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禅宗与佛学 为恶,亦可互变为阿修罗,乃至旁入他道,于是认为这个宇 宙世间所有众生生命的异同现象,都由于心意一念之间的善 恶而互变,相似于道家物化宇宙的理论(相似不即是全同) 故一念的善恶,与起心动念的行为,积微末而成为显著,便 构成三世因果的理论;所谓三世,是指时间的过去、现在、未 来,有过去的因,累积而成现在的果,由现在的因,累积而 成未来的果,未来与过去,又如循环的无尽,所谓轮回,便 是指此周旋动转的意义,于是便建立一个三世因果,六道轮 回的学说体系,相同于《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 恶之家,必有余殃”,以及“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 不足以灭身”的道德因果观念 4开拓宇宙观与世界观 印度上古的宗教与哲学,凡是涉及形而上的问题,自然 就会触及天人之际的探讨,虽然他们思想学说的终极,最后 都自归入于天道,但各宗派所崇奉前天道,纷纭不一,于是 便有一尊与泛神的冲突。释迦学说,归纳天人之际,而有三 界的区分,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统名谓之三界;欲界 的天,包括上至日月以外,下及人与畜生、饿鬼、地狱,日 月运行之际的天,仍属欲界之中,所谓欲界,是指这一界内 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男女饮食)而来,广义的说:有色、 声、香、味、触的五欲之乐;狭义的说:有笑、视、交、抱、 触的行为。欲界之中,共有六重天界,其中所谓忉利天者,包 括三十三天的分布,随时互易其主,在欲界中的人道世界,约 分东南西北四洲(部分),我们人类的世界,是属于南瞻部洲 的一部。这个世界的总名,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有堪忍、缺
为 恶 , 亦 可 互 变 为 阿 修 罗 , 乃 至 旁 入 他 道 , 于 是 认 为 这 个 宇 宙 世 间 所 有 众 生 生 命 的 异 同 现 象 , 都 由 于 心 意 一 念 之 间 的 善 恶 而 互 变 , 相 似 于 道 家 物 化 宇 宙 的 理 论 ( 相 似 不 即 是 全 同 ) 。 故 一 念 的 善 恶 , 与 起 心 动 念 的 行 为 , 积 微 末 而 成 为 显 著 , 便 构 成 三 世 因 果 的 理 论 ; 所 谓 三 世 , 是 指 时 间 的 过 去 、 现 在 、 未 来 , 有 过 去 的 因 , 累 积 而 成 现 在 的 果 , 由 现 在 的 因 , 累 积 而 成 未 来 的 果 , 未 来 与 过 去 , 又 如 循 环 的 无 尽 , 所 谓 轮 回 , 便 是 指 此 周 旋 动 转 的 意 义 , 于 是 便 建 立 一 个 三 世 因 果 , 六 道 轮 回 的 学 说 体 系 , 相 同 于 《 易 经 》 的 “ 积 善 之 家 , 必 有 余 庆 , 积 恶 之 家 , 必 有 余 殃 ” , 以 及 “ 善 不 积 , 不 足 以 成 名 , 恶 不 积 , 不 足 以 灭 身 ” 的 道 德 因 果 观 念 。 4 B开 拓 宇 宙 观 与 世 界 观 印 度 上 古 的 宗 教 与 哲 学 , 凡 是 涉 及 形 而 上 的 问 题 , 自 然 就 会 触 及 天 人 之 际 的 探 讨 , 虽 然 他 们 思 想 学 说 的 终 极 , 最 后 都 自 归 入 于 天 道 , 但 各 宗 派 所 崇 奉 前 天 道 , 纷 纭 不 一 , 于 是 便 有 一 尊 与 泛 神 的 冲 突 。 