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1 第I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的“书画同源论”,从中国文字滥觞期已见端倪。宋元以降,文人画大 兴,这一艺术见解,更得到极透彻的实践。传统画师授徒,常先课以书法:不通 书法便不得进入绘画堂奥。从苏轼到赵之谦,七八百年来,书画同源的传统已发 挥得淋漓尽致。吴昌硕继承了这个传统,并把赵之谦掺以篆刻的金石味向前推进 了一大步,成为金石画派达到巅峰的画家 “书画同源论”有没有道理?它对中国绘画发展功过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评 价?在中国绘画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持什么态度?种种问题应该一一研究。中国 绘画最突出的特色在线的运用,决定了它的绘画语言就必然是符号式的表现,故 其特质与书法相通。西方绘画的符号论,到底从东方绘画得到多少借鉴,吸收了 多少营养,虽然不易论断;但是西方的符号式绘画语言,要到印象派以后才发展 起来,殆无疑义。印象派诸大师受到东方的影响,是透过了“第二手”的资料 日本的浮世绘。十九世纪下半,日本与欧洲通商,日本手工艺品和浮世绘刻版画 受到印象主义画家的瞩目;单线平涂的东方表现方式打开了法国画家们另一双观 察万物的眼睛。其实,日本的古典文化几乎都移植自中国,这种线型的表现风格, 还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精华。视觉最精炼的符号必然是线型的形式,所以中国绘画 的形式带有概念的性格。西方的绘画在感觉的完整性上比较强烈,较缺少概念的 性格,所以西方没有“书画同源”的传统。象征主义等所凸显出来符号式的视觉 语言,在西方是创新,在中国却是老传统。 书画同源促进了中国绘画在线条运用上多元趣味的探求;书法抽象的形式美感丰 富了绘画线条的功能一一线条在绘画中,一方面负担了物象描绘的功能,一方面 也展现了它独立的形式美感;书画同源也造成了万物的情态与艺术技巧,在画家 心象中得到自由的沟通。比如中国书法中“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 鸾舞蛇惊”等名论,显示了中国艺术家意识到万物的情状、艺术家的感受以及艺 术创造的技巧,都可彼此相感应或互相沟通。由生机活泼的自然中获得了感受, 领悟了用笔的技巧,取得了书法线条的美学根源;这些线条,在绘画中又用来表 现某些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事物。这种自由的沟通与连绵的联想,使中国书法与 绘画互相孳乳,相辅相成。中国线条的丰富和奥窆,在世界上是唯我独尊。 书画同源的传统也有某些负面影响,比如除抹杀其他绘画形式与技巧,压抑了其 他绘画的发展与创生外,也使传统中国绘画技法过分受制于书法技巧,反而成为 圭臬与缰锁。当然后者应怪罪传统画家的辗转因袭。书画同源虽然不应成为绘画 发展唯一的理论依据,后世也不必非崇奉、遵守这个法则不可,但是书画同源本
2014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 1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绘画的“书画同源论”,从中国文字滥觞期已见端倪。宋元以降,文人画大 兴,这一艺术见解,更得到极透彻的实践。传统画师授徒,常先课以书法;不通 书法便不得进入绘画堂奥。从苏轼到赵之谦,七八百年来,书画同源的传统已发 挥得淋漓尽致。吴昌硕继承了这个传统,并把赵之谦掺以篆刻的金石味向前推进 了一大步,成为金石画派达到巅峰的画家。 “书画同源论”有没有道理?它对中国绘画发展功过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评 价?在中国绘画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持什么态度?种种问题应该一一研究。中国 绘画最突出的特色在线的运用,决定了它的绘画语言就必然是符号式的表现,故 其特质与书法相通。西方绘画的符号论,到底从东方绘画得到多少借鉴,吸收了 多少营养,虽然不易论断;但是西方的符号式绘画语言,要到印象派以后才发展 起来,殆无疑义。印象派诸大师受到东方的影响,是透过了“第二手”的资料—— 日本的浮世绘。十九世纪下半,日本与欧洲通商,日本手工艺品和浮世绘刻版画 受到印象主义画家的瞩目;单线平涂的东方表现方式打开了法国画家们另一双观 察万物的眼睛。其实,日本的古典文化几乎都移植自中国,这种线型的表现风格, 还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精华。视觉最精炼的符号必然是线型的形式,所以中国绘画 的形式带有概念的性格。西方的绘画在感觉的完整性上比较强烈,较缺少概念的 性格,所以西方没有“书画同源”的传统。象征主义等所凸显出来符号式的视觉 语言,在西方是创新,在中国却是老传统。 书画同源促进了中国绘画在线条运用上多元趣味的探求;书法抽象的形式美感丰 富了绘画线条的功能——线条在绘画中,一方面负担了物象描绘的功能,一方面 也展现了它独立的形式美感;书画同源也造成了万物的情态与艺术技巧,在画家 心象中得到自由的沟通。比如中国书法中“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 鸾舞蛇惊”等名论,显示了中国艺术家意识到万物的情状、艺术家的感受以及艺 术创造的技巧,都可彼此相感应或互相沟通。由生机活泼的自然中获得了感受, 领悟了用笔的技巧,取得了书法线条的美学根源;这些线条,在绘画中又用来表 现某些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事物。这种自由的沟通与连绵的联想,使中国书法与 绘画互相孳乳,相辅相成。中国线条的丰富和奥窔,在世界上是唯我独尊。 书画同源的传统也有某些负面影响,比如除抹杀其他绘画形式与技巧,压抑了其 他绘画的发展与创生外,也使传统中国绘画技法过分受制于书法技巧,反而成为 圭臬与缰锁。当然后者应怪罪传统画家的辗转因袭。书画同源虽然不应成为绘画 发展唯一的理论依据,后世也不必非崇奉、遵守这个法则不可,但是书画同源本
