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枧生死线的文化恚义 19 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才是指导人们解开生死 之谜的科学武器。 四、中国死亡文化研究的社会实践意义 从根本意义上讲,任何一项科学研究课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做基础,正是这种社会实践基础,才提供了各 种课题进一步深人研究的动力。一旦失去这一基础,此项研究课 题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最终将枯竭萎缩,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中国 死亡文化研究亦不例外。当我们将此项研究课题的视野扩展到广 阔的社会生活中时,就会发现,无论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还是 精神方而都有着与死亡文化密切相关的众多内容。正是在这种 意义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广泛 的社会功能,它是再造中国现代社会,使之更加符合人性的健全自 出发展的社会主义目标的基本手段之一。 ●改善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简单事实,随者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传 播,并未战胜宗数和灵魂不死的欲求,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事实。 其深刻原因就在于人们作为个体化思维实体,并不能够自发地摆 脱对死亡的恐惧,现代化进程不仅不能自然地铲除它,而且会由于 社会生活的剧烈运动和物质生活享受的长足进步而加剧人们心理 的压力。源于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宗教神学,在现代社会中并 没有因为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传播而衰亡,而是异化为人们自我寻 求心灵慰藉的工具。对死亡的恐惧是现代宗教赖于存在的一个心 理根源,科学技术昌盛与宗教迷信盛行,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畸形 现象。在西方仅举出美国人民圣殿教集体自杀和欧洲风行的苦 行朝圣就足够了。这里无须封建迷信传统插手其间便会自然产
20 算一章 生。这说明精神颓败的现实根源是比任何传统都强大得多的温床 和土壤。同样地,在我国改革开放十年来所出现的大量与死亡问 题有关的社会现象,也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全新的审视。 为什么在一些首先致富起来的地区和人群中,修坟、祭祖、超悼亡 炅的现象会泛滥?相应的神汉、巫婆乃至计算机算命屡棼不绝? 难道这一切仅仅用封建迷信传统就可以使人们得到满意的答复? 如果它能够说明文化落后阶层的现象,那么在某些高知识阶层中 对一些特异现象的痴迷又当如何解释?可见,我们审视的视野必 须转向现实,这个现实就是现代化进程的共有现象。不同的社会 制度尽管在社会心理压力上有本质的差异,但现代社会生活对个 体心理的压力却是普遍存在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能避免 这些压力的产生。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决不能跳跃历史发展的自然 阶段。在当代,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伟大实践,早已向人 们展示出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某些共同特征:竟争剧变、机遇、才 能,一切与个体天赋和努力相联结的社会交往形式都加大了现代 人生活的心理压力,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经济中无忧与安贫早已被 忧虑、紧张和不安所替代。现代医学早已证明了各种神经系统、心 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病患均与社会心理压力有关,现代人由 于营养和医疗的进步所获得的长寿,并个能消除人生中的痛苦、孤 寂、优闷、头落等这些“水恒”存在的人类感情。相反,现代人对了 生命个体价值的关注和遭遇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敏感。由此而 来,生与死两极的思考使人们更多地从死亡方面去根究生活的意 义。一切颓废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深刻的认 识根源。对死亡的灾难性认识和不可解脱的恐俱,是现代人最大 的人性压抑之一。 显然,正视这些问题,使我们注意到,仅仅满足于树立革命理 想的号召是不够的社会主义在铲除了乐迫和剥削的人类不平等 之后,必须面对漫长的过渡时期的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
窺視生死蠛的文化意义 21 实际问题。社会主义不仅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进一步改善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使之更加适合人的自 由发展,而且要进一步直接地把人们从人性压抑中解放出来。人 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随着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进 人了探索宇宙广袤奥秘的太空时代,然而对人类的自身生命奥秘 的认识,离真正科学地洞悉死亡本质还差得很远。长期以来我们 忽视了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不能实事求是地从现代科学的高 度研究死亡的个体心理和社会意义,更不能把死亡上升到世界观 的高度加以研究。这种“残缺不全”的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只有当科学的死亡观掌握了群众,才能最终铲除一切围绕死亡问 题的迷信氛围和颓废、消极的人生态度 ●正确解决二十一世纪与死亡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 按照人口控制的发展趋势,我国将在2000年突破人囗十三亿 大关,人均占有资源的相对水平低下和人口负担是困扰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人口质量增长型取代人口数量增长型的转 换是出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标的双重规定性所决定的必然 趋势。