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下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两年,“真人秀”非常流行,这些“真人秀”都是由当红明星出镜,让他们在设定 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与此同时,网络直播正悄然兴起。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年青一代 所喜爱和参与的娱乐方式。而且,网络直播似乎也在创造着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一一网 红,一些无名的模特或美女或其他方面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走红”了。 其实明星真人秀和网络直播正好是对照。明星真人秀是明星扮成普通人,网红则是普通 人扮明星。明星真人秀是让明星在没法端着的环境中、在现实的普通竞争游戏中,展现普通: 而网红则是以小白领为中心的中产阶级后备军自己扮演明星。明星真人秀和网红都是年轻的 中产阶级后备军喜欢的,前者是高不可攀的明星下降到和自己一样的位置,后者是和自己 样的人成了明星。这都是以年轻小白领为中心的青年群体的自我期望和自我反讽 这里有两个走向值得注意:首先,从这些节目看来,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渴望看到更多的 真实”的生活,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但对于某种琐碎的“生活流”倾注了很多 的关切。这种“生活流”是由大量真实的细节和具体而微的生活状态所构成的,这种生活的 情境是典型的白领式的。这就把中产阶级后备军的生活形态作为所有这些直接性节目的背 景,他们与现在的年轻人保持着一种平视的关系,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 感。其次,这些节目极为关键的就是一种“互动”的生成,网络直播是通过手机的直接互动 所产生的效应,而明星真人秀更加依赖电视中的互动和网络的互动,这种互动性其实是参与 到情境之中的感觉的生成。 其实,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新的认同感所营造的一部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往往是 通过这种真人秀或直播来获得的,这些赋予了他们的平淡日常生活一种不同于既往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一种大叙事,而是来自于某种“平庸性”的小叙事。这种小叙事看起来意 义极为中性和暖昧,有一些甚至有无聊和消极的因素,但另一面其实也具有某种面对生活的 积极意义和价值,它让年轻人能够面对今天没有大喜大悲的生活,在为追求生活而努力的路 上一面能够适应生活本身一面也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面对自身社会的认同。明星真人秀和网 络直播的流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因素值得社会的深入认识和深入探讨。 (摘编自张颐武《真人秀与网络直播》,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人秀”要求明星在设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从而把明星变成了普通人 B.网络直播很容易创造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这是年轻人喜爱和参与的根本原因。 C.都市白领们非常注重真实、琐碎、具体的生活状态,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 D.“真人秀”和网络直播的兴起,背后所反映的则是当前年轻人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当前非常流行的“真人秀”和网络直播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明星和网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两者流行的原因 C.第三段从两个角度来进一步分析问题,明确这些娱乐节目非常流行的深层原因
1 2018-2019 学年下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最近两年,“真人秀”非常流行,这些“真人秀”都是由当红明星出镜,让他们在设定 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与此同时,网络直播正悄然兴起。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年青一代 所喜爱和参与的娱乐方式。而且,网络直播似乎也在创造着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网 红,一些无名的模特或美女或其他方面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走红”了。 其实明星真人秀和网络直播正好是对照。明星真人秀是明星扮成普通人,网红则是普通 人扮明星。明星真人秀是让明星在没法端着的环境中、在现实的普通竞争游戏中,展现普通; 而网红则是以小白领为中心的中产阶级后备军自己扮演明星。明星真人秀和网红都是年轻的 中产阶级后备军喜欢的,前者是高不可攀的明星下降到和自己一样的位置,后者是和自己一 样的人成了明星。这都是以年轻小白领为中心的青年群体的自我期望和自我反讽。 这里有两个走向值得注意:首先,从这些节目看来,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渴望看到更多的 “真实”的生活,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但对于某种琐碎的“生活流”倾注了很多 的关切。这种“生活流”是由大量真实的细节和具体而微的生活状态所构成的,这种生活的 情境是典型的白领式的。这就把中产阶级后备军的生活形态作为所有这些直接性节目的背 景,他们与现在的年轻人保持着一种平视的关系,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 感。其次,这些节目极为关键的就是一种“互动”的生成,网络直播是通过手机的直接互动 所产生的效应,而明星真人秀更加依赖电视中的互动和网络的互动,这种互动性其实是参与 到情境之中的感觉的生成。 其实,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新的认同感所营造的一部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往往是 通过这种真人秀或直播来获得的,这些赋予了他们的平淡日常生活一种不同于既往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来自一种大叙事,而是来自于某种“平庸性”的小叙事。这种小叙事看起来意 义极为中性和暧昧,有一些甚至有无聊和消极的因素,但另一面其实也具有某种面对生活的 积极意义和价值,它让年轻人能够面对今天没有大喜大悲的生活,在为追求生活而努力的路 上一面能够适应生活本身一面也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面对自身社会的认同。明星真人秀和网 络直播的流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因素值得社会的深入认识和深入探讨。 (摘编自张颐武《真人秀与网络直播》,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真人秀”要求明星在设定的情境之下进行特定的展现,从而把明星变成了普通人。 B. 网络直播很容易创造一些普通人中的“明星”,这是年轻人喜爱和参与的根本原因。 C. 都市白领们非常注重真实、琐碎、具体的生活状态,他们对戏剧性的生活兴趣不高。 D. “真人秀”和网络直播的兴起,背后所反映的则是当前年轻人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头对当前非常流行的“真人秀”和网络直播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 B. 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明星和网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两者流行的原因。 C. 第三段从两个角度来进一步分析问题,明确这些娱乐节目非常流行的深层原因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由现象开始逐层深入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论证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受到明星“真人秀”这些节目的启发,网络直播就不可能兴起并流行开来。 B.网络直播能让普通人扮演明星而深受年轻人喜欢,可见年轻人还是希望被他人关注。 C.“真人秀”和网络直播都注重互动性,可见年轻的白领们喜欢交流与人与人的“平 D.网络直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片段虽然只是小叙事,但能够给年轻人带来不同的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 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 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 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 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 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 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 《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 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 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 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 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 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 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 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 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 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 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 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 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 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 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 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 2
2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由现象开始逐层深入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论证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如果不是受到明星“真人秀”这些节目的启发,网络直播就不可能兴起并流行开来。 B. 网络直播能让普通人扮演明星而深受年轻人喜欢,可见年轻人还是希望被他人关注。 C. “真人秀”和网络直播都注重互动性,可见年轻的白领们喜欢交流与人与人的“平 视”。 D. 网络直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片段虽然只是小叙事,但能够给年轻人带来不同的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 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 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 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 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 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 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 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 《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 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 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 “集部 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 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 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 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 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 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 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 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 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 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 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 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 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 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 年先生将 5 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 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
