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屋”一所,由长房长女(称为“能拍”)为祖灵之承祀人 与灵屋的守护人。“灵屋”平面呈方形,边长约3.6米,高2.5 米,西南向,泥地,竹墙,茅顶,山形墙。前后各有一门,前 面左侧与右壁各有-一窗,前窗前面有竹架,为狩猎祭时分猎 肉处。后墙有高1.8米、宽1米的双层竹架,上层与腹齐,用 作聚台;下层齐膝高,放置农具。架旁立有若干用带倒勾镖 枪头缚扎在一起的“枪束”,称“沙拉兰”、是最重要的咒物。 械斗时,立“沙拉兰”于灵屋前,作为守护神。架后有木箱、 内藏古铃,飞刀,均为咒物。高山族卑南人认为,祖先生前 传下一线血脉,死后,其灵也会保护后人、使血脉不至于中 断。 少数民族的祠堂与汉族有明显不同,而且,即使在某一 具体的少数民族中,其祠堂又有其特定的称谓以示互相区别, 这一点亦与汉族不同。下面我们以土家族祠堂为例如以具体 说明。 土家族词堂称为“讲氏堂”。但土家族有许多姓氏,各姓 氏的“讲氏堂”也有不同的称谓、往往以族望的堂号为其宗 祠名称。例如、康家田姓土家族入,堂中神龛上写的是“雁 门堂”或“紫荆堂”;而限家杨姓土家族人、堂中神龛上写的 是“关西堂”或“四知堂”。这些称谓,都是有来历的。相传, 土家族杨姓的祖公,在封地关西做官,廉洁奉公,执法严疗。 一次,一家富豪与一个药人打官司,富篆半夜拿着银子到衙 府里,给祖公送银子,要求将官司判赢于他。祖公拒贿,富 豪以为祖公怕人知晓,就说:“深更半夜,谁人能知此事?”祖 28
公说:“现在就有四人知晓!”富豪惊问:“哪四人?”答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将富豪义正词严地训斥一顿,依 法判了官司。这事传米,百姓拍手称颂,给衙府大堂上挂 了块万民篮,上书:“四知堂”。皇上又赐封为“关西堂”,以 示嘉奖。这样,凛家杨姓土家族就以此为宗祖、立堂于神龛, 一显族荣耀,二戒后代、弘扬族祖精神。 田姓土家族人,也有其关于“讲氏堂”的传说,据说在 宋代时,有个郭氏老太婆闹着要分家分房,老祖公说:“分家? 门口紫荆花树,花不谢、就不分;花谢了,就分。”老太婆早 晚煮饭,浇锅开水,想烫死紫荆花树。哪知,越烧,紫荆花 树长得越茂.过了七十二代,紫荆花树枯萎了,才分了家,为 使子孙后代能记住宗祖、就以载荆花立写氏堂。所以,田姓 土家族人神龛写“紫荆堂”,插紫荆花。至于有时亦写作“雁 门堂”,那是因为田姓土家族人认为其祖族发祥地是雁门。 土家族的“四知堂”或“紫荆堂”问题、虽不属干祠堂 建筑方面的问题,但关系于民间祠堂的体制、所以我们在这 里一并加以介绍。 四、介于天子与庶民之间:孔庙 孔子的祠堂、虽也属民间祠堂、但其地位比较特殊,所 以单独加以介绍。 29
1.孔庙的兴衰 孔子虽被后人尊奉为“圣之时者”,但生前周游列国,凄 凄惶惶,有时竞如丧家之狗。晚年,不得不退居故里、设帐 授徒,在“制礼作乐”、传“经”研“易”中,了却了坎坷的 一生。鲁哀公可怜他,于他死后的第二年(前478年),命令 将其“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这就是原初的孔庙,规 模不过是“庙屋三间”,所收藏为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 车、书”之类,与现存孔庙的辉辉煌煌难以相提并论。可是、 由此肇始、开启了孔庙兴衰沿革的历史。 第一个光顾孔庙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刘邦本是丰沛酒 徒,从来不喜欢儒生,在戎马偬倥的战争岁月,曾取下儒冠 溺尿。可是夺取政权后、看到宫廷荒嬉,群臣酣歌狂饮,乃 至拔剑击柱,着实苦恼了一番。直到大儒叔孙通依据儒家传 下来的周礼,制定了汉礼仪后,群臣峨冠博带,井然有序地 上朝,至于山呼万岁,刘邦方才体会到作皇帝的尊隆富贵,也 由此认识到儒学在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社会方面的 作用。于是在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 (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史记·高祖本纪)。由 此,封建统治者把皇权与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权联系起来,并 开创了历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先例,仅汉四百余年的历史中,就 有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五年过阙里,令大司空未弘祭祀孔子: 有汉明帝刘庄于永平十五年,到曲阜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 子,并亲御讲堂、让皇太子讲经:还有汉章帝刘恒、汉安帝 30
