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6名将—一人物传记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 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 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 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 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 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 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 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 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 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 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 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 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 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 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 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 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 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 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 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 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连敖,坐法当斩 坐:因为 B.项梁败,又属项羽 属:跟随 C.众辱之曰 众:当众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拜:授职 解析坐:犯罪
- 1 - 学案 6 名将——人物传记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19 分)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 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 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 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 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 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 · 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 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 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 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 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 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 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 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 · · 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 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 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 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 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 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 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为连敖,坐法当斩 坐:因为 B.项梁败,又属项羽 属:跟随 C.众辱之曰 众:当众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拜:授职 解析 坐:犯罪。 ·
2.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或推 重的一组是(3分)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 不堪,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 为感激 B.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滕公救了韩信一 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来源:高&考%资(源#网] 王的重用。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 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 了脑袋。 D.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带 刀剑,实际内心懦弱,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 人耻笑。 解析 中滕公并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4分) 答案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 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注意“自食”“哀”“岂……乎” 的翻译。每处1分,句义通顺1分,共4分。) (2)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3分) 答案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 个胆小鬼罢了。(注意“长”“中情”的翻译。)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3分)
- 2 - · · · A 2.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或推 重的一组是(3 分) ( )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D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 不堪,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 为感激。 B.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伯乐。滕公救了韩信一 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来源:高&考%资(源#网] 王的重用。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 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 了脑袋。 D.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带 刀剑,实际内心懦弱,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 人耻笑。 解析 文中滕公并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4 分) 答案 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 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注意“自食”“哀”“岂……乎” 的翻译。每处 1 分,句义通顺 1 分,共 4 分。) (2)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3 分) 答案 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 个胆小鬼罢了。(注意“长”“中情”的翻译。)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3 分)
答案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 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注意“数”“亡”和“上不我 用”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 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 饿了,就拿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 毕。韩信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 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 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看不起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 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 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俯下身去,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全市的人都笑话韩 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 下,没有扬名的机会。项梁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 他担任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 有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 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 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 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 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开他不斩杀他了。滕公和韩 信交谈,很欣赏他。滕公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 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到达 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 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 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 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 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众将领 逃走了几十人,你都没去追赶;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 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果 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 计议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 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 能重用,韩信终归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 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 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 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 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 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
- 3 - 答案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 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注意“数”“亡”和“上不我 用” 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 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 饿了,就拿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 毕。韩信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 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 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看不起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 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 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俯下身去,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全市的人都笑话韩 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 下,没有扬名的机会。项梁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 他担任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 有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 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 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 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 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开他不斩杀他了。滕公和韩 信交谈,很欣赏他。滕公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 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到达 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 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 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 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 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众将领 逃走了几十人,你都没去追赶;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 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果 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 计议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 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 能重用,韩信终归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 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 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 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 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19 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 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 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 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 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 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 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 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 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 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 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 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 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 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 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 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武侯疑之而弗 信也。吴起俱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 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 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之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 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 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欲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 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捐:撤除 解析谢:辞退
- 4 - 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 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 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 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 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 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 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 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 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 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 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 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 ·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 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 “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 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武侯疑之而弗 信也。吴起俱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 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 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之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 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 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 · 太史公曰:世欲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能行之者未 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 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撤除 解析 谢:辞退。 · · ·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 恩”的一组是(3分) A.①将而攻齐,大破之 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进攻鲁国,鲁国想用吴起为将军,又因吴起娶了 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吴起为谋取将军职位,就杀 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依附齐国的立场。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 将军,让他率兵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吴起害 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 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 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解析“吴起贤明”错。 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答案吴起想要谋求功名,就杀了他的妻子,以表明 自己不依附齐国。 (2)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答案吴起是个贤人,我私下担心他没有留魏之心。请试以公主招亲引诱他,用这种 办法来考察他。 (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答案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 做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喜欢带兵打仗。曾经向曾子学习,奉事鲁国国君。齐国攻打鲁国时,鲁 国想任用吴起做将军,可吴起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因而鲁国猜疑他。吴起想要谋求功名, 就杀了他的妻子,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鲁国终于任命他为将,率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 鲁国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心狠毒辣。他年轻时,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 没有结果,把家财也耗尽了,乡邻们讥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然后从卫国 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 卫国。’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于是,曾子瞧不起
- 5 - A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 恩” 的一组是(3 分) ( ) A.①将而攻齐,大破之 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齐国进攻鲁国,鲁国想用吴起为将军,又因吴起娶了 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吴起为谋取将军职位,就杀 掉自己的妻子,以表明他不依附齐国的立场。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 将军,让他率兵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吴起害 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 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 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解析 “吴起贤明”错。 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答案 吴起想要谋求功名,就杀了他的妻子,以表明 自己不依附齐国。 (2)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 主,以此卜之。 答案 吴起是个贤人,我私下担心他没有留魏之心。 请试以公主招亲引诱他,用这种 办法来考察他。 (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答案 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 做。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喜欢带兵打仗。曾经向曾子学习,奉事鲁国国君。齐国攻打鲁国时,鲁 国想任用吴起做将军,可吴起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因而鲁国猜疑他。吴起想要谋求功名, 就杀了他的妻子,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鲁国终于任命他为将,率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 鲁国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心狠毒辣。他年轻时,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 没有结果,把家财也耗尽了,乡邻们讥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然后从卫国 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 卫国。’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于是,曾子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