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家族相似”不是共同的相似,而是这一方面或那一方 面的不完全相似。例如一个家族中的成员之间有的眼睛相似, 有的神态相似,有的脸庞相似。 “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第19节》 ■语言与行动的结合就是所谓的“语言游戏”。 ⑧游戏必须有游戏者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进行,例如在不同的 纸牌游戏中,一张纸牌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作用是由不同的 规则决定的。 ■维特根施坦认为哲学绝大多数的错误产生于哲学家们对语言的误 解。 3哲学家们不理解语言是一种工具,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 他们往往离开了语言的日常使用,孤立、静止地考察语言及 其语词的意义,枉费心机地去寻找它们的对应物。 ⑧维特根施坦把“形而上学”看作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语言。 ■哲学的争论都是由于哲学家们离开语词的日常使用,孤立地考察它 们的绝对意义的结果。 8“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第38节), 8哲学的混乱乃是在“语言机器在空转而不是在正常工作时产 生的”(第132节) ■真正的哲学其任务应该是“治疗”哲学的“精神病”,为哲学家们 澄清语言的混乱提示方向。 ⑧“哲学是一场反对我们的语言给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迷惑 的战斗”(第100节)。 ?一个在理论上困惑的哲学家,就像一个想到屋外去却找不到 门的人,或是一只误入捕蝇瓶到处碰壁想飞出去的苍蝇。 ⑧哲学的目的不是探寻新真理,而是追求清晰,哲学就是“指 给苍蝇飞出苍蝇瓶子的道路”。(第309节)。 ■怎样才能治好“哲学病”呢?那就是把语词的使用从形而上学的方 式返回到日常语言的使用方式中去,即对哲学问题进行日常语言的 分析,按照日常语言中使用的意义来理解和使用各种哲学范畴。 ⑧“必须把语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的用途带回到它的日常用 途中来”(第116节) ©“哲学绝不能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而只能描述语言的实际 使用”(第124节)。 ■石里克(德):
所谓“家族相似”不是共同的相似,而是这一方面或那一方 面的不完全相似。例如一个家族中的成员之间有的眼睛相似, 有的神态相似,有的脸庞相似。 “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第 19 节) ◼ 语言与行动的结合就是所谓的“语言游戏”。 游戏必须有游戏者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进行,例如在不同的 纸牌游戏中,一张纸牌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作用是由不同的 规则决定的。 ◼ 维特根施坦认为哲学绝大多数的错误产生于哲学家们对语言的误 解。 哲学家们不理解语言是一种工具,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 他们往往离开了语言的日常使用,孤立、静止地考察语言及 其语词的意义,枉费心机地去寻找它们的对应物。 维特根施坦把“形而上学”看作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语言。 ◼ 哲学的争论都是由于哲学家们离开语词的日常使用,孤立地考察它 们的绝对意义的结果。 “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第 38 节), 哲学的混乱乃是在“语言机器在空转而不是在正常工作时产 生的”(第 132 节)。 ◼ 真正的哲学其任务应该是“治疗”哲学的“精神病”,为哲学家们 澄清语言的混乱提示方向。 “哲学是一场反对我们的语言给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迷惑 的战斗”(第 100 节)。 一个在理论上困惑的哲学家,就像一个想到屋外去却找不到 门的人,或是一只误入捕蝇瓶到处碰壁想飞出去的苍蝇。 哲学的目的不是探寻新真理,而是追求清晰,哲学就是“指 给苍蝇飞出苍蝇瓶子的道路”。 (第 309 节)。 ◼ 怎样才能治好“哲学病”呢?那就是把语词的使用从形而上学的方 式返回到日常语言的使用方式中去,即对哲学问题进行日常语言的 分析,按照日常语言中使用的意义来理解和使用各种哲学范畴。 “必须把语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的用途带回到它的日常用 途中来”(第 116 节) “哲学绝不能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而只能描述语言的实际 使用”(第 124 节)。 ◼ 石里克(德) :
?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 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 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 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 是命题的真正意义。 ■“语言分析说”哲学观具有极其浓厚的科学主义精神,在它看来, 科学是人类所有的知识的典范,一种知识要么是科学,要么就什么 都不是,哲学除非成为科学的工具,否则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和 价值。 ■当分析哲学主张一种知识或者是科学,或者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它 等于缩小了人类知识的范围,并且由于科学主义的立场而将对我们 更为重要的信仰、道德、审美等问题当作形而上学也“拒斥”掉了。 ■4、存在意义说 。“语言分析说”的哲学观突出强调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但却丢 掉了语言的更深层的特征一一人文性, ■因此,在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中”,既存在一种强调对语言进行 逻辑分析的哲学思潮(通常称为“英美分析哲学”),又存在一种强 调反思语言的人文特性的哲学思潮(通常称为“欧陆人文哲学”)。 ■在后一哲学思潮看来,哲学的使命不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或澄清科 学命题的意义,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这就是“存在意义说” 的哲学观。 ■恩斯特·卡西尔: 。“我们发现,划分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标志恰恰是在人的 问题上。苏格拉底从不攻击或批判他的前人们的各种理论,他也不 打算引入一个新的哲学学说。然而在他那里,以往的一切问题都用 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新的理智中心 希腊自然哲学和希腊形而上学的各种问题突然被一个新问题所遮 蔽,从此以后这个新问题似乎吸引了人的全部理论兴趣。在苏格拉 底那里,不再有一个独立的自然理论或一个独立的逻辑理论,甚至 没有像后来的伦理学体系那样的前后一贯和系统的伦理学说。唯一 问颗只是:人是什么?” 5、精神境界说 。横渠(张载)四句:中国传统哲学中读书人的使命:
