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 《周易》与签诗的关系初探 谢金良 求签是一种简便的占卜活动,在神州大地几乎家喻户晓。求签的迷信,影响民情风 俗,其流行面很广,但却极少有人能真正识辨其本来的面目,原因就在于历代学者对此少 有问津。如何去理解和看待这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呢?本文主要从《易》学的角 度,结合文学、史学、术数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对此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文章认为所谓 签诗是一种以古代韵律诗为形式并仅供求签占卜之用的卜辞,归根结底是《周易》卦爻辞 和《易》卦占卜术发展和变异的产物。 作者谢金良,1971年生,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研究人员。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特殊的哲学名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卜篮专著。它以极为特 殊的体系和表达方式,为我国术数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术数学中的占卜术 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诗经》、《尚书》、《左传》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占卜的记 载。至于《周易》,则凝聚了远古人民有关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的认识与经验,但因其创 成之后,最突出的效用是占筮,故被奉为古代占卜术的经典。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点,更确切地说,《周易》是中国神秘文化的源点。那么,作 为一种既神秘又普遍的文化现象—签诗,与《易》卦占卜术之源《周易》之间肯定有着千 丝万缕的关系。对签诗的研究无疑有补于对《周易》的研究,有益于人们对《周易》价值的正 确认识。事实上,签诗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占卜文化现象,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是应该占 有一席之地的;而从古至今的许多学者都把它忽略了,甚至始终把它当作简单的迷信现象 来看待没有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分析研究,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大憾事。有鉴于 此,本文拟在简介签诗所特有的集古代中国占卜、诗歌各种思想于一身的体系的基础上 从《易》学的角度对签诗现象溯本求源、辨别真伪,尽可能揭示出《周易》与签诗之间几种固 有的关系,以下分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说明。 、签诗概况 (一)对签诗的定义。签诗亦称作“签书”、“签辞”、“签词”,它是求签占卜所特有的 种卜辞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形式上看,签诗是介于诗语与常语之间的一种特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民间信仰 · 《周易 》与签诗的关 系初探 谢金 良 求签是一种简便的占 卜活动 , 在神州大地儿 乎家喻户晓 。 求签 的迷信 , 影 响 民情风 俗 , 其流行面很广 , 但却极少有人 能真正 识 辨其本 来的面 目 , 原 因就在于 历代 学者 对此少 有问津 。 如何去理解和看待这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 民俗文化呢 本文主要从《易 》学的角 度 , 结合 文学 、 史学 、 术数学 、 民俗学等学科知识 , 对此 问题作尝试 性的探讨 。 文章认为所谓 签诗 , 是一种以古代韵律诗为形式并仅供求签 占 卜之用的 卜辞 , 归根结底是《周 易 》卦艾辞 和《易 》卦占卜术发展和 变异 的产物 。 