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类型:其他东方管理思想与中国管理创新议题 标题:略论中国古代政治辞说与治国安邦 学术领域和方向:先秦诸子管理决策思想;易学文化 作者姓名:谢金良 地址: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33) E-mail:chinayixue06@126.com
1 文章类型:其他东方管理思想与中国管理创新议题 标题:略论中国古代政治辞说与治国安邦 学术领域和方向:先秦诸子管理决策思想;易学文化 作者姓名:谢金良 地址: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33) E-mail:chinayixue06@126.com
略论中国古代政治辞说与治国安邦 谢金良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政治辞说在外交场合的具体运用,简要分析了 政治辞说与军事斗争相互交替的情况,并且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政 治辞说在治国、安民、用人、游说等四个方面的经验。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背 景下探讨古代政治辞说的实践运用,挖掘和总结其经验价值为今人借鉴,无疑 对国家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政治辞说;治国安邦 On Political Speeches and State governance in Ancient China Xie jinli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s of political speeches on diplomatic occasions, briefly analyzes alternative occurance of political speeches and military contend, and systematically conclude the experiences of ancient political speeches in four aspects such as governing the state, supervising the cople, utilizing the talent and going canvass. 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anticent political speeches, to dig into and learn from its experience again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Ancient China, Political speech, State governance 政治辞说就是指政治交往活动中用以表情达意的文辞话语,包括各种政治 辞令和政治言论。我国古代的政治辞说作为政治思想的主要载体,尤与治国安 邦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紧密,在外交场合和军事斗争中作用相当明显。在当今日 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古代政治辞说的实践运用,挖掘和总结其经验价值为今 人借鉴,无疑对国家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使这一问题早日得到学术界的重 视,本文试作一些简要的探索 、政治辞说在外交场合的具体运用 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这些交往反映着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 联系。真正作为国家间的外交活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历史 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外交活动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联系的体现, 本文为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2007BWY002)和复旦大学金穗项目(07JS06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金良,男,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2 略论中国古代政治辞说与治国安邦 谢金良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政治辞说在外交场合的具体运用,简要分析了 政治辞说与军事斗争相互交替的情况,并且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政 治辞说在治国、安民、用人、游说等四个方面的经验。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背 景下探讨古代政治辞说的实践运用,挖掘和总结其经验价值为今人借鉴,无疑 对国家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辞说;治国安邦 On Political Speeches and State Governance in Ancient China Xie Jinli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s of political speeches on diplomatic occasions, briefly analyzes alternative occurance of political speeches and military contend, and systematically conclude the experiences of ancient political speeches in four aspects such as governing the state, supervising the people, utilizing the talent and going canvass. 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anticent political speeches, to dig into and learn from its experience again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Ancient China, Political speech, State governance 政治辞说就是指政治交往活动中用以表情达意的文辞话语,包括各种政治 辞令和政治言论。我国古代的政治辞说作为政治思想的主要载体,尤与治国安 邦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紧密,在外交场合和军事斗争中作用相当明显。