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中学2013届高三一轮检测语文 、(共9分,每小题3分) 瓷的中国心 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对哪怕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也是应该有一些 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绐人的 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 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 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 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 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 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 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 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 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 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 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 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红、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 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 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釉为贵,黄是帝王 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 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 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沉稳。 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 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 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 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 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 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 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 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 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 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 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 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 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 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 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 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 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 天人合一”的思想。 1.不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的一项是
河北省冀州中学 2013 届高三一轮检测语文 一、(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瓷的中国心 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对哪怕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也是应该有一些 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 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 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 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 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 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 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 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 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 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 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 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 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红、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 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 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釉为贵,黄是帝王 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 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 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沉稳。 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 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 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 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 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 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 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 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 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 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 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 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 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 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 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 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 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 “天人合一”的思想。 1.不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的一项是 ( )
A.中国瓷的形制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如柳叶瓶,海棠碗,斗笠碗等瓷 器多以自然景物作为形制。 B.中国瓷的釉色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如秘 色瓷的釉色临摹雨过天晴的青色 C.单色釉具有单纯和清澈之美,和青花相比,单色釉更接近瓷的本意,更能表 体现出瓷对自然的依恋。 D.瓷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的制作工序也少不了天意的参与,再如“窑 变”产生的釉色也是自然天成的杰作。 2.对“中国瓷凝聚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既表现了对自然的依恋,也传达出中国人审美 理想。 B.中国瓷的釉色可以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和中国人端 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 C.以“斗笠碗”为例,人们喜欢斗笠的形制,是和中国人追求“保持正襟危坐 的端庄”心理一致的。 D.中国瓷旷世无双,全世界制作瓷器的国家很多,但瓷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 形象。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到了宋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渐渐变化,追求细腻细致之美,这一点在花瓣口 碗的花瓣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 B.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觉,体现着瓷对自然的依 恋的人心因素 C.中国瓷上凝聚的‘天人合一’思想”实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 想 D.文尾从瓷器的釉色和形制两方面说明了外销瓷和东洋瓷的特点,意在从反面 说明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 二、古诗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 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 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 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 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 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畜之 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蚧。 蚧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 是助诘蚧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 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 “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 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 引兵罢
A.中国瓷的形制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如柳叶瓶,海棠碗,斗笠碗等瓷 器多以自然景物作为形制。 B.中国瓷的釉色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如秘 色瓷的釉色临摹雨过天晴的青色。 C.单色釉具有单纯和清澈之美,和青花相比,单色釉更接近瓷的本意,更能表 体现出瓷对自然的依恋。 D.瓷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的制作工序也少不了天意的参与,再如“窑 变”产生的釉色也是自然天成的杰作。 2.对“中国瓷凝聚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既表现了对自然的依恋,也传达出中国人审美 理想。 B.中国瓷的釉色可以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和中国人端 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 C.以“斗笠碗”为例,人们喜欢斗笠的形制,是和中国人追求“保持正襟危坐 的端庄”心理一致的。 D.中国瓷旷世无双,全世界制作瓷器的国家很多,但瓷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 形象。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到了宋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渐渐变化,追求细腻细致之美,这一点在花瓣口 碗的花瓣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 B.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觉,体现着瓷对自然的依 恋的人心因素。 C.中国瓷上凝聚的‘天人合一’思想”实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 想。 D.文尾从瓷器的釉色和形制两方面说明了外销瓷和东洋瓷的特点,意在从反面 说明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 二、古诗文阅读(18 分,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 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 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 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 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 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 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畜之。 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 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 是助诘蚡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 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 “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 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 引兵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欲, 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 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 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 谢称:“《春秋》襄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 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 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节选自《汉书 ·严助传》)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pai)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 最: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臣数诎 诎:驳倒,屈服 B.蚧以为越人相攻击 相:互相 C.诚能,何故弃之 诚:确实,实在 D.