释 迦 学 说 , 归 纳 天 人 之 际 , 而 有 三 界 的 区 分 , 所 谓 欲 界 、 色 界 、 无 色 界 , 统 名 谓 之 三 界 ; 欲 界 的 天 , 包 括 上 至 日 月 以 外 , 下 及 人 与 畜 生 、 饿 鬼 、 地 狱 , 日 月 运 行 之 际 的 天 , 仍 属 欲 界 之 中 , 所 谓 欲 界 , 是 指 这 一 界 内 的 众 生 生 命 , 都 从 欲 爱 ( 男 女 饮 食 ) 而 来 , 广 义 的 说 : 有 色 、 声 、 香 、 味 、 触 的 五 欲 之 乐 ; 狭 义 的 说 : 有 笑 、 视 、 交 、 抱 、 触 的 行 为 。 欲 界 之 中 , 共 有 六 重 天 界 , 其 中 所 谓 忉 利 天 者 , 包 括 三 十 三 天 的 分 布 , 随 时 互 易 其 主 , 在 欲 界 中 的 人 道 世 界 , 约 分 东 南 西 北 四 洲 ( 部 分 ) , 我 们 人 类 的 世 界 , 是 属 于 南 瞻 部 洲 的 一 部 。 这 个 世 界 的 总 名 , 叫 做 娑 婆 世 界 , 娑 婆 , 有 堪 忍 、 缺 1 4 禅 宗 与 佛 学
佛学内容简介 憾的两重意义;堪忍是指这个世界上充满缺憾,甚多苦难,而 人与一切众生,不但能忍受其缺憾与许多的苦难,而且仍有 很多的人们,孜孜向善,所以值得赞叹,如果世界上没有缺 憾与苦难,自然分不出善恶,根本也无善恶可言,那应该是 自然的完全为善,那就无可厚非,无所称赞了。欲界天人之 中,各有主宰,超过欲界以外的,便是色界,色界的众生,但 有情意而无欲,相视会心一笑,就会生出生命的成果,他有 十八重天,属于修习静虑禅定境界众生所生的果位,色界的 最高天,为色究竟天,有大自在天为其主宰。超此以外,便 是无色界,计有四重天,为修习静虑得果者所生之处,但有 意识,而无情欲的存在,统此三界之中,为其主宰者,又名 为大梵天,由此简略说来,释迦区分天人的界限,约有六十 重天,统名谓之三界,仍然属于六道轮回的范围。 这个三界的宇宙世界,是以一个日月所照的太阳系统为 单位,由人间世上至日月,以及三界所属天中,时间的实际 与观念,各各自有不同,例如月中一昼夜,等于人间半个月 日中一昼夜,等于人间一年,于是分别宇宙世界的时间,繁 细到难以算数,总之,他的宇宙观是无限的、扩大的宇宙观 他的世界观,是以一个日月系统做为一世界的单位,累积一 千个日月列系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累积一千个小千 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 大千世界,他说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个无垠无限的宇宙, 多至如河沙数量,不可计算,由此反观人间多欲众生的纷纷 扰扰,真是渺小得可怜。释迦既说出三千大千世界的三界宇 宙观,以统摄印度上古的各宗教与各派哲学的天人思想,开
憾 的 两 重 意 义 ; 堪 忍 是 指 这 个 世 界 上 充 满 缺 憾 , 甚 多 苦 难 , 而 人 与 一 切 众 生 , 不 但 能 忍 受 其 缺 憾 与 许 多 的 苦 难 , 而 且 仍 有 很 多 的 人 们 , 孜 孜 向 善 , 所 以 值 得 赞 叹 , 如 果 世 界 上 没 有 缺 憾 与 苦 难 , 自 然 分 不 出 善 恶 , 根 本 也 无 善 恶 可 言 , 那 应 该 是 自 然 的 完 全 为 善 , 那 就 无 可 厚 非 , 无 所 称 赞 了 。 欲 界 天 人 之 中 , 各 有 主 宰 , 超 过 欲 界 以 外 的 , 便 是 色 界 , 色 界 的 众 生 , 但 有 情 意 而 无 欲 , 相 视 会 心 一 笑 , 就 会 生 出 生 命 的 成 果 , 他 有 十 八 重 天 , 属 于 修 习 静 虑 禅 定 境 界 众 生 所 生 的 果 位 , 色 界 的 最 高 天 , 为 色 究 竟 天 , 有 大 自 在 天 为 其 主 宰 。 