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基础选择(本题共9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弄(long)堂蜕(tui)变喋(die)血病入膏育(hung B.敛裾(j) 变徵(hu) 袅(nio)娜安步当(dng)车 C.搽(cha)粉啁(zhu)啾攒(zn)射 博闻强识(shi) D.颀(xn)长 作揖(y) 殷(yn)红 殒(yn)身不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査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 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 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正确 B.“变徵”中的“徵”应读作“zh”,“安步当车”中的“当”应读作 “dang C.“攒射”中的“攒”应读作“cuan”,“博闻强识”中的“识”应读作 “zhi” D.“颀长”中的“颀”应读作“q1”,“殷红”中的“殷”应读作“yn”。 故选:A。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ao”不读“xiao”,“恪守 的恪读“ke”不读“ge 缕”读“1”而不读“1u”,“咯血”的“咯”读 “k”,不读“ke”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 读“zhen”,后者读“ji”,两者容易混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撰写 租赁 九宵谈笑风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修葺福址 噩梦 义愤填鹰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菲薄 叱咤 浸渍 蓊蓊郁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婆挲 玉玦 笙萧 目眦尽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分析】本题考査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 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解答】A.“九宵”中的“宵”应改为“霄”。“谈笑风声”中的“声”应改 为“生 B.“福址”中的“址”应改为“祉”。“义愤填鹰”中的“鹰”应改为“膺”; C.正确 D.“婆挲”中的“挲”应改为“娑”。“笙萧”中的“萧”应改为“箫” 故选:C 3.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描写月下荷花,连用了两个拟人 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感情,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写作者想象着自己立于长天秋水的大自 然里,同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
河北省保定市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基础选择(本题共 9 题,每小题 2 分,共 18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弄(lòng)堂 蜕(tuì)变 喋(dié)血 病入膏肓(hung) B.敛裾(j) 变徵(hu) 袅(nio)娜 安步当(dng)车 C.搽(chá)粉 啁(zhu)啾 攒(zn)射 博闻强识(shí) D.颀(xn)长 作揖(y) 殷(yn)红 殒(yn)身不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 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 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正确; B.“变徵”中的“徵”应读作“zh”,“安步当车”中的“当”应读作 “dàng”; C.“攒射”中的“攒”应读作“cuán”,“博闻强识”中的“识”应读作 “zhì”; D.“颀长”中的“颀”应读作“qí”,“殷红”中的“殷”应读作“yn”。 故选:A。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 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而不读“lu”,“咯血”的“咯”读 “k”,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 读“zhèn”,后者读“ji”,两者容易混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撰写 租赁 九宵 谈笑风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修葺 福址 噩梦 义愤填鹰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菲薄 叱咤 浸渍 蓊蓊郁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婆挲 玉玦 笙萧 目眦尽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 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解答】A.“九宵”中的“宵”应改为“霄”。“谈笑风声”中的“声”应改 为“生”; B.“福址”中的“址”应改为“祉”。“义愤填鹰”中的“鹰”应改为“膺”; C.正确。 D.“婆挲”中的“挲”应改为“娑”。“笙萧”中的“萧”应改为“箫”。 故选:C。 3.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描写月下荷花,连用了两个拟人, 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感情,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写作者想象着自己立于长天秋水的大自 然里,同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比喻手法,“交给我带去,有什 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运用了反问手法 D.《故都的秋》中写牵牛花“蓝色、白色最佳,紫黑次之,淡红最下”,从视 觉效果上突出北国秋的特点,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词解释有误的项是()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假如没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 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 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再拜:拜了两次,表示尊敬。句意为:恭敬地奉交给大将军您 故选:D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 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 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 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 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下列各组加粗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相同的一组是() 沛公欲王关中 道芷阳间行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且贰于楚 也集 皆白衣冠以送之 舞幽壑之潜蛟 群贤毕至,少长咸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A. B. C. D 【分析】此题考査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 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 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解答】王,名词作动词,称王;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朝,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舞,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纪小的人和年纪大的 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是名词作动词;活用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 故选:D。 【点评】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 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 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 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名词作动词) 也,而绝江河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比喻手法,“交给我带去,有什 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运用了反问手法。 D.《故都的秋》中写牵牛花“蓝色、白色最佳,紫黑次之,淡红最下”,从视 觉效果上突出北国秋的特点,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词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假如没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 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 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再拜:拜了两次,表示尊敬。句意为:恭敬地奉交给大将军您。 故选:D。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 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 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 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 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下列各组加粗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相同的一组是( ) 沛公欲王关中 道芷阳间行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且贰于楚 也 皆白衣冠以送之 舞幽壑之潜蛟 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A. B. C. D. 【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 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 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解答】王,名词作动词,称王;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朝,名词作状语, 在早晨;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舞,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纪小的人和年纪大的 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是名词作动词;活用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 故选:D。 【点评】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 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 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 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名词作动词) 也,而绝江河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 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敌人远(形容 词作动词)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3.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 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 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名词作状语)事之。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 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 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如:吾年未四十,而视(动词作名 词)茫茫,而发苍苍。 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 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名词的 使动用法)之乎。 6.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 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 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 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如:成以其小,劣(意动用法)之。 6.下列加粗字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D.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 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 析、排查。 【解答】A.“自足”,满足。古今同义。 B.“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C.