作者谢金 良 , 年生 , 现为福建师范大 学易学研 究所研 究人 员 。 《周易 》是我国古代一部特殊的哲学名著 , 也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 卜笠专著 。 它以极 为特 殊的体系和表达方式 , 为我国术数学 的建立与发展莫定 了牢固 的基础 。 术数学 中的 占 卜术 是 一种古老而 又神秘 的文化现象 ,《诗经 》 、《尚书 》 、《左传 》等先秦典籍都 有关 于 占 卜的记 载 。 至于《周易 》 , 则凝聚了远古人 民有关天文 、 地理 、 人事等方面 的认识与经 验 , 但因其创 成之后 , 最突出的效用是古盆 , 故被奉 为古代 占 卜术 的经典 。 《周易 》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点 , 更确切地 说 ,《周易 》是 中国神秘文化的源点 。 那 么 , 作 为一种既神秘又普遍 的文化现象 —签诗 , 与《易 》卦 占 卜术之源《周易 》之间肯定有着千 丝万缕的关系 。 对签诗的研究无疑有补于对《周易 》的研究 , 有益于人们对《周易 》价值的正 确认识 。 事实上 , 签诗作为一种独具特色 的占 卜文化现象 ,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是应该 占 有一席之地 的 而从古至今的许多学者都把它忽略了 , 甚至始终把它当作简单的迷信现象 来看待 , 没有进行必要的合理 的分析研究 , 这实在是 中国文化史研究 的一大憾事 。 有鉴于 此 , 本文拟在简介签诗所特有的集古代中国 占 卜 、 诗歌 、 各种思想于一身的体系 的基础上 , 从《易 》学的角度对签诗现象溯本求源 、 辨别真伪 , 尽可能揭示 出《周易 》与签诗之间几种 固 有的关系 , 以下分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说明 。 一 、 签诗概况 一 对 签诗的定 义 。 签诗 , 亦称作 “ 签书 ”、 “ 签辞 ” 、 “ 签词 ” , 它是求签 占 卜所特有 的一 种 卜辞形式 ,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 从形式上看 , 签诗是介于诗语与常语之 间的一种特
世界宗教研究 1997年第4期 殊语言格式。此处的诗语特指中国古代韵律诗的语言,常语则指自古迄今人类日常使用的 语言。签诗属于诗语,因为它既具备了韵律诗的形式,又具备了诗的审美功能。如:“雨雪 两纷纷,梨花深闭门。且须回旧迹,未可向前村。”(《清水祖师灵签》)但是,签诗又属于常 语,因为它是以诗语为媒介专供占筮之用,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签诗正是以这种特殊的 语言格式得以在民间世代流传。从功能上看,签诗仅供占卜之用是很显然的,但是签诗用 于占卜又不同于占卦和推命。占卦的方法较为复杂,既有“人谋”,也有“鬼谋”,运用起来不 容易得心应手;而推命是根据人的生辰八字从宏观上预测一生运程的,对人们的日常琐事 顾及不多。可是,签诗却能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诸如求官、谋事、婚姻、疾病、科考、六 甲、诉讼、家宅(包括全家吉凶兴衰及修建购买房舍等事)田蚕六畜收成好坏以及勘舆等 大小问题通过抽取签诗子以迅速的解答。可以说,利用签诗来占卜比其它的预测方法更 简便且所测之事更繁多。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所谓签诗就是一种以古代韵律诗为形 式并仅供求签占卜之用的特殊语言形式和术数形式是一种兼有哲学和文学色彩的卜辞 (二)签诗生成、演变小史漫谈。真正意义上的签诗产生的年代相对较晚,大概是魏晋 期。因为签诗的生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有区别性的本质特征 第一,卜辞必须是韵律诗的格式,一般是五言或七言也有四言诗如“清风与明月,便 是无价珍。团圆三五夜,何处不光明。”(《清水祖师灵签》)具备五言诗的格式,明显有别于 《周易》卦爻辞等非诗语的卜辞形式。另外,签诗都由几十首乃至几百首的诗构成一个有机 的体系,而不是单一或零乱的 第二,签诗必须是供占测人事吉凶之用的。即唯一的实用功能是占卜,而不象文学意 义上的诗歌均以审美功能为主。这样签诗就有别于文学意义上的写景诗或叙事诗。