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绪 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 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 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 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 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①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 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 量。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人类本身就是从自然界中分化 出来并从自然界那里取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料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 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人类社会就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同发展起来的:近代以后,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的面貌,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以 下极为重要的理论观点: 第一,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界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密切相连和相互 制约。② 第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 提,是人们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 生活资料。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就开始把 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 ⊙本书所说的科学技术一般是指白然科学技术。 ②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页
第 1 页 绪 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 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 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 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 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①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 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 量。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人类本身就是从自然界中分化 出来并从自然界那里取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料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产 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人类社会就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同发展起来的;近代以后,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的面貌,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以 下极为重要的理论观点: 第一,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界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类便需要为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不断地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密切相连和相互 制约。 第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 提,是人们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 生活资料。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就开始把 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 ①本书所说的科学技术一般是指自然科学技术。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第2页 界: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随着劳动生 产力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劳动发展史中可 以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① 第三,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时 代人类最初的劳动工具是用石头打制而成的石器,它是人的自然肢体的 延长,而对石器的打制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基本的材料加工技术:大约50 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 同动物界分开”②,人工取火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原始的能源技术。16 17世纪,产生了研究自然界奥秘的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在此基础上,通过 理性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结合,产生了近代的、真正的自然科学。 第四,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闭塞、落 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 代科学、现代工业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 的对抗,产生了以人类彻底解放为己任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描述 了自然发展史,即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天体、地球、生命与人类的演 化)。在《自然辩证法》的最后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 作用》中,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 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劳动以及随同它一起形 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这篇论文可 以看做是自然史与社会史的联结部分,是《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的联 结部分。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③,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与灭亡的运动规律。《资本论》详细地论述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论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机器工业生产 过程的特点与组织形式(工厂制度):由工业技术引起的工业革命不同于 农业革命的特点(机器大生产):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机器制造业)是大工 业的技术基础:机器生产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 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 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米解决由此产 ①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第 2 页 界;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随着劳动生 产力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劳动发展史中可 以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第三,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时 代人类最初的劳动工具是用石头打制而成的石器,它是人的自然肢体的 延长,而对石器的打制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基本的材料加工技术;大约 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 同动物界分开” ,人工取火是古代人掌握的、最原始的能源技术。 世纪,产生了研究自然界奥秘的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在此基础上,通过 理性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结合,产生了近代的、真正的自然科学。 第四,哥白尼 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闭塞、落 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 代科学、现代工业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 的对抗,产生了以人类彻底解放为己任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括了 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描述 了自然发展史,即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天体、地球、生命与人类的演 化)。在《自然辩证法》的最后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 作用》中,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 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劳动以及随同它一起形 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这篇论文可 以看做是自然史与社会史的联结部分,是《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的联 结部分。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与灭亡的运动规律。《资本论》详细地论述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论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机器工业生产 过程的特点与组织形式(工厂制度);由工业技术引起的工业革命不同于 农业革命的特点(机器大生产);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机器制造业)是大工 业的技术基础;机器生产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 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 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 ①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 ,第 页 。 页 。 页
第3页 生的问题:自然界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因而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机器大工业 生产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机器大工业生产 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 马克思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 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空前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 义条件下,“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 段”①科学对于劳动者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只 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把自然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自然作为盲目的力 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 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才能解决科学技术造成的巨大生产力 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人类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界进行斗 争,必须发展生产力,野蛮人必须这样做,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这是一个 必然性的王国,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都必须这 样做。②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 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一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与此 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一科学观一技术观一科 学技术与社会。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是以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 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 域。在自然辩证法中贯穿着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的基本观点。 