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7170 课程名称:民法 英文名称:Civil Law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时:64 学 分分:4 适用对象: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 二、课程简介 民法是法学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民法学基本体系、基本原理和基本 制度:识记中国民法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中国民法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 现和发展的人民性具有广阔的视野,了解法、德等各主要国家的民事法律制度。能 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习者具备初步的民法学科研能力。法学本科教 学计划中,民法课程另开设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烟继承法,故本大纲中不包含上 述内容在内,但授课时要求老师把民法的传统体系交待清楚。 Civil Law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s of Jurisprudence specialty.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basic system,principles and framework, understand the civil laws framework of some major countries such as France and Germany,and memorize the major content of the Chinese Civil Code.The aim of the course is that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resolve problems in current practices with the acquired knowledge and do some primary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civil law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民法分则中的物权、人格权、债的一般原理、 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之债、侵权责任一般原理,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充分理解民法作 为基础性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人权事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具备运用 法律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1 《 民法 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71704 课程名称:民法 英文名称:Civil Law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64 学 分:4 适用对象: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 二、课程简介 民法是法学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民法学基本体系、基本原理和基本 制度;识记中国民法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中国民法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 现和发展的人民性;具有广阔的视野,了解法、德等各主要国家的民事法律制度。能 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习者具备初步的民法学科研能力。法学本科教 学计划中,民法课程另开设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婚姻继承法,故本大纲中不包含上 述内容在内,但授课时要求老师把民法的传统体系交待清楚。 Civil Law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s of Jurisprudence specialty.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basic system, principles and framework, understand the civil laws framework of some major countries such as France and Germany, and memorize the major content of the Chinese Civil Code. The aim of the course is that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resolve problems in current practices with the acquired knowledge and do some primary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civil law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民法分则中的物权、人格权、债的一般原理、 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之债、侵权责任一般原理,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充分理解民法作 为基础性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人权事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具备运用 法律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章物权总论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节的讲授,让学生对物权法原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认 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体系的重要意 2、要求学生掌握物权法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术 1、物权法的概念 2、物权法的性质与地位 3 物权法的特征 4、物权法的趋势 5、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第二节物权的意义 1、物权的概念 2 物权的特征 3、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第三节物权的客体 1、物的概念 2、一物一权主义 3、动产与不动产 4、主物与从物 5、原物与息 6、动物 7、特种物 第三节物权的种类 1、物权法定主义 物权的种类 第四节物权的效力 1、概念 物权的效力关于物权效力的学说 ,物权的排他效力 力的含义排他效力的表现 4、物权请求权 第五节物权的变动 1、橱林 物权变动的概念与形态 物权的发生物权的变更物权的消灭 物权变动的原因 2
2 第十一章 物权总论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节的讲授,让学生对物权法原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认 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体系的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掌握物权法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物权法的概念 2、物权法的性质与地位 3、物权法的特征 4、物权法的趋势 5、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第二节 物权的意义 1、物权的概念 2、物权的特征 3、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第三节 物权的客体 1、物的概念 2、一物一权主义 3、动产与不动产 4、主物与从物 5、原物与孳息 6、动物 7、特种物 第三节 物权的种类 1、物权法定主义 2、物权的种类 第四节 物权的效力 1、概念 物权的效力 关于物权效力的学说 2、物权的排他效力 物权的排他效力的含义 排他效力的表现 3、物权的优先效力 4、物权请求权 第五节 物权的变动 1、概述 物权变动的概念与形态 物权的发生 物权的变更 物权的消灭 物权变动的原因
