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Contents 2. Basic ways of ascending to heaven and becoming immortal 3. Sorial practice of the theory of becoming immortal Chapter V. From elegy of misery to nirvana in Western Paradise Research in Buddhist death cuiture 1. Death and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aim of Buddhism 2. Death and the principal theory of Buddhism 3. Death and Sakyamuni s deathbed revelation of Ruddha dh arna 4. Death and Buddist magical power and extraordinat rv function, m thology and legend Chapter Y. Wonderful moving flowers of the ghost world Research in Chinese ghost culture Causes of Chinese ghost culture 2. Main content and gradual change of Chinese ghost cuiture 3. Essential features of Chinese ghost culture 4. Social fuinctions of Chinese ghost culture Chapter VI Camel bell floating up to paradise Research in Chinese funeral cultrce 1. The obsequies system in China 2. The burial system in China 3.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obsequies and funeral in china 4.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obsequies and funeral in china Chaptor Vd. Eternal journey of the will of life Description of death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1. Position and role of description of death
Contents 2. Description of death and national spirit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about the viewpoint of death 1. Object, means and methods of the investigation 2. Questionnaire and result of the investigation nalysis and conclusion
导 论 永生的渴望与终死的必然,激荡出 人类命运的交响。倾最大心智与死亡全 第一章窥视生死线的文化意义 力相搏,是人类注定的宿命。丈化,其相 心之处就是生与死的智戆,就是阴影下 人类生命的种种挣扎与抗争。对恢博大 观而又独具灵性的中国传统生死智慧作 现代诠释,窥视中华民族生死智慧的规 脚,进而描绘其安身立命的文化弧线,便 是本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一章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生物出于本能无不极力 趋避这一无可改变的终极命运。但对于高等智能生物的人而占 死亡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远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结束,更为重要的是 它意味着一个文化体的灭失。即使就各种方式的死亡而论,衰老、 疾病、自杀、战争、饥饿、车祸……无论哪种方式的死亡,都能够启 迪我们选择更好的方式去生存,因此,人类对死亡表示了无比崇高 的敬意;泪水、哭声、花圈、灵柩、墓碑、祭文……,所有这些与死亡 相关的人类有为,其文化内涵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一人人时时 处处都可能遇到的灰色文化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 研究的…项空白,特别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深层次 的思考更不多见。从某种意义十讲,中国死亡文化研究还是我国 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处荒原,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导致这一结 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死亡问题表现出诸多 忌讳,人们视谈论死亡如同谈论性一样,避而远之;其二,在我国近 年来的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中,许多文化研究工作者只侧重于中国 传统文化的特征、结构、作用等宏观理论的研究,而对诸如:死亡 鬼魂之类的具体文化现象峽乏深人的探究。 有鉴于此,作者撰写此书力图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对中国 传统文化关于死亡的认识以及与之相关的鬼灵文化、丧葬文化等 问题从世界观的高度进行哲理性反思,以期扫清笼罩在死亡现象 周围的各种迷信不科学的气氛为使人们正确认识这一文化现象 而尽绵薄之力。二是为了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独特系统, 作者认为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宏观理论同题进行研兖外 目前尤需脚踏实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具体细节进行实证性 研究,只有在宏现与徽观的结合中深入考察与思考,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才会有新突破。“中国死亡文化研究”则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 究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要实现上述目标,改变中网死亡文化研究的落后局面,在对我
窥视生死线的文化意义 国传统的死亡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中 国死亡文化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等问题给以科学的说明。 一、中国死亡文化的研究对象 确定一项课趟的研究对象,是从事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 屮国死亡文化研究亦不例外,而且山于该课题是一项开拓性研究 课题,科学地把握和界定它的研究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达到 这一月的,我们首先对“死亡文化”的涵义加以介说。 ●死亡文化的涵义 “死亡”的定义众说纷纭,既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说明也 可以从心理学的意义上予以阐释,但一般说来,它指的是一种生物 学现象,可简单地理解为生物失去生命。死亡是一切生物的必然 归宿,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在世代交迭。在环境改变肘,适应环境 的生物得以生存,不适应者将死亡,死亡将生命力耗竭的生物转向 新的自然循环。因此,死亡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是自然界改进生 物类型的一种手段,为自然选择提供一个机会来进行生物进化的 新实验。除创伤和意外所致的迅速死亡之外,高等生物的死亡是 个过程,从细胞和组织器官到重要系统逐渐死亡,最终导致整个 机体的衰竭。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生物,由于本身既有自然属性的一而, 又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人的死亡呈现出两重性。就其自然属 性而言,人的死亡具有上述生物学意义的一般特征,就其社会属性 而言,人的死亡又可分为五个连续阶段:面对可能的死亡,主观上 力求否定的阶段;了解终将死亡而对一切事物的怨愤阶段;对延长 生命的期望阶段;预感生命将要结束的抑郁阶段;最终坦然接受死 亡的阶段。具体到每一个人,上述死亡的五个阶段并非有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