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被称为“二程”,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 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 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 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 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 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 朱熹(1130-1200) 天理,灭人欲”。 朱熹,字元。世称海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随先生,朱曾在福建讲 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把知识、道德和 学,故其学派称为“国派 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 认识。朱熹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 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学思之窗 思考 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就是 ◎请谈谈程颐和 说、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关于“格物致知” 朱熹关于“格物致 的做法,就是“今日格一件,明目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 知”的做法,对我 自有贳通处”。朱熹认为、要贳通,必須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 们的学习方法有什 事都要穷尽,由逆及远,由浅而深,由到精,博学之,审问之,已么启发? 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 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 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宋朝书讲学之风 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 四书书影 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 《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 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演等 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 管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 卷,《孟子集注》七卷,后人因而称《论 成为理学传播的中 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 白鹿洞书院 第3课宋明理学 13
◎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 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 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资料回赦 朱燕和陆九渊曾在信州①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 鵡湖之会”。陆九渊记述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 陆九测 号象山先 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生。江西抚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未之教人为支离。 州金溪人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1139-1193)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 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 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历史纵横 王阳明旱年对程未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他 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因思 虑过度而致疾,从此,他开始质疑朱熹理学,后来,王阳 王阳明 明从禅学研究中受到启发、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名守仁,号并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在 阳明先生 江余姚 镇压农民起义时,他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 王阳明(1472-1528)人 碳难”的道理。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 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 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 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 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今江西上饶。 ②陆九渊及兄陆九韶。 14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模块链 本 ●程朱理学主张“现”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 本课相关内容(果 政知。 可参见必修1第4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 课 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习延伸 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 方?又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可以各抒己见。 第3课宋明理学 15
第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意思是说贫困饿死是小事,失去节操的事情就大了。这句话是 北宋理学家程顾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的。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 得到进一步流传。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 束缚女子的教条。然而就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对宋明理学的抨击声,批判它的不近情 1理,乃至摧残人性 ◎李贽的离经叛道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 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那时候,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道学家①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 地纪”的神圣。正直清廉的思想家李贽,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 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 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 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 挑战。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 人欲”的虛假说教,强调人正当 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 李货号牵否,福建州人,他活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 了七十多岁。晚年被明萄政府以敢倡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 乱道,感世证民的罪名速捕入狱,死 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 于北京狱中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萌芽时期的要求。 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 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 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 李赞(1527-1602 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①道学家是指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北宋以后,道学家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 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行恶劣的人以此为妮子,为自己涂脂抹粉。 16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思之窗 思了考 有一次,李货寄住在朋友家,朋友的弟弟是位大官,李货给他写 ◎李贽写的 过一封长达万字的信。信中尖刻地讥讽说:学问不论官的大小,不会 这封信,说明 因为官做得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还 了当时一种怎 说耿定向与普通人一样,买田置地,读书考功名,做官求职,谋福于 样的社会现 子孙,种种日常生活,都是为自已打算,没有一丝一毫是为别人考虑 的。然而自己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大家、忽而怜悯东家没饭吃,忽而 想到西家没衣穿,等等。李货揭露他言行不一,掩自己的真实想法, 还不如市镇田野的普通人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 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黃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 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 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 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 黄宗羲(1610-1695) 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当权利。 时人尊称他为梨洲先生,《明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 夷待访录》是他的代表作 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资料回放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 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初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 宁者,为君也。因之古之君主,受到人民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 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末 顾炎武,江苏 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 昆山人。号亭林,危机,顾炎武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 当时人尊称亭林途径。 先生,主要著作有 《日知录》《天下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 顾炎武(1613-1682)国利病书》等,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