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押韵,学者们视为“古代文学的起源"。王岑认为:“中国诗坛上最早的萌 芽,就是《易经》望边的这些简短的诗歌,因为在她们之前,没有真正可靠的 文学作品,而在她们之后,演进为辉煌灿烂、震古烁今的《诗经》。她们是中 国诗歌的先声,也是吾国文学的鼻祖。对于这些珍贵的诗歌,我们应该予以 十二分的重视。0高亨(19001986)用“赋比兴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周 易》的卦爻辞,认为其中有采用赋的手法的短歌,有采用比的手法的短歌,有 采用兴的手法的短歌,还有釆用类似寓言的短歌,由此论定:“由《周易》中的 短歌到《诗经》民歌,也显示出由《周易》时代到《诗经》时代,诗歌的创造艺术 逐步提高的过程。我们如果说《周易》中的短歌是《诗经》民歌的前驱似乎 也接近事实。”所以,讲中国文学史,讲中国诗歌史,是难以离开《周易》 的 《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也。”《周易》无论卦爻符号, 还是卦爻辞,都是“立象以尽意”。因此,《周易》不但是一部以象征为基本特 征的作品,而且其卦爻辞也创造了许多有一定文学意义的象征形象,并对先 秦文学中常用的一些象征手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周易》卦爻辞是 我国古代文学象征的滥觞。18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巨著。其篇章布局本 于《系辞传》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故设置五十篇,而可切用于 论文的仅《原道》至《程器》四十九篇,末篇《序志》只不过是总结性“以驭群 篇”的文字这就是所谓“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 已”。其内容既引据《周易》卦象,以说明文学问题;又援引周易》文辞,以丰 富文论意蕴;既探研《周易》创作,以推阐文学源流,又融化《周易》词语,以自 铸美意伟辞。9因此不懂得《周易》,是不可能读懂《文心濉龙》的。而不懂 得《文心雕龙》,谈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是很难启齿的。 (二)研究今天的中国的需要 今天的中国是过去的中国的继续和延续,易学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 绪论
〈周易〉经传十五讲 其影响则沉积在民族群体和每个人的身上。这些影响有些是明显的,有些 则是无形的,潜意识的。学习《周易》,对于认识今天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面 貌,甚至民俗,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毛泽东思想是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毫无疑问,作为中国化了 的马克思主义,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中国哲学的渊源。毛泽东 哲学的代表作《不盾论》的基本内容就是阐述“一分为二”和矛盾转化,这也 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发展。毛泽东(1893-1976)曾说:“一点论是从古以来 就有的,两点论也是从古以来就有的。这就是形而上学跟辮证法。中国古 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 代的两点论。形而学是一点论。"这不但指出《系辞传》“一阴一阳谓之 道”的实质就是“两点论”2),而且还将“两点论”与“一点论”的对立由今追 溯到了《易传》。可以说,不懂得《周易》的阴阳哲学,讲毛泽东《矛盾论》的思 想渊源是讲不清楚的。 陈晋说:毛泽东“对《周易》相当喜爱,他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列 举的上述种种对立现象,明显来源于《周易》。特别是《周易》所说的‘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揭示了天道盈虚消息,动变无穷;君子所为,便是效法 天道,精进有为,在日新月异的运动变化中实现自身的能力价值的宇宙观与 人生观,对他更是有直接影响()。毛泽东崇“动尚“变”好“斗”的思想性 格,人们注意到了康有为(1858-19027)梁启超(18731929)官传的“穷则 变,变则通”说的影响(3)。其实,《周易·系辞传》就有“《易》,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说,追溯其本,当来源于《易》。 新儒家也是当代思想界的显学。其开山熊十力(1885-1968)的哲学对 当代新儒家有重大的影响,牟宗三(19091995)唐君毅(19091978)徐复 观(19093-1982)等当代新儒学大家,均出于熊十力之门。而熊十力的哲学 本于《周易》所以说“《易经》是思想革命之宝典,开体用不二之宏宗”。其 《乾坤衍》即是对《周易》乾坤哲学的推衍。读新儒家的著作,不懂《周易》,也 是很难读懂的
