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传十五讲 易》或《易经》,应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周易》本经,而不应该包括《易传》(指 十冀”)。但由于古人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而孔子是“圣人”,“圣人”之 作当然可升为“经”。干是,《周易》或《易经》,也就包括了《易传》。 严格地说,除《周易》本经以外的所有研究《周易》本经的著作,都可称为 易传”。但由于《易传》(指“十翼”)习称为孔子所作,以致可与《周易》本经 并列,也就成了专称,别的研究《周易》本经的著作也就不好再称为“《易传》” 了。这些著作我们可称之为“学”。这样,易学著作也就分成了“经”(指《周 易》本经)、“传”(指《易传》,即“十翼”)、“学”(指《易经》、《易传》以外的所有 易学著作)三部分(5) 儒家经学系统的典籍从汉朝开始都包括经传、学三部分。《周易》系 统的典籍也是如此。如宋朝朱熹(1130-1200)注解《周易》的著作《周易本 义》一书,即由此三部分组成。其中,既有经文,也有传文,朱熹对经传文所 作的注解则属于易学。今人对《周易》经传所作的注解,则属于当代易学。 应该指出,由于《易传》“由传而经”的特殊性,人们习称的“《易经》”已包 括了《易传》。所以,“易学”不但包括了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实质上也包括 了对《易传》的研究,而且也包括了更多的“《易》外别传”,即借《周易》本经和 《易传》之题发挥的著作,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的“旁及天文、地理、乐 律、兵法韵学、箅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 人《易》6之类。 这二部分中,“经”是源,“传”与学”是流。它们固然有许多的共同点 但显然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我们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易传》有 的东西,并不等于本经就有,也有可能是《易传》的创造。后来易学著作有的 东西,也不等于一定出于本经或《易传》,也有可能是后人的发明。研究《周 易》我们一定要有历史观念懂得哪些是本经具有的哪些是本经可能会具 有的,哪些是本经不可能具有的。不要把本经不可能具有的强加于本经,也 不要轻易否定本经可能会具有的。把后来易学著作才有的东西强加于本 经,就会得出《周易》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错误观念,走向神化一途。轻易
否定本经可能会具有的,甚至对本经已经具有的视而不见,就会贬低本经的 思想性,视本经为简单的筮书,走向矮化一途。 学《易》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周易》?这也是-个古老的问题。古代的学者以《周易》 经传为圣人之书,其中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从而认为易学研究的 任务是发掘其中的大道理,使圣人之道发扬光大;学《易》则是为了修身养 性,提髙人的道德水平,进而“齐家”、“治”、“平天下¨,甚至能掌握自然变 化的规律,与天地参。当然,也有学《易》为了算命的,但只是旁门左道,不入 正流。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历代图书目录,《易》学著作的正统部分 都列在经部第一,而与圣人之道无关的《易》学著作,则列人子部术数类。这 种重“道”而轻“术”的取舍,很值得我们参考 我们今天学《易》与古人有所同,也有所不同。比较起来,应是同大于 异,而不应是异大于同。具体理由,可以列举以下几点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二《礼仪》章 中曾指出:“北朝胡汉之分,不在种族,而在文化。”“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 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 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晚年,他又特别强调这一观点。( 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享廷顿( Samuel P. Huntington)也指出:“文化 的特质与差异较在政治上及经济上的更难改变,也更不容易妥协与解决。 在前苏联,共产主义者可以变成民主主义者,贫富亦可易位。可是,俄罗斯 人却不能变成爱沙尼亚人阿塞拜疆人亦不能变成亚美尼亚人。就阶级与 意识形态冲突而言,关键问题是:‘你到底站在哪一方?入们可以,并且事实 第一讲绪比
<周易)经传十五讲 上会选择并改变立场。而文化冲突的问题则在:‘你是什么?但这是既定且 不能改变的 这就是说,政治观点和经济情况是可以变化的,而文化背景是无法改变 的。文化高于血统,高于种族。对于中国人来说,本质在于文化,而不在于 种”。接受了中国文化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中国人。没有接受中国文化的 人,哪怕他是汉种,具有纯正的中国血统,也不能称为真正的中国人。而中 国文化,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传统文化。不懂得中国的传统 文化,不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数典忘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中国 人 而要懂得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学习《周易》并了解有 关《易》学的知识,实在重要。 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临终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 注意《周易》哲学。寄中国哲学的希望于《周易》研究。为什么呢?这除了 《周易》本身的特点外,应该还有中国哲学历史的原因。 中国哲学的许多问题是以易学研究的形式展开的,不懂易学就不懂中 国哲学。