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5 经是美国大学的范本。但是看看现在的欧洲大学如何呢?仅以 柏林洪堡大学:为例。1900一1909年,该校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 主,1910一1919年出了6位,1920-1929年4位,1930-1939年6 位,1940一1949年1位,1950一1956年4位。蒙森、普期克、爱因 斯坦、海森堡都曾是这个学校的骄子。但是,1956年后,诺贝尔 奖得主在此校就消失了。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的世界 大学排名中,该校排在第九十五位,与美国的犹他大学并列。当 然,如此戏剧性的下跌,利希特勒时代迫害犹太学者以及冷战时 代该校在民主德国治下有关。但是,即使纵观今天的德国大学, 也几乎没有一所能够在世界上列人一流。整个欧洲,只有英国的 牛津和剑桥可以和美国的精英大学相提并论。但这两所大学也 是赤字累累、危机重重。 反观美国,仅以芝加哥大学为例: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 学奖以来,55位获奖者中有9位在芝加哥大学教书,14位接受过 芝加哥大学的训练或曾在芝加哥大学教书。而美国这种重量级 的大学,还有许多家。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力 量如此悬殊的条件下竞争,美国大学自然是主宰。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有两个层次。第一是人才的大规模流 动:学生、教授都会进行跨国界的迁徙,哪里的条件好就在哪里落 脚。第二是课程、校园跨越国界:一些大学利用自已的品牌,到处 建立校园,成为高等教育的全球连锁店。 在:这样的格同中,人才跨国流动的方式显然属于高层次的全 球化。内为高等教育不能仅仅靠牌子,还要靠真正的教学。你受 哈佛的教育,是因为你往在哈佛,与哈佛的学生做同学,上哈佛教 授的课。如果在北京听北大教授的课,即使在毕业文凭上写个哈
6精英的阶梯:美国教有考查 佛的名字,也根本不能算受了哈佛的圳练。所以,世界一流名校, 不管自已己的牌子有多硬,地不愿意轻易在海外建分校,而是要把 海外精英吸引到自己的校园里来。也就是说,工厂原地不动,产 品遍布全球。 在这种高层次的全球化中,其实还可以再分两个等级:高等 级的竞争是争夺人才,低等级的竞争是争夺学费。 所谓争夺人才,就是不惜工本地把第一流学者抢到手,不 管是教授还是学生。在这方面,美国基本上一手遮天。而这也 是美国建立其对世界统治的基础。要知道,当年罗马帝国的繁 盛,一大原因就是被罗马征服地区的许多精英,都服膺于罗马 的政治与文化传统,精通希腊、拉丁的语文和学术,成为帝国的 粘合剂。如今同样的业绩正在美国重复。哈佛有些系的博士 生,40%是来自国外。美国吸引外国博士生的能力,超过了由 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有其他成员国吸引 外国博十生的总和。1998一2001年,2/3在美国拿到博士的外 国理工科学生表示希望留下。美国大学坚持在全球范围招聘 教授。在主要大学的新聘教授中,只有7%是由本校培养的。就 连为巴勒斯坦人的事业奋斗的萨义德,也在美国大学教书,并对 之赞不绝口。相比之下,法国的新聘教授有50%是本校培养,在 西班牙则是95%,基本是近亲繁殖。法国的学术界人士,只有 2%是外国出:生!这种中世纪式的狭磁,进一步映衬出美国大学 兼容并包的气魄。 这种人才竞争,纯属豪门斗富,没钱玩不起,也没有人玩得过 美国。儿年前曾碰到一位剑桥来的教授,他对美国不仅不喜欢, 而且一肚子怒气,研究的也是英国的问题。对他而言,剑桥无疑
全球化中的美图大学? 是最好的地方。但是,美国的名校一出手,工资比在剑桥多一倍, 他马上欢天喜地地跨过了大西祥。许多欧洲的教授,也是这样竞 相往美国跑。大约10年前我还接待过一个研究古希腊的英国教 授,著述响当当,但来游耶鲁时竞要在我们研究生夫妇寒酸得进 不去人的家里打地铺,等到了芝哥一位同行的家里一看,目瞪 口呆,发誓一定要来美国教书,可惜至今未见“得逞”。研究生也 是-样。我8年前开始耶鲁的博士课程时,奖学金中的生活费是 万美元出头。如今的后辈,一年的生活费几乎是两万,外加医 疗保险等等,等于是-一笔工作收人了。世界各地的学生,能不来 美国吗? ]9世纪的大学,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民族国家兴起的产物。 