身并不负这些弊端的责任。相反地,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光辉灿烂的表现,永远是 民族艺术足以自豪的传统精华,也是后来者再创造的源泉 (摘编 自何怀硕《熔数千年碑碣,金石铸成苦铁》 1.下面关于“书画同源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画同源论”可上溯至汉字出现之初,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兴盛,使其 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实践。 B.传统画师授徒,总是先教书法,因为不通晓书法,就无法进入绘画领域, 这也印证了“书画同源论”。 C.书画同源传统经过不断实践、传承,推陈出新,可谓名家辈出,苏轼、赵 之谦、吴昌硕都是其间翘楚。 D.书画同源是基于中国的绘画语言特质与书法相通,这一语言特质是由线的 运用决定的符号式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的符号式绘画语言,到印象派以后才发展起来,而中国的符号式绘画语 言早在文字滥觞期已见端倪。 B.西方印象派诸大师是透过日本的浮世绘接受单线平涂的东方表现方式的, 而这种表现方式其实根子在中国。 C.西方绘画在感觉的完整性上较强烈,但缺少概念的性格,而中国绘画的精华 是线型表现风格,概念的性格更强。 D.西方绘画象征主义等所凸显出来符号式的视觉语言,在西方是创新,而在 中国却早已是代代相传的老传统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的符号论,从东方绘画得到的借鉴、吸收的营养有多少,不好论断,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产生年代要略晚于中国,并间接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 B.书法抽象的形式美丰富了绘画线条的功能,线条在中国绘画中兼具描绘物 象与展现独立形式美感的功能,“悬针垂露,奔雷坠石”就是其典型代表。 C.书法线条的美学根源在于艺术家对自然的感受领悟,这些线条在绘画中可 以表现某些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事物。这种沟通与联想使中国书画相辅相成
身并不负这些弊端的责任。相反地,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光辉灿烂的表现,永远是 民族艺术足以自豪的传统精华,也是后来者再创造的源泉。 (摘编 自何怀硕《熔数千年碑碣,金石铸成苦铁》) 1.下面关于“书画同源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画同源论”可上溯至汉字出现之初,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兴盛,使其 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实践。 B.传统画师授徒,总是先教书法,因为不通晓书法,就无法进入绘画领域, 这也印证了“书画同源论”。 C.书画同源传统经过不断实践、传承,推陈出新,可谓名家辈出,苏轼、赵 之谦、吴昌硕都是其间翘楚。 D.书画同源是基于中国的绘画语言特质与书法相通,这一语言特质是由线的 运用决定的符号式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的符号式绘画语言,到印象派以后才发展起来,而中国的符号式绘画语 言早在文字滥觞期已见端倪。 B.西方印象派诸大师是透过日本的浮世绘接受单线平涂的东方表现方式的, 而这种表现方式其实根子在中国。 C.西方绘画在感觉的完整性上较强烈,但缺少概念的性格,而中国绘画的精华 是线型表现风格,概念的性格更强。 D.西方绘画象征主义等所凸显出来符号式的视觉语言,在西方是创新,而在 中国却早已是代代相传的老传统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绘画的符号论,从东方绘画得到的借鉴、吸收的营养有多少,不好论断,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产生年代要略晚于中国,并间接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 B.书法抽象的形式美丰富了绘画线条的功能,线条在中国绘画中兼具描绘物 象与展现独立形式美感的功能,“悬针垂露,奔雷坠石”就是其典型代表。 C.书法线条的美学根源在于艺术家对自然的感受领悟,这些线条在绘画中可 以表现某些具有共同精神特质的事物。这种沟通与联想使中国书画相辅相成
