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八校2013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 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 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 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 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 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 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 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 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 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 布诏书 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 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 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 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 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已节有两个 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 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 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 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 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 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 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 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 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 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 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 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 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 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 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
河北省保定市八校 2013 届高三 12 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 24 节气有关。记载 了 24 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 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 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 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 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 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 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 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 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 732 年颁 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 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 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 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 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 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 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 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 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 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 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 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 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 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 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 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 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 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 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 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
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 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 之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岀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 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 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4-7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土,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 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 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 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 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 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 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 上,皆从之。[来源:高[考∴试<题∴库]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 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髙 斐亦言灾诊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 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 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 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
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 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 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 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 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 4—7 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 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 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 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 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 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 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 上,皆从之。 [来源:高[考∴试﹤题∴库]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 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高 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 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 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 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 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 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通政参议 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 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 守:遵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分)()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绥 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来源: GkStK.Com]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 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 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 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汪直再率 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5分)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 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 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擢通政参议 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 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 守:遵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 分) ( )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绥 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 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来源:GkStK.Com]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 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 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 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汪直再率 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5 分)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 分)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 (孟 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欧 阳修《醉翁亭记》)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 (孔子《论语·学而》) (4)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杜牧《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 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 难以维持一一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 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 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 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 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 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 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一一这又勾起 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 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 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 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 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 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 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 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 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 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 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 。 (孟 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欧 阳修《醉翁亭记》)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传不习乎?” (孔子《论语·学而》) (4)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杜牧《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 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 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 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 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 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 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 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 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 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 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 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 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 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 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 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 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 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 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 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 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
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 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 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 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 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 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 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 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 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 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 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 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 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 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 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 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 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 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 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 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 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梁,更不能做 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 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 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 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侈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 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侈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 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 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 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 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 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 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 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 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 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 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 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 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 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 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 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 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 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 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 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 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 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 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 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梁,更不能做 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 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 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 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侈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 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侈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 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 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 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