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是定性型,定比、定距是定量型,统称为定量变量;定序变量可以看成是定 性型,也可看成是定量型,习惯上将其近似为定距变量处理。 第二节描述统计 在教育技术硏究过程中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数据,但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 中,很难对其总体水平与分布状况做出评价判断。因此,必须采用一些适当的方 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使之简约化、分类化、系统化,从中发现它们的分布规 律,掌握总体的特征,以便对其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 统计描述方法,是硏究简缩数据并描述这些数据的统计方法。将搜集来的大 量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分组,简缩成易于处理和便于理解的形式,并计 算所得数据的各种统计量,如平均数、标准差、以及描述有关事物或现象的分布 情况、波动范围和相关程度等,以揭示其特点和规律。 数据资料的整理和表示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我们用各种方法搜集来的资料,一般是零散的,它只反 映个别现象的个别特征,必须经过整理加工,使之系统化,才能计算统计指标 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硏究提供有用的信息,首先要进行的是统计整理,它包 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数据检查 主要检査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统计资料完整性的检査,就是要根据调查 项目检査是否填写齐全,避免遗漏,删去重复。正确性检查,就是检査搜集的资 料是否真实可靠。特别是统计数字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资料的检查 整理必须抓紧这一环。 6
第八章 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6 是定性型,定比、定距是定量型,统称为定量变量;定序变量可以看成是定 性型,也可看成是定量型,习惯上将其近似为定距变量处理。 第二节 描述统计 在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数据,但从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 中,很难对其总体水平与分布状况做出评价判断。因此,必须采用一些适当的方 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使之简约化、分类化、系统化,从中发现它们的分布规 律,掌握总体的特征,以便对其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 统计描述方法,是研究简缩数据并描述这些数据的统计方法。将搜集来的大 量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分组,简缩成易于处理和便于理解的形式,并计 算所得数据的各种统计量,如平均数、标准差、以及描述有关事物或现象的分布 情况、波动范围和相关程度等,以揭示其特点和规律。 一、数据资料的整理和表示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我们用各种方法搜集来的资料,一般是零散的,它只反 映个别现象的个别特征,必须经过整理加工,使之系统化,才能计算统计指标, 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首先要进行的是统计整理,它包 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数据检查 主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统计资料完整性的检查,就是要根据调查 项目检查是否填写齐全,避免遗漏,删去重复。正确性检查,就是检查搜集的资 料是否真实可靠。特别是统计数字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资料的检查 整理必须抓紧这一环
第八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数据检查可分为逻辑检査和计算检査两种方法。逻辑检査,是从理论和 般常识上来检查资料內容是否合理,指标之间是否矛盾。计算检查是检査统计数 字在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上有否错误。 2.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就是把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数据分类要做到既不重复、不 遗漏,又不混淆,一般又可分为品质分类和数量分类。 品质分类:是按事物性质划分为不同的组别、种类。如以性别为标志可分 为男与女;按理解能力”、“学习态度ˆ等为标志,又可分为好、较好、一般、差 等几种水平,每种水平可看成类,每一类可给以相当的数量。可以通过各类所包 含的数据再迸行数量化的比较和分析。 数量分类:是按数量的属性分类。有顺序排列法、等级排列法和次数分布 法等。 3.数据的排序 数据排序:将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进行排列。这样就可以看出最高分 和最低分是多少,各分数出现的次数和位于中间的是什么数等。包括等级排列和 次数排序 等级排列:即根据顺序排列划分等级。但与顺序排列不同,它是按数值所含 的意义确定的。若是学习成绩,应以数值大的排为第一等级;若是反映时间,则 将最小的数值排为第一等级 次数排序:即根据在指定的数值范围内,数据出现的频数大小排序。 4.数据统计表 以表格形式对数据进行分类和计算,它具有简明清晰,条理清楚、便于比较
第八章 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7 数据检查可分为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两种方法。逻辑检查,是从理论和一 般常识上来检查资料内容是否合理,指标之间是否矛盾。计算检查是检查统计数 字在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上有否错误。 2.数据分类 数据分类就是把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数据分类要做到既不重复、不 遗漏,又不混淆,一般又可分为品质分类和数量分类。 品质分类:是按事物性质划分为不同的组别、种类。如以性别为标志可分 为男与女;按“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为标志,又可分为好、较好、一般、差 等几种水平,每种水平可看成类,每一类可给以相当的数量。可以通过各类所包 含的数据再进行数量化的比较和分析。 数量分类:是按数量的属性分类。有顺序排列法、等级排列法和次数分布 法等。 ⒊ 数据的排序 数据排序:将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进行排列。这样就可以看出最高分 和最低分是多少,各分数出现的次数和位于中间的是什么数等。包括等级排列和 次数排序。 等级排列:即根据顺序排列划分等级。但与顺序排列不同,它是按数值所含 的意义确定的。若是学习成绩,应以数值大的排为第一等级;若是反映时间,则 将最小的数值排为第一等级。 次数排序:即根据在指定的数值范围内,数据出现的频数大小排序。 ⒋ 数据统计表 以表格形式对数据进行分类和计算,它具有简明清晰,条理清楚、便于比较
第八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等特点。 有单项表(主栏按一个特征或变量进行分类,书P129页表7-1)、多项表(主 栏按多个特征或变量进行分类,书P129页表7-2、3)、次数分布表(频数分布 表) 编制统计表的原则是:结构简单,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统计表一般由表号、标题、标目、线条、数字、表注等项内容构成 统计表横向的两端必须是开放、不封闭的,一般除表头和合计项外表中没有 横线 5.数据的图示法 根据统计数据,运用点、线、面以及色彩的描绘而制成的描述数据间的关系 及变化情况的图形。 图示法,具有直观、形象,便于比较、记忆和思考以及表达语言难以说清的 内容之优点。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常用的有条形图(书P237页图4)、曲线图、直方图和 圆形图(P238页图6),其绘制方法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不作介绍 二、特征参数的计算 为了分析研究对象总体的特征,不必对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进行研究。而是 通过抽样方法,按照随机性原则,从全部对象中,只抽取部分单位(样本组)加 以研究,对于每组样本,首先应对其基本特征参数进行计算,以给出整体特征的 统计描述。并根据统计数据,对总体对象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推测。 常用的特征参数包括
第八章 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8 等特点。 有单项表(主栏按一个特征或变量进行分类,书 P129 页表 7-1)、多项表(主 栏按多个特征或变量进行分类,书 P129 页表 7-2、3)、次数分布表(频数分布 表) 编制统计表的原则是:结构简单,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统计表一般由表号、标题、标目、线条、数字、表注等项内容构成 统计表横向的两端必须是开放、不封闭的,一般除表头和合计项外表中没有 横线。 ⒌ 数据的图示法 根据统计数据,运用点、线、面以及色彩的描绘而制成的描述数据间的关系 及变化情况的图形。 图示法,具有直观、形象,便于比较、记忆和思考以及表达语言难以说清的 内容之优点。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常用的有条形图(书 P237 页图 4)、曲线图、直方图和 圆形图(P238 页图 6),其绘制方法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不作介绍。 二、特征参数的计算 为了分析研究对象总体的特征,不必对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进行研究。而是 通过抽样方法,按照随机性原则,从全部对象中,只抽取部分单位(样本组)加 以研究,对于每组样本,首先应对其基本特征参数进行计算,以给出整体特征的 统计描述。并根据统计数据,对总体对象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推测。 常用的特征参数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