间者,阔焉久不闻问 间:最近,近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 B.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C.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 D.不足烦中国往救也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严助“贤良”的一组是 )2分 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 ②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③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④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 大臣数诎 ⑤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⑥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助在人才选拔中因善于对策而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严助是特 别被皇上看重的贤良人士之一。 B.东方朔、枚皋因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俳优看待。这正与 严助的被重用形成鲜明对照。 C.在救援东瓯问题上,严助与太尉发生了分歧。皇上派严助调会稽之兵渡海作 战,击溃闽越之兵 D.严助向武帝申请回乡做了会稽太守,因几年没有他的消息,武帝有所责备。 严助惶恐谢罪,得到武帝宽饶,且被留在武帝身边 第Ⅱ卷(共123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4分 答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9—-10题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欲, 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 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 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 谢称:“《春秋》襄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 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 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节选自《汉书 •严助传》)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pái)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 最: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大臣数诎 诎:驳倒,屈服 B.蚡以为越人相攻击 相:互相 C.诚能,何故弃之 诚:确实,实在 D.间者,阔焉久不闻问 间:最近,近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 B.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C.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 D.不足烦中国往救也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严助“贤良”的一组是 ( )2 分 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 ②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③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④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 大臣数诎 ⑤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 ⑥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严助在人才选拔中因善于对策而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严助是特 别被皇上看重的贤良人士之一。 B.东方朔、枚皋因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俳优看待。这正与 严助的被重用形成鲜明对照。 C.在救援东瓯问题上,严助与太尉发生了分歧。皇上派严助调会稽之兵渡海作 战,击溃闽越之兵。 D.严助向武帝申请回乡做了会稽太守,因几年没有他的消息,武帝有所责备。 严助惶恐谢罪,得到武帝宽饶,且被留在武帝身边。 第Ⅱ卷(共 123 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4 分) 答: 。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6 分) 答: 。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 9——10 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9、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刻画白鹭的?(6分) 10、简析白鹭形象,并分析本诗表达的的思想感情?(5分) (三)古诗文填空(6分,每句1分) 11、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 经·氓》 ②桂棹兮兰桨, ,望美人兮天 方。(苏轼《赤壁赋》) ③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④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 琶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俄罗斯大地的良心 赵柏田 1910年11月7日,在偏僻荒凉的阿斯塔波沃铁路小站,俄罗斯大地的良心 列夫·托尔斯泰停止了呼吸。在他去世前最后的清醒里,飘进屋子的冰凉的气息, 是不是让他想起了碾过安娜的那列宿命的火车? 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几年,在他的亲人和朋友们中间越来越经常地谈到,不远的 将来他要离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走。但谁也没想到,“把他从家里抛到路上” 的“那种绝望的曝发”,提早死亡降临到了老人身上。 托尔斯泰与他的妻子、儿子们对立的那条界线,是他对俄罗斯千百万农民悲惨命 运的同情,是他自觉意识到了某种极端的不合理一一在这种制度下,一部分人占 有全部的土地,游手好闲,而农民在一小块的土地上,在饥饿和贫困中养活奴役 和压迫自己的人。令他深感痛苦的是他处在一个虚伪的、两重性的位置上:一面 是他的信徒在坐牢,在流放地受折磨;一面是他这个新宗教的传布者、反政府著 作的作者,住在地主高大的邸宅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的日记记录了那种耗 损他精神的痛苦:“我没吃午饭。一想到自己卑劣地生活在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中间就感到痛苦和烦恼。”“真可耻,可耻极了。昨天骑马从一群砸石头的人身 旁走过,就好像我在通过队列受到鞭笞一样。”他经常收到一些来信,指责他的 生活与宣扬的学说不一致。一个大学生在信中向他呼吁:“放弃伯爵的领地,把 财产分给自己的亲人或穷人,自己分文不留,从一个城市乞讨到另一个城市。 这封狂热的信使老人激动万分,他说:“如果不为女儿,我就走了。” 这一年的7月22日,老人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就在这一天,在格 鲁蒙特的树林里,他签署了一份剥夺他的妻子和他的儿子对他的文学遗产继承权 的文件。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人民的财富,他希 望死后他的著作能无偿地为所有愿意的人享用。他的妻子和儿子们出于自私的动 机,千方百计想知道遗嘱的秘密,他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9、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刻画白鹭的?(6 分) 10、简析白鹭形象,并分析本诗表达的的思想感情?(5 分) (三)古诗文填空(6 分,每句 1 分) 11、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诗 经·氓》 ②桂棹兮兰桨, 。 ,望美人兮天 一方。(苏轼《赤壁赋》) ③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④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 琶行》)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俄罗斯大地的良心 赵柏田 1910 年 11 月 7 日,在偏僻荒凉的阿斯塔波沃铁路小站,俄罗斯大地的良心—— 列夫·托尔斯泰停止了呼吸。在他去世前最后的清醒里,飘进屋子的冰凉的气息, 是不是让他想起了碾过安娜的那列宿命的火车? 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几年,在他的亲人和朋友们中间越来越经常地谈到,不远的 将来他要离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走。但谁也没想到,“把他从家里抛到路上” 的“那种绝望的曝发”,提早死亡降临到了老人身上。 托尔斯泰与他的妻子、儿子们对立的那条界线,是他对俄罗斯千百万农民悲惨命 运的同情,是他自觉意识到了某种极端的不合理——在这种制度下,一部分人占 有全部的土地,游手好闲,而农民在一小块的土地上,在饥饿和贫困中养活奴役 和压迫自己的人。令他深感痛苦的是他处在一个虚伪的、两重性的位置上:一面 是他的信徒在坐牢,在流放地受折磨;一面是他这个新宗教的传布者、反政府著 作的作者,住在地主高大的邸宅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的日记记录了那种耗 损他精神的痛苦:“我没吃午饭。一想到自己卑劣地生活在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中间就感到痛苦和烦恼。”“真可耻,可耻极了。昨天骑马从一群砸石头的人身 旁走过,就好像我在通过队列受到鞭笞一样。”他经常收到一些来信,指责他的 生活与宣扬的学说不一致。一个大学生在信中向他呼吁:“放弃伯爵的领地,把 财产分给自己的亲人或穷人,自己分文不留,从一个城市乞讨到另一个城市。” 这封狂热的信使老人激动万分,他说:“如果不为女儿,我就走了。” 这一年的 7 月 22 日,老人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就在这一天,在格 鲁蒙特的树林里,他签署了一份剥夺他的妻子和他的儿子对他的文学遗产继承权 的文件。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人民的财富,他希 望死后他的著作能无偿地为所有愿意的人享用。他的妻子和儿子们出于自私的动 机,千方百计想知道遗嘱的秘密,他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更加不堪忍受。终于他出走了,离开了他憎恨的那个“老爷的王国”。离开了所 有那些“把他变成摇钱树的人”,离开了他自己的温良仁爱哲学的牢笼 他怀着这样的夙愿走了:到乡村去,住在一个哪怕是最小,但确是单独的、暖和 的小农舍里去,住到农民兄弟的中间去。 陪伴着托尔斯泰度过充满痛苦煎熬和紧张事件的最后一年的布尔加科夫,在托尔 斯泰死后出版的日记中,记录了这一出走的经过 1910年10月28日。一个冬天的夜晚,和往常一样,托尔斯泰在亚斯纳亚波利 亚纳庄园的书房里停下了一天的工作,吹熄了桌上的蜡烛,回到自己的卧室躺了 下来。深夜12点多了,窗外是风声、雨声,托尔斯泰却睡意全无。过了一会儿 透过门缝他看见自己的书房里亮起了烛光,并听到了翻动纸张的“沙啦沙啦” 声。那是他的妻子索菲亚,她为折磨着自己的猜疑心所驱使,正在寻找立下遗嘱 的字据。 他的这一举止,在托尔斯泰已经满溢的忍耐之杯中又添加了最后一滴。出走的决 定在他心中忽然成型,再也不能更改。他从床上坐起来,就着烛光,给她留下了 一份告别信: 我的离去定会使你伤心。为此我很抱歉,但请你理解并相信,除此一举我别无他 法……我再也不能在我曾经生活过的那种奢侈环境中继续生活下去了。而我现在 做的,正是我这样年纪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离开世俗生活,独自宁静地度过此 生最后的时日。 请你理解这点。即使你打听到了我在哪里,也不要来找我。你若来了只会恶化你 我的处境,但绝不会改变我的决定。 随后他举着蜡烛。蹑手蹑脚地下楼,叫醒了家庭医生和马车夫。他这样平静地 对他们说:“我马上就要走了……永远离开。来吧,帮我收拾行装。”他只带了 很少一点衣物和生活用品。五点半钟,四轮马车驶出了庄园,融进了比墨还黑的 夜色中。 天亮的时候,他们到了亚先基火车站,在那儿,他们将乘坐八点钟的火车去南方 透过候车大厅满是油污的玻璃窗,老人看见了喘着粗气的火车头,和远处铁路边 破烂衣衫的捡煤渣的孩子,他的眼里含着热泪,他的脸像一个热病患者一般通红。 医生关切地问他是不是病了,托尔斯泰笑了:“我以前过的确实是病态的生活, 但现在我感到好多了,大地的气息吹进了我的胸膛。” 尽管如此,还是改变不了这场出走以悲剧来收尾。命运已经注定,这是老人最后 次乘坐火车巡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长长的旅途中,火车无休止地颤动着,生 命像受了惊的小鸟,在他赢弱的体内拍打着翅膀。阴霾的天气和长时间的颠簸使 他病倒了。他的妻子,那个势利的老太婆,连夜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赶来 但人们唯恐她的到来加重托尔斯泰的病况,把她阻在了车厢里。当她被允许进入 站长住宅改装的简易病房时,托尔斯泰已不省人事。1910年11月7日清晨, 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这之前,他对守候在身边的医生和朋友说出了最后 句完整的话是: 世上有千百万的人在受苦,为什么你们只想到我一个? (1)下列对传记中托翁晚年离家出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你认为最准确的 两项是(5分) A.与社会格格不入,与家庭不融洽,家人不理解。而这些,恰恰是晚年托尔斯 泰所遭遇的一切
更加不堪忍受。终于他出走了,离开了他憎恨的那个“老爷的王国”。离开了所 有那些“把他变成摇钱树的人”,离开了他自己的温良仁爱哲学的牢笼。 他怀着这样的夙愿走了:到乡村去,住在一个哪怕是最小,但确是单独的、暖和 的小农舍里去,住到农民兄弟的中间去。 陪伴着托尔斯泰度过充满痛苦煎熬和紧张事件的最后一年的布尔加科夫,在托尔 斯泰死后出版的日记中,记录了这一出走的经过: 1910 年 10 月 28 日。一个冬天的夜晚,和往常一样,托尔斯泰在亚斯纳亚波利 亚纳庄园的书房里停下了一天的工作,吹熄了桌上的蜡烛,回到自己的卧室躺了 下来。深夜 12 点多了,窗外是风声、雨声,托尔斯泰却睡意全无。过了一会儿, 透过门缝他看见自己的书房里亮起了烛光,并听到了翻动纸张的“沙啦沙啦” 声。那是他的妻子索菲亚,她为折磨着自己的猜疑心所驱使,正在寻找立下遗嘱 的字据。 他的这一举止,在托尔斯泰已经满溢的忍耐之杯中又添加了最后一滴。出走的决 定在他心中忽然成型,再也不能更改。他从床上坐起来,就着烛光,给她留下了 一份告别信: 我的离去定会使你伤心。为此我很抱歉,但请你理解并相信,除此一举我别无他 法……我再也不能在我曾经生活过的那种奢侈环境中继续生活下去了。而我现在 做的,正是我这样年纪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离开世俗生活,独自宁静地度过此 生最后的时日。 请你理解这点。即使你打听到了我在哪里,也不要来找我。你若来了只会恶化你 我的处境,但绝不会改变我的决定。 随后他举着蜡烛。蹑手蹑脚地下楼,叫醒了家庭医生和马车夫。他这样平静地 对他们说:“我马上就要走了……永远离开。来吧,帮我收拾行装。”他只带了 很少一点衣物和生活用品。五点半钟,四轮马车驶出了庄园,融进了比墨还黑的 夜色中。 天亮的时候,他们到了亚先基火车站,在那儿,他们将乘坐八点钟的火车去南方。 透过候车大厅满是油污的玻璃窗,老人看见了喘着粗气的火车头,和远处铁路边 破烂衣衫的捡煤渣的孩子,他的眼里含着热泪,他的脸像一个热病患者一般通红。 医生关切地问他是不是病了,托尔斯泰笑了:“我以前过的确实是病态的生活, 但现在我感到好多了,大地的气息吹进了我的胸膛。” 尽管如此,还是改变不了这场出走以悲剧来收尾。命运已经注定,这是老人最后 一次乘坐火车巡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长长的旅途中,火车无休止地颤动着,生 命像受了惊的小鸟,在他赢弱的体内拍打着翅膀。阴霾的天气和长时间的颠簸使 他病倒了。他的妻子,那个势利的老太婆,连夜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赶来, 但人们唯恐她的到来加重托尔斯泰的病况,把她阻在了车厢里。当她被允许进入 站长住宅改装的简易病房时,托尔斯泰已不省人事。1910 年 11 月 7 日清晨,一 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这之前,他对守候在身边的医生和朋友说出了最后 一句完整的话是: 世上有千百万的人在受苦,为什么你们只想到我一个? (1)下列对传记中托翁晚年离家出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你认为最准确的 两项是(5 分) A.与社会格格不入,与家庭不融洽,家人不理解。而这些,恰恰是晚年托尔斯 泰所遭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