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呢?一个月呢?一年呢?五年呢?. ■向死而生一一海德格尔 ◆ (四)智慧的痛苦:理性与信仰、事实与价值 ■终极关怀 ■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成员,象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法则 的限制: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产生了超越自身有限 性的理想. ■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 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从中产生了哲学的问题:沉沦与救赎 ■沉沦与救赎 ■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 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 间横若一道不可渝越的鸿沟。 ■生命历程的有限性(事实)一一一生命意义的无限性(价值) ●哲学可能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但能改变你对命运的态度, ■超越虚无主义的侵袭:希望与鸟托邦 ■陀斯托也夫斯基的小说《群魔》中的主人公之一基里洛夫感到上帝是必要 的,而且上帝应该存在。但他又知道,上帝并不存在,上帝也不能存在。 这就意味着人生是荒谬的,根本没有意义。而这在他看来就意味着人没有 活下去的理由,所以他准备自杀。 ■请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上帝、没有善恶、没有正义、没有规则、 没有意义.我们生活的理由是什么? ■希望与乌托邦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 ■“希望不仅是人的一种意识待征,而且也是一种本体论现象。人的 本质同希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希望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人 类需要,是‘人的本质的结构'。” ■“期待、希望、向往,走向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意向,一一这不仅 是人的意识的根本标志,而且当它们被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的话,也 是整个客观实在内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人类是不能没有希望的,没有希望,就没有梦,没有梦就没有努 力,就没有成功,就归于死亡。”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哲学家与乌托邦
拜呢?一个月呢?一年呢?五年呢?. ◼ 向死而生——海德格尔 ◼ (四)智慧的痛苦:理性与信仰、事实与价值 ◼ 终极关怀 ◼ 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成员,象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法则 的限制;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产生了超越自身有限 性的理想. ◼ 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 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从中产生了哲学的问题:沉沦与救赎 ◼ 沉沦与救赎 ◼ 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 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 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 生命历程的有限性(事实)——→ 生命意义的无限性(价值) ⚫ 哲学可能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但能改变你对命运的态度。 ◼ 超越虚无主义的侵袭:希望与乌托邦 ◼ 陀斯托也夫斯基的小说《群魔》中的主人公之一基里洛夫感到上帝是必要 的,而且上帝应该存在。但他又知道,上帝并不存在,上帝也不能存在。 这就意味着人生是荒谬的,根本没有意义。而这在他看来就意味着人没有 活下去的理由,所以他准备自杀。 ◼ 请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上帝、没有善恶、没有正义、没有规则、 没有意义.我们生活的理由是什么? ◼ 希望与乌托邦 ◼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 ◼ “希望不仅是人的一种意识待征,而且也是一种本体论现象。人的 本质同希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希望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人 类需要,是‘人的本质的结构’。” ◼ “期待、希望、向往,走向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意向,——这不仅 是人的意识的根本标志,而且当它们被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的话,也 是整个客观实在内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 “人类是不能没有希望的,没有希望,就没有梦,没有梦就没有努 力,就没有成功,就归于死亡。” ◼ 等待戈多 ◼ 等待戈多 ◼ 哲学家与乌托邦
■哲学家总是带有理想性,哲学的世界就是“乌托邦”。哲学家们不满足于 现实世界,所以在此之上营建了一个理想世界。 ■公元前六世纪米利都的泰勒斯有一天仰观天象,不留神掉到了井里, 旁边的女仆嘲笑他:连眼前的东西都还没有看清楚,却想知道天上 的事!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由此开始:我们人类恰恰是一些不只关注眼 前的事情,同时也关注未来,关注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生物。 ■1、学习哲学的三重境界 ■《五灯会元》卷十七: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 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数处,依前见山 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刚进去是一碗清水,出来是一碗浆糊,学到最后还是一碗清水 ■2、为什么学习哲学史 ■①哲学是经过严密论证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体系。 ■哲学是追求精神自由之学,学习哲学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 式、看待问题的方法,使得我们的头脑不必为偏见所俘虏。 ■哲学的三个系统:中、西、印:轴心时代。 ■从源头看,马哲产生于西哲。 ■②哲学史是学习哲学、训练思维的必经之路。 ■哲学家是人类最智慧的头脑,虽然他们大都已经死去,但是他们比 我们大多数人想得要深。 。我们思考的很多问题,哲学家们都己经思考过了,而且比我们思考 得更为彻底。 ■学习哲学史,能把我们的思维提高到最为深刻的层次。 ■③研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发展史 ■了解哲学家的问题, ■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沿着哲学家的思路, ■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3、如何学习哲学史 ■①同情的了解。 ■先理解而后才能批判,不是先批判后理解,也不是只批判不理解。防止“扣 帽子、打棍子、贴标签”。 ■学习知识,即知道哲学家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了解哲学家们“因为什