在当今日 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古代政治辞说的实践运用,挖掘和总结其经验价值为今 人借鉴,无疑对国家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使这一问题早日得到学术界的重 视,本文试作一些简要的探索。 一、政治辞说在外交场合的具体运用 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这些交往反映着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 联系。真正作为国家间的外交活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历史 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外交活动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联系的体现, 本文为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2007BWY002)和复旦大学金穗项目(07JS06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金良,男,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不仅包含着相互的利益需求,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益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 始终离不开谈判和战争。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争,谈判一直都是贯穿于外交活 动的主要手段。在外交场合上的谈判,实际上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彼 此双方所能运用的主要武器就是唇枪舌剑,即依靠政治辞说或外交辞令的巧妙 表达。因此,外交使者要想在外交场合中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首先 就必须练就一副钢牙利齿、如簧巧舌,掌握能言善辩的本领,从而在复杂的国 际政治斗争中灵活运用有效的说辩技巧,控制谈判的主动权。由此可见,政治 辞说在外交场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百家争鸣是政治辞说形成和发 展的肥沃土壤,尤其是用于外交活动的政治辞说,不仅在这块土壤上生根发芽, 而且茁壮成长,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当时各诸侯国的君主和没落 贵族或者为了扩大势力,或者为了巩固统治,或者为了安身立命,都需要办好 外交。于是充当外交官的“行人”负有折冲樽俎、修好结援的重要任务。而要 完成各项使命,必须善于外交辞令。那时在列国朝聘或使者往来的外交场合, 宾主多习惯于赋诗言志。如果不懂《诗经》,不会灵活地引申诗义来表达思想, 不会在政治活动中通过委婉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要求和领会对方的意图,就 可能导致政治外交活动的失败。据《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典籍的记载, 当时应对的诸侯、外交官,莫不努力于“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不论 是吕相绝秦、子产献捷,还是屈完面折齐师、王孙止楚问鼎,都因舌辩过人而 取得显著的效果。在战国时期,由于游说出色而被重用者不乏其人。例如:苏 秦凭三寸不烂之舌,兜售合纵之说而挂上六国相印;张仪鼓吹连横之说,而得 到秦惠王重用和重赏;商鞅、李斯均以游说成功,而登上宰相的宝座;毛遂说 楚王与赵合纵,而受到平原君的推崇。秦汉以来,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政治 辞说在外交场合仍然发挥着重大的效用,尤其是在国家四分五裂之时,外交场 合的政治辞说总能起到调解和缓和矛盾的作用,为结束纷争、实现统一作出不 可磨灭的贡献。为了进一步了解政治辞说在外交场合的具体运用,以下拟通过 列举一个著名的典型史例来加以介绍说明。 《战国策·宋卫·中山策》中有一段“墨子巧劝公输盘”的记载:话说春 秋时期,墨子听说鲁国木匠公输盘要为楚国建造攻城的器械一一云梯,准备进 攻宋国。墨子听说之后,赶紧从鲁国动身,一连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拜 见公输盘。拜见时,墨子据理力争,先向公输盘和楚王晓以大义,指出公输盘 “义不杀王而杀国,是不杀少而杀众”的事实。接着,墨子为了进一步说服公 输盘,又同他进行对抗的“模拟演习”。二人经过“沙盘对阵”、“九攻九拒”之 后,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这时,公输盘因智穷计尽, 很不甘心,便露出欲杀墨子之意。但是,墨子非但没有因此而屈服退缩,反而 正言厉色地对楚王说到:“杀臣,宋莫能守。虽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已持臣子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最后,终于说 服楚王和公输盘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在这个故事中,墨子无疑是作为一个 外交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墨子与公输盘、楚王对话的场面,就是一个极为典型 的外交场合。公输盘是为了楚国的利益而来到楚国的,墨子却是为了宋国的利 益赶往楚国的。可见,彼此利益的不同,是他们展开激烈论辩的主要原因。在
3 不仅包含着相互的利益需求,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益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 始终离不开谈判和战争。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争,谈判一直都是贯穿于外交活 动的主要手段。在外交场合上的谈判,实际上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彼 此双方所能运用的主要武器就是唇枪舌剑,即依靠政治辞说或外交辞令的巧妙 表达。因此,外交使者要想在外交场合中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首先 就必须练就一副钢牙利齿、如簧巧舌,掌握能言善辩的本领,从而在复杂的国 际政治斗争中灵活运用有效的说辩技巧,控制谈判的主动权。由此可见,政治 辞说在外交场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百家争鸣是政治辞说形成和发 展的肥沃土壤,尤其是用于外交活动的政治辞说,不仅在这块土壤上生根发芽, 而且茁壮成长,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当时各诸侯国的君主和没落 贵族或者为了扩大势力,或者为了巩固统治,或者为了安身立命,都需要办好 外交。