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 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原文: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 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 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 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 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 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 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 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 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 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岀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 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 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 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 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 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 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硏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 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 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 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 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6陆游筑书巢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 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 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 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 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 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 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 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 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 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 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 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 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 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 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15 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 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 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 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 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 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 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 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6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 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 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 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 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 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 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 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 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 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 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 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 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 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 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 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坟)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 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yi)之,号为“退笔冢(坟)”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 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 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裏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 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 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 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 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 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 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 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 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 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 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 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 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 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 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7 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 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 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 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 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 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 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坟)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 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 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 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 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 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 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 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 译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 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 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 通读一遍。”主人深为感叹,资助他学习。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 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 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髙一时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 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 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 故名高一时 译文: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 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 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 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 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己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 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 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 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 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 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 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 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 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 “说得好啊 22高风专心致志 髙风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 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原文: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 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译文: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 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 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风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 学。 译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 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 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 通读一遍。”主人深为感叹,资助他学习。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20 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 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 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 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 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 故名高一时。 译文: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 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 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 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 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21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 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 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 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 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 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 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 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 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 “说得好啊!” 22 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 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原文: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 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译文: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 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 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 叶廷圭与《海录》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 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原文: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 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 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 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 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 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 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 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原文:(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 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 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译文: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 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 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 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 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 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 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 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 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 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 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 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 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 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 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 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 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 教授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 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原文: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 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 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 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 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 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 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 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 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 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 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译文: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 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 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 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 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 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 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 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 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 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 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 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 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 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 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 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 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6 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 教授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 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 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译文: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 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 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 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 书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 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 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 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原文: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 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 “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 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文: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 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 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 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 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 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 构思啊。” 28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 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 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原文: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 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 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 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 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 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 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 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可不念哉? 译文:(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 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 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 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译文: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 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 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 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 书。 27 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 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 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 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 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 “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 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文: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 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 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 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 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 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 构思啊。” 28 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 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 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原文: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 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 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 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 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 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 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 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 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可不念哉? 译文:(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 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