“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D.“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故选:A 【点评】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 它们,不仅有利于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1) 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 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 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 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 断词义间的差异。(2)结合上下文语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 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 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 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短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 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敌人远(形容 词作动词)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3.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 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 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名词作状语)事之。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 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 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如:吾年未四十,而视(动词作名 词)茫茫,而发苍苍。 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 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名词的 使动用法)之乎。 6.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 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 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 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如:成以其小,劣(意动用法)之。 6.下列加粗字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 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 析、排查。 【解答】A.“自足”,满足。古今同义。 B.“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C.“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D.“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故选:A。 【点评】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 它们,不仅有利于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1) 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 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 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 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 断词义间的差异。(2)结合上下文语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 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 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 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短
语、句子等在语段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 下文语境。 7.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距关,毋内诸侯 秦王还柱而走 因人之力而敝之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偭规矩而改错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箱帘六七十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査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 多背。 【解答】“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还”通“环”,环 绕:“泮”通“畔”,边界、尽头;“错”通“措”, 帘”通“奁”,匣 子 故选:B 【点评】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滕王阁序》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滕王阁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六国论》) 8.下列各组中句式相同的项是() 此余之所得也/何为其然也 B.仕宦于台阁/夫晋,何厌之有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高余冠之岌岌兮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为击破沛公军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 能准确快速判断 【解答】A.判断句,“也”表判断。译为:这是我得到(学习到)的东西。/ 宾语前置,应为“为何其然也”。译为:(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B.状语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译为:在朝廷中做官。/宾语前置,应为“夫 晋,有何厌”。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C.定语后置,应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译为:燕太子丹及知道这件事的宾 客。/定语后置,应为“高余岌岌之冠”。译为:加高我高高的帽子 D.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省略句,应为“为(吾)击破沛公军”。译为: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故选:C 【点评】宾语前置句中的两种类型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语、句子等在语段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 下文语境。 7.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距关,毋内诸侯 秦王还柱而走 因人之力而敝之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偭规矩而改错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箱帘六七十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 多背。 【解答】“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还”通“环”,环 绕;“泮”通“畔”,边界、尽头;“错”通“措”,置;“帘”通“奁”,匣 子。 故选:B。 【点评】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滕王阁序》)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滕王阁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六国论》) 8.下列各组中句式相同的项是( ) A.此余之所得也/何为其然也 B.仕宦于台阁/夫晋,何厌之有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高余冠之岌岌兮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为击破沛公军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 能准确快速判断。 【解答】A.判断句,“也”表判断。译为:这是我得到(学习到)的东西。/ 宾语前置,应为“为何其然也”。译为:(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B.状语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译为:在朝廷中做官。/宾语前置,应为“夫 晋,有何厌”。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C.定语后置,应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译为:燕太子丹及知道这件事的宾 客。/定语后置,应为“高余岌岌之冠”。译为:加高我高高的帽子。 D.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省略句,应为“为(吾)击破沛公军”。译为: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故选:C。 【点评】宾语前置句中的两种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 糜、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 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 伊 注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 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 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2)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绑者的人是干什么的?”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 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 B.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雨巷》, 他也因此被誉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戴望舒诗集》等。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 主义传统的源头。它与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风骚”。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 和积累。 【解答】 南宋著名文学家”错误,苏轼应是北宋人。 故选:D。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 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 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 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 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 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 糜、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 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 伊。 注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 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 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2)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绑者的人是干什么的?”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 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 B.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雨巷》, 他也因此被誉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戴望舒诗集》等。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 主义传统的源头。它与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风骚”。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 和积累。 【解答】D.“南宋著名文学家”错误,苏轼应是北宋人。 故选:D。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 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 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 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 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 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