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算一章 顺序,有些人可能先是接受,然后又否认。另一些人则可能是从接 受到否认不断反复。此外,人的死亡还涉及到高质量的护理及充 分缓解其痛苦,为满足其某些简单要求而放松禁忌措施(郊严格限 制食物、饮水、吸烟等)给予安排后事及提出遗愿的机会,尽量使 患者保持安静的心情直至生命的终结等。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复杂概念,也同样具有 多重含义。一般的理解有四种:一是心态文化,它是由人类社会实 践和意识活动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所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它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 次,前者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加工和艺 术升华的大众心态,诸如:要求、愿望情绪等。后者指经过文化专 家系统加工归纳整理的社会意识,诸如:哲学、艺术、宗教等。二 是行为文化,它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 的习惯性定势构成,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 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三是制度文化,它由人类在 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诸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 智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民族宗教、科技、艺术组织等。 四是物态文化,它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构成,它是人们 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 事物,是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部分。 “死亡”和“文化”并联使用,构成所谓死亡文化顾名思义,死 亡文化是指与死亡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广义上讲,它应 当是“死亡学”与“文化学”的交叉再生学科。从狭义上讲,它又可 被列为“文化学”的分支学科,即所谓“死亡文化学”。 ●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范围 根据上述有关“死亡文化”的说明,作者认为中国死亡文化研 究大致说来应包括以下四个方商的内容 一是中国传统的死亡心态文化,包括死亡心理文化和死亡意
窺视竺死贱的文化意义 5 识文化,前者诸如:对待死亡、濒死的态度,想到死亡时的感觉,面 临死亡最关心的事情,对自杀的态度,对死亡现实的接受程度等。 后者诸如:死亡价值观、死亡权利观死后世界观等。 二是中国传统的死亡行为文化,包括与死亡相关的不同民族 的居丧习俗,如临终关怀↓俗、哭丧习俗、堪察阴宅习俗、送鬼习俗 等。小同民族的埋葬方式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三是中国传统的死亡制度文化,包括人死之后的埋葬制度:有 关墓地大小、墓宅深浅、墓地建筑的各种制度规定;丧礼制度:有关 死后称谓、丧葬程序的各种制度规定;丧服制度:丧服等级穿着时 间及丧期禁忌的各种制度规定等。 四是中国传统的死亡物态文化,包括不同民族现在保存的陵 墓建筑、葬具和随葬物品等。 鉴于中国死亡文化所包括的内容悬奶此的广泛,而本书的着 眼点是从世界观的高度研究我国的死亡文化,故在写作过程中,作 者主要侧重于中国传统的死亡心态文化的播述,特别是对在中国 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 牛过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的死亡文化从多方位、立体 化角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同时,对死亡行为文化死亡制度 文化、死亡物态文化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诸如:中国鬼文化、丧 葬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成因社会功效等问题。此外还对我国传 统文学艺术中有关死亡的描写以及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进行了分 析。最后,以对我国天津市、上海市2000多名市民关于死亡认识 问题的调查结果为依据,详细分析了我国现实社会所普遍存在的 几种类型的死亡观并结合上述各章的有关内容,进一步揭示了各 种类型死亡观所存在的理论依据及社会历史根源
6 算一章 二、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方法 法”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遵循某一道理”,即为实现一 定的日的按照某种特定的顺序所采取的行动步骤。人们从事任何 活动都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而且活动的日的性越强,难度越大, 方法就越显得重要。因此哲学家科学方法论者箇卡尔说:最有价 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艺理论 家莱辛则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理,一只手拿着尋求真 理的方法,我竽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由此可见方法问题对科 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国死亡文化研究是一项有日的、有计划的、复杂的开拓性研 究,正确的研究方法的运用是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必要手段。但是, 科学研究方法的种类很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方法通常夏分别 角不同的功用。因此,为了确定一项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就必 须要求研究者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功能等问题进行仔细 的篮选。就中国死亡文化研究而,作者认为优先值得考虑的科 学研究方法应包括以下儿种 ●唯物史观的方法 在整个研究方法论体系中,哲学方法处于最高层次,哲学对各 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在众多哲学 方法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特 殊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由于社会现象自身的一些待点和时代、 阶级的局限性,旧的唯心主义世界观长期统治着社会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的突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 它从根本上揩导人们正确认识、解释一切社会现象。作为科学的
窥视生死戴的文化悫义 7 方法论,它对于科学研究的每一细节,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研究中国的死亡文化,不能停留在对死亡现象的一般描述上, 要进行深人的分析,探究死亡文化发展变化的深层动因,掌握死亡 文化的本质规律。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史观为指导,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 存在具有反作用的理论,为我们正确解释与死亡相关的各种社会 文化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引导我们在研究死亡这一 社会现象时,抓住隐藏在其背后的客观的物质动因。并由此出发 来说明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以及该类文化现象产生之 后对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的广泛影响。 ●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不仪研究心理活动的过程 及其机制、心理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而且还研究心理过程和 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死亡问题是必 要的,特别是对于研究人对死亡的认知程度、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状 态对死后世界的设想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有人认 为死是从此生到达彼岸,人死之日,即其复活之时,因此死是生命 的继续。也有人认为死是一个残酷的主宰,死有如敌人。还有人 认为死是悲哀而体而地和熟悉的坏境永别,和在世的亲属分离,和 业经先行一步的亲人会面,因此死意为着分离和重新团聚。更有 入认为死是过渡到一个更好的存在状态,是对过去善良生活的 种报偿,将承蒙上帝之福,荣升天堂。这种个人对死亡事实的各种 主观预测解释、推断,实际上是个人情感在死亡这一事实上的投 影,通过这种心理学性质的研究,便可以了解每个人对死亡的认知 程度 再如,通过对部分老年入的测试发现,有的老年人认为好死不 如赖活着,宁可忍受长期残废和继续痛苦,也不愿死亡。也有的老 年人认为死远不如长期患病寄人篱下或肉体疼痛可怕,后者可能
算一章 带来被厌弃和受隔离的种种威胁,以及失去社会地位、个人尊严 等。通过这种心理学的测试方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老年 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状态 此外,各种宗教为了强化信徒们对死后世界的度诚态度,不仅 通过有关天堂、地狱的训条向信徒们进行理智的灌输。而且在信 徒死前死后,特别注意创造多种感人的和威严的宗教环境和宗教 气氛,诸如:天主教、伊斯兰教的终傅仪式(教徒临死前由圣职人员 傅“圣油”,并为之祈祷,以此赦免一生罪恶)。佛教的涅槃法会, 道教的超度亡灵等,以此强化信徒们的宗教心理状态,培植信徒们 的宗教感情、宗教情绪和宗教感受,有时这种心理作用往往还超过 理智上的宗教影响。 可见,离开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就不可能对死亡这一社会文化 现象给予科学的说明,也不可能对与之相关的各种外在因素和内 在因素给以正确的解释,更谈不上对中国死亡文化这一复杂课题 的全面深刻、透彻的把握。 ●社会学的方法 社会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在统计学的基础上, 运用唯物史观,对牧集到的大量死亡文化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论概 括。其基本步骤包括:研究课题的提出、研究问题的形成、选择适 当的研究米型、抽样、计量、资料搜集、资料分析解释与报告、综合 研究结果对理论和政策的贡献等。有许多死亡文化现象都是需要 通过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的。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 时期的死亡率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思想产生了哪些具体的 影响,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传统死亡观的变化与发展产生了哪些重 要作用,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死亡的认识有何区别,不 同阶层的人对自杀、安乐死的态度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做大量的 社会调查,不运用统计学,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理论上 的概括,是难以解答和作出科学的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