我们今天流行的许多术语,原本就出于《周易》。如“革命”一词,20世 纪以来,已成为大家的口头禅。其实就出于《彖传》对《周易革》卦之义的阐 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2而 近年来更为耳熟的“改革”一词,也不过是其变种。 目前随着大陆加人世界经贸组织,“与时俱进”的观念深人人心。考镜 源流,这-思想与《周易》关系非常大。从乾卦来看,《周易》本经已有“时”的 思想。从初爻到九二、再到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在不同的爻位里,龙由 潜”到“见”,到“跃”,到“飞”,到“亢”,表现各有不同。特别是九三爻辞,君 子白天是乾而又乾,努力工作,晚上则安闲休息,真是“文武之道,一张 弛”。《文言传》将其分别概括为“与时偕行”,“与时偕极”,说是“时乘六龙”, 应该是准确的。《彖传》等说《易》,多以“时”解。如“刚当位而应,与时行 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过以利贞,与时行也”,“大亭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时 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等等。所以,“时”应是《周易》 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没有比《周易》更重“时”的。追溯“与时 俱进”的渊源,毫无疑问,应该迫溯到《周易》。 而对《周易》缺乏了解,则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比如时下颇 为流行“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说。而《周易·观彖》:“贲,亨,柔来而文刚 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住,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天 象,所以观天象,就可以察时变,掌握天气的变化。如此类推,“人文”就当是 指民情。所以观民情,因情施教,因地制宜,就可以“化成天下”。由此可知, 人文”与“天文”一样,都是中性词,并无值得肯定的价值内涵。提倡“人文 主义”或“人文精神”的说法,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是有欠妥当的。应该改提 “人本主义”或“人本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珍视人的价值。这较之涵义模糊 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说,应该更为合适。 又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非常出名。但人们在解释 第一讲|绪论
l《周易〉经传十五讲 时,或者说它出自《周易》的卦爻辞,或者说它出自《彖传》,或者说它出自《系 辞传》,都是错误的。说它出自《周易》,出自《易经》,出自《易传》,出自《象 传》,都还可以。严格地说,应该出自《周易·大象传》。“厚德载物”出自坤卦 《大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出自乾卦《大象传》“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在清华大学任教十几年了,发现各种宜传品上的 解释,甚至包括校史,很少有说对的。这应该是对《周易》的内容缺乏正确认 识造或的。 学习《周易》对于了解社会风俗也是有必要的。今年是羊年,家家都说 “三阳开泰”。羊和阳谐音,而《周易》泰卦的卦形为碧,从下往上数,其初爻 和第二、三爻都是阳爻,所以说“三阳”。开,始。泰卦开始的三爻都是阳爻, 所以说“三阳开泰”。又如女同志带的手包称为“坤包”,女表称为坤表”,为 什么呢?原来在《周易》里,乾为男而坤为女,所以女同志用的就称之为“坤” 了。我以前在长沙工作,每次经过一个叫“水风井”的地方,都觉得名字奇 怪,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学习了《周易),才豁然明白,原来《周易》井卦的卦形 为≡,上三爻为八卦的坎,坎代表水;下三爻为八卦的巽,巽代表风。井卦卦 形上坎下巽,也就是上水下风。“水风”就是井卦的卦形。又如蒋介石的名与 字,也出自《周易》。《易》豫卦六二的爻辞是“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小 象传》的解释是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介石”之名,取自豫卦六二的 爻辞;字为“中正”,则出自《小象传》。根据爻位说《周易》六画卦的二爻、五 爻为“中”。而阳爻居奇数位、阴爻居偶数位为得“正”。豫卦六二爻爻位为 “二”为下卦之“中"。“六”为阴爻,居于偶位“二”,是为得“正”。豫卦六二爻 既居“中”又得“正”所以称为“中正”。由此可见,即使在今天的中国,“《易》 道”也还是“广大 (三)弘扬中国文化传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不但在
我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国外也有积极的影响。 汉字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周易》相当流行,其中韩国特别 突出。韩国的国旗叫太极旗,是白地中间有一圆形的太极,太极由两种颜色 青色和红色组成,分别含有阴、阳两种含义,太极的周围是乾坤坎离四卦图 (图1)。尽管韩国人强调他们国旗的韩国特色,但也不讳言出自《周易》及 其易图。②2 科学家们对《周易)的推崇则更令人深思。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淡( Guatfned wilhelm leibo,1646 1716)因为从二进制数学理解了六十四卦图(那雍的六十四卦方圆圈)而高 兴地说:几千年不能很好被理解的奥秘由我理解了,应该让我加人中国籍 吧!他在其致德雷蒙的信中曾这样叙说他的这一贡献:“《易经》,也就是变 易之书,在伏羲的许多世纪以后,文王和他的儿子周公以及在文王和周公五 个世纪以后的著名的孔子,都曾在这六十四个图形中寻找过哲学的秘 密……这恰是二进制算术…在这个算术中,只有两个符号:0和1。用这 第二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