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7名士一一人物传记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15分)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 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 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 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 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 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 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 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 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 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 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 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 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 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 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 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 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通,游于诸侯 游:游说 B.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干:求取 C.君是以不果 果:果敢 D.圣王不作,诸侯恣行 作:兴起 解析果:实现 C 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 “穷”与“通”的一组是(3分)
- 1 - 学案 7 名士——人物传记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 题。(15 分)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 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 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 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 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 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 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 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 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 归志。” · ·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 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 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 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 · · 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 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 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 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既通,游于诸侯 游:游说 B.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干:求取 C.君是以不果 果:果敢 D.圣王不作,诸侯恣行 作:兴起 解析 果:实现。 C · · · · 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 “穷”与“通”的一组是(3 分) ( )
A.绝粮于邹、薛[来源:高&考%资(源#网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 事情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B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 遇故去,岂予所欲哉!(3分) 答案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远行千里 来拜见齐王,这是我愿意的(事情):不被齐王赏识(或“礼遇”)而离开,(这)难道是我 愿意的吗!(关 键词为“鸟”“遇”,每个1分,判断句式1分。) (2)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候,天也。臧 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3分) 答案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所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这是天意啊。姓臧 的小子怎能使我 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行止”、“焉”、第二个“遇”,各1分。“行止”基本意思对即可,“遇” 要翻译出被动意味。) (3)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 充塞仁义也。(3分) 答案杨墨的学说不破除(或“停止”),孔子的学说不发扬(或“彰显”),这是用邪说来 欺罔民众、遏止仁义(或“仁义之道被阻塞”)。(关键词“著”、“诬”、“充塞”,各1分。)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是迂腐高 远不切实际(的东西),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 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 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 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 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 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 心里还是认为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 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 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 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
- 2 - A. 绝粮于邹、薛[来源:高&考%资(源#网]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 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 事情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 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B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 遇故去,岂予所欲哉!(3 分) 答案 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远行千里 来拜见齐王,这是我愿意的(事情);不被齐王赏识(或“礼遇”)而离开,(这)难道是我 愿意的吗!(关 键词为“乌”“遇”,每个 1 分,判断句式 1 分。) (2)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候,天也。臧 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3 分) 答案 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所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这是天意啊。姓臧 的小子怎能使我 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行止”、“焉”、第二个“遇”,各 1 分。“行止”基本意思对即可,“遇” 要翻译出被动意味。) (3)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 充塞仁义也。(3 分) 答案 杨墨的学说不破除(或“停止”),孔子的学说不发扬(或“彰显”),这是用邪说来 欺罔民众、遏止仁义(或“仁义之道被阻塞”)。(关键词“著”、“诬”、“充塞”,各 1 分。)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是迂腐高 远不切实际(的东西),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 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 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 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 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 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 心里还是认为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 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 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 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
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 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 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 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 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 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 亲;目无父 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 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 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 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 为上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9分)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 名姓,隐身不见。帝 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 玄縹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 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 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 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 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 彐:“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 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 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 ③犯御坐④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 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 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①玄縹: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②典司 主管,主管部门。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物色:寻找 B.我竟不能下汝邪 下:使……屈于之下 C.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任命,授职
- 3 - 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 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 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 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 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 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 亲;目无父 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 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 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 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 为上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19 分)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 名姓,隐身不见。帝 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 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 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 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 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 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 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 · · 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 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 ③犯御坐④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 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 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①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②典司: 主管,主管部门。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 · ·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寻找 B.我竟不能下汝邪 下:使……屈于之下 C.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任命,授职
D.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特征:特别征召 解析物色:形貌特征。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 项是(3分) ①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③因共偃卧,光 以足加帝腹上④于 是升舆叹息而去⑤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解析注意是直接表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 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 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 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 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 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 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 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差增”的意思应该是“稍稍高大了一点”,“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选 文没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4分) 答案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 亲自来 (2)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3分) 答案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人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3分 答案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高大 了一点
- 4 - D.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解析 物色:形貌特征。 · · · · · · A 5.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一 项是( 3 分 ) ( ) ①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②遣使聘之, 三反而后至 ③因共偃卧,光 以足加帝腹上 ④于 是升舆叹息而去⑤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解析 注意是直接表示。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 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 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 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 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 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 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 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 “差增”的意思应该是“稍稍高大了一点”,“光 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选 文没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 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4 分) 答案 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 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 亲自来。 (2)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3 分) 答案 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人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 增于往。”(3 分) 答案 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高大 了一点
【参考译文】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有很大的名气,与光武帝一同游历 求学。到了光武帝即位,他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 令按照严光的形貌特征四处察访。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在水边钓鱼。 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布帛礼物,派人去请他。使者往返了三次他才来到, 被安排住在京师北军营中,(朝廷)供给他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他餐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旧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司徒听说先生到了,本 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 此不能亲自来。希望能在傍晚时委屈你到他那里叙谈。”严光没有回答,把信札丢给来人,口 授回信道:“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都高兴,一味阿谀皇 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侯霸收到信,将信封好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 老样子。”当天就亲乘车驾去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在床上不肯起来,光武帝就进到他的卧 室,拍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就不能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睡着不应声,过了 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认真地看了好一会,说:“从前唐尧圣德昭著,(要让天下给巢父),巢 父听到这话之后马上到水边去 洗耳朵。士人本各有志向,何以要逼迫他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竟不能使你屈居在我手 下做官吗?”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又召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 两人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 下比过去稍稍高大了一点。”接着,两人同床而卧,严光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 太史奏告天象,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一起睡 罢了。”授予(他)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随后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人把他 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 又特地征召他,他不去。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皇帝对此表示悼念惋惜,下诏书要郡县 赐给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2题。(22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 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 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莢),诸县争占 多数,太和 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 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 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 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 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 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散(歪曲,枉曲)法。以亲 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 观
- 5 - 【参考译文】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有很大的名气,与光武帝一同游历 求学。到了光武帝即位,他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 令按照严光的形貌特征四处察访。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在水边钓鱼。” 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布帛礼物,派人去请他。使者往返了三次他才来到, 被安排住在京师北军营中,(朝廷)供给他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他餐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旧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司徒听说先生到了,本 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 此不能亲自来。希望能在傍晚时委屈你到他那里叙谈。”严光没有回答,把信札丢给来人,口 授回信道:“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都高兴,一味阿谀皇 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侯霸收到信,将信封好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 老样子。”当天就亲乘车驾去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在床上不肯起来,光武帝就进到他的卧 室,拍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就不能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睡着不应声,过了 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认真地看了好一会,说:“从前唐尧圣德昭著,(要让天下给巢父),巢 父听到这话之后马上到水边去 洗耳朵。士人本各有志向,何以要逼迫他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竟不能使你屈居在我手 下做官吗?”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又召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 两人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 下比过去稍稍高大了一点。”接着,两人同床而卧,严光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 太史奏告天象,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一起睡 罢了。”授予(他)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随后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人把他 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 又特地征召他,他不去。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皇帝对此表示悼念惋惜,下诏书要郡县 赐给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2 题。(22 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 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 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 多数,太和 · 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 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 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 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 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 · · 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 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