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质主义 ■消除本质与现象的逻辑二元对立,消解哲学所追求的“超验的本体”。 ■精神分析和佛教的共同点是强调并不存在一个作为心理生活的实质主体 的“自我”(Slf)。对佛教而言,问题不在于找到“真实自我”。而在于 接受无,接受“自我”是幻是诈。 ■自我是分裂的、虚假的,是意识和认知过程的一个不必要的隐喻:如果我 们对认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该明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是“没有 思想者的思想”。 ■要想指出我们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实际上 什么都不是,我们生存的内核是一个空无。 ■自我是什么? ■真实自我VS面具自我(真假 ■内心自我VS社会自我(关系) ■现实自我VS理想自我(是与应该) ■自我眼中的自我VS他者眼中的自我(镜像) ■他者眼中的自我VS我希望呈现在他者眼中的自我(镜像+是与应该) 8、实践论说(马克思)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 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 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仅 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 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 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 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 反本质主义 ◼ 消除本质与现象的逻辑二元对立,消解哲学所追求的“超验的本体”。 ◼ 精神分析和佛教的共同点是强调并不存在一个作为心理生活的实质主体 的“自我”(Self)。对佛教而言,问题不在于找到“真实自我”。而在于 接受无,接受“自我”是幻是诈。 ◼ 自我是分裂的、虚假的,是意识和认知过程的一个不必要的隐喻:如果我 们对认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该明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是“没有 思想者的思想”。 ◼ 要想指出我们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实际上 什么都不是,我们生存的内核是一个空无。 ◼ 自我是什么? ◼ 真实自我 VS 面具自我(真假) ◼ 内心自我 VS 社会自我(关系) ◼ 现实自我 VS 理想自我(是与应该) ◼ 自我眼中的自我 VS 他者眼中的自我(镜像) ◼ 他者眼中的自我 VS 我希望呈现在他者眼中的自我(镜像+是与应该) ◼ . . 8、实践论说(马克思)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 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 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仅 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 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 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 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三、哲学与常识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当中,常识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 是其他的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 首先要探讨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其他方式。这种情况非常突出 地表现在用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以至于把“哲学”变成某种冠以 哲学名词的常识。 ■常识举例: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人不吃饭会饿死。 ■人都是会死的。 ■好人会有好报。 ■人多力量大。 ■自由(民主)是个好东西。 ■人类是不断进步的。 ■ ■常识举例:人生格言.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勤能补拙,逆境出人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车到山前必有路。 ■天无绝人之路。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人之初,性本善 ■自古寒门多才俊,从来纨绔少伟男。 ■. ■1、常识的内涵 ■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与自我的最具普遍性的基本方式。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经验性是常识的最本质的特性。 ■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的实质。 ■2、常识思维方式的特征: ■A、直观性或给予性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三、哲学与常识 ◼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当中,常识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 是其他的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 首先要探讨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其他方式。这种情况非常突出 地表现在用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以至于把“哲学”变成某种冠以 哲学名词的常识。 ◼ 常识举例: ◼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 人不吃饭会饿死。 ◼ 人都是会死的。 ◼ 好人会有好报。 ◼ 人多力量大 。 ◼ 自由(民主)是个好东西。 ◼ 人类是不断进步的。 ◼ ◼ 常识举例:人生格言.俗话说 ◼ 百闻不如一见。 ◼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勤能补拙,逆境出人才。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车到山前必有路。 ◼ 天无绝人之路。 ◼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 ◼ 人之初,性本善 ◼ 自古寒门多才俊,从来纨绔少伟男。 ◼ . ◼ 1、常识的内涵 ◼ 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与自我的最具普遍性的基本方式。 ◼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经验性是常识的最本质的特性。 ◼ 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的实质。 ◼ 2、常识思维方式的特征: ◼ A、直观性或给予性