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 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 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 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 是命题的真正意义。 ◼ “语言分析说”哲学观具有极其浓厚的科学主义精神,在它看来, 科学是人类所有的知识的典范,一种知识要么是科学,要么就什么 都不是,哲学除非成为科学的工具,否则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和 价值。 ◼ 当分析哲学主张一种知识或者是科学,或者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它 等于缩小了人类知识的范围,并且由于科学主义的立场而将对我们 更为重要的信仰、道德、审美等问题当作形而上学也“拒斥”掉了。 ◼ 4、存在意义说 ◼ “语言分析说”的哲学观突出强调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但却丢 掉了语言的更深层的特征——人文性。 ◼ 因此,在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中”,既存在一种强调对语言进行 逻辑分析的哲学思潮(通常称为“英美分析哲学”),又存在一种强 调反思语言的人文特性的哲学思潮(通常称为“欧陆人文哲学”)。 ◼ 在后一哲学思潮看来,哲学的使命不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或澄清科 学命题的意义,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这就是“存在意义说” 的哲学观。 ◼ 恩斯特·卡西尔: ◼ “我们发现,划分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标志恰恰是在人的 问题上。苏格拉底从不攻击或批判他的前人们的各种理论,他也不 打算引入一个新的哲学学说。然而在他那里,以往的一切问题都用 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新的理智中心。 希腊自然哲学和希腊形而上学的各种问题突然被一个新问题所遮 蔽,从此以后这个新问题似乎吸引了人的全部理论兴趣。在苏格拉 底那里,不再有一个独立的自然理论或一个独立的逻辑理论,甚至 没有像后来的伦理学体系那样的前后一贯和系统的伦理学说。唯一 问题只是:人是什么?” 5、精神境界说 ◼ 横渠(张载)四句:中国传统哲学中读书人的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贺麟: ■“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 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 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清高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 ■“真正伟大的哲学并不是智巧的卖弄,而乃是精神上的清茶淡饭。 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其伟大处即在于能道出人心之所同然,能启发 人的灵性,提醒人的潜伏意识。所以哲学若果要有生命的话,是应 该与大众见面的:大众若果要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也应该设法与 哲学亲近的。” 冯友兰: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 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 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 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 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和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他的人 生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 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 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 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 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 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王国维论人生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一心向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凤栖梧》)艰苦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 玉案·元夕》)实现成功 6、文化批判说 ■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理论自身的批判:麻木世界的牛虻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贺麟: ◼ “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 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 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清高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 ◼ “真正伟大的哲学并不是智巧的卖弄,而乃是精神上的清茶淡饭。 