刘祜先后到曲阜祭祀孔下。所以后来据以推绎出“汉四百年 命脉”全在此举的说法,更使效仿者络铎不断、期望在祭祀 孔子的活动中,求得九鼎永传的的 在到曲阜孔庙祭把的长长队伍中、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现 象:凡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起来的政权,祭孔活动的 规模、修建孔庙的工程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汉民族自已建立起 来的政权。如西晋末年,“庙貌荒残”,仓惶南渡的司马氏无 暇顾及。到了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不仅修茸了旧 庙、还“雕塑圣容,旁立十子。”这样、孔庙所供奉的就再也 不是一个木制的神位,而是面目清晰的孔子塑像;至于“十 子”的陪侍,更突出了孔子的中心地位。这在孔庙沿革史上, 是有重大意义的。再如,北部中国的金,修建孔庙四次;建 立横跨欧亚两洲的元,修建孔庙六次:由松辽平原闯入山海 关的清,修建孔庙祭祀孔子的活动,在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中,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从中,我们生动地感受到少数民族 对汉民族文化所取的认同态度。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中后期,儒学的地位登高到了极点,因 而统治者对于孔庙的修建,对于祭孔活动的重视,也达到了 极点。现存孔庙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文化气筑下,于明 清两代完成的。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庙道雷电击,明 孝宗朱祐栉立即诏令重修,工程历时五年,耗银十五万二千 两。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又遭雷击,清帝胤核除到 太庙祭祀孔子外,又亲自组织修建孔庙。为了加快进程,还 调集十二个府、州、县令督修,历时六年,其间大修十五次, 31
中修三十一次,小修数气次,形成了目前这样宏大壮丽的建 筑群落。 2.孔庙的建筑 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由公加封到王,还被树为 “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所以经过明清两代钦定的孔庙 建筑,完全仿皇宫之制,共分三路九进庭院,贯穿在南北一 条中轴线上。整个结构群体,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 两堂、两斋,共464间、另有54座门坊,庙内竖着历代两千 余块碑碣,占地约32?.5亩,南北长达一公里许。四周筑以 高墙,副以角楼、门坊、森严高耸。庙南与明建城墙紧相毗 邻、又专辟仰圣门,城额取“夫子之墙高数仞,不得其门而 不入”之意,上嵌由乾隆亲自书写的“万仞官墙”四个大字 这样构思,无疑是为其增添一道禁卫的外墙。 现存孔庙的整个建筑,是以中路为轴心前展开的。从明 ·墙抑圣门入,穿金声玉振坊,登泮水桥,到棂星门,始可进 入孔庙。棂星为天镇星、相传为天上文星、庙门以“棂星”命 名,意谓孔子应天上尾宿而降。金声玉振、源于《孟子。孟 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以 此盛赞孔子为“德牟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孔庙中心大成 殿相呼应。坊为明代建筑、四楹石刻,四块石鼓夹抱八角石 柱、顶饰莲花宝座、各蹲伏王公府第方可使用的独角怪兽 “避邪”饰物、两侧坊颜浅雕云龙戏珠图。金声玉振坊古朴高 雅,显示出超群脱俗而又尊贵隆盛的气派。 32