■从“主体”、“经验”和“世界”三者关系来说。 ■人(经验主体)在用常识(经验的普遍性)去把握世界时,会形成 共同的经验性认识。 ■这种常识的思维方式以共同经验为内容,它符合经验主体(人)的 直接经验,所以它直观地呈现给经验的主体。 ■“世界”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内容而给予经验主体,经验主 体又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直观“世界”的存在。 ■B、凝固性或非批判性。 ■常识以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其世世代代的延续, 因此,常识本质上是一个僵化凝固的经验认识。 ■常识概念依附于经验表象,它很难或无法超越经验或常识,所以, 常识自身是非批判的和非反思的。(一般使用全称肯定判断) ■经验世界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也往往造成常识的局限性。 ■在面对常识时候,人类常常忽视常识所隐藏的前提条件,从 而把特定条件下才成立,因而只具有部分合理性的常识,误 认为普遍性的真知。 ■要想超越常识,只能是以具有批判性的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 去构建超越经验的理性认识框架。 ■C、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其提问方式和问答方式是一种非此即彼、 两极对立、互不相容的思维公式 ■这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常识思维方式的根 本特征,也是人们常谈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 。形而上学:人们通常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 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辩证法和形 而上学这两种思维方式对立的意义上,具体阐述了形而上学思维方 式的本质和特征。 ■恩格斯还深刻地闸述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常识”的 关系。他指出,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在绝对不相容 的对立中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合乎常识,它只能适用于人的日常 牛活。 ■要变革人们的常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首要的是拓宽、深化和 转换人们的活动范围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在这种“研究领域” 中,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思维现象都不可避免地显现为“矛盾
◼ 从“主体”、“经验”和“世界”三者关系来说。 ◼ 人(经验主体)在用常识(经验的普遍性)去把握世界时,会形成 共同的经验性认识。 ◼ 这种常识的思维方式以共同经验为内容,它符合经验主体(人)的 直接经验,所以它直观地呈现给经验的主体。 ◼ “世界”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内容而给予经验主体,经验主 体又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直观“世界”的存在。 ◼ B、凝固性或非批判性。 ◼ 常识以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其世世代代的延续, 因此,常识本质上是一个僵化凝固的经验认识。 ◼ 常识概念依附于经验表象,它很难或无法超越经验或常识,所以, 常识自身是非批判的和非反思的。(一般使用全称肯定判断) ◼ 经验世界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也往往造成常识的局限性。 ◼ 在面对常识时候,人类常常忽视常识所隐藏的前提条件,从 而把特定条件下才成立,因而只具有部分合理性的常识,误 认为普遍性的真知。 ◼ 要想超越常识,只能是以具有批判性的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 去构建超越经验的理性认识框架。 ◼ C、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 ◼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其提问方式和问答方式是一种非此即彼、 两极对立、互不相容的思维公式。 ◼ 这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常识思维方式的根 本特征,也是人们常谈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 ◼ 形而上学:人们通常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 概念。 ◼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辩证法和形 而上学这两种思维方式对立的意义上,具体阐述了形而上学思维方 式的本质和特征。 ◼ 恩格斯还深刻地阐述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常识”的 关系。他指出,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在绝对不相容 的对立中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合乎常识,它只能适用于人的日常 生活。 ◼ 要变革人们的常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首要的是拓宽、深化和 转换人们的活动范围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在这种“研究领域” 中,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思维现象都不可避免地显现为“矛盾
因而需要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予以研究。科学和哲学的概念框架 正是构成这种辩证思维方式的重要前提。 ■3、常识的价值规范 ■常识价值规范的三大特性: ■一是它的狭隘性,即无法超越“共同经验”: ■二是它的保守性,即倾向于暴守既定的价值规范: ■三是它的极端性,即习惯于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进行价值判断。 ■这种常识的价值规范简单化和绝对化,缺少辩证智慧的张力。因此 价值规范的变革就是以科学和哲学的价值规范去变革常识的价值 规范,并使这种非常识的价值规范变成人们普遍认同的常识的价值 规范。 ■三、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1、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它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耳有最 重要的生存价值。 ■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任何一种基本方式一一宗教、艺术、伦理、科 学和哲学等都是以人类的“共同经验”即常识为基础的。 ■但来源并依赖于“常识”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却既不是常 识的延伸,也不是它的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 ■哲学和常识的关系 ■要超越以常识观点去看待哲学,把哲学和常识混为一谈,把 哲学变成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的倾向,为人类提供一种哲学 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2、常识和哲学的比较 ■第一,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 ■常识来源于经验、依附于经验,哲学虽然也来源于经验并最终要经 由人类实践的检验,但是,哲学具有超验的特性。 ■哲学的超验性表现在: ■其一,提供一种关于经验事实的本质、共性、规律等等的“普遍必 然性”的知识。 ■原始社会,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一一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尚未形成,人只是按照经验,以臆想的原因来解释人类的经 验及经验对象(自然界)。 ■理论思维形成以后,人以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去描述和解释经 验世界,提供一种关于经验事实的本质、共性、规律等等的 “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是一种源于经验又超越经验的用
