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导论:研习《周易》经典的意义 、通识教育与经典研读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是学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 什么是“通识教育”?可能大家对这个名词还比较陌生。所以,为了 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走进《周易》学说之前,大家有必要先来讨 论一些与“通识教育”相关的问题:大学本利教育为什么要实施“通 识教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有什么教学目的和意义?如何才能学好 本门课程? 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针对现在大学教学中的些毛 病。为什么呢?因为,从以前到现在,大学教师上课,往往是一开讲 就把自己多年准备的讲义滔滔不绝地往下讲,或者把准备好的多媒体 课件根据教学进度播放,一页一页地讲解,讲到下课时才停止。学生 坐在下面会觉得很轻松,爱听就听,不听者也不会叫你怎么样,或 是找你的麻烦。这跟我们以前所说的“填鸭子式的教学"没什么两样, 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现在很多教师都住得比较远,匆匆忙 忙来上课,又匆勿忙忙往回赶,于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更少了。 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什么预期的目标?这样的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还 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在同学中,对通识教育的看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在我上过课 的选修学生当中,出现过以下几种认识:
第一讲 导论:研习《周易》经典的意义 一、通识教育与经典研读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是学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 什么是“通识教育”?可能大家对这个名词还比较陌生。所以,为了 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走进《周易》学说之前,大家有必要先来讨 论一些与“通识教育”相关的问题:大学本科教育为什么要实施“通 识教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有什么教学目的和意义?如何才能学好 本门课程? 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针对现在大学教学中的一些毛 病。为什么呢?因为,从以前到现在,大学教师上课,往往是一开讲 就把自己多年准备的讲义滔滔不绝地往下讲,或者把准备好的多媒体 课件根据教学进度播放,一页一页地讲解,讲到下课时才停止。学生 坐在下面会觉得很轻松,爱听就听,不听老师也不会叫你怎么样,或 是找你的麻烦。这跟我们以前所说的“填鸭子式的教学”没什么两样, 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现在很多教师都住得比较远,匆匆忙 忙来上课,又匆匆忙忙往回赶,于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更少了。 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什么预期的目标?这样的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还 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在同学中,对通识教育的看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在我上过课 的选修学生当中,出现过以下几种认识:
甲:“在我看来,通识教育就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一些最基础 的,这个“识’可以解释为知识,应该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我们应 该了解的最基础的一些知识。比如说社会学方面,比如这门j《周易》, 《周易》是国学的-部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传统 文化有一些了解。所以在我看来,通识就是大众应该通晓关于国 本身的一些知识 乙:“我觉得通识不光是了解中国的一些知识,更是每个人人格 全面发展的一种知识基础,我觉得应该包括国学、文学、历史数学 物理、化学、天文等等些很复杂和综合的些知识。我觉得像哈佛 大学开三十多门通识教育课程就包括像《时间物理》这样很抽象的课 程。让你的人格不光在你学的专业里(比如会计、金融这种应用型的 专业)有所发展,更要让你在毕业二十年、三十年后体会到人格在大 学里积淀所带来的收获。 丙:“我觉得刚才第一个同学说通识光指国学、文史哲方面的东 西,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赞同;第二个同学说通识教育可能是比较复杂 的比较庞大的一个体系,可前有二十多门课程,内容很深奥,我觉得 也不是这样的。通识教育就是每个领域内最基本的些知识,是比我 们有经验的师长觉得我们年轻人应该了解的—些东西,希望我们在专 注自己学科的同时不要忽略这些基本常识。这是我关于通识教育的认 识。此外我觉得通识教育开课的初衷和真正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匹配。 比如我们希望可以和爱因斯坦一样在做研究时从音乐中得到一点灵 感,但是,我们在学其他东西的时候并没有给本身的专业带来帮助
