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 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 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部尚书, 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 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 勿遺”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漕檄统制裴 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 持吾书自解。”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衷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 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 谥文简 (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 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 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 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 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父忧是指父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 孝顺行为,表明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B.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 降、调动等事务 C.绍熙,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时正式创立并形 成。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也指官员退 休。同“致仕”意思相近的有“乞骸骨”、“填沟壑”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不必另外寻 求奇方异策;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土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 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 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 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命令讨伐,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5 分) (2)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 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 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部尚书, 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 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 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漕檄统制裴 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 持吾书自解。”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衷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 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 谥文简。 (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 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 以材武择之/而终以 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 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 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丁父忧是指父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 孝顺行为,表明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B.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 降、调动等事务。 C.绍熙,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时正式创立并形 成。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也指官员退 休。同“致仕”意思相近的有“乞骸骨”、“填沟壑”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不必另外寻 求奇方异策;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 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 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 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命令讨伐,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5 分) (2)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 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 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 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 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 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 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 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 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11分)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 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 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 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 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 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 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 静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11 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 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 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 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 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 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 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 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 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15.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 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6~17 题。(11 分)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 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 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 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 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 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 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 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 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 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 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7.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6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8~19题。(11分)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 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 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 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 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 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 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 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 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 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 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 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19.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借给你的温柔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 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 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 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 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 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7.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6 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8~19 题。(11 分)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 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 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 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 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 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 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 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 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 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 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 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 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19.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 分) 借给你的温柔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 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 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 60 头猪连毛 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
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 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 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 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 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 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 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 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 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 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 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 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 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 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 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 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 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 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 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 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 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 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 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 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 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 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 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 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 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 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 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 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 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 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 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 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 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 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 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