因而需要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予以研究。科学和哲学的概念框架 正是构成这种辩证思维方式的重要前提。 ◼ 3、常识的价值规范 ◼ 常识价值规范的三大特性: ◼ 一是它的狭隘性,即无法超越“共同经验”; ◼ 二是它的保守性,即倾向于墨守既定的价值规范; ◼ 三是它的极端性,即习惯于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进行价值判断。 ◼ 这种常识的价值规范简单化和绝对化,缺少辩证智慧的张力。因此, 价值规范的变革就是以科学和哲学的价值规范去变革常识的价值 规范,并使这种非常识的价值规范变成人们普遍认同的常识的价值 规范。 ◼ 三、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 1、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它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最 重要的生存价值。 ◼ 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任何一种基本方式——宗教、艺术、伦理、科 学和哲学等都是以人类的“共同经验”即常识为基础的。 ◼ 但来源并依赖于“常识”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却既不是常 识的延伸,也不是它的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 ◼ 哲学和常识的关系 ◼ 要超越以常识观点去看待哲学,把哲学和常识混为一谈,把 哲学变成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的倾向,为人类提供一种哲学 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 2、常识和哲学的比较 ◼ 第一,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 ◼ 常识来源于经验、依附于经验,哲学虽然也来源于经验并最终要经 由人类实践的检验,但是,哲学具有超验的特性。 ◼ 哲学的超验性表现在: ◼ 其一,提供一种关于经验事实的本质、共性、规律等等的“普遍必 然性”的知识。 ◼ 原始社会,人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尚未形成,人只是按照经验,以臆想的原因来解释人类的经 验及经验对象(自然界)。 ◼ 理论思维形成以后,人以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去描述和解释经 验世界,提供一种关于经验事实的本质、共性、规律等等的 “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是一种源于经验又超越经验的用
以解释经验对象的知识。 ■其二,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上。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并寻 求对世界的统一性解释。 ■其三,表现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常识在经验的层面上看待“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而哲学在超验的层面上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 进行反思。 ■第二,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 ■常识对经验的依附性,集中地体现在常识思维的表象性:哲学的超 验性主要表现在哲学思维的概念性。 ■在常识思维中,概念依附于表象,概念只不过是区分表象的名称。 在哲学思维中,表象以概念为转移。 ■在概念围绕表象旋转的常识思维中形成的“朴素”的唯物论, 既无法驳倒哲学唯心主义,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辩证思维。 (时空概念) ■在常识的表象思维中,人们可以在感觉和知觉的水平上承认、 驳斥和否认事物的运动与联系,却无法理解运动与联系的本 质,而且会在“本质”的层面上曲解或否认事物的运动与联 系。 ■哲学不是在表象思维的层面上去重复和论证经验常识,而是在超验 的概念的层面上去“反思”经验常识。 ■第三,常识的有限性和哲学的无限性 ■依附于经验的常识,总是面向有限的经验,并以有限性的表象思维 去看待经验所无法达到的无限,因而无法达到超验的无限性: ·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超验的哲学,总是面向无限的超验的存在,并以超验的无限性去看 待有限的经验,因而能够在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中形成辩证的哲 学智慧。 ■神话和宗教就是从人的有限性的经验常识中衍生出来的:割裂有限 和无限的联系。 ■第四,常识的非批判性和哲学的批判性 ·常识的前三种特性决定了:常识不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自我 铝钺的能力。 ■哲学的前三种特性决定了:哲学具有自我批判、反思和超越的能力。 ■3、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 ■从区分常识与哲学入手来理解哲学,并不是否定哲学的常识化,而是为了
以解释经验对象的知识。 ◼ 其二,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上。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并寻 求对世界的统一性解释。 ◼ 其三,表现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常识在经验的层面上看待“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而哲学在超验的层面上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 进行反思。 ◼ 第二,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 ◼ 常识对经验的依附性,集中地体现在常识思维的表象性;哲学的超 验性主要表现在哲学思维的概念性。 ◼ 在常识思维中,概念依附于表象,概念只不过是区分表象的名称。 在哲学思维中,表象以概念为转移。 ◼ 在概念围绕表象旋转的常识思维中形成的“朴素”的唯物论, 既无法驳倒哲学唯心主义,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辩证思维。 (时空概念) ◼ 在常识的表象思维中,人们可以在感觉和知觉的水平上承认、 驳斥和否认事物的运动与联系,却无法理解运动与联系的本 质,而且会在“本质”的层面上曲解或否认事物的运动与联 系。 ◼ 哲学不是在表象思维的层面上去重复和论证经验常识,而是在超验 的概念的层面上去“反思”经验常识。 ◼ 第三,常识的有限性和哲学的无限性 ◼ 依附于经验的常识,总是面向有限的经验,并以有限性的表象思维 去看待经验所无法达到的无限,因而无法达到超验的无限性; ◼ 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 超验的哲学,总是面向无限的超验的存在,并以超验的无限性去看 待有限的经验,因而能够在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中形成辩证的哲 学智慧。 ◼ 神话和宗教就是从人的有限性的经验常识中衍生出来的:割裂有限 和无限的联系。 ◼ 第四,常识的非批判性和哲学的批判性 ◼ 常识的前三种特性决定了:常识不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自我 超越的能力。 ◼ 哲学的前三种特性决定了:哲学具有自我批判、反思和超越的能力。 ◼ 3、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 ◼ 从区分常识与哲学入手来理解哲学,并不是否定哲学的常识化,而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