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2017年第6期 编者按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与国际政治相互融合产生了国际政治心 理学这一独立的交叉性学科,政治心理学理论成为研究国际政治现象的路径 之一。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心理学有了新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 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经验开始受到重 视。由于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那么,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如何?如何评价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 进展与问题?如何看待此研究的未来发展?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人 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心 理学和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著有《政治心理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 《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等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 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尹继武教授访谈 本刊特约记者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王海媚(以下简称“王”):在一些学者看来,心理学路径似乎不是国际政治 研究的主流,您能谈一下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源和演变吗?
«国际政治研究»(双月刊)2017年 第6期 编者按 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与国际政治相互融合产生了国际政治心 理学这一独立的交叉性学科,政治心理学理论成为研究国际政治现象的路径 之一.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心理学有了新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 与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经验开始受到重 视.由于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那么,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如何? 如何评价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 进展与问题? 如何看待此研究的未来发展? 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人 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心 理学和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著有«政治心理学»«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 «战略心理与国际政治»等.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 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尹继武教授访谈 本刊特约记者 一、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王海媚(以下简称“王”):在一些学者看来,心理学路径似乎不是国际政治 研究的主流,您能谈一下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源和演变吗? 137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6期 尹继武(以下简称“尹”):首先要厘清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含义。政治心理 学是政治学下面一个独立的交叉性学科,国际政治心理学一般是指心理学或 者政治心理学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该学科的研究路径较为宽 泛,包括很多不同的流派,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①国际政治 心理学学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国际政治议题进行一种比较微观的研 究,这些议题包括国际安全问题、领导人与外交决策(决策心理学)、国际冲突、 恐怖主义(国内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战略互动等。比如,20世纪 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 Thomas Schelling)在《冲突的战略》 书中论述了可信承诺( credible commitment)在谈判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运 用心理学理论分析战略互动的成果。同一时期,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 ( Kenneth waltz)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分析了战争发生原因的三个意象 ( Images),第一个意象就是人性,而人性一直是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议题。“9·11”事件以来,对恐怖主义、美国与中东等国家关系的研究也成为 关注的重点 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心理学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不是国际政治研究的主 流,但在我看来,国际政治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是与主流 的国际关系研究紧密联系的,比如,现实主义者强调的国际安全问题,包括战 争的起源、和平条件和非传统安全研究等;还有与建构主义相联系的社会化研 究,包括国际社会化研究和政治学习研究等,都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关注的重 点;在对外决策研究中,决策心理学也是该领域很重要的研究路径之一。从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议题来看,比如,战争的起源、决策中的认知偏差、领导 人的政治心理学、战略互动的心理学、恐怖主义治理、国际冲突、族群冲突等, 都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最经典或者最新的命题。可以说,国际政治心理学研 究是主流路径,具有很强的西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传统,与此同时,国际 政治心理学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强调微观路径,这是该学科独有的专业性 ①关于国际政治心理学更为一般性的理论知识评述,参见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的流派评析》,《国 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3期;尹继武:《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Rose Mcdermott, Political Psycholog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②〔美]托马斯·谢林:《冲突的战略》,郑志刚、王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③〔美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和战争》,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o Alastair lain Johnston, Social States: China i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1980-200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尹继武(以下简称“尹”):首先要厘清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含义.