于是充当外交官的“行人”负有折冲樽俎、修好结援的重要任务。而要 完成各项使命,必须善于外交辞令。那时在列国朝聘或使者往来的外交场合, 宾主多习惯于赋诗言志。如果不懂《诗经》,不会灵活地引申诗义来表达思想, 不会在政治活动中通过委婉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要求和领会对方的意图,就 可能导致政治外交活动的失败。据《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典籍的记载, 当时应对的诸侯、外交官,莫不努力于“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不论 是吕相绝秦、子产献捷,还是屈完面折齐师、王孙止楚问鼎,都因舌辩过人而 取得显著的效果。在战国时期,由于游说出色而被重用者不乏其人。例如:苏 秦凭三寸不烂之舌,兜售合纵之说而挂上六国相印;张仪鼓吹连横之说,而得 到秦惠王重用和重赏;商鞅、李斯均以游说成功,而登上宰相的宝座;毛遂说 楚王与赵合纵,而受到平原君的推崇。秦汉以来,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政治 辞说在外交场合仍然发挥着重大的效用,尤其是在国家四分五裂之时,外交场 合的政治辞说总能起到调解和缓和矛盾的作用,为结束纷争、实现统一作出不 可磨灭的贡献。为了进一步了解政治辞说在外交场合的具体运用,以下拟通过 列举一个著名的典型史例来加以介绍说明。 《战国策·宋卫·中山策》中有一段“墨子巧劝公输盘”的记载:话说春 秋时期,墨子听说鲁国木匠公输盘要为楚国建造攻城的器械——云梯,准备进 攻宋国。墨子听说之后,赶紧从鲁国动身,一连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拜 见公输盘。拜见时,墨子据理力争,先向公输盘和楚王晓以大义,指出公输盘 “义不杀王而杀国,是不杀少而杀众”的事实。接着,墨子为了进一步说服公 输盘,又同他进行对抗的“模拟演习”。二人经过“沙盘对阵”、“九攻九拒”之 后,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这时,公输盘因智穷计尽, 很不甘心,便露出欲杀墨子之意。但是,墨子非但没有因此而屈服退缩,反而 正言厉色地对楚王说到:“杀臣,宋莫能守。虽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已持臣子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最后,终于说 服楚王和公输盘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在这个故事中,墨子无疑是作为一个 外交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墨子与公输盘、楚王对话的场面,就是一个极为典型 的外交场合。公输盘是为了楚国的利益而来到楚国的,墨子却是为了宋国的利 益赶往楚国的。可见,彼此利益的不同,是他们展开激烈论辩的主要原因。在
这个场面中,虽然有出现他们之间彼此的模拟军事对抗,但毕竟不是真正的武 力对抗;除了模拟军事对抗的一攻一守可以用肢体来加以配合外,其余只能靠 唇枪舌战。说到底,他们足以用来抗御对方的只有辞说。而且,对抗的胜负结 果,也主要是看谁的辞说更合情合理、坚强有力,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 这个外交场合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楚王和公输盘在论辩处于明显劣 势的情况下,准备采取非正义的外交手段,即诉诸武力,先把墨子杀掉。但我 们最后都看到了,墨子不但没有因此遇难,反而彻底说服了楚王和公输盘,使 他们真正放弃了进攻宋国的企图。墨子为什么能够一直在论辩中占上风,而且 最终取得圆满的胜利呢?除了因为他是坚持正义以外,主要在于他能言善辩, 既有胆有识,又能巧妙地表达辞说。政治辞说在外交场合的具体运用以及它对 缓和矛盾争端的积极效用,通过“墨子巧劝公输盘”这个史例的展示,窥一斑 而见全豹,无疑能使我们获得更形象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其实,类似“墨子巧劝公输盘”的外交史例历来史不绝书。在先秦时期, 象墨子这样好辩又能辩的“辩士”比比皆是,也因此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 如“毛遂利言逼楚王”、“展喜说孝公退军”、“陈轸巧舌退强兵”、“苏秦巧说齐 宣王”,等等。秦汉以来,依然如此。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外交场 合舌战群儒,说服江东朝野联刘(备)抗曹(操)的故事,给读者的印象非常 深刻。总而言之,古人在外交场合对政治辞说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也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也因此为后人积累无数成功的经验。对此,我们理当进一步加 以重视,并努力从中汲取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以使我国的外交经验更为丰富。 政治辞说与军事斗争的交替 前已说过,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矛盾冲突的方式离不开谈判和战争。 也就是说,外交谈判的产生就必然同军事斗争相联系。当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还 没有到了白热化程度时,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就是通过外交谈判来协调 的。爆发战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到 了不可调解的地步,而从表面上看其实就是双方谈判的彻底失败而引发的。因 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政治辞说与军事斗争互 相交替的历史。而政治辞说则始终在这部历史中扮演着调解员的角色。换句话 说,军事斗争的爆发往往是外交谈判的失败,军事斗争的结束是经历无数次外 交谈判的成功才取得的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是 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虽然是两个不同战场,所用的手段也 很不相同,前者依靠武力兵器,后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但实际上所为的都是 同一个战略目标;军事斗争和纵横家活动的舞台不同,扮演的角色各异,但他 们之间却密不可分,作用互补,相互依赖,在大战略上共同组合成一个整体 军事是推行对外政策和进行外交活动的强有力后盾,而外交活动又反过来为军 事斗争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有利态势。在一定的军事实力支持下,积极的外 交行动甚至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作为军事家只有精通外交 谈判的艺术,善于从全局出发思谋定策,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奇谋方略达到更为 完善的地步。这也就是政治辞说在外交中与军事斗争相互交替的历史事实,给