超 此 以 外 , 便 是 无 色 界 , 计 有 四 重 天 , 为 修 习 静 虑 得 果 者 所 生 之 处 , 但 有 意 识 , 而 无 情 欲 的 存 在 , 统 此 三 界 之 中 , 为 其 主 宰 者 , 又 名 为 大 梵 天 , 由 此 简 略 说 来 , 释 迦 区 分 天 人 的 界 限 , 约 有 六 十 重 天 , 统 名 谓 之 三 界 , 仍 然 属 于 六 道 轮 回 的 范 围 。 这 个 三 界 的 宇 宙 世 界 , 是 以 一 个 日 月 所 照 的 太 阳 系 统 为 单 位 , 由 人 间 世 上 至 日 月 , 以 及 三 界 所 属 天 中 , 时 间 的 实 际 与 观 念 , 各 各 自 有 不 同 , 例 如 月 中 一 昼 夜 , 等 于 人 间 半 个 月 ; 日 中 一 昼 夜 , 等 于 人 间 一 年 , 于 是 分 别 宇 宙 世 界 的 时 间 , 繁 细 到 难 以 算 数 , 总 之 , 他 的 宇 宙 观 是 无 限 的 、 扩 大 的 宇 宙 观 。 他 的 世 界 观 , 是 以 一 个 日 月 系 统 做 为 一 世 界 的 单 位 , 累 积 一 千 个 日 月 列 系 的 世 界 , 名 为 一 个 小 千 世 界 , 累 积 一 千 个 小 千 世 界 , 名 为 一 个 中 千 世 界 , 累 积 一 千 个 中 千 世 界 , 名 为 一 个 大 千 世 界 , 他 说 如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 在 这 个 无 垠 无 限 的 宇 宙 , 多 至 如 河 沙 数 量 , 不 可 计 算 , 由 此 反 观 人 间 多 欲 众 生 的 纷 纷 扰 扰 , 真 是 渺 小 得 可 怜 。 释 迦 既 说 出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的 三 界 宇 宙 观 , 以 统 摄 印 度 上 古 的 各 宗 教 与 各 派 哲 学 的 天 人 思 想 , 开 佛 学 内 容 简 介 1 5
禅宗与佛学 拓人智胸襟的领域,至于天文数字不可能及的境界,反之,分 析物质微尘的精细,又深入到最后无形无相的微妙,因此使 往古来今各派哲学思想的内容,实在难与其互比丰富与充实。 5调和裁定形而上的本体论 印度上古的宗教哲学,与各派哲学思想,对于宇宙生命 来源的争论,不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各用因明(逻 辑)的根据,建立学说的体系,但始终不离有主宰、无主宰 元的、多元的、唯心的、唯物的范围。其实,综合古今中 外世界人类文化最基本的探讨,仍然不外这些问题,几千年 来的时间,全世界的人类,由宗教到哲学,由哲学到科学,对 于人类自己切身的生命来源问题,仍在寻求、迷惘、争辩之 中,看采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讽刺。 印度上古宗教哲学,对于宇宙人生生命真谛的追求,各 自别有见地,各自别有安心立命的方法,而且都认为已经得 到清净解脱的究竟法门;有的认为最后的灵性与大梵合一,便 是至道:有的认为灭绝情欲与思虑,便是究竟:有的认为不 用感觉而保持灵性的不昧,不用思想而不失灵知,便是大道; 也有认为人死如灯灭,只图目前的享乐,就是真实;甚之,有 人认为我已得到最清净的解脱境界的涅槃,凡此种种,不胜 枚举。释迦宣扬教化,对于这些问题,作了一个调和裁定的 结论,他认为宇宙万有生命的现象,都是因缘集合而生,其 中并无一个能主者的作用,缘生而起,缘尽而散,而宇宙生 命最高(或最终、最初)的功能,是心物同体的;如果你用 宗教的观念,从神圣的角度去看,也可以称他作佛、或天、或 主、或神、或任何种种超人格化的神圣称呼;如果从理性的