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其伟大处即在于能道出人心之所同然,能启发 人的灵性,提醒人的潜伏意识。所以哲学若果要有生命的话,是应 该与大众见面的;大众若果要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也应该设法与 哲学亲近的。” 冯友兰: ◼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 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 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 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 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和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他的人 生境界。” ◼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 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 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 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 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 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王国维论人生三种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晏殊《蝶恋花》)一心向往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凤栖梧》)艰苦奋斗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 玉案·元夕》)实现成功 6、文化批判说 ◼ 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理论自身的批判:麻木世界的牛虻
■马尔库塞 ■“理智地消除甚至推翻既定事实,是哲学的历史任务和哲学的向 度。 ■霍克海默: ■“驱使我的大部分冲动,都与今日年轻人的冲动有关:渴望一种更 好的生活和正当的社会,不愿顺从现存事物的秩序。” ■“哲学认为,人的行动和目的绝非是盲目的必然性的产物。无论利 学概念还是生活方式,无论流行的思维方式还是流行的原则规范, 我们都不应言目接受,更不能不加批判地仿效。哲学反对言目地保 守传统和在生存的关键性问题上的退缩。哲学已经担负起这样的不 愉快任务:把意识的光芒普照到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之上,而这些 东西已根深蒂固,似乎已成为自然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 ■“哲学的真正的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东西的批判”,“这种批判的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他的成员和观 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必须让人类看到他的行为与其结果间的联系 看到他的特殊的存在和一般社会生活间的联系,看到他的日常谋划 和他所承认的伟大思想间的联系”,“防止人类对社会的有价值的、 和平和幸福的倾向丧失信心”。 ·伯林(英国哲学家):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然而,如果全体社会成 员都是一些满腹狐疑的知识分子,人人都不断地检验信仰的假定条件,那 就没有行动的人了。另一方面,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并将它们束 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思想就会变得呆滞、智 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 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 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 会前进的水平。人类和人类思想的进步部分是反叛的结果,子革父命,至 少革去了父辈的信条,而达成新的信仰。这正是发展、进步赖以存在的基 础。在这一过程中,哪些提出上述恼人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报有强烈好奇 心的人,发挥着绝对的核心作用。这种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通常都不多见。 当他们系统从事这些活动并使用可以受别人批判检验的合理方法时,他们 便被称之为哲学家了。” )“每一个好的哲学家都是传统观念的挑战者
