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的哲学观,曾经发生过历史性的重大 变革。一般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希腊哲学、近代西方哲学、马克 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为标志。在20世纪的西方现代哲学, 还出现了分析运动和解释理论,形成了一种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 义”的哲学思潮。 ■(1)古希腊哲学的特征:形而上学 ■(2)晚期希腊和中世纪早期哲学:伦理学 ■(3)中世纪哲学的特征:宗教哲学或经院哲学 ■(4)近代哲学的特征:认识论 ■(5)现代哲学的特征: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二、当代哲学观概论 ■1、普遍规律说:传统哲学 ■各门科学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 “特殊规律”。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运动与发展的“普 遍规律” 3这种普遍规律的哲学观,具有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根基,人类 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总是力图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把握 其内在的统一性,并以这种“统一性”去解释世界上的一切 现象,以及关于这些现象的全部知识,思维对这种普遍规律 的寻求以理论的形态表现出来,就构成了古往今来的追寻 “普遍规律”的“哲学”。 3美国的瓦托夫斯基: ©?追寻普遍规律的思想的推动力“都是企图把各种事物综合成 一个整体,提供出一种统一的图景或框架,在其中,我们经 验中的各种各样事物能够在某些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得到解 释或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或过程的各种表现。” ■2、认识论说 ■古代哲学:世界是什么? ■近代哲学:说“世界是什么?” ■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颗”。 ⑧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 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米 实现。(黑格尔、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逻辑的研究)
◼ 在哲学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的哲学观,曾经发生过历史性的重大 变革。一般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希腊哲学、近代西方哲学、马克 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为标志。 在 20 世纪的西方现代哲学, 还出现了分析运动和解释理论,形成了一种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 义”的哲学思潮。 ◼ (1)古希腊哲学的特征:形而上学 ◼ (2)晚期希腊和中世纪早期哲学:伦理学 ◼ (3)中世纪哲学的特征:宗教哲学或经院哲学 ◼ (4)近代哲学的特征:认识论 ◼ (5)现代哲学的特征: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二、当代哲学观概论 ◼ 1、普遍规律说:传统哲学 ◼ 各门科学是研究世界的各种“特殊领域”,并提供关于这些领域的 “特殊规律”。 ◼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提供关于整个世界运动与发展的“普 遍规律”。 这种普遍规律的哲学观,具有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根基,人类 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总是力图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把握 其内在的统一性,并以这种“统一性”去解释世界上的一切 现象,以及关于这些现象的全部知识,思维对这种普遍规律 的寻求以理论的形态表现出来,就构成了古往今来的追寻 “普遍规律”的“哲学”。 美国的瓦托夫斯基: 追寻普遍规律的思想的推动力“都是企图把各种事物综合成 一个整体,提供出一种统一的图景或框架,在其中,我们经 验中的各种各样事物能够在某些普遍原理的基础上得到解 释或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或过程的各种表现。” ◼ 2、认识论说 ◼ 古代哲学:世界是什么? ◼ 近代哲学:说“世界是什么?” ◼ 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关于“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 而获得,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 实现。(黑格尔、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发展逻辑的研究)
⑧哲学要以对人类认识的反省为前提:哲学不能解决“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不能回答世界的“普遍规律”问题。 8美国的斯鲁格: “首先,哲学家们思考这个世界,接着,他们反思认识这个 世界的方式,最后,他们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这 似乎就是哲学从形而上学,经过认识论,再到语言哲学的自 然进程。” ■3、语言分析说 ■古代哲学尚未觉察到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差别,哲学家们是在思维与 存在同一性的基础上思考哲学问题的: ·近代哲学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别,因而认识论成了哲学家们思 考的重要哲学问题,及至康德更是将这一哲学思考深入到了理性批 判的层面: ■20世纪哲学则进一步将哲学的反思从理性批判深入到了语言批判 的维度,终于使哲学运思之基础的基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语言的转向”(1 inguistic turn)就被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 的基本特征之一。 ■作为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合乎逻辑的后果,哲学从“反思认 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转向“注意表达这认识的媒介”,这就是现 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语言转向的产生依赖于现代数学的发展和数理逻辑的方法, 在更深的层次上源于对逻辑性质和哲学任务的新的认 识一一即“看清逻辑自身的本质”,它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 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最终都存在于语言之中 因而,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知识的本质,也就是要揭示逻辑 和语言的本质。 风人类必须用语言去表达和理解自己的“认识”及其所表达的 “世界”,并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的理解。 3存在、信仰、美德、真、善、美、爱、恶 3爱国主义、自由、平等、民主、人权 ■蒯因: ■A:金山存在吗?(龙、孙悟空) ■B:不存在。 A:那“金山”指什么?