拓 人 智 胸 襟 的 领 域 , 至 于 天 文 数 字 不 可 能 及 的 境 界 , 反 之 , 分 析 物 质 微 尘 的 精 细 , 又 深 入 到 最 后 无 形 无 相 的 微 妙 , 因 此 使 往 古 来 今 各 派 哲 学 思 想 的 内 容 , 实 在 难 与 其 互 比 丰 富 与 充 实 。 5 B调 和 裁 定 形 而 上 的 本 体 论 印 度 上 古 的 宗 教 哲 学 , 与 各 派 哲 学 思 想 , 对 于 宇 宙 生 命 来 源 的 争 论 , 不 但 众 说 纷 纭 , 莫 衷 一 是 , 而 且 各 用 因 明 ( 逻 辑 ) 的 根 据 , 建 立 学 说 的 体 系 , 但 始 终 不 离 有 主 宰 、 无 主 宰 、 一 元 的 、 多 元 的 、 唯 心 的 、 唯 物 的 范 围 。 其 实 , 综 合 古 今 中 外 世 界 人 类 文 化 最 基 本 的 探 讨 , 仍 然 不 外 这 些 问 题 , 几 千 年 来 的 时 间 , 全 世 界 的 人 类 , 由 宗 教 到 哲 学 , 由 哲 学 到 科 学 , 对 于 人 类 自 己 切 身 的 生 命 来 源 问 题 , 仍 在 寻 求 、 迷 惘 、 争 辩 之 中 , 看 采 真 是 人 类 文 明 的 一 大 讽 刺 。 印 度 上 古 宗 教 哲 学 , 对 于 宇 宙 人 生 生 命 真 谛 的 追 求 , 各 自 别 有 见 地 , 各 自 别 有 安 心 立 命 的 方 法 , 而 且 都 认 为 已 经 得 到 清 净 解 脱 的 究 竟 法 门 ; 有 的 认 为 最 后 的 灵 性 与 大 梵 合 一 , 便 是 至 道 ; 有 的 认 为 灭 绝 情 欲 与 思 虑 , 便 是 究 竟 ; 有 的 认 为 不 用 感 觉 而 保 持 灵 性 的 不 昧 , 不 用 思 想 而 不 失 灵 知 , 便 是 大 道 ; 也 有 认 为 人 死 如 灯 灭 , 只 图 目 前 的 享 乐 , 就 是 真 实 ; 甚 之 , 有 人 认 为 我 已 得 到 最 清 净 的 解 脱 境 界 的 涅 槃 , 凡 此 种 种 , 不 胜 枚 举 。 释 迦 宣 扬 教 化 , 对 于 这 些 问 题 , 作 了 一 个 调 和 裁 定 的 结 论 , 他 认 为 宇 宙 万 有 生 命 的 现 象 , 都 是 因 缘 集 合 而 生 , 其 中 并 无 一 个 能 主 者 的 作 用 , 缘 生 而 起 , 缘 尽 而 散 , 而 宇 宙 生 命 最 高 ( 或 最 终 、 最 初 ) 的 功 能 , 是 心 物 同 体 的 ; 如 果 你 用 宗 教 的 观 念 , 从 神 圣 的 角 度 去 看 , 也 可 以 称 他 作 佛 、 或 天 、 或 主 、 或 神 、 或 任 何 种 种 超 人 格 化 的 神 圣 称 呼 ; 如 果 从 理 性 的 1 6 禅 宗 与 佛 学
佛学内容简介 17 角度去看,也可以称之为性、或心、或理、或道、或法界等 等称呼;倘使从人类习惯观念的角度去看,也可以他为法身 为生命本源的无尽法身等称呼。总之,从体上来说,他是以 空为体的;从相上来说,他以宇宙万有之相状为相的;从用 上来说,宇宙万有一切的作用,都是他的起用,他譬如一个 大海,海水起的波浪,便如因缘所生的宇宙世界,波浪上的 泡沫,便如因缘所生众生各各形成的个别自身,虽然波浪泡 沫现象各有不同,始终不离一个水的自性,但譬喻只限于比 喻,譬喻并不就是本体的自性。 众生世界,因为不能证到自性本体的究竟,便舍本逐末, 而各各执着自己的所见、所知处,认为那就是究竟,于是各 依主观,形成世间的差别知见,其实,主观、客观,同属于 思维意识的分别作用,思维意识的所知所见,自身本来就凭 藉着身、物世界的因缘而起作用,它的本身便是虚妄不实,不 足以定真理的有无,存在与否:只要人能从自心寂静思维意 识上去做工夫,渐渐就可了知身心的作用,也如现象世界 样,变迁无常,虚妄不实,从此节节求进,层层剖析,尽人 之性,尽物之性,达到身心宇宙,寂然不动的如如一体,不 住于有,不落在空,便可证得宇宙人生的最初究竟。