甲:“在我看来,通识教育就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一些最基础 的,这个‘识’可以解释为知识,应该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我们应 该了解的最基础的一些知识。比如说社会学方面,比如这门《周易》, 《周易》是国学的一部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传统 文化有一些了解。所以在我看来,通识就是大众应该通晓、关于中国 本身的一些知识。” 乙:“我觉得通识不光是了解中国的一些知识,更是每个人人格 全面发展的一种知识基础,我觉得应该包括国学、文学、历史、数学、 物理、化学、天文等等一些很复杂和综合的一些知识。我觉得像哈佛 大学开三十多门通识教育课程就包括像《时间物理》这样很抽象的课 程。让你的人格不光在你学的专业里(比如会计、金融这种应用型的 专业)有所发展,更要让你在毕业二十年、三十年后体会到人格在大 学里积淀所带来的收获。” 丙:“我觉得刚才第一个同学说通识光指国学、文史哲方面的东 西,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赞同;第二个同学说通识教育可能是比较复杂 的比较庞大的一个体系,可能有二十多门课程,内容很深奥,我觉得 也不是这样的。通识教育就是每个领域内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是比我 们有经验的师长觉得我们年轻人应该了解的一些东西,希望我们在专 注自己学科的同时不要忽略这些基本常识。这是我关于通识教育的认 识。此外,我觉得通识教育开课的初衷和真正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匹配。 比如我们希望可以和爱因斯坦一样,在做研究时从音乐中得到一点灵 感,但是,我们在学其他东西的时候并没有给本身的专业带来帮助
反而是分散了原来就不多的精力,使得本身的专业也学得不好 丁:“我觉得通识主要是这个“通字,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很深 入的了解或者是像第一位同学说的样很基础的了解。但是通识呢, 到底是了解很深刻的东西还是了解很基础的东西关键就看开课的老 师怎么讲了。 这是一些同学在刚刚接触核心课程时,对我坦言他们对“通识教 育”的个人看法。当然,还有人说:“通识,就是通通认识";也有人 反对,说“通识,只是通通认识一点点”。应该说,这些对通识教育 的理解还是有所偏差。误解首先是由词的表面意义引起的,以为通 就是什么都要通,识就是知识。在我看来,这样的理解跟“通识 教育”原来的意义有出入,这个词在哈佛大学、聊鲁大学者台湾各 大学里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叫“公民教育”,有的叫“博骓教育”,还 有的叫“自由教育"。我理解的通识教育,除了要让我们的知识能够 更全面一点,有一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之外,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知识的积累提升我们人格上的,甚至是智慧上的一种进步。复 旦大学最初开设了50门核心课程,规定每个新生至少选修一门课程 (2个学分现在已经开设了100多门,而且要求本科生要选12 学分。这50[100门课程可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于每一个 同学来讲,因为刚进大学校门,学习任务比较重,最多也就只能选若 干门。如果今后不继续选修的话,就有其它数十门核心课程跟你擦肩 而过。换句话说,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你就可能有机会再去系统
反而是分散了原来就不多的精力,使得本身的专业也学得不好。” 丁:“我觉得通识主要是这个‘通’字,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很深 入的了解,或者是像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很基础的了解。但是通识呢, 到底是了解很深刻的东西还是了解很基础的东西,关键就看开课的老 师怎么讲了。” …… 这是一些同学在刚刚接触核心课程时,对我坦言他们对“通识教 育”的个人看法。当然,还有人说:“通识,就是通通认识”;也有人 反对,说“通识,只是通通认识一点点”。应该说,这些对通识教育 的理解还是有所偏差。误解首先是由词的表面意义引起的,以为‘通’ 就是什么都要通,‘识’就是知识。在我看来,这样的理解跟“通识 教育”原来的意义有出入,这个词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或者台湾各 大学里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叫“公民教育”,有的叫“博雅教育”,还 有的叫“自由教育”。我理解的通识教育,除了要让我们的知识能够 更全面一点,有一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之外,更重要的是 要通过知识的积累提升我们人格上的,甚至是智慧上的一种进步。复 旦大学最初开设了 50 门核心课程,规定每个新生至少选修一门课程 (2 个学分)。现在已经开设了 100 多门,而且要求本科生要选 12 学分。这 50 门或 100 门课程可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于每一个 同学来讲,因为刚进大学校门,学习任务比较重,最多也就只能选若 干门。如果今后不继续选修的话,就有其它数十门核心课程跟你擦肩 而过。换句话说,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你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去系统
修习与未选修课程相关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拥有贯通各门学科的机 会。那么,怎么去通’呢?怎么能不让自己与这些核心课程所传授 的知识领失之交臂呢?先不谈文科和理科的差别单谈文科那么多 的国学经典,仅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经典,就有《周易》、《老子》 《庄子》、《荀子》《诗经》等等数十种。只要条件许可,毎一种典 的研读都可以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来开设,那么关于“文史经典与文化 传承”选课板块的课程就有可能是数十门,而且都是挺重要、挺有吸 引力的。如此而言,要是你选了其中一门,没去选其它几门(事实上 肯定是大部分的课程都没法选修),那么你摄取的“经典”知识就永 远都是殘缺不全的。所以,从知识积累角度来讲,你要全面学习和贯 通,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原香港中文大学校 长金耀基说的一番话得到一些启发。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 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 learn to learn;二是学 怎样做事: 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 learn to together;四是学怎样做人 learn to be。-如此对大学教育的理 解是很全面深刻的。这无异于告诉我们要想在大学生涯里进德修业并 获得真正的成功,一定要做好四件事: 第一件騠是“学会怎样读书。首先要学会读书,如果不会读书, 这个学生肯定是不合格的。大家可能会说,我都是大学生了,读书是 我最拿手的,还要学会读书吗?我觉得有很多大学生不见得就真正懂 1张鸣《大学必学的四件事》: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月27日版,第85页