2、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 公示原则 物权公示的方法物权公示的效力 公信原则 物权消灭的原因 第六书 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物权行为理论 1、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 2、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3、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 (三)思考与实践 1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物权与其他绝对权的区别 2、物权法定原则的利与弊 3、不同物权变动模式的优劣 4、物权行为理论的优势与弊端 5、关于物权效力诸种争议的实质 典型案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十二章所有权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让学生对所有权一般原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理 解土地公有的优越性。 2、要求学生掌握所有权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果 1、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2、所有权的社会作用 3、所有权的内容 4、物权请求权 5、取得时效制度 节不动产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 2、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3、不动产相邻关系 第三节动立所有权 善意取得 3、遗失物的拾得 3
3 2、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 公示原则 物权公示的方法 物权公示的效力 公信原则 3、 物权消灭的原因 第六节 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物权行为理论 1、 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 2、 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 3、 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 (三)思考与实践 1、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2、物权与其他绝对权的区别 2、物权法定原则的利与弊 3、不同物权变动模式的优劣 4、物权行为理论的优势与弊端 5、关于物权效力诸种争议的实质 6、典型案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十二章 所有权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节的讲授,让学生对所有权一般原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理 解土地公有的优越性。 2、要求学生掌握所有权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2、所有权的社会作用 3、所有权的内容 4、物权请求权 5、 取得时效制度 第二节 不动产所有权 1、土地所有权 2、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3、不动产相邻关系 第三节 动产所有权 1、 善意取得 2 、先占 3 、遗失物的拾得
4、埋藏物的发现 5、添附 (二)思考与实践 1、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关系 2、 有权平等与分类规定所有权之矛盾与调和 3、集体所有权“虚化 问题的由来与出路 4、区分所有与一物一权之关系 5、埋藏物、遗失物取得中效率与公平之兼顾 6、典型案例 第十三章共有 (一)目的与要求 明确共有与相关概念的差异、共有的分类、表现形式、共有的内外部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与特征 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一)共有的概念 (二)共有特征 第二节按份共有 按份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1.对共有物的利用和处理 ①对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 ②对共有物的处分 ③共有物的管理与费用负担 ④共有物的分割 2.对于共有份权利的行使 三、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 1.共有人对于第三人的权利 2.共有人对于第三人的义务 第三节共同共有 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思考问题: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不同 共同共有向按份共有的转化 一、同共有的内部关系 1.共有物的占有、 使用 、收益和处分 2.共有物的管理和费用承担 三、共同共有的外部关系 1.共有人对第三人的权利 4
4 4 、埋藏物的发现 5、 添附 (三)思考与实践 1、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关系 2、所有权平等与分类规定所有权之矛盾与调和 3、集体所有权“虚化”问题的由来与出路 4、区分所有与一物一权之关系 5、埋藏物、遗失物取得中效率与公平之兼顾 6、典型案例 第十三章 共有 (一)目的与要求 明确共有与相关概念的差异、共有的分类、表现形式、共有的内外部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与特征 一、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一)共有的概念 (二)共有特征 第二节 按份共有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二、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1.对共有物的利用和处理 ①对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 ②对共有物的处分 ③共有物的管理与费用负担 ④共有物的分割 2.对于共有份权利的行使 三、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 1.共有人对于第三人的权利 2.共有人对于第三人的义务 第三节 共同共有 一、 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思考问题: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不同 共同共有向按份共有的转化 二、共同共有的内部关系 1.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2.共有物的管理和费用承担 三、共同共有的外部关系 1.共有人对第三人的权利
共有人对第三人的义务 四、共同共有的类型 1.夫妻共有 2.家庭共有 3.共同继承的财产 合伙财产 五、 共有财产的分割 (一)共有物分割的原则 1.根据法律规定原则 2.依据合同约定原则 3.保存和发挥 物的效用 4. 合情合理原 (二)共有物分割的方法 1.实物分割 2.变价分害到 3。作价补偿 第四节准共有 概念 二、准共有中的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 (三)思考与实我 1、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本质区别 2、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在行使上的本质不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十四章用益物权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节的讲授,让学生对用益物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三权 分置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要求学生学握用益物权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用益物权概述 1、 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2、 用益物权的种类 第二节地上权 1、地上权的概念与特征 2、地上权的发生 3 地上权的期限 4、 地上权的效力 5、地上权的消灭 5
5 2.共有人对第三人的义务 四、共同共有的类型 1.夫妻共有 2.家庭共有 3.共同继承的财产 4.合伙财产 五、共有财产的分割 (一)共有物分割的原则 1.根据法律规定原则 2.依据合同约定原则 3.保存和发挥物的效用 4.合情合理原则 (二)共有物分割的方法 1.实物分割 2.变价分割 3.作价补偿 第四节 准共有 一、 概念 二、准共有中的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 (三)思考与实践 1、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本质区别 2、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在行使上的本质不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十四章 用益物权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节的讲授,让学生对用益物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三权 分置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用益物权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用益物权概述 1、 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2、 用益物权的种类 第二节 地上权 1、 地上权的概念与特征 2、 地上权的发生 3、 地上权的期限 4、 地上权的效力 5、 地上权的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