如著 名的唐诗三百首,因为它不是供占卜之用的,就不能也不会)被称作签诗 第三,占卜的方式必须是抽签的卜筮法。即这种卜辞的名称是因其卜具(竹签)和语言 格式(诗语)而得来的。这一特点又使签诗有别于其他占卜(具有诗语形式但卜具不同)的 卜辞,如《焦氏易林》中的大量四言诗因其用于占卜的方法不是“抽签”的方式,而不能称 为签诗,只能称为卦诗和繇辞。当然,要是这些卦诗也用于抽签,自然也是可称为签诗的。 纵观历史,我国是到了汉代才具备了五言或七言等诗体形式,之后诗歌也才逐渐被用 于占卜;可是,抽签这种占卜方法的出现却是在魏晋时期。卫绍生先生在《中国古代占卜 术》一书中认为,《易》卦占卜的方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术士们把《易》卦的 内容浓缩成数句易记易背诵的韵文或诗歌,刻在竹签上,然后根据卜者抽得的签来占卜吉 凶祸福。其法最早见于晋代术者郭璞。当时已改变了用金钱占卦的传统做法而是将卦象 和释卦的诗句都刻在竹签上。这虽然只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占卦 难免的随意性的问题。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仅知《易》卦皮毛,甚至根本不懂 《易》卦的人,也凭借竹签和简单明了的诗句到处招摇撞骗民众不免上当饱受其害 《易》卦占卜术经过了魏晋时期的转变之后,形式基本上固定下来,这就是今天见到的那种 形式:算卦先生手持一竹筒筒内装有卦签数量多少不等,视人而定),卦签上刻有卦象和 释诗。有求签者,算卦先生持竹筒用力摇,使各卦签的位置自然排列,求签者任意抽出一根 118
世 界 宗 教 研 究 年 第 期 殊语言格 式 。 此处 的诗语特指 中国古代韵律诗的语言 , 常语则指 自古迄今人类 日常使用 的 语言 。 签诗属 于诗语 , 因为它既具备 了韵律诗的形 式 , 又具备 了诗的审美 功能 。 如 “ 雨 雪 两纷纷 , 梨花深 闭 门 。 且须 回 旧 迹 , 未可 向前村 。 ” 清水祖师灵 签 》但是 , 签 诗 又 属于 常 语 , 因为它是 以诗语为媒介专供 占盆之用 , 具有直 接 的实 用 价值 。 签诗正是 以 这种特殊 的 语言格式 , 得 以在 民 间世代 流传 。 从功能上看 , 签诗仅供 占 卜之用 是很显然 的 , 但是签诗用 于 占 卜又不 同于 占卦和 推命 。 占卦的方法 较为复杂 , 既有 “ 人谋 ” , 也有 “ 鬼谋 ” , 运用起来不 容 易得 心应手 而推命是根 据人的生 辰八字从宏观上预测 一生运程 的 , 对人们 的 日常琐事 顾及不 多 。 可 是 , 签诗却能对人们 普遍关 心 的 问题 , 诸如求官 、 谋事 、 婚姻 、 疾病 、 科考 、 六 甲 、 诉讼 、 家宅 包括全家吉 凶兴衰及修建 、 购 买房舍等事 、 田蚕六畜收成好坏 以及勘舆等 大小 问题 , 通过抽取签诗予 以迅速的解答 。 可 以说 , 利用签诗来 占 卜比其它 的预测方法 , 更 简便且所测之事更繁多 。 从 以上 的分析不难得出 所谓签诗 , 就是一种 以古代韵律诗为形 式并仅供求签 占 卜之用的特殊语言形式和术数形式 , 是一种兼有哲学和文学色彩的 卜辞 。 二 签诗生成 、 演 变小 史漫谈 。 真正意义上 的签诗产生 的年代相对较晚 , 大概是魏晋 时期 。 因为签诗的生成必须 同时具备三个有区别性 的本质特征 第一 , 卜辞必须 是韵律诗的格式 , 一般是 五言或七 言 , 也有四言诗 。 如 “ 清风与明月 便 是无价珍 。 团圆三五夜 , 何处不光 明 。 ” 清水祖师灵签 具备五 言诗的格式 , 明显有别于 《周易 》卦交辞等非诗语的 卜辞形式 。 另外 , 签诗都 由几十首乃至 几百首的诗构成一个有机 的体系 , 而不是单一 或零乱的 。 第二 , 签诗必须是 供 占测人事吉凶之用 的 。 即唯一 的实用功能是 占 卜 , 而不象文学意 义上 的诗歌均 以 审美功能为主 。 这样 , 签诗就有别于文学意义上 的写景诗或叙事诗 。 如著 名的唐诗三百首 , 因为它不是供 占 卜之用 的 , 就不 能 也不会 被称作签诗 。 第三 , 占 卜的方式必须是抽签 的 卜笠法 。 即这种 卜辞的名称是 因其 卜具 竹签 和语言 格 式 诗语 而得来的 。 这一特点又使签诗有别于其他占 卜 具有诗语形式但 卜具不 同 的 卜辞 , 如《焦 氏易林 》中的大量 四 言诗 , 因其用于 占 卜的方法不是 “ 抽签 ” 的方式 , 而不能称 为签诗 , 只 能称为卦诗和拜辞 。 当然 , 要是这些卦诗也用于抽签 , 自然也是可称为签诗的 。 