修习与未选修课程相关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拥有贯通各门学科的机 会。那么,怎么去‘通’呢?怎么能不让自己与这些核心课程所传授 的知识领域失之交臂呢?先不谈文科和理科的差别,单谈文科那么多 的国学经典,仅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经典,就有《周易》、《老子》、 《庄子》、《荀子》、《诗经》等等数十种。只要条件许可,每一种经典 的研读都可以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来开设,那么关于“文史经典与文化 传承”选课板块的课程就有可能是数十门,而且都是挺重要、挺有吸 引力的。如此而言,要是你选了其中一门,没去选其它几门(事实上 肯定是大部分的课程都没法选修),那么你摄取的“经典”知识就永 远都是残缺不全的。所以,从知识积累角度来讲,你要全面学习和贯 通,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原香港中文大学校 长金耀基说的一番话得到一些启发。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 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 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四是学怎样做人 learn to be。1如此对大学教育的理 解是很全面深刻的。这无异于告诉我们要想在大学生涯里进德修业并 获得真正的成功,一定要做好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学会怎样读书”。首先要学会读书,如果不会读书, 这个学生肯定是不合格的。大家可能会说,我都是大学生了,读书是 我最拿手的,还要学会读书吗?我觉得有很多大学生不见得就真正懂 1 张鸣《大学必学的四件事》: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6 年 2 月 27 日版,第 85 页
得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读书。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 识是多种多样的,似是而非,非常难以分辨。如果没有学会正确的读 书方法,就容易被知识海洋淹没,也容易嶶新生知识抛弃,也有可能 因为接受不良的知识而影响人生事业的发展。就某一专业研究而言, 如果你的读书方法不当,就无法达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就可能在具 体问题硏究时岀现所需知识材料的无知和难得。那么,如何才能获得 正确的读书方法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允许有适合不同读书人的各 种有效读书方法。在以往一些行之有效并业已达成共识的方法中,在 当代学人中最重视的莫过于让人认真研读各类经典所谓“经典”,作 为某学科门类的重要文本内容,一是由来已久,二是广泛认可。不妨 打个比方,当人需要进补的时候,首选的肯定就是人参灵芝、冬虫夏 草等一类的滋补良药。为什么呢?主要就是这一类补药药性良好、疗 效显著,长期以来被广泛认可,属于“大补”良方。如果把“知识 比作“补药”,那么“经典文本”就是“大补”之药。所以,在知识 天地中,我们必须经常恶补“经典”,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问题的关键是,经典本身也是纷繁复杂,经典不难求却不易读,如何 才能选好并读好经典文本呢?这里,主要以研读《周易》的方法为例 作简要分析。譬如:北宋儒学者五峰先生提出的“学欲博,不欲杂; 守欲约,不欲陋。杂似博,陋似约,学者不可不察也。”2对此,已故 当代著名易学专家黄寿祺先生在青年时期就因此深受启发,并当作治 据清代《宋元学案》(黄宗羲原著、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卷四十二《五峰学案》记载:“胡宏, 字仁仲,崇安人,文定之季子。自幼志于大道,尝见龟山于京师,又从侯师圣于荆门,而卒传其 父之学。优游衡山二十余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张南轩师事之。学者称五峰先生。”全祖望 认为“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此处所引语句就收录在《五 峰学案·武夷家学(二程再传)》之《胡子知言》中
得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读书。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 识是多种多样的,似是而非,非常难以分辨。如果没有学会正确的读 书方法,就容易被知识海洋淹没,也容易被新生知识抛弃,也有可能 因为接受不良的知识而影响人生事业的发展。就某一专业研究而言, 如果你的读书方法不当,就无法达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就可能在具 体问题研究时出现所需知识材料的无知和难得。那么,如何才能获得 正确的读书方法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允许有适合不同读书人的各 种有效读书方法。在以往一些行之有效并业已达成共识的方法中,在 当代学人中最重视的莫过于让人认真研读各类经典。所谓“经典”,作 为某学科门类的重要文本内容,一是由来已久,二是广泛认可。不妨 打个比方,当人需要进补的时候,首选的肯定就是人参灵芝、冬虫夏 草等一类的滋补良药。为什么呢?主要就是这一类补药药性良好、疗 效显著,长期以来被广泛认可,属于“大补”良方。如果把“知识” 比作“补药”,那么“经典文本”就是“大补”之药。所以,在知识 天地中,我们必须经常恶补“经典”,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问题的关键是,经典本身也是纷繁复杂,经典不难求却不易读,如何 才能选好并读好经典文本呢?这里,主要以研读《周易》的方法为例 作简要分析。譬如:北宋儒学者胡五峰先生提出的“学欲博,不欲杂; 守欲约,不欲陋。杂似博,陋似约,学者不可不察也。”2对此,已故 当代著名易学专家黄寿祺先生在青年时期就因此深受启发,并当作治 2据清代《宋元学案》(黄宗羲原著、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卷四十二《五峰学案》记载:“胡宏, 字仁仲,崇安人,文定之季子。自幼志于大道,尝见龟山于京师,又从侯师圣于荆门,而卒传其 父之学。优游衡山二十余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张南轩师事之。学者称五峰先生。”全祖望 认为“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此处所引语句就收录在《五 峰学案·武夷家学(二程再传)》之《胡子知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