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64303 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英文名称:Lab0 ur Law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32 分:2 适用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分散考试 先修课程:法律基础 二、课程简介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20世纪初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法律部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颁布了大量劳动法规、政策、文件等。1994年颁布了《劳 动法》,2008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从此,中国劳动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 新的历程。该课程主要讲授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和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 带动与社会保暗法的基木理论、基本法律制度和相关的实条规则,其内容主要句 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体系、地位、宗旨和原则,劳动关系的 认定标准、劳动合同制度、工时与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法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和基本法律制度,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本课程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就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 合同的成立、劳动合同的期限和效力、劳动合同的履行、非典型劳动合同、劳动 合同的解除及经济补偿、工时与休息休假、工资、社会保险等专题作为切入口 以党和国家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为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以 法律条文为线索,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重点问题,进行详 尽的闸述,使学生能够提纲携领,有重点的把握和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论把握。尤其是,使学生了 解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维 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文化和法治素养、劳动情感和劳动精 神、职业道德与和谐劳动关系等理念,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遵守和运用劳动与 社会保障法
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64303 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英文名称:Labour Law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法学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分散考试 先修课程:法律基础 二、课程简介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 20 世纪初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法律部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颁布了大量劳动法规、政策、文件等。1994 年颁布了《劳 动法》,2008 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从此,中国劳动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 新的历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和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法律制度和相关的实务规则,其内容主要包 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体系、地位、宗旨和原则,劳动关系的 认定标准、劳动合同制度、工时与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法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和基本法律制度,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本课程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就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 合同的成立、劳动合同的期限和效力、劳动合同的履行、非典型劳动合同、劳动 合同的解除及经济补偿、工时与休息休假、工资、社会保险等专题作为切入口, 以党和国家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为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以 法律条文为线索,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重点问题,进行详 尽的阐述,使学生能够提纲携领,有重点的把握和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论把握。尤其是,使学生了 解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维 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文化和法治素养、劳动情感和劳动精 神、职业道德与和谐劳动关系等理念,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遵守和运用劳动与 社会保障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内容是本教材的基础,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本部分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学生应重点掌握劳动 与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对象、基本理念,了解本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研究方法, 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对象 1.主要内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联系与区别 劳动法的研究对象 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研究对象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1.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社会主义人权思想 和谐社会与劳动关系 实质正义 社会本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劳动关系理念,人权,正义,社会本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能够在今后学习中自觉运用这些基 本理念。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和谐劳动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2
2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内容是本教材的基础,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本部分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学生应重点掌握劳动 与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对象、基本理念,了解本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学习研究方法, 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对象 1.主要内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联系与区别 劳动法的研究对象 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研究对象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1.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 社会主义人权思想 和谐社会与劳动关系 实质正义 社会本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劳动关系理念,人权,正义,社会本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能够在今后学习中自觉运用这些基 本理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和谐劳动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熟悉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指导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哪些法律制度上? 2.马克思主义原理如何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进行指导? 3.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课题讨论、多媒体等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劳动法基础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是劳动法的基础理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之 学生应重点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和特点、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认识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涵义、主体及权利义务,也了解劳 动法的产生和发展,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认识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关系及劳动法制 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劳动法概述 1,主要内容 (1)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 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 他关系。 (3)劳动法的地位及与其他部门的区别 (4)劳动法及劳动法学的体系(劳动法体系及劳动法学体系的概念) (5)我国劳动法的适应范围(劳动法对空间、时间、人的法律适用,《劳 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6)加强与完善劳动法制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 关系的变化,劳动法制对市场经济体制有序运行的意义) (7)符合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公民有劳动权利 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 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 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 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 原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原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3
3 熟悉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指导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哪些法律制度上? 2.马克思主义原理如何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进行指导? 3.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课题讨论、多媒体等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劳动法基础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是劳动法的基础理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生应重点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和特点、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认识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涵义、主体及权利义务,也了解劳 动法的产生和发展,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认识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关系及劳动法制 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 1.主要内容 (1)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 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 他关系。 (3)劳动法的地位及与其他部门的区别 (4)劳动法及劳动法学的体系 (劳动法体系及劳动法学体系的概念) (5)我国劳动法的适应范围(劳动法对空间、时间、人的法律适用,《劳 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6)加强与完善劳动法制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 关系的变化,劳动法制对市场经济体制有序运行的意义) (7)符合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公民有劳动权利 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劳动者 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 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 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 原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原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认识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关系及劳动法制的重要 性。能运用基本原则分析认识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1.主要内容 (1)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的涵义)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 (3)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4)劳动法律关系的特 (5)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6)劳动法律关系要素概念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3)劳动者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8)用人单位的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的特征 (9)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主 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0)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客 体及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3)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4)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5)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6)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运用本节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律关系。 第三节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1.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工法规” (2)19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立法”,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 《学徒的健康与道德法》 (3)社会主义国因家的劳动法。1922年前苏联的《苏俄劳动法典》 (4)旧中国时期的劳动立法运动。历次全国劳动大会为争取劳动立法 的斗争 (5)旧中用改府而布的主要劳动法规 (6)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 法》。 (7)抗日革命根据地及解放区的劳动立法
4 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认识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关系及劳动法制的重要 性。能运用基本原则分析认识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1.主要内容 (1)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的涵义)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 (3)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4)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5)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6)劳动法律关系要素概念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3)劳动者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8)用人单位的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的特征 (9)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主 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0)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客 体及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3)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4)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5)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6)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运用本节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律关系。 第三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1.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工法规” (2)19 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立法”,1802 年英国议会通过的 《学徒的健康与道德法》 (3)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1922 年前苏联的《苏俄劳动法典》 (4)旧中国时期的劳动立法运动。历次全国劳动大会为争取劳动立法 的斗争 (5)旧中国政府颁布的主要劳动法规 (6)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1931 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 法》。 (7)抗日革命根据地及解放区的劳动立法
(8)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立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因劳动立法的 发展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颁布。 (9)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0)国际劳动立法形式和内容 (11)中国与因际劳工组织的关系及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劳工组织概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中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国际劳工组织概况 (三)课后练习 1.劳动法的原则 2.劳动法的概念 3.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4.劳动法律关系概念 5.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6.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7.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8.中国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9,国标劳工组织概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讲授、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等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系统介绍了就业促进的各项法律制度,应重点掌握国家就业政策与目 标、促进就业的国家职责、就业歧视的认定、就业歧视的法律治理、就业服务和 管理,了解相关制度的主要规定,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就业促进在芳动法中的重要 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就业促进概述 1.主要内容 (1)劳动就业的概念和形式 (2)就业改策与目标 (3)促进就业的国家职贵(我国保护劳动者就业权益的战略举措)
5 (8)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立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劳动立法的 发展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颁布。 (9)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0)国际劳动立法形式和内容 (11)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关系及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劳工组织概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中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国际劳工组织概况 (三)课后练习 1.劳动法的原则 2.劳动法的概念 3.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4.劳动法律关系概念 5.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6.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7.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8.中国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9.国际劳工组织概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讲授、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等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一)目的与要求 本章系统介绍了就业促进的各项法律制度,应重点掌握国家就业政策与目 标、促进就业的国家职责、就业歧视的认定、就业歧视的法律治理、就业服务和 管理,了解相关制度的主要规定,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就业促进在劳动法中的重要 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就业促进概述 1.主要内容 (1)劳动就业的概念和形式 (2)就业政策与目标 (3)促进就业的国家职责(我国保护劳动者就业权益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