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一章 文化资料中,认真寻觅生与死有关的众多条目,由此分类整理,进 行专题性研究,无疑将开拓出一片崭新的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从而 使人们在吏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里,对中国哲学进行更为全面深入 的观察与思考,为积淀新型的更为科学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一一心 理结构发挥应有的推动仵用。 就中国文化的研究而言,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一种普遍性倾 向,即大都着眼于代代和传的辉煌绘典的研究,如:四书五经等,从 中探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与特征、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以 及与之有关的各类重大课题。这固然为传统文化研究所必需,但 应当指出的是,除了为肋代统治者及文人学上所重视的各种经典 外,还存在一种与死亡相关的活跃丁广大劳动人民中,具有极强实 用性和实践性的文化现象一一鬼文化、丧葬文化等,就其对普通百 姓的影响而言,这类文化现象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如果都能 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深人进行研究,中国文化的研究领域将得到 极大拓展,其研究内容也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从而也将真正做到 从多维视野中来分析中国文化。 ●丰寓和加深对传统人生理论的理解 众所周知,圣贤愚玩皆有一死,死亡的权柄在每个人面前绝对 平等.可以说在入生的航道上,每个人都坐在自己的生命之舟上, 各用不同的方法去驾驭它,然而它们的去处都只能是死亡这 冲秘的终点,到死,一切都完结了,停息了,生活中的一切努力都无 补了。所以一般人对死都怀有畏惧、厌憎的情绪。正因如此,入们 对谈论死亡如同谈论性一样卜分禁忌,但这恰恰是一个最为反常 的禁忌,因为同爱情、性、血与火乃至生命一样,死也是丰富面动 的,没有死,生命显示不出完美的旋律和乐章,也显示不出所有人 间悲喜剧的催入泪下、深值眷恋的光辉。单纯地赞颂青春之美丽、 生命之可贵,倒然可以,不过只有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这一切意 义才真正显示出来。死促使人类认真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作
窥视生死贱的文化意义 15 为人的本质规律,在此意义上“死”远比“生”深刻。不妨把孔夫子 的名言“未知生,焉知死”改为“未知死,焉知生”。 对生死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曾深刻指出:“今天,不 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着 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 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 起来考虑的……生就意味着死。”这里恩格斯把生与死看作是既对 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尽管他是站在生理学和自然辨证法 的角度来分析生与死的关系的,但对我们从人生理论的角度来剖 析生与死的辨证关系无疑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生理论研究工作者,在生与死这对矛盾面 前,常常偏执于生的介说,而忘记死的意义,只看到生与死的对立 性,而忽视了生与死的统一性。应当指出,在生与死的矛盾统一体 中,一方而人掌握不了死,却能掌握生,从这种意义上讲,应当重视 生。但另一方而,人不可能知道生之所来,却可能清醒地意识到死 亡将至,依此而言,则更应该讨论死。真正科学的做法无疑应是谈 生中之死(死的阴影,死的足音),与死中之生(生之可贵,生之美 丽)。而从死中谈生,则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因为生生死死 是人类从蒙味无知步人意识觉醒的新天地时,首先觉察到的问题, 它构成了人之自觉的最基本的层次,任何一种表现人的理性的文 化都不能不首先接触这…问题,而今以前人的认识为基础,站在时 代的高度,去深人地研究人死的理论,无疑更具有继往开来的意 义,更能促使人生理论的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使人们能够从生命 的终端去洞察人生的整个过程,对人生的真正目的和全部内涵形 成一种全新的认识。 ●促进中西死亡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当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全球已成为难以分割的整体。 过去以欧洲为中心的的西方文化体系内部的比较研究和以中国为
16 筚一章 中心的东方文化体系内部的比较研究,分别让位于东西方文化体 系“瓦为主观”、“互为参照系”的比照与探索。在这时代浪潮中,中 国文化引起了西方空前丿泛的兴趣和重视。同样在屮国今天的文 化舞台上除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还有马克思主义 以外的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特别是西方人本主义文化思潮正在与 中国传统的人伦文化发牛着激烈的撞击溶合。而现代人本主义 思潮中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这就是对死亡问题表现出高度的 关注,从陀斯妥也大斯基《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阴郁心情的描写 到尼采《愉快的智慧》中“上帝永远死了”的大声呼叫;从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中“为死而在”的哲学命题,到萨特《墙》中“死亡是表 现存在的最好方式”的形象阐述,无不使人感到存在主义文化对死 亡问题孜孜以求的探索精冲。