◼ 哲学家总是带有理想性,哲学的世界就是“乌托邦”。哲学家们不满足于 现实世界,所以在此之上营建了一个理想世界。 ◼ 公元前六世纪米利都的泰勒斯有一天仰观天象,不留神掉到了井里, 旁边的女仆嘲笑他:连眼前的东西都还没有看清楚,却想知道天上 的事! ◼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由此开始:我们人类恰恰是一些不只关注眼 前的事情,同时也关注未来,关注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生物。 ◼ 1、学习哲学的三重境界 ◼ 《五灯会元》卷十七: ◼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 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 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 刚进去是一碗清水,出来是一碗浆糊,学到最后还是一碗清水。 ◼ 2、为什么学习哲学史 ◼ ①哲学是经过严密论证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体系。 ◼ 哲学是追求精神自由之学,学习哲学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 式、看待问题的方法,使得我们的头脑不必为偏见所俘虏。 ◼ 哲学的三个系统:中、西、印;轴心时代。 ◼ 从源头看,马哲产生于西哲。 ◼ ②哲学史是学习哲学、训练思维的必经之路。 ◼ 哲学家是人类最智慧的头脑,虽然他们大都已经死去,但是他们比 我们大多数人想得要深。 ◼ 我们思考的很多问题,哲学家们都已经思考过了,而且比我们思考 得更为彻底。 ◼ 学习哲学史,能把我们的思维提高到最为深刻的层次。 ◼ ③研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发展史 ◼ 了解哲学家的问题, ◼ 熟悉哲学家的术语, ◼ 沿着哲学家的思路, ◼ 理解哲学家的思想。 ◼ 3、如何学习哲学史 ◼ ①同情的了解。 ◼ 先理解而后才能批判,不是先批判后理解,也不是只批判不理解。防止“扣 帽子、打棍子、贴标签”。 ◼ 学习知识,即知道哲学家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了解哲学家们“因为什
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换言之,应该了解哲学家所面对的哲学问 题是什么,以及他们解决哲学问题的不同方式。这种以“问题”为核心 的学习方法,就是“对话”的方法。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 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 ■①同情的了解。 ■视界交融(视域融合) ■对话=辩证法 ●问题 ·对话 ·理解 ■②阅读次序: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薯作之中,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诵 过“读书”而实现的。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 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入门性著作:通俗读物《苏菲的世界》 ■通论性著作:哲学通史或哲学通论《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 ■专门性著作:断代史、具体问题研究、具体人物研究、具体思想研 究等 ■哲学原著:哲学著作外文原本和各种译本。 ■这四类著作是基本的,次序也不用过于呆板。总之以能读懂为宜。 ■③理论反思能力的提高。 ■对理论本身进行思考,而不是对事实进行思考 ■④主要方法 ■第一:由浅入深。 ■第二:参照阅读了解文学、历史乃至社会科学相关知识。 ■第三:联系社会生活,勤于思考和讨论。 ■思考题 ■对哲学的理解 。如何学习哲学史 参考书目 ■孙正聿:《哲学通论》《哲学导论》 ■张志伟:《西方哲学智慧》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
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 ,换言之,应该了解哲学家所面对的哲学问 题是什么,以及他们解决哲学问题的不同方式。 这种以“问题”为核心 的学习方法,就是“对话”的方法。 ◼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 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 ◼ ①同情的了解。 ◼ 视界交融(视域融合) ◼ 对话=辩证法 ⚫ 问 题 ⚫ 对 话 ⚫ 理 解 ◼ ②阅读次序: ◼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 过“读书”而实现的。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 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 入门性著作:通俗读物《苏菲的世界》 ◼ 通论性著作:哲学通史或哲学通论《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 ◼ 专门性著作:断代史、具体问题研究、具体人物研究、具体思想研 究等 ◼ 哲学原著:哲学著作外文原本和各种译本。 ◼ 这四类著作是基本的,次序也不用过于呆板。总之以能读懂为宜。 ◼ ③理论反思能力的提高。 ◼ 对理论本身进行思考,而不是对事实进行思考 ◼ ④主要方法 ◼ 第一:由浅入深。 ◼ 第二:参照阅读了解文学、历史乃至社会科学相关知识。 ◼ 第三:联系社会生活,勤于思考和讨论。 ◼ 思考题 ◼ 对哲学的理解 ◼ 如何学习哲学史 参考书目 ◼ 孙正聿:《哲学通论》《哲学导论》 ◼ 张志伟:《西方哲学智慧》 ◼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 ■叶秀山:《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八卷 ■刘放桐、俞吾金:《西方哲学通史》丛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 ■詹石窗:《新编中国哲学史》 ■[美]唐纳德·帕尔玛《西方哲学导论》 ■[美]罗伯特·所罗门《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 ■[英]威廉·瑞珀尔:琳达·史密斯《智慧之门:宗教与哲学的过去和现在》 ■[英]克里斯·霍奈尔[美]埃默里斯·韦斯科特《哲学是什么》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 ■[英]奈杰尔·沃伯顿《哲学的门槛》 ■[美]布鲁克·诺埃尔·穆尔,肯尼思·布鲁德《思想的力量·哲学导论》 (第6版) ■[德]黑格尔:《西方哲学讲演录》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美]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 ■[美]D·J·奥康诺:《批评的西方哲学史》 ■[挪]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 ■[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 底到萨特及其后》 ■[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 ■[英]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四卷本) ■[英]《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中文目前出前五卷)