比如美国的大学,目标是培养所谓WA$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即盎格鲁~撒克逊白种清教徒),以古典训练为主干, 常青藤的学生来源基本是东北部的上流社会子弟。到了19世纪 末20世纪初,大壁移民涌入美国,美国的经济实力也不新向西部 扩张。哈佛、耶鲁等名校,就面临着一个把月已从地域性、单一阶 层的人学变成全国性、多种阶层的大学的挑战,扩展大学的社会 代表性。这一转型的顺利完成,为美国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来 应付当今的挑战:把全国性、西方文化的大学变成世界性、包容 多种非两方文化的大学,以适应美国的全球责任。美国大学在 “二战”前后吸引了爱因斯坦等大量欧洲学者,实际上在这方面 已经先行一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为提高外国学生 在本科生中的比率上展开竞争,为此增设奖学金,把世界各地 的秀异之士网罗进自己的校园。其实,不仅是大学,就是美国 -些财大气粗的精英寄宿高中,也给外国高中生提供慷慨的奖
8精英的阶梯:美国救育考查 学金,在非常早的阶段就开始包容世界。可以想见,这样做的 目标,就是使世界各地的精英都能够参与以美国为主宰的世界 秩序的建设。 烧不起钱的大学,自然无力承担太多这样的环球使命。不 过,这些学校由于数量众多,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比哈佛、 耶鲁这些帝国式的大学逊色。它们所争夺的,是“大学经济”中 的学费。欧洲大学被政府控制,学生的学费基本是象征性的,教 育费用要国家买单。但国家又买不起单,只好瞎凑合。比如英国 的大学在欧洲是以高学费著称,水平也是最高的。但是,牛津大 学每年的赤字达200亿英榜,累积的教学与研究赤字为950亿英 镑。原因是牛津培养一个本科生费用为18600英镑,英国财政部 只付一半。连英国都如此,其他国家就更糟糕了。没有钱,国家 又不许大学收超过标准的学费,各大学就大闹经济危机。但是, 收外国学生,学费是可以超标的。外国学生的学费往往数倍于本 国学生。教一个外国学生学校不仅不赔钱,而且会赚钱。所以大 家竭尽全力抢外国学生,用外国学生的学费资助本国学生读 大学。 美国的一般大学,财政并不像欧洲那样糟糕,但外国学生依 然是一笔宝贵的来源。比如一些州立大学,收本州学生的学费不 仅很低,而且一部分需要交给州里。收一个外州学生,学费高出 一倍不说,而且都进自己的腰包。外国学生自然更不在话下。所 以美国的许多学校也来中国招生。 大部分外国学生没有优异到能进哈佛、耶鲁,留学还是要到 这样的学校去,在欧洲美国之间就必须有所选择。欧洲各大学处 于财政破产状态,常常让一个教30个学生的教授教300个学生
全球化中的美国大学9 班大得吓人,教室、图书馆拥挤,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这也是为什 么欧洲一流学生纷纷到美国读书的原因。美国的大学,一毅财政 状况良好,许多州立大学虽然靠外国学生赚钱,但也不过是按外 州学生的标推收费,只是外国学生享受不到许多针对本国学生的 奖学金而已。最重要的是,在美国,即使是州立大学,质量常常也 非常好,而学费也就几千美元。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生活费用低 的州立大学读书,经济负担不至于太重。所以,在这个层次上的 竞争中,还是美国的大学占优。 除此之外,有些大学不满足于“下“不动,产品出口”的状 态,企图把教育的“车间”、“厂房”都扩张到国外,在世界各地建 分校。不过,建分校是低层次的教育全球化。名校不可能全球建 分校。因为世界·流的教授、图书馆、研究设施就那么几个,都集 中在儿个固定的地方,怎么全球化也是不可能流动的。只有低档 次的学校可以繁殖分校。这种繁殖,实际上就是卖品牌。比如某 个国外的大学,利用自已的名气(有时就是个外国名字而已),在 中国建了个分校。教书的大部分是木地教授,水平不见得比其他 本土学校的教授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给个有该校名字的文 凭,让中国学生有个留学的幻觉。所以,这种全球化的教育,常常 容易流丁有名无实。大牌学校建的分校太多,就等于砸自已的 牌子。 不过,这样的全球化也并非…无是处。那些大规模的高等教 育全球连锁店之所以城功,就在于其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如麦当 劳一样,卖的东西大部分是本地出产的,但标准化的管理保证了 其服务的质量。在这方面,未来最可注意的是美国的所谓“营利 大学”的表现。美国传统的大学都是非营利机构,享受免税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