D.书画同源抹杀其他绘画形式与技巧,压抑了其他绘画的发展创生,也使传 统中国绘画过分受制于书法技巧,至于其成为圭臬与缰锁,责任在传统画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郗鉴,字道徽,髙平金乡人,汉御史大夫虑之玄孙也。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 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赵王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 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东海王越辟为主簿,举贤良 不行。征东大将军苟晞檄为从事中郎。晞与越方以力争,鉴不应其召。及京师不 守,寇难锋起,鉴遂陷于陈午贼中。邑人张实先求交于鉴,鉴不许。至是,实于 午营来省鉴疾,既而卿鉴。鉴谓实曰:“相与邦壤,义不及通,何可怙乱至此邪!” 实大惭而退。午以鉴有名于世,将逼为主,鉴逃而获免。午寻溃散,鉴得归乡里。 元帝初镇江左,承制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咸和初,领徐州刺史。 及祖约、苏峻反,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诏以北寇不许。未几鉴去贼密迩, 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曰:“今主上幽危, 百姓倒悬,忠臣正士志存报国。凡我同盟,既盟之后,戮力一心,以救社稷。” 鉴登坛慷慨,三军争为用命。会舒、潭战不利,鉴与后将军郭默还丹徒,立大业 曲阿、慶亭三垒以距贼。而贼将张健来攻大业,城中乏水,郭默窘迫,遂突围而 出,三军失色。参军曹纳以为大业京口之捍,一旦不守,贼方轨而前,劝鉴退还 广陵以俟后举。鉴乃大会僚佐,责纳曰:“吾蒙先帝厚顾,荷托付之重,正复捐 躯九泉不足以报。今强寇在郊,众心危迫,君腹心之佐,而生长异端,当何以率 先义众,镇一三军邪!”将斩之,久而乃释。会峻死,大业围解。后以寝疾,上 疏逊位。疏奏,以蔡谟为鉴军司。鉴寻薨,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册曰: “惟公忠亮雅正,行为世表,社稷之危,赖公以宁。谥曰文成。”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鉴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 染:沾染 B.承制假鉴龙骧将军 假:授予 C.劝鉴退还广陵以俟后举 举:行动 D.后以寝疾,上疏逊位 逊:辞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郗鉴忠诚高洁的一组是(3分) ①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 ②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
D.书画同源抹杀其他绘画形式与技巧,压抑了其他绘画的发展创生,也使传 统中国绘画过分受制于书法技巧,至于其成为圭臬与缰锁,责任在传统画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汉御史大夫虑之玄孙也。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 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赵王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 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东海王越辟为主簿,举贤良, 不行。征东大将军苟晞檄为从事中郎。晞与越方以力争,鉴不应其召。及京师不 守,寇难锋起,鉴遂陷于陈午贼中。邑人张实先求交于鉴,鉴不许。至是,实于 午营来省鉴疾,既而卿鉴。鉴谓实曰:“相与邦壤,义不及通,何可怙乱至此邪!” 实大惭而退。午以鉴有名于世,将逼为主,鉴逃而获免。午寻溃散,鉴得归乡里。 元帝初镇江左,承制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咸和初,领徐州刺史。 及祖约、苏峻反,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诏以北寇不许。未几鉴去贼密迩, 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曰:“今主上幽危, 百姓倒悬,忠臣正士志存报国。凡我同盟,既盟之后,戮力一心,以救社稷。” 鉴登坛慷慨,三军争为用命。会舒、潭战不利,鉴与后将军郭默还丹徒,立大业、 曲阿、庱亭三垒以距贼。而贼将张健来攻大业,城中乏水,郭默窘迫,遂突围而 出,三军失色。参军曹纳以为大业京口之捍,一旦不守,贼方轨而前,劝鉴退还 广陵以俟后举。鉴乃大会僚佐,责纳曰:“吾蒙先帝厚顾,荷托付之重,正复捐 躯九泉不足以报。今强寇在郊,众心危迫,君腹心之佐,而生长异端,当何以率 先义众,镇一三军邪!”将斩之,久而乃释。会峻死,大业围解。后以寝疾,上 疏逊位。疏奏,以蔡谟为鉴军司。鉴寻薨,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册曰: “惟公忠亮雅正,行为世表,社稷之危,赖公以宁。谥曰文成。”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七·郗鉴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 染:沾染 B.承制假鉴龙骧将军 假:授予 C.劝鉴退还广陵以俟后举 举:行动 D.后以寝疾,上疏逊位 逊:辞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郗鉴忠诚高洁的一组是(3 分) ①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 ②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