纵观历史 , 我 国是到了汉代才具备了五 言或七 言等诗体形式 , 之后诗歌也才逐渐被用 于 占 卜 可是 , 抽签这种 占 卜方法 的 出现却是在魏晋 时期 。 卫绍生先生在《中国古代 占 卜 术 》一 书 中认为 ,《易 》卦 占 卜的方法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有了新 的发展 , 术士们把《易 》卦的 内容浓缩成数句易记易背诵 的韵文 或诗歌 , 刻在竹签上 , 然后根据 卜者抽得 的签来 占 卜吉 凶祸福 。 其法最早见于 晋代术者郭璞 。 当时 已改变 了用金钱 占卦的传统做法 , 而 是将卦象 和释卦的诗句都刻在竹签上 。 这虽然只是 简单的技术 问题 , 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 占卦 难免的随意性 的 问题 。 不 过 , 新 的 问题 又 出现 了 , 一 些 仅知《易 》卦皮毛 , 甚 至 根本 不 懂 《易 》卦 的人 , 也 凭借竹签 和 简单 明 了 的诗句 , 到处 招 摇 撞 骗 , 民众不 免上 当饱 受其 害 。 《易 》卦 占 卜术经过 了魏晋时期 的转变之后 , 形式基本上 固定下来 , 这就是今天 见到的那种 形式 算卦先生手持一 竹筒 , 筒 内装有卦签 数量多少不等 , 视人而定 , 卦签上刻有卦象和 释诗 。 有求签者 , 算卦先生持竹筒用力摇 , 使各卦签 的位置 自然排列 , 求签者任意抽出一根 ,
《周易》与签诗的关系初探 卦签,或由算卦先生摇出一根卦签,然后算卦先生就根据签上释诗来推测求签者的吉凶祸 福。 签诗发展到宋代体例还很不完整,其内容最简单如《洪恩灵济真君灵签》和《灵济真君 注生堂灵签》只有四句签诗,并无解说。如《洪恩灵济真君灵签》 第一签上吉 龙韬豹略韫奇谋,若遇明时即献筹 世道风波多勇猛,好从静处细沉浮, 第五十一签下 人情依旧不如新,五十年来又一旬 是事总由心上渐,道傍筑舍不须论。 这种签诗费人揣摩,对一般祈神求签问吉凶去向的人并不解决问题,难于满足他们的要 求。所以一般神签都不采取这种简单的方式而于签诗之外再加解说,明确写出神的旨意。 例如《护国嘉济江东王灵签》: 第四签下下 去年百事颇相宜,若较今年时较衰。 好把瓣香告神佛,莫教福谢悔无追。 解曰:先凶后吉,时运将泰。谋事无成,顿非前比,秉诚祷神,以求福祉。否则不觉 悔无及已。 但是,这样的体例还不能很明了地解答求卜的问题。我们再看一例:《玄天上帝感应灵签》 共49签,每签都有四字标题概括全签大意如“飞龙变化”、“否极泰来”“枯木逢春”、“明 月当空”等;每签之中均有八首七言体诗分别对“圣意”“谋望”、“家宅”、“婚姻”、“失物”、 官事”、“行人”、“占病”作释,且都有“解曰”对本签所测之事作出更为具体的说明。这就是 把求神问卜所关心疑虑的问题加以分类并以诗的形式一一做出指示或暗示性的解答,所 以后世的签诗解说大多采取这种方式以满足祈求者的需要,而那种笼统的几句诗又无附 加解说形式的则逐渐被淘汰。后来,当签诗进入宫观寺庙和大量流入民间之后,尤其是随 着人们思维的精密和演算经验的丰宫签诗也逐渐跟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天干地支、爻辰 纳甲、历史典故、名人注解以及点验之事等相联系,逐渐形成一个庞杂的占卜系统这个系 统也逐渐复杂化,以致于只有那些职业算命家才能很好地掌握。比如上面所举的《护国嘉 济江东王灵签》发展到清末民国初时,已面目全非了。在该签诗体例中增加了不少新的内 容 1.章头典故。即每一首签诗所引用的典故名称,如“秦王三跳涧”“薛仁贵征西”等,并 简介所引典故的情节梗概。这些典故大多取自神话传说、仙话传说传奇小说等体裁中的 典型人物故事。 2纳甲。每一首签诗都有相应的天干符号与之相配,如“甲丁”、“甲戊”;有的还标明属 于哪一宫,如“乾宫”、“丑官”等。 3.圣意。即原始的释义,大概是古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谕示,或是所谓圣人的释解,故得