哲学要以对人类认识的反省为前提;哲学不能解决“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不能回答世界的“普遍规律”问题。 美国的斯鲁格: “首先,哲学家们思考这个世界,接着,他们反思认识这个 世界的方式,最后,他们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这 似乎就是哲学从形而上学,经过认识论,再到语言哲学的自 然进程。” ◼ 3、语言分析说 ◼ 古代哲学尚未觉察到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差别,哲学家们是在思维与 存在同一性的基础上思考哲学问题的; ◼ 近代哲学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差别,因而认识论成了哲学家们思 考的重要哲学问题,及至康德更是将这一哲学思考深入到了理性批 判的层面; ◼ 20 世纪哲学则进一步将哲学的反思从理性批判深入到了语言批判 的维度,终于使哲学运思之基础的基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 “语言的转向”(linguistic turn)就被看作是 20 世纪西方哲学 的基本特征之一。 ◼ 作为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合乎逻辑的后果,哲学从“反思认 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转向“注意表达这认识的媒介”,这就是现 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语言转向的产生依赖于现代数学的发展和数理逻辑的方法, 在更深的层次上源于对逻辑性质和哲学任务的新的认 识――即“看清逻辑自身的本质”,它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 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最终都存在于语言之中, 因而,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知识的本质,也就是要揭示逻辑 和语言的本质。 人类必须用语言去表达和理解自己的“认识”及其所表达的 “世界”,并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的理解。 存在、信仰、美德、真、善、美、爱、恶 爱国主义、自由、平等、民主、人权 ◼ 蒯因: ◼ A:金山存在吗? (龙、孙悟空) ◼ B:不存在。 ◼ A:那“金山”指什么?
■B:“金山”是你想象出来的东西。 ■A:但你恰恰不就是在说“‘金山'是什么什么东西”吗? ■B:你这是诡辩,我的意思是不承认世界上有全是黄金的山。 ■A:你的意思是金山等于全是黄金的山? ■B:是的。 ■A:好,我同意你的解释,但“全是黄金的山”又指什么呢?你难 道不是又提出了一个东西,叫“全是黄金的山”,而且指的就是我 说的“金山”吗? ■B:你。!反正,你说的那两个字代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A:呵呵,你这回犯的错误更大了,你明确地说了“那两个字”代 表了“东西”。 。B:你要这样诡辩,那我都没法说话了。 ■A:哈哈,确实,你是很难再开腔说话了。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答 案是否定的,那你一定是处于下风的。因为,你不能承认有些东西 是我赞同而你不赞同的,因为如果你承认有这样的东西,那么便会 同你自己否认的这些东西相矛盾了。也就是,你不能承认你的反对 意见是与对方肯定意见是不同的。即使你否认金山的存在,但你只 要按你刚才的方式一说出来,你实际上就输了,至少是处于一种不 利的地位。 ■B:这些哲学家纯粹吃饱了撑的,就知道咬文嚼字,诡辩论。有本 事把金山找出来给我看看。 ■A:呵呵,你这个说法倒是很好的对付哲学家的办法。事实上,也 不是所有哲学家都纠缠这些问题。而且,纠缠这个问题的哲学家也 不是真的就承认有金山存在。这其实是个“古老的柏拉图的非存在 之迷。非存在必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否则那不存在的东西是什么 呢?这个纠缠不清的学说可以起个绰号名之曰‘柏拉图的胡须': 从历史上看,它一直是难解决的,常常把奥卡姆剃刀的锋刃弄钝了” ■蒯因在《论何物存在》中做了这么一个假设: 3现在假设有两个哲学家,麦克西和我,对本体论有不同看法。 假定麦克西主张某个东西存在,我却主张这个东西不存在。 麦克西可以把我们的意见分歧说成是,我拒绝承认某些东西 他这样讲是完全符合他自己的观点的。当然,我会提出抗议 说:他对我们意见分歧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我认为,根本 没有他所断言的那一类东西需要我承认:但是我发现他对于 我们的意见分歧的表述是错误的,在这并不重要,因为不管
◼ B:“金山”是你想象出来的东西。 ◼ A:但你恰恰不就是在说“‘金山’是什么什么东西”吗? ◼ B:你这是诡辩,我的意思是不承认世界上有全是黄金的山。 ◼ A:你的意思是金山等于全是黄金的山? ◼ B:是的。 ◼ A:好,我同意你的解释,但“全是黄金的山”又指什么呢?你难 道不是又提出了一个东西,叫“全是黄金的山”,而且指的就是我 说的“金山”吗? ◼ B:你。!反正,你说的那两个字代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 A:呵呵,你这回犯的错误更大了,你明确地说了“那两个字”代 表了“东西”。 ◼ B:你要这样诡辩,那我都没法说话了。 ◼ A:哈哈,确实,你是很难再开腔说话了。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答 案是否定的,那你一定是处于下风的。因为,你不能承认有些东西 是我赞同而你不赞同的,因为如果你承认有这样的东西,那么便会 同你自己否认的这些东西相矛盾了。也就是,你不能承认你的反对 意见是与对方肯定意见是不同的。