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串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 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 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 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 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 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 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 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 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 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虽认 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 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 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 江以北,未见其伦”佐证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这些为 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的时代,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不屑枉 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在学术上很自信,始终坚持学术独立,这体现出他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 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6.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3 货币、书画等文物 200 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串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 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 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 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 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 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 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 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 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 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虽认 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 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 200 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 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 江以北,未见其伦”佐证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这些为 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的时代,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不屑枉 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在学术上很自信,始终坚持学术独立,这体现出他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 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6.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抬头见喜 老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 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 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 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 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 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 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一一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一一大家就 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 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一一至今还不晓得—一我怎么上了 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 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一一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 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 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 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 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一—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 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 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 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 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 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 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 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 一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 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 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 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汨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 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 也忘了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地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 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 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 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
4 抬头见喜 老 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 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 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 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 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 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 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 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 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 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 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 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 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 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 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 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 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 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 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 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 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 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 ——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 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 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 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 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 也忘了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地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 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 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 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
幻出一个“抬头见喜 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节) 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 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 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 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C.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 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 D.“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 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 9.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 (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 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 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 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 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 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在政府遇裹敢言与梖贾員朝教争议上煎友有貨失色育论辨不忌及请思原所辨煮职 也顾力不跌展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 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 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 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 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酈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 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
5 幻出一个“抬头见喜”[注],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节) [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 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 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 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 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C. 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 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 D. “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 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 9. 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 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 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 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 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 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 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 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 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 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 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 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