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HISHLJI ZHONGGUO YIXUESHI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 杨庆中著 人A*员
ERSHISHLJI ZHONGGUO YIXUESHI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 杨庆中著 藏书 人兵灶 *20006708
责任编辑:方国根 装帧设计:刘林林 版式设计:赵迎珂 责任校对:常再昕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杨庆中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IsBN7-01-003136-3 Ⅱ.杨 Ⅲ.周易-研究-中国-1990~1999 Ⅳ.B221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 FRSHSHUI ZHONGGUO YIXUESHI 杨庆中著 人人燕妞出版发行 (100706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新魏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经销 000年2丹第1版200年2月北京第1次印刷 :80毫米×11套米:132印米:775 印数:1-5,∞0册 IBN7-1-003136-3/B·256定价:30.40元
序 四十年前我在初学中国哲学史时,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周 易》。我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研究周易)不能援传于 经》,是当时阅读《周易》经传及有关研究成果的一点粗浅认识,没 想到由此引发了与李景春先生的一场讨论。我认为《易经》和《易 传》是不同时代的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理论思维水 平,“只有把它们分别放在自己的时代中,分别解剖它们的哲学体 系,才能认清《易经》和《易传》哲学的本来面目,为研究中国古代哲 学发展的规律解开一个重要的纽结”Φ。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周易》文字注疏和义理阐释的著作 数量很多,今日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种。我同意朱伯崑先生的看 法,可将《周易》系统的典籍区分为经传学三部分,不仅要经传分 开,而且要把汉代以来历代易学家们解释《周易》经传的“易学”与 经传本身区别开来,用历史主义的态度来考察和说明经传、学三 者的区别和联系。在中国易学中,向来有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流 派或两大传统,长期争论不休。这两派都把《周易》看作是備家圣 人之书,绝对不可批评和怀疑的,它们之间的争论腐于传统经学家 ①方:《研究(周易)不能援传于经》,《光明日报》192年3月16日;李景春:《研 究(周易〉哲学应当以传解经》一文载《光明日报》1962年9月14日;方翥:《坚 持哲学史中的严格的历史性》文载《哲学研充》193年第3期
内部的门派之争。其实两派虽研究方法和学风不同,但都对中国 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它们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 互相吸收对方的观点或思想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甚至可 以说是一种互补互动的关系。我们应打破传统经学家的门户之 见,全面认识中国易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学术文化价值。 “五四”以来,一部分学者受到近代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开 始冲破传统经学的藩篱,掀起了一股“疑古”之风。在《周易》研究 方面,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集中对《周易》经传成书的年 代和作者作了考证,把它们从神圣的经书还原为古史文献,否定了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传统教条。继起的唯物史观派更加注意 从社会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去揭示《易经》卦爻辞中所反映的社会生 活内容,以及《易传》中的朴素辩证观念之展开。这些新的研究成 果,对经学家的治易方法和传统是一大突破,对20世纪易学研究 的影响很大。被请下经学神坛的《周易》,作为一个客观研究对象, 被人们从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考古的科学的等视角去进行多 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20世纪的易学研究,有偏重于经传注释的,有偏重于古史考证的, 有偏重于哲理阐释的,有偏重于易学史研究的,有以现代科学证 《易》的,也有以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研究《周易》的。总的说,这种研 究大都以“求真”为目的,同时注意阐扬《周易》中所蕴涵的中华文 化精神,如张岱年先生把《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一 个典型的代表。 20世纪的中国易学史,是一个内容丰富,需要在掌握大量资 料的基础上认真疏理,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学术课题。杨庆中博士 勇于承担这一课题,为此付出了多年的辛劳,目前已拿出了初步的 研究成果,即将付梓,这是值得庆贺的。作者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