《周易 》与签诗的关系初探 卦签 , 或 由算卦先生摇 出一根卦签 , 然后算卦 先生就根据签上释诗来推测 求签者 的吉 凶祸 福 。 签诗 发展到宋代体例还很不完整 , 其 内容最 简单如《洪恩灵济真君灵签 》和《灵济真君 注生堂灵签 》只有四句签诗 , 并无解说 。 如《洪恩灵济真君灵签 》 第一 签 上 吉 龙韬豹略祖奇谋 , 若遇明 时 即献筹 。 世道风 波 多勇猛 , 好从静处 细 沉浮 。 第五 十 一签 下 人情依 旧 不如 新 , 五十 年 来又一 旬 。 是事总 由心上渐 , 道傍 筑舍不 须论 。 这种 签 诗费人揣摩 , 对一般祈神求签 问吉 凶 去 向的人并不解决 问题 , 难 于 满足 他们 的要 求 。 所 以一般神签都不采取这种简单 的方式而于 签诗之外再加解说 , 明确写 出神的 旨意 。 例如《护 国嘉济江东王 灵签 》 第四 签 下 下 去年百 事颇相 宜 , 若较今年时较衰 。 好把瓣香告神佛 , 莫教福谢悔无 追 。 解曰 先 凶后 吉 , 时运将泰 。 谋事无成 , 顿 非前 比 , 秉诚祷神 , 以 求福社 。 否 则不 觉 , 悔无及 已 。 但是 , 这样 的体例还不能很 明 了地解答求 卜的问题 。 我们再看一例 《玄天上帝感应灵签 》 共 签 , 每签都有四字标题概括全签大意 , 如 “ 飞龙变 化 ” 、 “ 否 极泰来 ” 、 “ 枯 木逢 春 ” 、 “ 明 月 当空 ”等 每签之 中均有八首七 言体诗分别 对 “ 圣意 ” 、 “ 谋望 ” 、 “ 家宅 ” 、 “ 婚姻 ” 、 “ 失物 ” 、 “ 官事 ” 、 “ 行人 ” 、 “ 占病 ”作释 , 且都有 “ 解 日 ”对本签所测 之事作出更为具体的说明 。 这就是 把求神问 卜所关心疑虑的问题加以分类并 以诗的形 式 一一做 出指示 或 暗示 性 的解答 , 所 以后世 的签诗解说大多采取这种方式 以满足 祈求者 的需要 , 而那种笼 统的几句诗又 无附 加解说形式的则逐渐被淘汰 。 后来 , 当签诗进人 宫观寺庙和大量流人 民间之后 尤其是 随 着人们思维的精密和演算经验的丰富 , 签诗也逐渐跟 阴 阳五行 、 九宫八卦 、 天 干地支 、 艾 辰 纳 甲 、 历史典故 、 名人注解 以及 点验之事等相联系 , 逐渐形成一个庞杂 的 占 卜系统 , 这个系 统也逐渐复杂化 , 以致于只有那些职业算命家才能很好地 掌握 。 比如上 面所举 的《护 国嘉 济江东王灵签 》发展到清末 民国初时 , 已面 目全非 了 。 在该签诗体例 中增 加 了不少新 的 内 容 章头典 故 。 即每一首签诗所 引用 的典故名 称 , 如 “ 秦王三跳涧 ” 、 ‘ 薛仁贵征西 ”等 , 并 简介所 引典故的情节梗概 。 这些典故大多 取 自神话传说 、 仙话传说 、 传 奇小说等体裁 中的 典型人物故事 。 纳 甲 。 每一首签诗都有相应 的天干符号与 之相配 , 如 “ 甲丁 ” 、 “ 甲戊 ” 有 的还标 明属 于 哪一宫 , 如 “ 乾宫 ”、 “ 丑宫 ”等 。 圣意 。 即原始 的释义 , 大概是古人认为这是神灵 的谕示 , 或是所谓圣人的释解 , 故得 。 ·
世界宗教研究 1997年第4期 此名。“圣意”都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 4.名人注解。如“东坡解”、“碧仙注”,这些解注可能比“圣意”较迟出现但却往往从另 外的角度来对签诗加以解释以补“圣意”解注之不足 5.“解曰”和“释义”。即后人重新加以详细明了的注解,一般不采用诗文形式,较浅易; 并同时对签诗内涵加以解释,如《关帝签第四首·释义》:“此言名利之机,祸福之由也。尤 当预图,免致噬脐,悔之晚矣!今年时运衰.言谋事不利;眷属不宁,但当侧身祈祷,则变灾 为福。凡事先凶后吉,运’字或作渐’字。”不但对该签内涵加以解释,还提出了“变灾为 福”的做法。 6.点验。即录写应验之事把该签应验的典型例子摘录下来以供参考。这些都是签诗 发展变异的主要表现 签诗大概是产生于魏晋时期,但签诗体系的完备当是在宋代以后,到了明清时期因大 量焚毁大的宫观寺庙导致不少僧人道士流落民间靠抽签算命维持生计时,签诗便在民间 广泛流行,并因此而得到发展和变异。求签在唐末五代才有比较明确的文献记载,释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云: 卢多逊相生曹南,方幼,其父携就云阳道观小学时与群儿诵书,废坛上有古签 一筒,竞为抽取为戏。时多逊尚未识宇,得一签,归示其父,词曰:“身出中书堂,须应天 水白,登仙五十二终为蓬海客。”父见颇喜,以为吉签,留签于家。迨后作相,及其败 也,始因遣堂吏赵白,阴与秦王廷美连谋,事暴,遂南窜,年五十二卒于朱崖,签中之 语,一字不差 卢多逊在宋太宗时任中书侍郎平章事,是后周显德初进士,他的幼年当在后晋,那时废坛 上已有古签筒,则签诗体系的完备当在宋代建立以后。到了宋朝,求签在各地庙宇道观已 很盛行。仅就《正统道藏》著录的,有《四圣真君灵签》、《玄灵应宝签》《大慈好生九天卫 房圣母元君灵应宝签》、《洪恩灵济真君灵签》、《灵济真君注生堂灵签》《扶天广圣如意灵 签》、《护国嘉济江东王灵签、《玄帝感应灵签》八种。若按术数流派分类,近世则有《土地 签》、《灶神签》、《城隍签》、《关帝签》、《东岳大帝签》、《观音签》《祖师签》、《圣公签》、《孔明 签》、《仙公签》等;还有专门为治病求医的,如《华陀签》、《吕祖药签》。