出此而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动,使死亡的个体意义产生了更 为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仝新的社会问题有待人们去解决,兹 举例说明如下 其一,社会的老龄化要求人口质量指向健康长寿并相应延长 社会服务的自然年龄。提高生命质量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 制度要求,而且是适应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关键。优生学不再限于 生育的优化选择,而且会拓展到老年人生活境遇和死亡控制。社 会不仅要解决生育范围的优生,而且要着于解决“优化死亡”这 全新的课题。 其二,人口影胀和城市化的不可逆性,类交往的频繁化和多 样化,以及人类生活条件的电器化自动化等,使得交通事故、海 难、空难、火灾等所导致的各种死亡成为社会常态下的非正常死亡
22 第一章 的主要方面。家庭人口的核心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化,使家 庭在遭受非正常死亡和过早病患死亡的打击下承受能力减弱,是 现代社会的不可避免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为减弱非正常死亡 的家庭震荡,减少不必要的非正常死亡,除了加强社会控制之外 死亡准备教育不仅是濒死患者和垂老者的事情,而且必须扩展到 家庭成员中的年轻人乃至青少年阶段。 其三,现代化仕活在标志着每一步征服自然的辉煌成果的同 时,大自然也仍像以往那样给人类以某种惩罚作为报复。尽管医 学保健的进步具有保障人类健康长寿的一面,却同时在面临着由 于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而层出不穷的疑难病患,人类同疾 病和死亡的斗争被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客观上要求调动更为广泛 的社会力量同疾病与死亡作斗争。不仅需要医学和卫生保健事业 的长足进步和完善,还必须由一系列死亡科学在实践基础上承担 对死亡控制的社会系统工程,以约束人类不正常行为和不良习惯 其网,现代生活在商品经济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使 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性和变动性加剧,日益扩大着参与社会 的难度,更使步入社会的年青一代面临着接受社会规则与被社会 接受的冲突。这种冲突演化为青年一代反传统的思潮,形成现代 社会普遍存在的代沟现象。与此同时,青少年犯罪在更大程度上 带有心理疾患的特征,轻生暴徒和虐杀狂案件的分析结果表明, “残缺”家庭绐予少年心理的影响往往是决定生活道路的注入剂 亲人死亡后的不良社会境遇,少年最初接触死亡现象的困惑,是导 致错误的乃至犯罪的人生态度的最初契机。它说明,正确地对待 个体死亡和亲属死亡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不可缺少的基础之 心理学研究亦表明,青少年的自恋心理和永生的向往只有通 过科学的死亡理论才能加以纠正,这一切都说明,死亡文化研究所 承担的科学的死亡观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意义 其互,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国际性,因而使医学的成果
窺视竺死的文化意义 23 能够更大范围地得到普及和应用。人类社会即将在医学上进人控 制死亡的时代,死亡的随机性将会在最大限度上得以消减,人工脏 器和活体器官移植的成功已经向人们展示了科学的神奇功效。它 客观地要求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成为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死亡 文化研究承担着教育人们同传统观念和落后习俗决裂的繁重的意 识形态方面的任务,并在实践上担负着复杂的社会组织功能。与 此同时,维系社会世代交替稳定性的殡葬习俗也将在更加符合社 会长期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获得全新的改革,并赋于个 体生命终结以全新的价值观。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最大的实践性课题 安乐死通常指那些患有不治之症、非常痛苦、要求安适地迅速 死去的病人,用药物或其它方式实现其愿望的一种临终处理办法 临终关怀则是指社会各阶层,包括慈善团体、医务人员、社会工作 者、宗教人士志愿工作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对临终病人、家属所提 供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支持和照护,它以延长临终者的生 存时间为目的,以提高临终阶段的质量为宗旨。 安乐死、临终关怀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更好地终结人体生命。 医生要救死扶伤,要千方百计地延长病人的生命,这已经是几千年 来医生职业的一项主要守则,但是现代生活的发展,使得这些似乎 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成为激烈争论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日 前,安乐死、临终关怀问题已成为人类医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 教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普遍探索的问题,也成为立法 和公共政策开始关注的对象。安乐死、临终关怀问题尽管涉及到 的学科十分广泛,但最为根本的焦点问题有两个,一是死亡权利问 题,二是死亡价值问题。 就死亡权利问题而言,每个人都有要求生的权利,有要求生活 的美满与幸福的权利,任何病人都有享受平等的医疗权利,任何医 务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病人求医的要求,这些已是众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