4 这个场面中,虽然有出现他们之间彼此的模拟军事对抗,但毕竟不是真正的武 力对抗;除了模拟军事对抗的一攻一守可以用肢体来加以配合外,其余只能靠 唇枪舌战。说到底,他们足以用来抗御对方的只有辞说。而且,对抗的胜负结 果,也主要是看谁的辞说更合情合理、坚强有力,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 这个外交场合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楚王和公输盘在论辩处于明显劣 势的情况下,准备采取非正义的外交手段,即诉诸武力,先把墨子杀掉。但我 们最后都看到了,墨子不但没有因此遇难,反而彻底说服了楚王和公输盘,使 他们真正放弃了进攻宋国的企图。墨子为什么能够一直在论辩中占上风,而且 最终取得圆满的胜利呢?除了因为他是坚持正义以外,主要在于他能言善辩, 既有胆有识,又能巧妙地表达辞说。政治辞说在外交场合的具体运用以及它对 缓和矛盾争端的积极效用,通过“墨子巧劝公输盘”这个史例的展示,窥一斑 而见全豹,无疑能使我们获得更形象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其实,类似“墨子巧劝公输盘”的外交史例历来史不绝书。在先秦时期, 象墨子这样好辩又能辩的“辩士”比比皆是,也因此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 如“毛遂利言逼楚王”、“展喜说孝公退军”、“陈轸巧舌退强兵”、“苏秦巧说齐 宣王”,等等。秦汉以来,依然如此。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外交场 合舌战群儒,说服江东朝野联刘(备)抗曹(操)的故事,给读者的印象非常 深刻。总而言之,古人在外交场合对政治辞说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也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也因此为后人积累无数成功的经验。对此,我们理当进一步加 以重视,并努力从中汲取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以使我国的外交经验更为丰富。 二、政治辞说与军事斗争的交替 前已说过,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矛盾冲突的方式离不开谈判和战争。 也就是说,外交谈判的产生就必然同军事斗争相联系。当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还 没有到了白热化程度时,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就是通过外交谈判来协调 的。爆发战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到 了不可调解的地步,而从表面上看其实就是双方谈判的彻底失败而引发的。因 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政治辞说与军事斗争互 相交替的历史。而政治辞说则始终在这部历史中扮演着调解员的角色。换句话 说,军事斗争的爆发往往是外交谈判的失败,军事斗争的结束是经历无数次外 交谈判的成功才取得的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外交斗争和军事斗争是 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虽然是两个不同战场,所用的手段也 很不相同,前者依靠武力兵器,后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但实际上所为的都是 同一个战略目标;军事斗争和纵横家活动的舞台不同,扮演的角色各异,但他 们之间却密不可分,作用互补,相互依赖,在大战略上共同组合成一个整体。 军事是推行对外政策和进行外交活动的强有力后盾,而外交活动又反过来为军 事斗争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有利态势。在一定的军事实力支持下,积极的外 交行动甚至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作为军事家只有精通外交 谈判的艺术,善于从全局出发思谋定策,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奇谋方略达到更为 完善的地步。这也就是政治辞说在外交中与军事斗争相互交替的历史事实,给
我们最鲜明的启示。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无论在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中,都有着十分丰富 的内容和经验。古代历史典籍中,保存了不少关于如何在军事斗争中运用外交 手段来配合作战的兵学著作,也保存了很多关于著名纵横家在军事斗争中审慎 制定战略和巧妙施展论辩才华的史料。如,早期的《孙子兵法》,就是最早把外 交列入兵法权谋之中的兵学著作。孙子在《谋攻篇》中讲:“上兵伐谋,其次伐 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讲的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实际上反映 出斗争方略上的四个层次;而前面最重要的两个层次“伐谋”和“伐交”,跟我 们所讲的政治辞说都是关系极为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政治辞说就是“伐谋” 和“伐交”的有机组合体。在《十一家注孙子》中,古人对“伐交”有着不同 的解释。曹操认为:“交,将合也。”孟氏曰:“交合强国,敌不敢谋。”张预进 步认为:“伐交者,用交以伐人。”杜牧对“伐交”的理解则是“非止将合而 已,合之者皆可伐也”,刚好与曹操针锋相对。古人尽管对“伐交”之义持有不 同见解,但从他们的不同见解中也可以找到共同点,那就是都把伐交当作军事 斗争中的外交手段和策略。又如,《战国策》有记载纵横家苏秦说服六国国君共 结抗秦联盟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关于苏秦在军事外交中取得巨大成就的评述 “故苏秦相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 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 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 于四境之外。”这段话既是对苏秦“合纵”策略的髙度评价,也是对外交活动在 缓和军事矛盾斗争所起作用表示肯定。其中“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 从”,表面上是赞叹贤人,实际上也就是对政治辞说作出良好的评价。