签诗在内容上分类, 般按吉凶等级分为上、中、下三等,也有细分为九等的。上等为吉签,指不费心力、遇事顺 利,或逢凶化吉,自然达到目的;中等签,一般要经过努力,费一些周折才能达到目的,但达 到的也并非最高目标,般是达到中等水平;下等签则是劳心费力,所得甚微,甚至几经挫 折,劳而无功,遇事不遂或得而复失。这种签诗内容的详细分类使得签诗所蕴含的意象更 具有“模糊的准确性”,有助于解签者随时任意分析,从而提高签占的命中率 二、签诗是《周易》卦爻辞的发展和变异 (一)真正意义上的签诗相对较迟才出现,但其出现之前却有着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 从签诗本身语言形式(诗语)、占卜方式(签占)、思想内涵(杂糅各家思想)三者同时具备的 120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世 界 宗 教 研 究 年第 期 此名 。 “ 圣意 ”都是 以诗 的形式 出现 的 。 名 人注解 。 如 “ 东坡解 ” 、 “ 碧仙注 ” , 这些解注 可 能 比 “ 圣意 ”较迟 出现 , 但却往往从另 外 的角 度来对签诗加 以解释 以补 “ 圣意 ”解注 之不足 。 二 ‘ 解 曰 ”和 “ 释义 ” 。 即后人重新 加 以详细明 了 的注解 , 一般不采用诗文 形 式 , 较 浅 易 并 同时对签诗 内涵加 以解释 , 如《关帝签第 四 首 · 释义 》 “ 此言 名利之机 , 祸 福之 由也 。 尤 当预 图 , 免致 噬 脐 , 悔之晚矣 今年 时运衰 , 言谋事不利 眷属不 宁 , 但 当侧身祈祷 , 则变灾 为 福 。 凡事 先 凶 后吉 , ‘运 ’ 字或作 ‘渐 , 字 。 ”不 但对该签 内涵 加 以解释 , 还提 出 了 “ 变灾为 福 ”的做法 。 点验 。 即录写 应验之事 , 把该签应验 的典型 例子摘录下来 以供参考 。 这些都是签诗 发展变 异 的 主要 表现 。 签诗大概是产生于魏晋时期 , 但签诗体系的完备当是在宋代 以后 到 了明清时期因大 量 焚毁大 的宫观 寺庙导致不 少僧 人道 士流落 民 间靠抽签算命维持生计时 , 签 诗便在民间 广泛流行 , 并因此而得到发展和 变异 。 求签在唐末五代才有 比较明确的文献记载 , 释文莹 《玉壶 清话 》卷三 云 卢多逊相 生 曹南 , 方 幼 , 其父携 就 云 阳 道观小 学 , 时与群儿 诵 书 , 废坛 上有古签 一 筒 , 竞为抽取为戏 。 时 多逊 尚未识 字 , 得一 签 , 归示 其父 , 词 曰 “ 身出中书堂 , 须应 天 水 白 , 登仙五 十 二 , 终 为蓬 海客 。 ” 父 见颇喜 , 以 为 吉签 , 留签 于家 。 追后 作相 , 及其败 也 , 始 因遣 堂吏赵 白 , 阴 与 秦王 廷 美连谋 , 事暴 , 遂 南 窜 , 年五 十 二 卒于 朱崖 , 签 中之 语 , 一 字不 差 。 卢多逊在宋太宗时任 中书侍郎平章事 , 是后 周显 德初进士 , 他的幼年当在后 晋 , 那 时废坛 上 已有 古签筒 , 则签诗体系 的完备 当在宋代建立 以后 。 到 了宋朝 求 一 签在各地庙宇道观 已 很盛行 。 仅就《正统道藏 》著录 的 , 有《四圣真君灵签 》 、《玄户 灵应宝签 》 、《大慈好生九天卫 房 圣母 元君灵应宝签 》 、 《 · 洪恩灵济真君灵签 》 、《灵济真君注生堂灵签 》 、《扶天广圣如意 灵 签 》 、《护 国嘉济江东王 灵签 》 、《玄帝感应灵签 又种 。 若按术数流派分类 , 近世则有《土 地 签 》 、《灶神签 》 、《城煌签 》 、《关帝签 分 、《东岳大帝签 》 、《观音签 》 、《祖师签 》 、《圣公签 》 、《孔 明 签 》 、《仙公签 分等 还有专门为治病求医 的 , 如《华陀签 》 、《吕祖药签 》 。 签诗在 内容上分类 , 一般按 吉凶等级分为上 、 中 、 下三等 , 也有细分为九等的 。 上等为吉签 , 指不费心 力 、 遇事顺 利 , 或逢 凶 化吉 , 自然达到 目的 中等签 , 一般要经过努力 , 费一些周折才能达到 目的 , 但达 到 的也并非最 高目标 , 一般是达到中等水平 下等签则是劳心费力 , 所得甚微 , 甚至几经挫 折 , 劳而无功 , 遇事不 遂或得 而复失 。 这种签诗内容 的详细分类使得签诗所蕴含 的意象更 具有 “ 模糊的准确性 ” , 有助 于解签者 随时任意分析 , 从而提高签 占的命中率 。 二 、 签诗是《周易 》卦艾辞的发展和变异 一 真正意 义上 的签诗相 对较迟才出现 , 但其出现之前却有着一个漫长 的衍变过程 。 从签诗本身语言形式 诗语 、 占 卜方式 签 占 、 思想 内涵 杂揉各家思想 三者 同时具备的 · ·
