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 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 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 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 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
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 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 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 年 08 月 26 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 朝到宋 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 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 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 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 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 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 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 “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 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 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 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 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 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四、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十岁能属文,登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主吴县簿。 未上,丁父忧。服除,著十论言当世事,献于朝,宰相汤思退奇之,擢太平州教 授。 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 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 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 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 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 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 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