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 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 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硏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 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 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 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 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 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 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 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 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
2020 届高三上学期 9 月份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 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 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 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 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 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 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 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 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 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 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
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 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 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 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 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具有 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 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 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 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 想象是“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 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 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 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窝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个人物、情节跟清 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ˇ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 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 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 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 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 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具有 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 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 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 在。[来源%#~^:中教网&]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 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 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 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 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 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 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亮出自己的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B.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逻辑清晰 C.文章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辩证色彩鲜明。 D.文章通过引述中西相关理论及名言,并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 想”,有所发现 B.“想象的共同体ˇ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 体的存在了 C.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 空”,更无拘无束。 D.有深人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人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 者牢记的“信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B. 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 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 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亮出自己的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B. 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逻辑清晰[来~源^*:&中教%网] C. 文章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辩证色彩鲜明。 D. 文章通过引述中西相关理论及名言,并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 想”,有所发现。 B. “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 体的“存在”了[来@~源:*中%教#网] C. 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 空”,更无拘无束。 D. 有深人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人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 者牢记的“信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来#源~:中*教%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记者3月31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我国科考队员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 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硏究的新纪录 科考队员是在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国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 中获此发现的。根据对沉积物现场元素测试数据、浅地层和多波束测量资料综合分析,科考 队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这是国际 上首次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为在该区域深入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和 相关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经过科学家前期研究,我国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初步划分出了4个富稀土成矿 带,提岀了全球12个深海稀土资源澘在富集调査区,并对全球海底稀土资源澘力进行了评估。 目前,我国在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之列 摘编自《我国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 沉积》) 材料二:中国一直无法自主决定稀土的产量、出口额与价格。从199年到2005年,中国稀 土的出口量增长近10倍,但平均价格几乎缩水六成,以重要的军工原料碳酸稀土为例,2012 年7月包头碳酸稀土价格为68万元吨,而2013年7月其价格下跌至27万元吨,跌幅达到 60%,可见中国对价格的调拉成效微弱。由于世界高尖端经济与军事工业严重依赖中国的稀 土出口,因而毎当中国试图调控价格或削减出口量时,其他利益攸关国往往联合反对并威胁 报复,致使中国不得不在权衡后做出妥协。加之中国国内出口商不计环境成本无序出口相互 恶性竞争国内稀土产业整合困难。中国在世界稀土市场内外交困,导致定价权旁落。尽管中 国积极采取稀土出口配额管理,但实质上无法阻止国内稀土资源大量外流,反而引起稀土走 私现象。至今,中国稀土贸易仍处困境之中,贸易劣势仍未得到改善
材料一 记者 3 月 31 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我国科考队员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 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 科考队员是在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国大洋 46 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 中获此发现的。根据对沉积物现场元素测试数据、浅地层和多波束测量资料综合分析,科考 队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 150 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这是国际 上首次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为在该区域深入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和 相关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经过科学家前期研究,我国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初步划分出了 4 个富稀土成矿 带,提出了全球 12 个深海稀土资源潜在富集调查区,并对全球海底稀土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 目前,我国在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之列。 (摘编自《我国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 沉积》) 材料二: 中国一直无法自主决定稀土的产量、出口额与价格。从 1990 年到 2005 年,中国稀 土的出口量增长近 10 倍,但平均价格几乎缩水六成,以重要的军工原料碳酸稀土为例,2012 年 7 月包头碳酸稀土价格为 6.8 万元/吨,而 2013 年 7 月其价格下跌至 2.7 万元/吨,跌幅达到 60%,可见中国对价格的调拉成效微弱。由于世界高尖端经济与军事工业严重依赖中国的稀 土出口,因而每当中国试图调控价格或削减出口量时,其他利益攸关国往往联合反对并威胁 报复,致使中国不得不在权衡后做出妥协。加之中国国内出口商不计环境成本无序出口相互 恶性竞争国内稀土产业整合困难。中国在世界稀土市场内外交困,导致定价权旁落。尽管中 国积极采取稀土出口配额管理,但实质上无法阻止国内稀土资源大量外流,反而引起稀土走 私现象。至今,中国稀土贸易仍处困境之中,贸易劣势仍未得到改善
(摘编自李宏《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国稀土产业的经济外交 策略》) 材料三 主持人徐光宪院士在七十年代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做出了怎 样的巨大贡献?这一理论在今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严纯华首先,从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时代选今,从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 认识元素本身的发展来说,稀土家族是最后一个被关注的元素家族;其次,过去几十年间, 几乎毎隔5至10年稀土科技都有重大的发现和技术突破,这些发现和突破不仅促进了科学和 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深深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再次,稀土与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能源 环境和信息等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目前稀土采选冶炼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也是我们的研究机遇。从稀土研究本身来讲,人类发现稀土至今已 有200多年,但真正系统地开展稀土本征性质研究也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很多理论和技 术问题都有待解决。 过去30年,因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依赖中国价廉物美的 稀土产品,形成了稀土资源开采和分离方面的人才和技术断层,目前中国在稀土采选治炼技 术上具有优势,支撑了全球95以上的需求量,但是在稀土的高、精、尖和特殊用途的材料方 面,中国还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既有优势,高效利用资源,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加快稀土研究的步伐,在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利用和高端应用的核心技 术方面做出更具价值的探索和成果。 (摘编自《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领跑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先生 访谈》)
(摘编自李宏《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国稀土产业的经济外交 策略》) 材料三: 主持人:徐光宪院士在七十年代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做出了怎 样的巨大贡献?这一理论在今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什么?[ww*&w.zste^~p.c@om] 严纯华:首先,从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时代选今,从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 认识元素本身的发展来说,稀土家族是最后一个被关注的元素家族;其次,过去几十年间, 几乎每隔 5 至 10 年稀土科技都有重大的发现和技术突破,这些发现和突破不仅促进了科学和 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深深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再次,稀土与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能源、 环境和信息等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目前稀土采选冶炼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也是我们的研究机遇。从稀土研究本身来讲,人类发现稀土至今已 有 200 多年,但真正系统地开展稀土本征性质研究也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很多理论和技 术问题都有待解决。[中国%^教*育@出~版网] 过去 30 年,因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依赖中国价廉物美的 稀土产品,形成了稀土资源开采和分离方面的人才和技术断层,目前中国在稀土采选冶炼技 术上具有优势,支撑了全球 95 以上的需求量,但是在稀土的高、精、尖和特殊用途的材料方 面,中国还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既有优势,高效利用资源,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加快稀土研究的步伐,在稀土资源高效、绿色利用和高端应用的核心技 术方面做出更具价值的探索和成果。 (摘编自《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领跑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先生 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