《周易》与签诗昀关系初探 行点,可以断定签诗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成熟。而签诗在这三方面成熟的过程中都 与《周易》卦爻辞和《易》卦占卜术有着重要联系 1.语言形式。签诗把韵律诗的格式作为语言形式确定下来,是语言思维发展的产物 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又是跟远古的占卜史联系在一起的。卜筮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方法 其产生当在文字出现之前。那时,人们结绳记事,求神问卜无法采取文字形式,只能采用龟 甲和蓍草,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卜筮都是利用一些无生命的自然物呈现出来的形状 来预卜吉凶。卜官在占卜后把所问的事情及卜得的结果都刻在龟甲或动物骨上这就是后 人所说的甲骨文,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文字形式的卜辞。古人认为,经过神圣的 求卜过程,那些自然物也就获得了神圣的象征意义,它们呈现出来的形状不是人为的结 果而是神灵和上苍的赋予,是神灵的启示或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神灵的启示或告诫趋吉 避凶,造福远祸那么,运用文字符号刻在甲骨上的卜辞也同样具有了神圣的象征意义,同 样可以作为占卜预测的符号。从甲骨卜辞的内容来看,在商朝及商朝以前,人们从事的每 项重大活动,事先都要经过占卜以决定是否可行。无所不用的卜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跟文字符号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当时社会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年出土的西周甲 骨也证明了:到了周朝,卜仍然是术数的一种主要方法。 我们知道《周易》卦爻辞作为一种卜辞,是古代圣人“观物取象”和“观象系辞”的: 果,是对抽象的卦爻符号详加解释的形象的自然语言。但是,因为这种对卦爻符号作出某 种解释的自然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推理活动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典型事例每一条卦辞或 爻辞,都只涉及到相应的某类具体事物情况,在《易经》中只起着“举他物而以明之”(《墨经 小取》)的作用,即卦爻辞只是对卦象的一种具体、形象的例举性说明。它们所涉及的内 容是人们在长期、大量的占事活动中精选出来的事例。这些事例,既有关于国家前途命运 的得失成败也有平民百姓经商、婚娶等悲欢离合的琐事。况且,卦爻辞所记之事,大多是 当时众所皆知之事,且又为占卜需要,故只记每件事的关键、转折之处,而不是像史书那样 务尽务详交待清楚。其实,古今语言心理和语言思维以及语言习惯的差距,足以使后人无 法真正读懂卦爻辞本来的故事原貌,只能靠考证和推测去领会经中辞义,以致历代《易》注 甚多却依然无法真正反其本义。但是,《易经》还是被广泛应用于占卜活动,因为无论卦画 也好,卦爻辞所记之事也好,在占卜中都只是某种启示,与所测之事没有必然的联系都不 能直接回答求笈者千奇百怪各不相同的问题,其实也没必要。就是在于求筮者只要从其隐 喻、象征、引伸的意义上去理解,进行类比推理就可以了。这样,卦爻辞的原义就渐次晦去 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周易》创书时代的语言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 已经慢慢模糊了,以致在今人看来几乎是片言只语了。 既然,用语言文字符号组合成的卦爻辞具有占卜的功能,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 形式的变更,必然会产生由新的语言形式重构的卜辞。签诗就是一种新的卜辞,跟《周易》 卦爻辞在语言形式上明显不同,但制作的思维模式是大致一样的都是“观象系辞”。而且 所系之辞(诗)都是对某一卦爻(签)涵意的例举性说明。