即使你否认金山的存在,但你只 要按你刚才的方式一说出来,你实际上就输了,至少是处于一种不 利的地位。 ◼ B:这些哲学家纯粹吃饱了撑的,就知道咬文嚼字,诡辩论。有本 事把金山找出来给我看看。 ◼ A:呵呵,你这个说法倒是很好的对付哲学家的办法。事实上,也 不是所有哲学家都纠缠这些问题。而且,纠缠这个问题的哲学家也 不是真的就承认有金山存在。这其实是个“古老的柏拉图的非存在 之迷。非存在必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否则那不存在的东西是什么 呢?这个纠缠不清的学说可以起个绰号名之曰‘柏拉图的胡须’; 从历史上看,它一直是难解决的,常常把奥卡姆剃刀的锋刃弄钝了” ◼ 蒯因在《论何物存在》中做了这么一个假设: 现在假设有两个哲学家,麦克西和我,对本体论有不同看法。 假定麦克西主张某个东西存在,我却主张这个东西不存在。 麦克西可以把我们的意见分歧说成是,我拒绝承认某些东西; 他这样讲是完全符合他自己的观点的。当然,我会提出抗议 说:他对我们意见分歧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我认为,根本 没有他所断言的那一类东西需要我承认;但是我发现他对于 我们的意见分歧的表述是错误的,在这并不重要,因为不管
怎样,我总是认为他在本体论上是错误的 ■这种本体论的区别,又会造成持否定意见者的在争论中的困境,奎 恩在《论何物存在中》也指出了这种困境: ?当我试图来表述我们的意见分歧时,我似乎又陷入了困境。 我不能承认有些东西是麦克西赞同而我不赞同的,因为如果 我承认有这样的东西,那么便会同我自己否认有这些东西相 矛盾了。 ■这便是“柏拉图胡须”令人困惑的非存在之谜,即使你认为这个东 西不存在,但在表述这个东西不存在时,你就已经预先承认了这个 东西存在的现实性。 ■1、金山不存在。(迈农悖论) 没有一个X,这个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 ■2、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排中律) 网存在着一个人,这个人是当今法国国王,这个人是秃头。 ■3、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同一律) 3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写了《威弗利》,且这个对象是司各 ■罗素解决了“金山难题”这样的存在性问题,减少了本体论承诺, 证明“存在”不能做谓词,被看作用逻辑分析方法解决哲学问题的 典范。 ■“每个哲学问题,当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看出,它或者 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 题。” ■语言分析哲学既改变了以往哲学的研究主题(寻求解释世界的普遍 规律),也改变了以往哲学的研究方式(思辨的反思方式)而把对 语言的分析提升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8本体论:什么东西存在? 3认识论:如何认识存在? 3语言哲学: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言说存在? 。分析哲学的各个分支的共同特征是: ?1、分析的方法,关心如何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组成 部分。 ⑧2、反心理主义,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中分离开米。 ?3、抛弃形而上学,反对先天综合真理的可理解性,否认纯
怎样,我总是认为他在本体论上是错误的。 ◼ 这种本体论的区别,又会造成持否定意见者的在争论中的困境,奎 恩在《论何物存在中》也指出了这种困境: 当我试图来表述我们的意见分歧时,我似乎又陷入了困境。 我不能承认有些东西是麦克西赞同而我不赞同的,因为如果 我承认有这样的东西,那么便会同我自己否认有这些东西相 矛盾了。 ◼ 这便是“柏拉图胡须”令人困惑的非存在之谜,即使你认为这个东 西不存在,但在表述这个东西不存在时,你就已经预先承认了这个 东西存在的现实性。 ◼ 1、金山不存在。(迈农悖论) 没有一个 X,这个 X 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 ◼ 2、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排中律) 存在着一个人,这个人是当今法国国王,这个人是秃头。 ◼ 3、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同一律) 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写了《威弗利》,且这个对象是司各 特。 ◼ 罗素解决了“金山难题”这样的存在性问题,减少了本体论承诺, 证明“存在”不能做谓词,被看作用逻辑分析方法解决哲学问题的 典范。 ◼ “每个哲学问题,当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看出,它或者 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 题。” ◼ 语言分析哲学既改变了以往哲学的研究主题(寻求解释世界的普遍 规律),也改变了以往哲学的研究方式(思辨的反思方式)而把对 语言的分析提升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本体论:什么东西存在? 认识论:如何认识存在? 语言哲学: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言说存在? ◼ 分析哲学的各个分支的共同特征是: 1、分析的方法,关心如何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组成 部分。 2、反心理主义,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中分离开来。 3、抛弃形而上学,反对先天综合真理的可理解性,否认纯