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 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主要是近代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 1979年版,第570页。 ②参见:《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饭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第 3 页 生的问题;自然界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因而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机器大工业 生产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机器大工业生产 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 马克思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正是利用科学技术, 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空前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 义条件下,“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 段”。科学对于劳动者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只 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 的物质变换,把自然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自然作为盲目的力 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 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才能解决科学技术造成的巨大生产力 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人类为 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界进行斗 争,必须发展生产力,野蛮人必须这样做,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这是一个 必然性的王国,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都必须这 样做。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 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一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与此 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 科学观一技术观一科 学技术与社会。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是以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 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 域。在自然辩证法中贯穿着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的基本观点。 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与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有所不 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主要是近代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版,第 页
草4而 关系,当前我们研究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 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 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 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 的关系的中介。 按照上述的观点和体系,全书分为下列四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 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科学技术 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 领域。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己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 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 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也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哲学学科,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为了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自然辩证法” 与“科学技术哲学”这两个名称可以交互使用,但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是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 究的一个领域,它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有着原则的区别。以当代著名 哲学家与科学家马里奥·本格(Mario Augusto Bunge,1919 的《科学 技术哲学》一书为例,它的体系是:形式科学一物理科学一生命科学一社 会科学一技术科学。 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形式科学:从逻辑到数学,包括数学、纯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 物理科学:从物理学到地球科学,包括经典力学与统计力学、相对论、 量子论、化学、大物理学(地球科学与字宙学: 生命科学:从生物学到心理学,包括分类学、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 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生物学: 社会科学:从人类学到历史学,包括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 经济学、历史学
第 4 页 关系,当前我们研究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 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 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 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 的关系的中介。 按照上述的观点和体系,全书分为下列四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进入 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 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科学技术 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 领域。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 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 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也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哲学学科, 从 世纪 年代后期起,为了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自然辩证法” 与“科学技术哲学”这两个名称可以交互使用,但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是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 究的一个领域,它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有着原则的区别。以当代著名 哲学家与科学家马里奥 本 格( )的《科学 技术哲学》一书为例,它的体系是:形式科学 物理科学一生命科学一社 会科学一技术科学。 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形式科学:从逻辑到数学,包括数学、纯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 物理科学:从物理学到地球科学,包括经典力学与统计力学、相对论、 量子论、化学、大物理学(地球科学与宇宙学); 生命科学:从生物学到心理学,包括分类学、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 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生物学; 社会科学:从人类学到历史学,包括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 经济学、历史学;
第5页 技术科学:从工程学到决策论,包括工程技术、生命技术与心理技术、 信息技术、社会技术、一般技术(系统论与决策论)、技术在社会中的 作用。 本格的这个体系是科学一技术一社会(占很少篇幅)。 从自然辩证法与上述有代表性的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的体系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虽然它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它们之间有 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 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则把 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 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把科学技 术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从它的活动过程,也从它的活 动成果来考察的: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 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 辩证法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 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国外,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向 进行: 一是哲学的方向。例如: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 库思(Thomas Samual Kuhn,l922一 )、拉卡托斯Lakatos Imre,l922- 1974)等的科学哲学:埃吕尔(】.Eul,1912一1994)、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一197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等的技 术哲学等。 二是社会学、历史学的方向。例如:普赖斯D.J.Pice,1921一1983) 的科学计量学:贝尔纳(.D.Bernal,1901一1971)的科学学:默顿R.K, Merton,I910一)的科学社会学:库恩的知识社会学:萨顿George Alfred Sarton,1884一1956)、科瓦雷(Alexander Koyre)的科学史等。 三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研究方向。例如:杜尔凯姆 (Emile Durkheim,1858-1917)的社会学的方法:马克斯·韦伯(Max We- br,1864一1920)的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区分:C.P.斯诺的科学文化与 人文文化的交融等。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汇合成一门新兴的、综合性 的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史、科
第 5 页 技术科学:从工程学到决策论,包括工程技术、生命技术与心理技术、 信息技术、社会技术、一般技术(系统论与决策论)、技术在社会中的 作用。 本格的这个体系是科学一技术一社会(占很少篇幅)。 从自然辩证法与上述有代表性的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的体系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虽然它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它们之间有 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 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则把 自然观作为它的理论基石;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 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把科学技 术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从它的活动过程,也从它的活 动成果来考察的;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 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 辩证法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 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国外,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向 进 行: 一是哲学的方向。例如:波普尔( )、 库恩( )、拉卡托斯( )等的科学哲学;埃吕尔( 、海德格尔( 、马尔库塞( )等 的 技 术哲学等。 二是社会学、历史学的方向。例如:普赖斯( 的科学计量学;贝尔纳( )的科学学;默顿( )的科学社会学;库恩的知识社会学;萨顿( 、科瓦雷( )的科学史等。 三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研究方向。例如:杜尔凯姆 )的社会学的方法;马克斯 韦 伯( 的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区分; 斯诺的科学文化与 人文文化的交融等。 世纪 年代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汇合成一门新兴的、综合性 的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