③晞与越方以力争,鉴不应其召 ④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 ⑤正复捐躯九泉不足以报 ⑥将斩之,久而乃释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郗鉴博览群书,品行高洁。他曾在赵王司马伦手下任职,看到司马伦有不轨 的行迹,就称病离职而去,司马伦篡位后他依旧闭门自守。 B.郗鉴心存报国,勇于担当。在叛贼距离守城很近的危急时刻,他设坛场,杀 白马,与三军对天盟誓要挽救国家,三军争着为他效命。 C.郗鉴临危不乱,不徇私情。当大业营垒难以坚守时,郗鉴心腹参将曹纳劝其 退还广陵。郗鉴当众怒斥曹纳临危叛变,准备将他斩首示众 D.郗鉴因病辞职,举荐后任。郗鉴后来卧病在床,所以请求辞职,在辞职表中 推举蔡谟接替他军司的职位。他死后被追封谥号为“文成”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邑人张实先求交于鉴,鉴不许。至是,实于午营来省鉴疾,既而卿鉴。 (2)未几鉴去贼密迩,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 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8.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
③晞与越方以力争,鉴不应其召 ④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 ⑤正复捐躯九泉不足以报 ⑥将斩之,久而乃释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郗鉴博览群书,品行高洁。他曾在赵王司马伦手下任职,看到司马伦有不轨 的行迹,就称病离职而去,司马伦篡位后他依旧闭门自守。 B.郗鉴心存报国,勇于担当。在叛贼距离守城很近的危急时刻,他设坛场,杀 白马,与三军对天盟誓要挽救国家,三军争着为他效命。 C.郗鉴临危不乱,不徇私情。当大业营垒难以坚守时,郗鉴心腹参将曹纳劝其 退还广陵。郗鉴当众怒斥曹纳临危叛变,准备将他斩首示众。 D.郗鉴因病辞职,举荐后任。郗鉴后来卧病在床,所以请求辞职,在辞职表中 推举蔡谟接替他军司的职位。他死后被追封谥号为“文成”。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邑人张实先求交于鉴,鉴不许。至是,实于午营来省鉴疾,既而卿鉴。 ⑵未几鉴去贼密迩,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8~9 题。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 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8.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 分)
9.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浊酒一杯家万 里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望帝春心托杜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 后 如是而己 (韩愈《师说》)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盲厨师 [俄国]巴乌斯托夫斯基 冬天的傍晚,维也纳近郊一间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一一杜恩伯爵夫人从前 的厨师快要死了。花园里堆满了被风吹落的腐朽的树枝,一条带链的狗像主人 样奄奄一息,衰老得不能吠叫了。 几年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眼睛后,和18岁的女儿玛利亚住到这里。 小屋里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磁罐 还有一架非常古旧的翼琴
9.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浊酒一杯家万 里, ,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⑵ ,望帝春心托杜 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⑶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 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 分) 盲厨师 [俄国]巴乌斯托夫斯基 冬天的傍晚,维也纳近郊一间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 的厨师快要死了。花园里堆满了被风吹落的腐朽的树枝,一条带链的狗像主人一 样奄奄一息,衰老得不能吠叫了。 几年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眼睛后,和 18 岁的女儿玛利亚住到这里。 小屋里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磁罐, 还有一架非常古旧的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