比如太极、乾坤、阴阳道器、理事理气、形而上和形而下象数、言 意和神化等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范畴都出自易学。不懂得《周易》的占笈体 例卦爻象的变化以及卦爻辞的解释特别是其独特的易学理论思维模式, 要弄清这些范畴的起源演变及其性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哲学号称“儒道互补”。儒家哲学发展的高峰当推朱明理学。而宋 明理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形态,从周敦颐(1017-1073)到朱熹,再到 王夫之(16191692),就其哲学体系赖以出发的思想资料和理论形式说,是 通过其易学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宋明理学的五大流派,无论是理学派还是 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功利学派,都同易学理论结合在一起,他们对哲学 基本问题的回答,基本上都来源于易学问题。0他们的代表人物,周敦颐有 《太极图说》、《通书》,邵雍(1011—1077)有《皇极经世》,程颐(1033-1107)有 《程氏易传》,张载(1020-1077)有《横渠易说》,朱熹有《周易本义》,王夫之
有《周易内传》和《周易外传》……几乎每一个理学大家,都是易学大家。不 懂得《周易》,要懂得宋明理学,进而懂得儒家哲学,应该是不可能的。就道 家、道教系统而言魏晋玄学和道教哲学同易学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谈 王弼(226-249)玄学,不去研究其代表作《周易注》的易学问题;谈“方外炉 火”——道教的炼丹理论,不懂卦气说,要做出正确的评论,也是不可能的。 “六经皆史”,学习中国上古史尤其离不开《周易》。近代以来,顾颉刚 (1893-1980)、闻一多(1889-1946)、郭沫若(18931978)屈万里(1907 1979)、夏含夷( Edward Shaughnessy)等人利用《周易》卦爻辞的材料,揭示了中 国古史的许多秘密。 《史记殷本纪》对商汤之前许多先公的记载,极为简略。对于其记叙的 可靠性,学者很有疑问。罗振玉(1866-1940)等人首先从甲骨卜辞中识别 出了若干先公先王的名字,王国维(1877-1927)继而深入研究,与《史记·股 本纪》比较对读,终于证明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的记载确有根据,但 也有一些错误(。这样,经过文献和出土材料的双重互证,般商一代终于 成了信史,而王国维也成了我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山。 王国维对般先公先王的考证,以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最为出名。顾 颉刚受其启发,推衍其说,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揭示了王亥 丧牛羊、高宗伐鬼方帝乙嫁女等一系列商周史事,做出不凡的成绩。后人 继踵其华,使这些长期以来被淹没的史料露出了真相。 比如《周易·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旅》卦上九“丧牛于易”顾颉刚认 为都是王亥的事迹,是说商人先祖王亥在有易这个地方放牧牛羊,被有易部 落首领杀害的故事。王亥是商代开国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两千年来史学界 淹没无闻,《周易》的这两条爻辞虽然简短,却包含了王亥故事的不少细节, 填补了商代开国史上的空白,其意义是巨大的 又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九四爻辞:“震 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商宗据《书高宗彤日》,即商王武丁。高宗伐 鬼方,王季伐鬼戎,纣以鬼侯为三公,都是殷商时事,人周以后,鬼方便不再 第一讲:绪论
《周易》经传十五讲 在史事中出现。实际上鬼方只是商代通行的词,西周以后即成陈迹。《周 易》载有武丁伐鬼方故事,正表明其撰作之早。2 又如《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归妹》六五爻辞:“帝乙归 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帝乙一名屡见于《尚书》其历 数商朝的列王,成汤是第一代王,帝乙则是亡国之君纣的父亲。顾颉刚结合 《诗经·大雅·大明》的记载,认为“《周易》中的帝乙归妹一件事就是《诗经》 中的文王亲迎一件事”。夏含夷进而指出《归妹》的九四、六五、上六爻辞 描写的是由于帝乙之女不育,导致了与周王婚姻的失败暗示了商人与周人 关系的破裂。“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象征了“大邦”商被小邑周取而 代之。不但《泰》、《归妹》两卦,《否》《渐》两卦的爻辞反映的也是这一史 实。(13 郭沫若、闻一多则把《周易》当作研究考察商周社会生活的史料。郭沫 若指出:“全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合乾卦的用 九,坤卦的用六,一共有四百五十项文句。这些文句除强半是极抽象、极简 单的观念文字之外,大抵是一些现实的生活。这些生活在当时一定是现存 着的。所以如果把这些表示现实生活的文句分门别类地划分出它们的主从 出来,我们可以得到当时的一个社会生活的状况和一切精神生产的模型。” 于是他考证出:《周易》的时代是由牧畜转化到农业的时代,牧畜还是生活的 基础如农业,如业,如商业,才仅见一些儿萌芽。国家的雏形是约略具备 了,但是我们要知道那仅是雏形,那和氏族社会相隔并不甚远。人的生产价 值老早发现了,结果是用到颓废了的生产上去,于是奴隶制度便产生出来。 奴隶便成为财产,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阶级在事实上公然存在,有一般的 抽象的社会上的阶级,那就是大人君子和小人。4闻一多在此基础上,将 《周易》卦爻辞分为有关经济有关社会、有关心灵三大事类,从中勾稽出器 用、服饰、车驾、田猎、牧畜、农业、行旅、婚姻、家庭、宗族、封建、聘问、争讼、 刑法征伐、迁邑、妖祥、占候祭祀乐舞、道德观念等大量史料。5 学习《周易》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屑易》的卦爻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