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商务商业中心。积极推进中新生态城建设,创新发展模 式,成为“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宜居生态示范新城。 建设和完善官港、北塘等森林公园,修复湿地、海岸带生态 系统。改善海河下游河口生态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 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 力。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提高公 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首善区。 五、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全面实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发挥好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建 设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推动建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 股权交易市场。深化士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体建设 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土地征转用分离和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试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东疆保税港区 制度创新,创建国际一流的口岸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发展科技金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城乡就业、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二元并轨。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快 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推进医药卫生、保障性住 房等社会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新区的事 在新区办的工作机制
高端商务商业中心。积极推进中新生态城建设,创新发展模 式,成为“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宜居生态示范新城。 建设和完善官港、北塘等森林公园,修复湿地、海岸带生态 系统。改善海河下游河口生态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 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 力。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提高公 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首善区。 五、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全面实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发挥好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建 设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推动建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 股权交易市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体建设 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土地征转用分离和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试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东疆保税港区 制度创新,创建国际一流的口岸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发展科技金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城乡就业、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二元并轨。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快 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推进医药卫生、保障性住 房等社会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新区的事 在新区办的工作机制
第四章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加快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 展,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建设,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统筹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增强 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功能,提高服务和辐射能力,着 力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备、社会文明、生 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标志区。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积极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 展、功能提升”的发展策略,加快建设小白楼、解放路、南 站、文化中心等地区城市主中心和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 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加快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推进新开 河、子牙河开发改造。 提升中心城区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 现代工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型、 创新型、都市型经济发展水平。将海河两岸和文化中心周边、 解放南路地区打造成高端服务业的标志性区域。充分发挥地 域和人文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建设提升一批总部经济聚集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加快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 展,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建设,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统筹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增强 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功能,提高服务和辐射能力,着 力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备、社会文明、生 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标志区。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积极实施“一主两副、沿河拓 展、功能提升”的发展策略,加快建设小白楼、解放路、南 站、文化中心等地区城市主中心和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 两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加快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推进新开 河、子牙河开发改造。 提升中心城区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 现代工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型、 创新型、都市型经济发展水平。将海河两岸和文化中心周边、 解放南路地区打造成高端服务业的标志性区域。充分发挥地 域和人文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建设提升一批总部经济聚集
区、特色经济街区、创意产业园区等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都 市型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打造一批“亿元楼”。 改善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完善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 各类设施,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提升载体功能、文化品位和 宜居程度,促进中心城区繁荣繁华。 二、大力发展区县经济 坚持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联动 发展,加强区县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强区强县强镇,尽 快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郊区县的经济实 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加快提升区县产业水平。 大力发展区县工业。以区县开发区和示范工业园区为载 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 资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工 业龙头企业,着力推动区县工业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区县 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乡村工业向示范工业 园区和开发区集聚,全面建成31个示范工业园区。加快发 展区县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观光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积 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城镇和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加强
区、特色经济街区、创意产业园区等适合中心城区发展的都 市型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打造一批“亿元楼”。 改善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完善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 各类设施,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提升载体功能、文化品位和 宜居程度,促进中心城区繁荣繁华。 二、大力发展区县经济 坚持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居住社区联动 发展,加强区县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强区强县强镇,尽 快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郊区县的经济实 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加快提升区县产业水平。 大力发展区县工业。以区县开发区和示范工业园区为载 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 资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工 业龙头企业,着力推动区县工业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区县 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乡村工业向示范工业 园区和开发区集聚,全面建成 31 个示范工业园区。加快发 展区县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观光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积 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城镇和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加强
区县产业与滨海新区、中心城区的对接,推动三个层面合理 分工协作,健全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二)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完成四批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 小城镇试点任务,适时启动新一批试点。推进“三区”联动 发展,把示范小城镇建成高水平、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 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镇。到2015年,100万农民从分散 村庄迁入示范小城镇。 构建新型农村城镇体系。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11 个新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人口聚 集,使新城成为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 心和服务中心。加快中心镇和一般镇建设。 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按照“六化”和"”六个一”的标 准,每年创建100个以上文明生态村,到“十二五”未,全 市文明生态村累计达到1300个以上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排水、电网、通信、垃圾收集及 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构建完善便捷的交通网
区县产业与滨海新区、中心城区的对接,推动三个层面合理 分工协作,健全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二)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 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完成四批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 小城镇试点任务,适时启动新一批试点。推进“三区”联动 发展,把示范小城镇建成高水平、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 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镇。到 2015 年,100 万农民从分散 村庄迁入示范小城镇。 构建新型农村城镇体系。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 11 个新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人口聚 集,使新城成为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 心和服务中心。加快中心镇和一般镇建设。 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按照“六化”和“六个一”的标 准,每年创建 100 个以上文明生态村,到“十二五”末,全 市文明生态村累计达到 1300 个以上。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排水、电网、通信、垃圾收集及 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构建完善便捷的交通网
络,改造提升区县和乡村公路。加强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 施建设,推进燃气向城镇和农村覆盖。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 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以及文化体育设 施水平,积极推动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 四、完善城乡统筹政策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城乡建设发展的协 同性和系统性。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财政对“三 农”投入。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 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 营。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 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制定和实施扩权强镇、户籍 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 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的新路子。 第五章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 级 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推进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结 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
络,改造提升区县和乡村公路。加强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 施建设,推进燃气向城镇和农村覆盖。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 环境。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以及文化体育设 施水平,积极推动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 四、完善城乡统筹政策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城乡建设发展的协 同性和系统性。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财政对“三 农”投入。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 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 营。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 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加快制定和实施扩权强镇、户籍 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城乡劳动力市场 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的新路子。 第五章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 级 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推进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结 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