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中学09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A、疏密相间(jian)敛声屏(bing)气惝(tang)恍迷离嫉恶(w)如仇 B、削(xue)足适履涂(tu)脂抹粉风光旖(yi)旎暴殄(tian天物」 C、溘(ke)然长逝泥(n1)古不化命运多舛( chuan)弹冠(guan相庆 D、曲高和(he)寡西风东渐(jian)一场( chang)大战贞观(guan)之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一个字琢磨好半天 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功夫,我们不 去过多地提倡 ②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 但这并不 读者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出一个动人的画面来。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 一切”,因而也可以 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④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 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 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 A.以至 妨害 洞悉 不只 B.以至 碍 洞悉 不止 C.以致 妨害 洞察 不只 D.以致 妨妨 碍 洞察 不止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 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B.茅盾经常用“三式”读书法。第一式,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式,精 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式,消化式(只收精华) C.参加编选工作的同志有:孙XX、刘XX、李XX、赵XX、朱ⅩX等五人 D.站在岳阳楼头倚柱远望,茫茫泂庭湖,尽收眼底。杜甫诗云:“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就是真实写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视连续剧《潜伏》开播当晚便在南京地区创下了8.01%的超高收视,且在 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排名中名列第 B.最近,针对民众提出的油价跟涨不跟跌问题,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新的定 价机制规定,降价要根据国际油价二十天内的平均涨跌是否达到4%决定。 C.奥巴马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主张和他谦恭自省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 赞誉,是一个真正具有国际视野、能为美国开辟崭新未来的总统。 D.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专家们认为,广大出口加工型企业只有大力 开拓国内市场,学会内销与外销两条腿走路,才能逐步完善企业销售网络,实现 自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共9分)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 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
河北省冀州中学 09-10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 ) A、疏密相间(jiàn) 敛声屏(bǐng)气 惝(tǎng)恍迷离嫉恶(wù)如仇 B、削(xuē)足适履 涂(tú)脂抹粉 风光旖(yǐ)旎 暴殄(tiǎn)天物 C、溘(kè)然长逝 泥(ní)古不化 命运多舛(chuǎn) 弹冠(guān)相庆 D、曲高和(hè)寡 西风东渐(jiàn) 一场(cháng)大战 贞观(guàn)之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一个字琢磨好半天, 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功夫,我们不 去过多地提倡。 ②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 但这并不 读者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出一个动人的画面来。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 一切”,因而也可以 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④我要给阿 Q 做正传,已经 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 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 A.以至 妨害 洞悉 不只 B.以至 妨 碍 洞悉 不止 C.以致 妨害 洞察 不只 D.以致 妨 碍 洞察 不止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 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B.茅盾经常用“三式”读书法。第一式,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式,精 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式,消化式(只收精华)。 C.参加编选工作的同志有:孙 XX、刘 XX、李 X X、赵 X X、朱 X X 等五人。 D.站在岳阳楼头倚柱远望,茫茫洞庭湖,尽收眼底。杜甫诗云:“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就是真实写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视连续剧《潜伏》开播当晚便在南京地区创下了 8.01%的超高收视,且在 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排名中名列第一。 B.最近,针对民众提出的油价跟涨不跟跌问题,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新的定 价机制规定,降价要根据国际油价二十天内的平均涨跌是否达到 4%决定。 C.奥巴马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主张和他谦恭自省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 赞誉,是一个真正具有国际视野、能为美国开辟崭新未来的总统。 D.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专家们认为,广大出口加工型企业只有大力 开拓国内市场,学会内销与外销两条腿走路,才能逐步完善企业销售网络,实现 自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共 9 分)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 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
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 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 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 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 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 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 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 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 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 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 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 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 《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 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 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5.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6.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 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 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 意安排曹操橫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 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 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 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 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 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 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 28 页,中华书局 1980 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 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 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 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 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 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 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 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 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 《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 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 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5.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6.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 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 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 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 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 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 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 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 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 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 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 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 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 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 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 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 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 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 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 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 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8.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 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 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 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 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 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 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 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10.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 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 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 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 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 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 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 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 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 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 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 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 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 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 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 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 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8.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卜式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 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 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 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 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 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 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 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10.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 都留给了弟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 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 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 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 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 达自己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 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10分)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2) 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 也 (3)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注】。淡烟流水画屏幽。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穷秋:夏历九月。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 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 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4分) (2)梁启超曾将下阕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 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新奇”在何处?(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及作者作品的空缺部分。(二选一)(共5分) ()①师者, 。(韩愈《师 说》) ②故不积跬步, 《 ③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 登仙。(苏轼《赤壁赋》) (①人生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 忆 。(李商隐《锦瑟》)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 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 都留给了弟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 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 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 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 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 达自己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 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0 分) 四、(23 分) 11.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10 分) (1)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2) 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 也。 (3) 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注】。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穷秋:夏历九月。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 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 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4 分) (2)梁启超曾将下阕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 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新奇”在何处?(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及作者作品的空缺部分。(二选一) (共 5 分) ㈠①师者, 。(韩愈《师 说》) ②故不积跬步, 。( 《 》) ③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 登仙。(苏轼《赤壁赋》) ㈡①人生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 ③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 忆, 。(李商隐《锦瑟》)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7 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 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
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 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甲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 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 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 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 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 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 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 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一—一从春日开始萌发, 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 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一一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 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 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 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 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 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 却还在夜色里跋涉—一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 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 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一一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 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 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 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 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 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 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 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 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 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 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 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一-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 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 删尽繁枝缛叶一一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 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 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 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
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 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 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 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 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 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 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 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 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 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 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 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 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 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 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 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 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 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 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 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 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 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 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 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 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 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 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 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 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 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 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 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 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 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 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 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