因为贤人 用以服天下的莫过于政治辞说了。再如,西汉晁错的《言兵事书》和主父偃的 《谏伐匈奴书》,论军事,谈御敌,对于如何对付匈奴的侵扰,剖析利害,出谋 献策,这也充分表明了政治辞说对军事斗争有着深刻影响。综观古代战争历史 之经验,军事家们在战略上运用外交手段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基本形式 主要有如下三种: 第一,借助外交场面,显示自己在军事上的明显优势,来威慑和制止对方 的军事行动,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如,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 公会于黄池,吴军以凛凛的军威,训练有素的巨大阵容,慑服晋军,不战而取 得盟主之位,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第二,在外交场合上,直接借助外交手段显示威慑力量,限制对方的军事 行动。如前一节所举的“墨子巧劝公输盘”一例,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 第三,完全是通过外交手段,或者是拆散对方的军事联盟,使敌手孤掌难 鸣,不战而退;或者实现己方的军事联盟,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如《左传》 中详细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一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公元前630年,秦 晋两国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郑国顿时处于危急之中。后来,郑文公连忙派遣 外交家烛之武深夜赶往敌营,去面见秦王。在面见过程中,烛之武巧妙利用秦、 晋之间的矛盾,根据事实说明秦灭郑是无益而有害和舍郑则有益而无害的道理 并举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与晋共事,只能损害秦国。由于烛之武对利害关系 分析得很透彻,很深刻,终于使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特地派
5 我们最鲜明的启示。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无论在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中,都有着十分丰富 的内容和经验。古代历史典籍中,保存了不少关于如何在军事斗争中运用外交 手段来配合作战的兵学著作,也保存了很多关于著名纵横家在军事斗争中审慎 制定战略和巧妙施展论辩才华的史料。如,早期的《孙子兵法》,就是最早把外 交列入兵法权谋之中的兵学著作。孙子在《谋攻篇》中讲:“上兵伐谋,其次伐 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讲的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实际上反映 出斗争方略上的四个层次;而前面最重要的两个层次“伐谋”和“伐交”,跟我 们所讲的政治辞说都是关系极为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政治辞说就是“伐谋” 和“伐交”的有机组合体。在《十一家注孙子》中,古人对“伐交”有着不同 的解释。曹操认为:“交,将合也。”孟氏曰:“交合强国,敌不敢谋。”张预进 一步认为:“伐交者,用交以伐人。”杜牧对“伐交”的理解则是“非止将合而 已,合之者皆可伐也”,刚好与曹操针锋相对。古人尽管对“伐交”之义持有不 同见解,但从他们的不同见解中也可以找到共同点,那就是都把伐交当作军事 斗争中的外交手段和策略。又如,《战国策》有记载纵横家苏秦说服六国国君共 结抗秦联盟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关于苏秦在军事外交中取得巨大成就的评述: “故苏秦相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 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 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 于四境之外。”这段话既是对苏秦“合纵”策略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外交活动在 缓和军事矛盾斗争所起作用表示肯定。其中“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 从”,表面上是赞叹贤人,实际上也就是对政治辞说作出良好的评价。因为贤人 用以服天下的莫过于政治辞说了。再如,西汉晁错的《言兵事书》和主父偃的 《谏伐匈奴书》,论军事,谈御敌,对于如何对付匈奴的侵扰,剖析利害,出谋 献策,这也充分表明了政治辞说对军事斗争有着深刻影响。综观古代战争历史 之经验,军事家们在战略上运用外交手段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基本形式 主要有如下三种: 第一,借助外交场面,显示自己在军事上的明显优势,来威慑和制止对方 的军事行动,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如,公元前 482 年,吴王夫差与晋定 公会于黄池,吴军以凛凛的军威,训练有素的巨大阵容,慑服晋军,不战而取 得盟主之位,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第二,在外交场合上,直接借助外交手段显示威慑力量,限制对方的军事 行动。如前一节所举的“墨子巧劝公输盘”一例,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 第三,完全是通过外交手段,或者是拆散对方的军事联盟,使敌手孤掌难 鸣,不战而退;或者实现己方的军事联盟,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如《左传》 中详细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一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公元前 630 年,秦、 晋两国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郑国顿时处于危急之中。后来,郑文公连忙派遣 外交家烛之武深夜赶往敌营,去面见秦王。在面见过程中,烛之武巧妙利用秦、 晋之间的矛盾,根据事实说明秦灭郑是无益而有害和舍郑则有益而无害的道理, 并举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与晋共事,只能损害秦国。由于烛之武对利害关系 分析得很透彻,很深刻,终于使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特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