政治心理 学是政治学下面一个独立的交叉性学科,国际政治心理学一般是指心理学或 者政治心理学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运用,该学科的研究路径较为宽 泛,包括很多不同的流派,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① 国际政治 心理学学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国际政治议题进行一种比较微观的研 究,这些议题包括国际安全问题、领导人与外交决策(决策心理学)、国际冲突、 恐怖主义(国内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战略互动等.比如,20世纪 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Schelling)在«冲突的战略» 一书中论述了可信承诺(crediblecommitment)在谈判中的重要作用,②就是运 用心理学理论分析战略互动的成果.同一时期,美国学者 肯 尼 思 华 尔 兹 (Kenneth Waltz)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分析了战争发生原因的三个意象 (images),第一个意象就是人性,③而人性一直是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 议题.“911”事件以来,对恐怖主义、美国与中东等国家关系的研究也成为 关注的重点. 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心理学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不是国际政治研究的主 流,但在我看来,国际政治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都是与主流 的国际关系研究紧密联系的,比如,现实主义者强调的国际安全问题,包括战 争的起源、和平条件和非传统安全研究等;还有与建构主义相联系的社会化研 究,包括国际社会化研究和政治学习研究等,都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关注的重 点;④在对外决策研究中,决策心理学也是该领域很重要的研究路径之一.从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议题来看,比如,战争的起源、决策中的认知偏差、领导 人的政治心理学、战略互动的心理学、恐怖主义治理、国际冲突、族群冲突等, 都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最经典或者最新的命题.可以说,国际政治心理学研 究是主流路径,具有很强的西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传统,与此同时,国际 政治心理学 具 有 较 强 的 交 叉 性,强 调 微 观 路 径,这 是 该 学 科 独 有 的 专 业 性 138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 第6期 ① ② ③ ④ 关于国际政治心理学更为一般性的理论知识评述,参见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的流派评析»,«国 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3期;尹继武:«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Rose Mcdermott,PoliticalPsychologyinInternationalPolitics,Ann Arbor:Universityof MichiganPress, 2004. 〔美〕托马斯谢林:«冲突的战略»,郑志刚、王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美〕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和战争»,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AlastairIainJohnston,SocialStates:Chinain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1980—2000,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7.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特点 关于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源,一般认为,政治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后正式奠基,国际政治心理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该学科的产生 有以下四个背景:第一,与现实主义的对话。现实主义者强调物质、结构等确 定性因素,对人性等因素没有进行精确地研究和科学归纳,国际政治心理学强 调人格、信念、认知、情感等因素,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补充与对话;第二,外 交决策心理学的兴起。外交决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美兴起的 包含很多分析模式和路径,比如心理学路径、官僚政治路径和文化路径等,在 这些模式的竞争之中,研究领导人性格、认知和情感的外交决策心理学成为一 个重要分支;②第三,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对话。1957年,理性选择理论鼻祖、美 国学者安东尼·唐斯( Anthony Dow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书中提出“理性 人”或者“经济人”假说,奠定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③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研究将“经济人”推进到“心理人”,从理性假定演进到有限理性假 定,这是对理性主义的挑战,也是对理性选择理论的一种推进;第四,政治心理 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心理学在研究路径方面经历了阶段性演 进,20世纪40—50年代主要进行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研究,60-70年代占 主导的是政治态度与投票行为研究,80-90年代开始进行社会认知、政治信念 与决策研究,作为政治心理学的次领域,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演变与之相 适应 王:在引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中国学者注意到建构主义很重视 观念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政治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很相似,请您谈谈这两者 的关系? 尹:中国学术界很容易混淆政治心理学与建构主义(这里所说的主要是亚 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③),认为两者非常接近,但两者存在异同。 从共同点来看,两者都可以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理念主义研究 政治心理学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体现为两个维度,其一是以杰维斯为代表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一般被 称为心理现实主义,而新古典现实主义将领导人的知觉因素纳入进来,强调单元层次的现实主义理论建构 在“社会认同冲突”辩论中,政治心理学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微观基础,参见 Jonathan Mercer,“ Anarchy and Identity,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9, No 2, 1995, pp 229-252 ②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国际论坛》2003年第1期,第74—78页 ③〔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④尹继武:《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评述》,《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1期,第1713-1720页 ⑤〔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特点. 