可以说签诗作为卜辞是模拟《周 易》体例和卦爻辞制作思维的产物。当然,这种模拟不是直接的,而是有一个间接的衍变过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周易 》 一 与签诗 的关系 勿探 特点 , 可 以断定签诗的形成至 少需要 三个方 面 的成熟 。 而 签诗在这三方面成熟 的过程 中都 与《周易 》卦艾辞和《易 》卦 占 卜术有着重要联 系 、 语 言形 式 。 签诗把韵律诗的格式作 为语言形式确定 下来 ,是语言思维发展 的产物 而 文字 的产生和发展又是跟远古的 占 卜史联系在 一起的 。 卜盈是 中国最 古老 的 占 卜方法 , 其产生 当在文字出现之前 。 那 时 , 人们结绳记事 , 求神问 卜无法采取文字形式 , 只 能采用龟 甲和曹草 , 用龟 甲称 卜 , 用著草称盆 。 卜盆都是利 用 一些 无生命的 自然物 呈现 出来的形 状 来预 卜吉凶 。 卜官在 占 卜后把所 问的事情 及 卜得 的结果都刻在龟 甲或动物骨上 , 这就是后 人所说 的 甲骨文 , 也是迄今 为 止考古 发现 的最早 文字形 式 的 卜辞 。 古人认为 , 经过神 圣 的 求 卜过程 , 那些 自然物也就获得 了神圣 的象征意 义 , 它们 呈 现 出来 的 形 状不 是 人 为 的结 果 , 而是神灵和上苍的赋予 , 是神灵 的启示 或告诫 亡 人们应该根 据神灵 的启示 或告诫趋 吉 避 凶 , 造福远祸 。 那么 , 运用文字符号刻在 甲骨上 的 卜辞也 同样具有 了神 圣的象征意 义 , 同 样可 以作为 占 卜预测 的符号 。 从 甲骨 卜辞的 内容来看 , 在商朝及商朝 以前 , 人们从事的每 一项重大活动 , 事先都要经过 占 卜以决定是否 可 行 。 无所 不 用 的 卜筑作为一种 文化形态 , 跟 文字符号联系在一起 , 已 经成为 当时社会 生活 中不可 缺少 的一部分 。 历年 出土 的西周 甲 骨也证明了 到 了周朝 , 卜仍然是术数的一种 主要方 法 。 我 们知道 ,《周易 》卦交辞作为一种 卜辞 , 是 古代圣人 “ 观物取象 ”和 “ 观 象系辞 ” 汀, 洲 果 , 是对抽象的卦艾符号详加解释 的形象的 自然语言 。 但是 , 因 为这种对卦交符号作 出某 种解释 的 自然语言 , 是人们在长期的推理 活 动中积累下来 的一些典型事例 , 每一条卦辞或 艾辞 , 都只涉及到相应的某类具体事物情况 , 在《易经 》中只起着 “ 举他物而 以 明之 ,’《墨经 · 小取 》的作用 , 即卦交辞只是对卦象的一种具体 、 形象的例举性说明 。 它们所涉及 的内 容 , 是人们在长期 、 大量 的占事活动中精选 出来的事例 。 这些事例 , 既有 关于 国家前途命运 的得失成败 , 也有平民百姓经商 、 婚娶等悲欢离合的琐事 。 况且 , 卦艾辞所记 之事 , 大多是 当时众所 皆知之事 , 且 又为 占 卜需要 , 故只记每件事的关键 、 转折之处 , 而不是像史书那样 务尽务详交待清楚 。 其实 , 古今语言心理 和语言思 维 以 及语言习惯 的差距 , 足 以使后人无 法真正读懂卦艾辞本来的故事原貌 , 只能靠考证和 推测 去领会经 中辞义 , 以致 历代《易 》注 甚多却依然无法真正反其本义 。 但是 ,《易经 产还是被广泛 应用 于 占 卜活动 , 因为无论卦画 也好 , 卦艾辞所记之事也好 , 在 占 卜中都只是 某种启示 , 与所测 之事没 有必然 的联系 , 都不 能直接 回答求盆者千奇百怪各不相 同的问题 , 其实也没必要 。 就是在于 求盆者只要从其隐 喻 、 象征 、 引伸的意义上去理解 , 进行类 比推理就可 以了 。 这样 , 卦艾辞的原义就渐次晦去 。 随着语言思维 的发展 以及生 活习惯的不 同 ,《周易 》创书时代 的语言 文字在春秋战 国时期 已经慢慢模糊 了 , 以致在今人看来几乎是 片言只语 了 。 既然 , 用语言文字符号组合成的卦艾辞具有 占 卜的功能 , 那 么 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语言 形式的变更 , 必 然会产生 由新 的语言形式重构的 卜辞 。 签诗就是一种新 的 卜辞 , 跟《周易 》 卦艾辞在语言形式上 明显不 同 , 但制作的思 维模式是大致一样 的 , 都是 “ 观象系辞 ” 。 而且 所系之辞 诗 都是对某一卦艾 签 涵意的例举性说明 。 可 以说 , 签诗作为 卜辞是模拟《周 易 》体例和卦艾辞制作思维的产物 。 当然 , 这种模拟不是直接的 , 而是有一个 间接 的衍变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