释迦又 另命名他为“真如”、或“涅槃自性”、或“如来藏性”;“如 来”,从广义的说,便是宇宙生命本体的别名。所以他认为说 空、说有,都非究竟,唯一的方法,是达到身心寂静,再在 此寂静中去求证,但他是“不可思议”的;所谓“不可思 议”,是修证方法上的术语,认为不可用习惯的意识思维去思 想、去拟议,便可以到达的,因此“不可思议”一辞,不可
角 度 去 看 , 也 可 以 称 之 为 性 、 或 心 、 或 理 、 或 道 、 或 法 界 等 等 称 呼 ; 倘 使 从 人 类 习 惯 观 念 的 角 度 去 看 , 也 可 以 他 为 法 身 , 为 生 命 本 源 的 无 尽 法 身 等 称 呼 。 总 之 , 从 体 上 来 说 , 他 是 以 空 为 体 的 ; 从 相 上 来 说 , 他 以 宇 宙 万 有 之 相 状 为 相 的 ; 从 用 上 来 说 , 宇 宙 万 有 一 切 的 作 用 , 都 是 他 的 起 用 , 他 譬 如 一 个 大 海 , 海 水 起 的 波 浪 , 便 如 因 缘 所 生 的 宇 宙 世 界 , 波 浪 上 的 泡 沫 , 便 如 因 缘 所 生 众 生 各 各 形 成 的 个 别 自 身 , 虽 然 波 浪 泡 沫 现 象 各 有 不 同 , 始 终 不 离 一 个 水 的 自 性 , 但 譬 喻 只 限 于 比 喻 , 譬 喻 并 不 就 是 本 体 的 自 性 。 众 生 世 界 , 因 为 不 能 证 到 自 性 本 体 的 究 竟 , 便 舍 本 逐 末 , 而 各 各 执 着 自 己 的 所 见 、 所 知 处 , 认 为 那 就 是 究 竟 , 于 是 各 依 主 观 , 形 成 世 间 的 差 别 知 见 , 其 实 , 主 观 、 客 观 , 同 属 于 思 维 意 识 的 分 别 作 用 , 思 维 意 识 的 所 知 所 见 , 自 身 本 来 就 凭 藉 着 身 、 物 世 界 的 因 缘 而 起 作 用 , 它 的 本 身 便 是 虚 妄 不 实 , 不 足 以 定 真 理 的 有 无 , 存 在 与 否 ; 只 要 人 能 从 自 心 寂 静 思 维 意 识 上 去 做 工 夫 , 渐 渐 就 可 了 知 身 心 的 作 用 , 也 如 现 象 世 界 一 样 , 变 迁 无 常 , 虚 妄 不 实 , 从 此 节 节 求 进 , 层 层 剖 析 , 尽 人 之 性 , 尽 物 之 性 , 达 到 身 心 宇 宙 , 寂 然 不 动 的 如 如 一 体 , 不 住 于 有 , 不 落 在 空 , 便 可 证 得 宇 宙 人 生 的 最 初 究 竟 。 释 迦 又 另 命 名 他 为 “ 真 如 ” 、 或 “ 涅 槃 自 性 ” 、 或 “ 如 来 藏 性 ” ; “ 如 来 ” , 从 广 义 的 说 , 便 是 宇 宙 生 命 本 体 的 别 名 。 所 以 他 认 为 说 空 、 说 有 , 都 非 究 竟 , 唯 一 的 方 法 , 是 达 到 身 心 寂 静 , 再 在 此 寂 静 中 去 求 证 , 但 他 是 “ 不 可 思 议 ” 的 ; 所 谓 “ 不 可 思 议 ” , 是 修 证 方 法 上 的 术 语 , 认 为 不 可 用 习 惯 的 意 识 思 维 去 思 想 、 去 拟 议 , 便 可 以 到 达 的 , 因 此 “ 不 可 思 议 ” 一 辞 , 不 可 佛 学 内 容 简 介 1 7