关于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源,一般认为,政治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后正式奠基,国际政治心理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该学科的产生 有以下四个背景:第一,与现实主义的对话.现实主义者强调物质、结构等确 定性因素,对人性等因素没有进行精确地研究和科学归纳,国际政治心理学强 调人格、信念、认知、情感等因素,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补充与对话;①第二,外 交决策心理学的兴起.外交决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美兴起的, 包含很多分析模式和路径,比如心理学路径、官僚政治路径和文化路径等,在 这些模式的竞争之中,研究领导人性格、认知和情感的外交决策心理学成为一 个重要分支;②第三,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对话.1957年,理性选择理论鼻祖、美 国学者安东尼唐斯(AnthonyDowns)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提出“理性 人”或者“经济人”假说,奠定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③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研究将“经济人”推进到“心理人”,从理性假定演进到有限理性假 定,这是对理性主义的挑战,也是对理性选择理论的一种推进;第四,政治心理 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心理学在研究路径方面经历了阶段性演 进,20世纪40—50年代主要进行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研究,60—70年代占 主导的是政治态度与投票行为研究,80—90年代开始进行社会认知、政治信念 与决策研究,④作为政治心理学的次领域,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演变与之相 适应. 王:在引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中国学者注意到建构主义很重视 观念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政治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很相似,请您谈谈这两者 的关系? 尹:中国学术界很容易混淆政治心理学与建构主义(这里所说的主要是亚 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⑤),认为两者非常接近,但两者存在异同. 从共同点来看,两者都可以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理念主义研究, 139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政治心理学与现实主义的关系,体现为两个维度,其一是以杰维斯为代表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一般被 称为心理现实主义,而新古典现实主义将领导人的知觉因素纳入进来,强调单元层次的现实主义理论建构. 在“社会认同冲突”辩论中,政治心理学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微观基础.参见Jonathan Mercer,“Anarchyand Identity,”in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9,No.2,1995,pp.229G252. 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国际论坛»2003年第1期,第74—78页.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尹继武:«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评述»,«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1期,第1713—1720页.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第6期 强调软性变量的作用,强调因果作用或者建构作用,而非物质主义的世界观 这个共同点是人们容易把两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流派不同。从现 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政治谱系来看,政治心理学属 于现实主义理论流派。一方面,以罗伯特·杰维斯( Robert jervis)为代表的政 治心理学学者运用心理学路径,研究心理学变量的作用,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微 观的基础和论证,所以人们一般将杰维斯归为防御性现实主义学者;另一方 面,随着学科的演进与发展,一些现实主义学者也开始关注心理因素,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古典现实主义就把国内政治,尤其是领导的认知心理因 素纳入到经典的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之中进行研究。①因此,政治心理学位列现 实主义的政治谱系之下,而后者属于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同时,两者的核心概 念也有所差别,国际政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心理学中的基础性概念,包括领 导人的人格、领导风格、世界观、认知偏差、情感和认同等,强调领导人和社会 民众的心理因素在国际政治中起到的作用,而温特的建构主义强调的观念是 社会学概念,并不是严谨的、基础性的心理学概念 第二,世界观不同。不同的理论流派对政治本质的看法是不同的,同现实 主义者一样,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在研究国际安全、国际冲突和战争起源等问 题时大多持悲观冲突论,比如,杰维斯在解决为什么战争在本可以避免的情况 下依旧发生这样的问题时,首先是接受冲突的出现,然后讨论避免冲突的方 法。②建构主义者大多持温和合作论或者历史进化论,强调合作的可能,认为 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比如,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分析了无政府 体系中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这三种文化,认为这些文化是基于不 同的角色关系,即敌人、竞争对手和朋友,纵观国际关系史,温特推论无政府文 化会向着进步的方向不断演进。③ 第三,研究方法的差异。国际政治心理学借鉴心理学的方法,遵循科学实 证主义,主张通过经验观察和测量得出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是一种自然科 学化的研究方法,比如,对历史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对对外政策的文本或者话 ①〔美〕兰德尔·施韦勒:《没有应答的威胁》,刘丰、陈永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②〔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③〔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140
强调软性变量的作用,强调因果作用或者建构作用,而非物质主义的世界观. 这个共同点是人们容易把两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流派不同.从现 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这三大理论流派的政治谱系来看,政治心理学属 于现实主义理论流派.一方面,以罗伯特杰维斯(RobertJervis)为代表的政 治心理学学者运用心理学路径,研究心理学变量的作用,为现实主义提供了微 观的基础和论证,所以人们一般将杰维斯归为防御性现实主义学者;另一方 面,随着学科的演进与发展,一些现实主义学者也开始关注心理因素,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古典现实主义就把国内政治,尤其是领导的认知心理因 素纳入到经典的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之中进行研究.① 因此,政治心理学位列现 实主义的政治谱系之下,而后者属于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同时,两者的核心概 念也有所差别,国际政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心理学中的基础性概念,包括领 导人的人格、领导风格、世界观、认知偏差、情感和认同等,强调领导人和社会 民众的心理因素在国际政治中起到的作用,而温特的建构主义强调的观念是 社会学概念,并不是严谨的、基础性的心理学概念. 第二,世界观不同.