理智能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 ©?4、强调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对语言表达式的描述和解释, 是分析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分析哲学的重要标志。 ■分析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施坦(1889一1951年)。维特根施坦 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逻辑哲学论》是人工语言学派的抗鼎 之作,后期思想则深刻地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 ■人工语言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之间的区别在于: ■人工语言学派认为: ■日常语言有严重的缺陷,它的语法形式模糊或掩盖了反映语言本质 的逻辑形式,形而上学命题就是因为把表面语法形式误认为真正的 逻辑形式而引起的,哲学的任务是揭露这种混淆和遮蔽,必要时甚 至可以用人工的语言来改造或代替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学派认为: ■日常语言本身并没有缺陷,形而上学问题的产生是人们以一种奇怪 的方式使用日常语言而造成的。日常语言是最基本的,不存在高于 日常语言的逻辑语言。 ■语言与世界是“重合的”,我的语言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由于世 界一一经验世界一一我的语言具有对应关系,因而语言的界限就是 世界的界限,也可以说“自我”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当然,这 个自我不是经验的我,而是形而上学的主体, 3“世界和人生是一个东西”(5621),“我就是我的世界(小 宇宙)”(5·63) 。世界一一经验世界一一中的一切都是偶然的,不过与之对应的语言 (命题)却是必然的。逻辑的必然性是“先天的”: ©?“逻辑之所以是先天的,就在于我们不可能非逻辑地思考”。 ■在维特根施坦看来: ⑧语言所及的世界是广表的黑暗中的一点烛光,我们只能知道 (描述、表达、思想)烛光所及的狭小范围,在此界限之外 是不可见的黑暗。真正动人心弦、充满魅力的是那广表的黑 暗,然而我们却只能述说光明,对黑暗保持沉默。 ■维特根施坦从“反本质主义”立场出发反对语词的定义化: ⑧本质主义者认为同一类事物之所以成为该类事物,是由于它 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共相),定义就是规定事物的这种共同 本质。 。维特根施坦认为事物根本没有共同本质,只有家族相似
理智能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 4、强调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对语言表达式的描述和解释, 是分析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分析哲学的重要标志。 ◼ 分析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施坦(1889-1951 年)。维特根施坦 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逻辑哲学论》是人工语言学派的抗鼎 之作,后期思想则深刻地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 ◼ 人工语言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之间的区别在于: ◼ 人工语言学派认为: ◼ 日常语言有严重的缺陷,它的语法形式模糊或掩盖了反映语言本质 的逻辑形式,形而上学命题就是因为把表面语法形式误认为真正的 逻辑形式而引起的,哲学的任务是揭露这种混淆和遮蔽,必要时甚 至可以用人工的语言来改造或代替日常语言。 ◼ 日常语言学派认为: ◼ 日常语言本身并没有缺陷,形而上学问题的产生是人们以一种奇怪 的方式使用日常语言而造成的。日常语言是最基本的,不存在高于 日常语言的逻辑语言。 ◼ 语言与世界是“重合的”,我的语言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由于世 界――经验世界――我的语言具有对应关系,因而语言的界限就是 世界的界限,也可以说“自我”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当然,这 个自我不是经验的我,而是形而上学的主体。 “世界和人生是一个东西”(5·621),“我就是我的世界(小 宇宙)”(5·63) ◼ 世界――经验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偶然的,不过与之对应的语言 (命题)却是必然的。逻辑的必然性是“先天的”: “逻辑之所以是先天的,就在于我们不可能非逻辑地思考”。 ◼ 在维特根施坦看来: 语言所及的世界是广袤的黑暗中的一点烛光,我们只能知道 (描述、表达、思想)烛光所及的狭小范围,在此界限之外 是不可见的黑暗。真正动人心弦、充满魅力的是那广袤的黑 暗,然而我们却只能述说光明,对黑暗保持沉默。 ◼ 维特根施坦从“反本质主义”立场出发反对语词的定义化。 本质主义者认为同一类事物之所以成为该类事物,是由于它 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共相),定义就是规定事物的这种共同 本质。 ◼ 维特根施坦认为事物根本没有共同本质,只有家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