◼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 ◼ 叶秀山:《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八卷 ◼ 刘放桐、俞吾金:《西方哲学通史》丛书 ◼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 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 ◼ 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 ◼ 詹石窗:《 新编中国哲学史》 ◼ [美]唐纳德· 帕尔玛《西方哲学导论》 ◼ [美]罗伯特·所罗门《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 ◼ [英]威廉·瑞珀尔;琳达·史密斯《智慧之门:宗教与哲学的过去和现在》 ◼ [英]克里斯·霍奈尔[美]埃默里斯·韦斯科特《哲学是什么》 ◼ [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 ◼ [英]奈杰尔· 沃伯顿《哲学的门槛》 ◼ [美] 布鲁克·诺埃尔·穆尔,肯尼思·布鲁德《思想的力量·哲学导论》 (第 6 版) ◼ [德]黑格尔:《西方哲学讲演录》 ◼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 [美]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 ◼ [美] D·J·奥康诺:《批评的西方哲学史》 ◼ [挪] 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 ◼ [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 底到萨特及其后》 ◼ [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 ◼ [英]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四卷本) ◼ [英] 《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中文目前出前五卷)
■第一讲哲学的自我理解 第一讲哲学的自我理解 一、哲学观与哲学理论 二当代哲学观概览 三哲学与常识 一、哲学观与哲学理论 ■哲学具有区别于科学、宗教、艺术和道德等的显著特点,要理解这些显 著特点必须要从哲学的自我理解入手。 1、哲学观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首要的是掌握它的哲学观即它的“哲学理念”。哲学 观是以追问和问答“哲学究章是什么?”为标志的。 ■“哲学观”问题不是哲学的其中一个问题,而是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 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其他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 2、哲学观的特点 ■批判性 ·客观性 ■时代性 3、轴心时期的哲学突破 ■雅斯贝尔斯与轴心时代一一《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所谓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 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全世界只有 三个地方有哲学,或者说只有在这三个地方产生了哲学突破:西方, 中国,印度。 ■在西方,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中国, 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在印度则有佛教、耆那教等 ■这三个地方形成的哲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独立的思路、独 立的哲学问题,从而形成了三大哲学系统:希腊系统、中国系统以 及印度系统。当时这三大系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交流,而是各自走 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16世纪以后,希腊系统扩充到了整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 改革,势力越发强大,而中国系统和印度系统相比之下则处于弱势 地位,从而出现了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 4、西方哲学历史发展中的哲学观
◼ 第一讲 哲学的自我理解 第一讲 哲学的自我理解 一、哲学观与哲学理论 二 当代哲学观概览 三 哲学与常识 一、哲学观与哲学理论 ◼ 哲学具有区别于科学、宗教、艺术和道德 等的显著特点,要理解这些显 著特点必须要从哲学的自我理解入手。 1、哲学观 ◼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首要的是掌握它的哲学观即它的“哲学理念”。哲学 观是以追问和问答“哲学究竟是什么?”为标志的。 ◼ “哲学观”问题不是哲学的其中一个问题,而是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 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其他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 2、哲学观的特点 ◼ 批判性 ◼ 客观性 ◼ 时代性 3、轴心时期的哲学突破 ◼ 雅斯贝尔斯与轴心时代——《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所谓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 800 年到公元前 200 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全世界只有 三个地方有哲学,或者说只有在这三个地方产生了哲学突破:西方, 中国,印度。 ◼ 在西方,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中国, 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在印度则有佛教、耆那教等。 ◼ 这三个地方形成的哲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独立的思路、独 立的哲学问题,从而形成了三大哲学系统:希腊系统、中国系统以 及印度系统。当时这三大系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交流,而是各自走 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 16 世纪以后,希腊系统扩充到了整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 改革,势力越发强大,而中国系统和印度系统相比之下则处于弱势 地位,从而出现了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 4、西方哲学历史发展中的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