禅宗与佛学 错作“不能思议”的误解。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学的概要, 依照一般习惯,都以大乘、小乘来区分,中国的佛学与佛教 乃大小乘并列,而且比较偏向大乘,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佛学, 大多数只注重小乘,认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东南亚各国 的南传佛教,大体都是以小乘为主的,以下先用比较简要的 途径,从思想、实践、与求证方法三个项目来说明小乘佛学。 1.小乘的思想 有关分析身心而得的归纳名辞计有:五阴、三毒、六根、 六尘、十八界等名相。 五阴:一译作五蕴。阴与蕴,都是代表阴暗与蕴藏的意 义。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项 色阴: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颜色与长短、虚空,乃至无所 表示的,如抽象幻觉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时代表男女之色, 但佛学中极少采用色字来代表男女色欲,总之,色阴,是包 括物理与生理身体的四大种性,所谓四大,就是地大(坚固 性的实质)、水大(流动性的液体)、火大(热能)、风大(气 化)。受阴,指生理的感觉与心理的反应。想阴,指思维意识 的思想作用。行阴,指身心本能运行活动的动能。识阴,指 心灵作用的精神本质 由人我身心与物理人事世间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恶,便有
错 作 “ 不 能 思 议 ” 的 误 解 。 ( 四 ) 大 乘 佛 教 和 小 乘 佛 教 说 到 释 迦 学 术 思 想 的 内 容 , 也 就 是 通 常 所 谓 佛 学 的 概 要 , 依 照 一 般 习 惯 , 都 以 大 乘 、 小 乘 来 区 分 , 中 国 的 佛 学 与 佛 教 , 乃 大 小 乘 并 列 , 而 且 比 较 偏 向 大 乘 , 现 在 流 行 于 西 方 的 佛 学 , 大 多 数 只 注 重 小 乘 , 认 为 那 是 原 始 的 佛 教 , 尤 其 东 南 亚 各 国 的 南 传 佛 教 , 大 体 都 是 以 小 乘 为 主 的 , 以 下 先 用 比 较 简 要 的 途 径 , 从 思 想 、 实 践 、 与 求 证 方 法 三 个 项 目 来 说 明 小 乘 佛 学 。 1 B小 乘 的 思 想 有 关 分 析 身 心 而 得 的 归 纳 名 辞 计 有 : 五 阴 、 三 毒 、 六 根 、 六 尘 、 十 八 界 等 名 相 。 五 阴 : 一 译 作 五 蕴 。 阴 与 蕴 , 都 是 代 表 阴 暗 与 蕴 藏 的 意 义 。 五 阴 包 括 色 、 受 、 想 、 行 、 识 五 项 。 色 阴 : 包 括 有 所 表 示 的 如 颜 色 与 长 短 、 虚 空 , 乃 至 无 所 表 示 的 , 如 抽 象 幻 觉 等 等 , 中 文 的 色 字 , 有 时 代 表 男 女 之 色 , 但 佛 学 中 极 少 采 用 色 字 来 代 表 男 女 色 欲 , 总 之 , 色 阴 , 是 包 括 物 理 与 生 理 身 体 的 四 大 种 性 , 所 谓 四 大 , 就 是 地 大 ( 坚 固 性 的 实 质 ) 、 水 大 ( 流 动 性 的 液 体 ) 、 火 大 ( 热 能 ) 、 风 大 ( 气 化 ) 。 受 阴 , 指 生 理 的 感 觉 与 心 理 的 反 应 。 想 阴 , 指 思 维 意 识 的 思 想 作 用 。 行 阴 , 指 身 心 本 能 运 行 活 动 的 动 能 。 识 阴 , 指 心 灵 作 用 的 精 神 本 质 。 由 人 我 身 心 与 物 理 人 事 世 间 所 起 的 心 理 基 本 罪 恶 , 便 有 1 8 禅 宗 与 佛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