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中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永才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务必将1至6题,11至14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主观题答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 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 “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 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 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 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 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一既被当 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 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 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 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 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 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 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 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 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 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 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 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 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 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 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
南宫中学 2011—2012 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永才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务必将 1 至 6 题,11 至 14 题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2.主观题答题时请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 每小题 3 分) 每年农历 7 月初 7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 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 “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 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 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 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 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 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 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 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 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 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 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 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 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 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 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 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 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 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 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 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 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 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
担起一定的责任。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 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 宣扬其内在精神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 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 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 生活方式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 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 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 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 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 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 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 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 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 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 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 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十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 之术测算命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 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 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 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 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 生活方式。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每小题 3 分)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 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 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 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 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 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 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 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 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 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 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 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 之术测算命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订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 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 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 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 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4分)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3分)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分) (二)诗歌阅读(8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4分) (2)本词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在下面4小题中任选3道,补写出空缺部分。(6分) (1)天大寒 ,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 愈《师说》)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 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 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 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 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阅读(8 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4 分) (2)本词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9.在下面 4 小题中任选 3 道,补写出空缺部分。(6 分) (1)天大寒, , ,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陶渊明《饮酒》) (3)人非生而知之者,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 愈《师说》)
(4)想当年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10.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 好人是之 郭启宏 于是之卧病多年。期间曾住过中医院,虽不辨识探视者,犹能眼观电视里《茶馆》的画 面,手指自己“哦哦”几声;今年春上我去协和病房看望,他沉疴绵慑,已经连电视也不能 看了。回想起当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从《龙须沟》里程疯子听知小妞子淹死时倚 门搓泥的神情,到《茶馆》里粘贴“莫谈国事”后摩挲着双手走路的步态,便有一种难以言 喻的酸痛,岂止是人世无常的浩叹,更有文化层面的惆怅… 自从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归荒诞的史学经典:世上只分好人和坏人,且带相,就像 《镜花缘》所描绘,好人脚下一朵红云,坏人则一团黑气,望之即知,免得上当。 我于1989年从北昆调入人艺。此前,我正经历着一段人生坎坷路,我当然愿意进入这 座辉煌的艺术殿堂。如果记忆无误,从问题的提出,到调动的完成,前后不过短短五天!人 常说,于是之办事优柔,我要说,谬也!于是之是个有肩膀头的爷们。 是之希望我早日出作品,我则要求给予充裕的时间,实现由戏曲向话剧的“转轨”。他 问,“多久?”我说,“两三年吧。”“能不能短点?”“努力。”事后偶尔碰面,他又问,“写 了吗?”我说,“不是说好……”他狡黠一笑,“哦,忘了,不过,有了构思无妨谈谈,大家 帮着出出点子。”我怀疑他的记性,感激他的好心,这叫大智若愚! 转年初夏,我怀揣《李白》初稿,忐忑着轻敲他的办公室,他正开会,我抱歉地说,“ 要一分钟……”他走到门外,小眼睛闪烁睿智,“有了?”我点点头。“写什么的?”“李白。” “我来!”他未看剧本就表态,分明是在鼓励我。“就是为你写的!”我也机敏起来,舌灿莲 花。半个月后,是之约我共进工作午餐,不是二人,是三人,导演苏民介入了。从迷惘彷徨 到云破天开,恍惚转瞬。 一个艺术家的好品德贯穿于艺术行为的全过程之中。当我怀着感激之情回顾人艺对《李 白》的经营的时候,我每每为是之的付出所感动。无论是艺术管理的理念,还是艺术创作的 思维,都给人启迪。有一天,老于说,“我琢磨《李白》应有自身独特的形式,反正跟杜甫 不一样,应该空灵一些。咳,我也没想好,我这是难为作者了!”啊,空灵……太对了,也 太难了!我为此犯晕,辗转反侧好几晚,为了《李白》空灵,我可是一点也不空灵。 反复最多的是全剧的高潮一一李白与妻子分手,一种情投意合的最后诀别。“最后诀别 的必然性与“情投意合”的暂住性形成强烈的冲突,这正是戏剧性之所在!我和导演为这番 发现而樽俎交欢。没想到老于看后却不满意。我懵了。又过了几天,老于说他又看了几遍, 觉得似乎也只能这么写,他原先的意见收回。我又懵了!——我作剧几十年,遇到文化官员 无数,愣是没有听说过哪位说过“意见收回”的话!我扪心自问,为什么老于看第一遍不满 意,而后觉得还可以?其间有无直觉与思考的参差?戏剧流程不允许“思维暂留”,观剧自 是“一次完成”,怎能奢望观众再看三看?我终于从老于 次直觉中悟出了毛病,于是 啊,是之对我、对《李白》应该不是特殊关照。他有平民意识、平民视角,从来一视同 仁。他长期领导创作,言论颇多警策。 他说:“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而是作者写出来的。我觉得这个观念很重要,不好 颠倒了。”“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们的劳动。要肯于承认自己不如作者,至少在他所写的题材 上,你不如他们懂得多