不同的理论流派对政治本质的看法是不同的,同现实 主义者一样,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在研究国际安全、国际冲突和战争起源等问 题时大多持悲观冲突论,比如,杰维斯在解决为什么战争在本可以避免的情况 下依旧发生这样的问题时,首先是接受冲突的出现,然后讨论避免冲突的方 法.② 建构主义者大多持温和合作论或者历史进化论,强调合作的可能,认为 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比如,温特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分析了无政府 体系中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这三种文化,认为这些文化是基于不 同的角色关系,即敌人、竞争对手和朋友,纵观国际关系史,温特推论无政府文 化会向着进步的方向不断演进.③ 第三,研究方法的差异.国际政治心理学借鉴心理学的方法,遵循科学实 证主义,主张通过经验观察和测量得出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是一种自然科 学化的研究方法,比如,对历史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对对外政策的文本或者话 140 «国际政治研究»2017年 第6期 ① ② ③ 〔美〕兰德尔施韦勒:«没有应答的威胁»,刘丰、陈永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语进行定量分析、引入编码技术测试和考察领导人的人格特质、政治偏好等。① 建构主义虽然坚持科学实在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知的,但从对 建构主义的批评观点来看,建构主义的观点很难通过案例或者实证进行检验, 即使是温特的建构主义也是强调建构关系,同样很难因果验证,批判性建构主 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则更偏向于批判、解构和话语分析,也不是 种科学实在的研究方式。 王:中国学界一般谈到囯际政治心理学,就会想到罗伯特·杰维斯及其研 究成果,您能谈谈欧美学界在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流派和进展吗? 尹:首先,罗伯特·杰维斯的确是国际政治心理学领域最知名的学者之 因为他在认知领域的研究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但是,如前所述,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和流派非常多元,这个学科经历了阶段性的历史演变,可 以看作是多个理论流派的集合。我认为,欧美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大 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际政治心理学人格分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 美国际关系学界,对外政策的心理学分析和国家领导人研究开始兴起,这属于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路径是精神分 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研究,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主要借鉴精神分析学说对重大 的国际政治变迁和重要领导人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较 为分散,但也不乏经典之作。1956年,亚历山大·乔治( Alexander George)和 他的妻子朱丽叶·乔治( Juliette George)出版了《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 的精神分析》一书,乔治夫妇认为威尔逊的幼年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 了重要影响,父亲的严厉导致威尔逊的自信不足,需要通过追逐权力来弥补这 种自卑感,而在获得权力后,他会变得固执己见、毫不妥协,这种性格特点在威 尔逊个人发展和政治生涯中反复出现,对他个人及美国的国家政治和对外关 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在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和新泽西州州长期间 威尔逊固执的个性曾使他遇到挫折,在担任总统期间,由于没有处理好与国会 的关系,导致他提出的国际联盟方案没有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②《总统人格 ①关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参见石之瑜:《当代政治心理学的教材与方法:文献简介》,(台湾)《政 治科学论丛》1999年第10期,第27-58页;蒲晓宇:《政治心理学》,华世平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 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205页 ②〔美〕亚历山大·乔治、朱丽叶·乔治:《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张清敏译,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141
语进行定量分析、引入编码技术测试和考察领导人的人格特质、政治偏好等.① 建构主义虽然坚持科学实在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知的,但从对 建构主义的批评观点来看,建构主义的观点很难通过案例或者实证进行检验, 即使是温特的建构主义也是强调建构关系,同样很难因果验证,批判性建构主 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则更偏向于批判、解构和话语分析,也不是一 种科学实在的研究方式. 王:中国学界一般谈到国际政治心理学,就会想到罗伯特杰维斯及其研 究成果,您能谈谈欧美学界在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流派和进展吗? 尹:首先,罗伯特杰维斯的确是国际政治心理学领域最知名的学者之 一,因为他在认知领域的研究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但是,如前所述,国际政 治心理学的核心议题和流派非常多元,这个学科经历了阶段性的历史演变,可 以看作是多个理论流派的集合.我认为,欧美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大 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际政治心理学人格分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 美国际关系学界,对外政策的心理学分析和国家领导人研究开始兴起,这属于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路径是精神分 析学说和行为主义研究,国际政治心理学学者主要借鉴精神分析学说对重大 的国际政治变迁和重要领导人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较 为分散,但也不乏经典之作.1956年,亚历山大乔治(AlexanderGeorge)和 他的妻子朱丽叶乔治(JulietteGeorge)出版了«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 的精神分析»一书,乔治夫妇认为威尔逊的幼年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 了重要影响,父亲的严厉导致威尔逊的自信不足,需要通过追逐权力来弥补这 种自卑感,而在获得权力后,他会变得固执己见、毫不妥协,这种性格特点在威 尔逊个人发展和政治生涯中反复出现,对他个人及美国的国家政治和对外关 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在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和新泽西州州长期间, 威尔逊固执的个性曾使他遇到挫折,在担任总统期间,由于没有处理好与国会 的关系,导致他提出的国际联盟方案没有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② «总统人格: 141 中国国际政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① ② 关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参见石之瑜:«当代政治心理学的教材与方法:文献简介»,(台湾)«政 治科学论丛»1999年第10期,第27—58页;蒲晓宇:«政治心理学»,华世平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 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205页. 〔美〕亚历山大乔治、朱丽叶乔治:«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张清敏译,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