◼ 马尔库塞: ◼ “理智地消除甚至推翻既定事实,是哲学的历史任务和哲学的向 度。” ◼ 霍克海默: ◼ “驱使我的大部分冲动,都与今日年轻人的冲动有关:渴望一种更 好的生活和正当的社会,不愿顺从现存事物的秩序。” ◼ “哲学认为,人的行动和目的绝非是盲目的必然性的产物。无论科 学概念还是生活方式,无论流行的思维方式还是流行的原则规范, 我们都不应盲目接受,更不能不加批判地仿效。哲学反对盲目地保 守传统和在生存的关键性问题上的退缩。哲学已经担负起这样的不 愉快任务:把意识的光芒普照到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之上,而这些 东西已根深蒂固,似乎已成为自然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 ◼ “哲学的真正的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东西的批判”,“这种批判的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他的成员和观 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必须让人类看到他的行为与其结果间的联系, 看到他的特殊的存在和一般社会生活间的联系,看到他的日常谋划 和他所承认的伟大思想间的联系”,“防止人类对社会的有价值的、 和平和幸福的倾向丧失信心”。 ◼ 伯林(英国哲学家): ◼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然而,如果全体社会成 员都是一些满腹狐疑的知识分子,人人都不断地检验信仰的假定条件,那 就没有行动的人了。另一方面,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并将它们束 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思想就会变得呆滞、智 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 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 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 会前进的水平。人类和人类思想的进步部分是反叛的结果,子革父命,至 少革去了父辈的信条,而达成新的信仰。这正是发展、进步赖以存在的基 础。在这一过程中,哪些提出上述恼人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报有强烈好奇 心的人,发挥着绝对的核心作用。这种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通常都不多见。 当他们系统从事这些活动并使用可以受别人批判检验的合理方法时,他们 便被称之为哲学家了。” ◼ “每一个好的哲学家都是传统观念的挑战者
7、文化样式说 ■哲学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而是思想共和国的公民。哲学只是一种 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 ■理查·罗蒂: ■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把自己看成是对由科学、道德、 艺术或宗教所提出的知识主张加以认可或揭穿的企图”,人们认为: “哲学相对于文化的其他领域而言能够是基本性的,因为文化就是 各种知识主张的总和,而哲学则为这些主张进行辩护。它能够这样 做,因为它理解知识的各种基础,而且它在对作为认知者的人、‘精 神过程'或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再现活动'的研究中发现了这些基 础。” ■以往的哲学总把自己当作裁判其他文化样式的特殊文化样式,即作 为一切文化样式的基础的学科。 ■罗蒂认为这种基础主义是一种必须予以批判的“学科帝国主义”。 ■这种“文化样式说”的哲学观是以否定哲学的“表象主义”、“基础 主义”、“本质主义”为出发点的。 表象主义 ■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去看待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种观 点认为,“哲学”是“表象世界”的巨镜 反表象主义 ■消解主体与客体的认识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 “思想的客观性”。 基础主义 ■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哲学把自己看成是科学、宗教、 道德、艺术、或宗教等等一切文化样式的基础学科,把自己当成裁 判其他文化样式的特殊文化样式,认为哲学是其他表层文化之上的 深层文化。 ■反基础主义 ■消解深层与表层的文化二元对立, ■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全部知识的基础” ■消解罗蒂所说的“知识分类表”或“自然级秩序”对哲学的诱惑。 ■本质主义 ■认定并相信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深藏在其外在形态之中的本质 (essence),从而把揭示事物的本质视为哲学的目的,把反映事物 本质的知识称作真知识,而视其他知识为意见或谬误
7、文化样式说 ◼ 哲学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而是思想共和国的公民。哲学只是一种 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 ◼ 理查·罗蒂: ◼ 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把自己看成是对由科学、道德、 艺术或宗教所提出的知识主张加以认可或揭穿的企图”,人们认为, “哲学相对于文化的其他领域而言能够是基本性的,因为文化就是 各种知识主张的总和,而哲学则为这些主张进行辩护。它能够这样 做,因为它理解知识的各种基础,而且它在对作为认知者的人、‘精 神过程’或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再现活动’的研究中发现了这些基 础。” ◼ 以往的哲学总把自己当作裁判其他文化样式的特殊文化样式,即作 为一切文化样式的基础的学科。 ◼ 罗蒂认为这种基础主义是一种必须予以批判的“学科帝国主义”。 ◼ 这种“文化样式说”的哲学观是以否定哲学的“表象主义”、“基础 主义”、“本质主义”为出发点的。 表象主义 ◼ 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去看待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种观 点认为,“哲学”是“表象世界”的巨镜。 反表象主义 ◼ 消解主体与客体的认识二元对立,也就是消解哲学所追求的 “思想的客观性”。 基础主义 ◼ 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哲学把自己看成是科学、宗教、 道德、艺术、或宗教等等一切文化样式的基础学科,把自己当成裁 判其他文化样式的特殊文化样式,认为哲学是其他表层文化之上的 深层文化。 ◼ 反基础主义 ◼ 消解深层与表层的文化二元对立, ◼ 消解哲学所追求的“全部知识的基础” ◼ 消解罗蒂所说的“知识分类表”或“自然级秩序”对哲学的诱惑。 ◼ 本质主义 ◼ 认定并相信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深藏在其外在形态之中的本质 (essence), 从而把揭示事物的本质视为哲学的目的, 把反映事物 本质的知识称作真知识, 而视其他知识为意见或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