弗洛伊德理论更是提出了“死亡本 能”的观点,并用死亡来解释文化的形成和战争的根源等。在上述 人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对死亡的研究成为一种时髦,美国出 版了《生死学》和《死》的特别杂志,德国实施∫“死的准备教育”,并 出版了教课书,日本出版了《生与死的思考》、《人的临终画卷》。与 之相适应,死亡心理学死亡社会学、死亡文化学等学科也应运而 生。著名死亡心理学家凯斯腾胞姆指出:我们现代文化试图通过 禁谈死亡话题,提高追思礼拜不钏对个人的程度,以及将公墓装饰 成普通公园等办法来减轻对死亡的焦虑。但是,在那些生命处于 日薄西山”情况下的人们看来,死亡是掩盖不住的,现实主义地承 认死亡是生命的“适宜”结局,很可能是情绪成热的标忐。他还说: 个人只有意识到死亡,才能达到完善,在这样的努力下,一个人 就试图寻求活的意义和度过自己的一生。在对死亡进行上述理 论研究的同时,在西方国家生命科学的政策咨询与立法也为政府 所重视,美国和德国都成立∫总统委员会来专门处理有关生与死 的社会控制问题。在西方,父母带即将成年的子女参加死亡准备 教育,一些院校专设死亡与垂死课程,已不是个别现象
视生死线的文化意义 17 面对上述西方潮流,不仅使我们想到,为什么现代西方文化把 死亡问题置于文化中心的位置去思考?简单地把它们归结为资产 阶级腐朽没落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危机在精神领域的 反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人把海德格尔“为死而在”的 命题解释为:生死是一段距离,人与其从生看死,还不如从死看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暴露一个人的人生观。这种分析是深刻的,对 我们如何理解现代西方文化无疑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也使 我们想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问题的认识与西方文化相比,又有 哪些特点呢?二者是否具有互补性呢?解决这类悬案,无疑需要 我们深人到中西文化的腹地以一种爬梳抉剔的精神,认真考察各 种文化对死亡的说明,从中抽蕉剥茧,如实地勾勒出其精华与糟 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甄别与选择,对各种文化的长处与不 足做出客观评价,从响使东西方文化对死亡的认识得以沟通,彼此 的偏颇之处得以纠正,由此甚或形成一种为东西方大多数人所公 认的死亡观,进而使得整个人类对死亡问题的认识迈上一个新台 阶 ●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社会条件的学说,包含着在改造 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全部任务,因此,对于死亡问题的 研究,作为人自身解放的条件,必然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之 内。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大多忽视了对这一问题 的研究,他们往往用沉默回避了人类世代生活中提出的这一重大 问题。之所以如此,是由丁复杂的理论背景和认识上的困感所造 成的。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的理论宝库中,个人问题 之所以被挤到次要位置上,是由于群众革命运动的需要,群众革命 运动问题在他们的理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花去了他们的全 部精力。在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 形态的斗争中,个人问题常被用来抵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死
18 第一章 亡问题也成了各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派别对抗 马克思主义的专利品所有这一切,不能不引起马克思主义理论 工作者的高度警觉 特别是二次大战后,马克思主义面对着与以往革命斗争极不 相问的时代特点,两种社会制度长期较量与社会主义必须创造高 度文明的历史使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一切科技文明的前 沿阵地上做出自已科学的回答以解决一切困扰人们的个人问题 和相应的社会条件。在死亡问题上,也应该如此。 以死亡价值观为例,在资产阶级个人价值观的基础上,死亡的 意义以及因此而来的生存意义是个永无出路的问题,其原因就在 于个人主义的生存价值观从来不懂得生命个体的价值及意义只能 在社会的参照系中得到唯一的评价和肯定a任何离开人的社会性 和社会发展的观点,不可能把个体生存日标同人类社会的总月标 相联系起来,困而永远摆脱不了个体死亡的恐惧和人生价值的失 蔣感。相反,只有马克思丰义才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同社会发展 相百一致的社会发展背景,并由此确立了积极而正确的乐观主义 人生观的基础。 再以与死亡相关的生命的永恒性为例: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 无限性的关系问题是死亡文化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原始到现 代,从宗教到尘世,我们从历史的考察中不难发现,对生命无限性 的观念上的追求和哩解构成了死亡文化的永恒主题。神话思继的 传说否定生死两极,这种否定是通过将死亡放人来世的轮回之中 来完成的。近现代以来,生命无限性不是被绝对地否定,而是扬弃 为如下形态:人将子孙繁衍看作他生物学意义上的永恒性;将其毕 生的劳作看作是他社会意义上的永恒性;将其艺术一—建筑、文 学、绘画等纪念物看作是一种文化意义的永恒性。由此可见,上述 各种理论的共同特点是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来讨论人 的永恒性,因此也就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作出全面科学的回答。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