(4)想当年,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2 分) 10.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 好人是之 郭启宏 于是之卧病多年。期间曾住过中医院,虽不辨识探视者,犹能眼观电视里《茶馆》的画 面,手指自己“哦哦”几声;今年春上我去协和病房看望,他沉疴绵惙,已经连电视也不能 看了。回想起当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从《龙须沟》里程疯子听知小妞子淹死时倚 门搓泥的神情,到《茶馆》里粘贴“莫谈国事”后摩挲着双手走路的步态,便有一种难以言 喻的酸痛,岂止是人世无常的浩叹,更有文化层面的惆怅…… 自从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归荒诞的史学经典:世上只分好人和坏人,且带相,就像 《镜花缘》所描绘,好人脚下一朵红云,坏人则一团黑气,望之即知,免得上当。 我于 1989 年从北昆调入人艺。此前,我正经历着一段人生坎坷路,我当然愿意进入这 座辉煌的艺术殿堂。如果记忆无误,从问题的提出,到调动的完成,前后不过短短五天!人 常说,于是之办事优柔,我要说,谬也!于是之是个有肩膀头的爷们。 是之希望我早日出作品,我则要求给予充裕的时间,实现由戏曲向话剧的“转轨”。他 问,“多久?”我说,“两三年吧。”“能不能短点?”“努力。”事后偶尔碰面,他又问,“写 了吗?”我说,“不是说好……”他狡黠一笑,“哦,忘了,不过,有了构思无妨谈谈,大家 帮着出出点子。”我怀疑他的记性,感激他的好心,这叫大智若愚! 转年初夏,我怀揣《李白》初稿,忐忑着轻敲他的办公室,他正开会,我抱歉地说,“只 要一分钟……”他走到门外,小眼睛闪烁睿智,“有了?”我点点头。“写什么的?”“李白。” “我来!”他未看剧本就表态,分明是在鼓励我。“就是为你写的!”我也机敏起来,舌灿莲 花。半个月后,是之约我共进工作午餐,不是二人,是三人,导演苏民介入了。从迷惘彷徨 到云破天开,恍惚转瞬。 一个艺术家的好品德贯穿于艺术行为的全过程之中。当我怀着感激之情回顾人艺对《李 白》的经营的时候,我每每为是之的付出所感动。无论是艺术管理的理念,还是艺术创作的 思维,都给人启迪。有一天,老于说,“我琢磨《李白》应有自身独特的形式,反正跟杜甫 不一样,应该空灵一些。咳,我也没想好,我这是难为作者了!”啊,空灵……太对了,也 太难了!我为此犯晕,辗转反侧好几晚,为了《李白》空灵,我可是一点也不空灵。 反复最多的是全剧的高潮——李白与妻子分手,一种情投意合的最后诀别。“最后诀别” 的必然性与“情投意合”的暂住性形成强烈的冲突,这正是戏剧性之所在!我和导演为这番 发现而樽俎交欢。没想到老于看后却不满意。我懵了。又过了几天,老于说他又看了几遍, 觉得似乎也只能这么写,他原先的意见收回。我又懵了!——我作剧几十年,遇到文化官员 无数,愣是没有听说过哪位说过“意见收回”的话!我扪心自问,为什么老于看第一遍不满 意,而后觉得还可以?其间有无直觉与思考的参差?戏剧流程不允许“思维暂留”,观剧自 是“一次完成”,怎能奢望观众再看三看?我终于从老于的第一次直觉中悟出了毛病,于是, 改!…… 啊,是之对我、对《李白》应该不是特殊关照。他有平民意识、平民视角,从来一视同 仁。他长期领导创作,言论颇多警策。 他说:“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而是作者写出来的。我觉得这个观念很重要,不好 颠倒了。”“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们的劳动。要肯于承认自己不如作者,至少在他所写的题材 上,你不如他们懂得多
好些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我的戏上演了,我握着老于的手哭了,哭得很伤心,竟哭醒 了。我很纳闷,我发表过近百部剧本,多半上演了,何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于是之: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在娓娓的叙述性语言中穿插一些精要的议论语句,使传主的精神风貌鲜明地展 现在读者面前。 B.文章结尾处详写梦境,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艺术地表现了“我”因剧本难以上演 愧对于是之的复杂感情。 C.“更有文化层面的惆怅”,把作者难以言喻的心酸具体化,意在说明于是之舞台形象 的渐行渐远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 “于是之是个有肩膀头的爷们”,语言诙谐中又有赞叹,写出于是之先生性格中勇于 担当的一面。 E.为了突出于是之先生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详写“我”创作《李白》剧本时,于是 之先生给予我大量的指点与帮助 (2)依据文意,理解下列画线内容在文中所包含的深意。(4分) ①“我来!” ②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而是作者写出来的 (3)作者为什么说“自从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归荒诞的史学经典”,请结合传记内容 加以简析。(6分) (4)关于《李白》剧本的修改,作者写道:“我终于从老于的第一次直觉中悟出了毛病 于是,改!”你怎样认识文中所说的“直觉”和“思考”。(7分) 第Ⅱ卷(表达8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强横/横暴 铜臭/乳臭未干 船只/只身一人 B.行头/行止 当真/螳臂当车 纰缪/未雨绸缪 C.熨帖/熨斗 方便/大腹便便 露相/抛头露面 弱冠/夺冠 几何/窗明几净 竭诚/竭泽而渔 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 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好些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我的戏上演了,我握着老于的手哭了,哭得很伤心,竟哭醒 了。我很纳闷,我发表过近百部剧本,多半上演了,何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于是之: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在娓娓的叙述性语言中穿插一些精要的议论语句,使传主的精神风貌鲜明地展 现在读者面前。 B.文章结尾处详写梦境,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艺术地表现了“我”因剧本难以上演, 愧对于是之的复杂感情。 C.“更有文化层面的惆怅”,把作者难以言喻的心酸具体化,意在说明于是之舞台形象 的渐行渐远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 D.“于是之是个有肩膀头的爷们”,语言诙谐中又有赞叹,写出于是之先生性格中勇于 担当的一面。 E.为了突出于是之先生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详写“我”创作《李白》剧本时,于是 之先生给予我大量的指点与帮助。 (2)依据文意,理解下列画线内容在文中所包含的深意。(4 分) ①“我来!” ②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而是作者写出来的。 (3)作者为什么说“自从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归荒诞的史学经典”,请结合传记内容 加以简析。(6 分) (4)关于《李白》剧本的修改,作者写道:“我终于从老于的第一次直觉中悟出了毛病, 于是,改!”你怎样认识文中所说的“直觉”和“思考”。(7 分) 第Ⅱ卷(表达 86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6 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强横./横.暴 铜臭./乳臭.未干 船只./只.身一人 B.行.头/行.止 当.真/螳臂当.车 纰缪./未雨绸缪. C.熨.帖/熨.斗 方便./大腹便.便 露.相/抛头露.面 D.弱冠./夺冠. 几.何/窗明几.净 竭.诚/竭.泽而渔 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 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